|
数字技术让莫高窟益寿延年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4-11-02
10月22—24日,中央电视台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直播了敦煌莫高窟的考古、保护和最新发现。于是,在那片荒凉沙漠上,延续了千年的古代艺术之美,又一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震撼着人们的心。
问题一:半数壁画存在病害
在山脚下的第85窟里,中美保护学家已经一起工作了五六年,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苏伯民博士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他向记者介绍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壁画开始出现颜料层龟裂、起甲、霉变、脱落等问题,每个洞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85窟更是集中了所有的病症,现在,这些壁画病害的病因已经找到,正在“对症下药”进行修复。
据悉,目前敦煌壁画中约1/3至1/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莫高窟约有106个洞窟、1246平方米的壁画有白粉层起甲病害。苏伯民博士对记者说,我们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莫高窟壁画的消亡。
用数字技术“保存”文物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说,从目前的技术发展和应用研究看,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长期从事数字敦煌开发的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刘刚先生也认为:“传统的实地临摹在速度和质量上已经不能适应壁画保护和记录的需求,而简单的摄影和录像又难免发生失真等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正好弥补这些缺陷,它的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等特点,将是永久性完整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他们在文物图像采集与保存、文物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并掌握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特别是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及艺术复原》项目及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共同开展的《数字化敦煌合作研究》项目,备受世人关注。
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正式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拍摄。这种采用最先进数字技术拍摄的图像,不但逼真、清晰、质量高,而且抓住了石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和中心柱等阻碍视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目前已经完成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
问题二:游客过多不堪重负
10月3日敦煌莫高窟游客接待量达到5539人次,超过了今年5月3日5496人次,成为莫高窟历史上接待量最大的一天。国庆黄金周莫高窟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据敦煌研究院接待中心李平主任介绍,从1979年莫高窟对外开放起,游客人数上升迅速,1984年,莫高窟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人次,1998年达到了20万,2002年激增到32万。今年预计全年将超过40万人次。
日益增多的游客让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难堪重负,文物保护问题日显突出。李最雄副院长长期从事壁画保护,他认为,游客过于集中,会引起窟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墙体表面温、湿度的变化,这是除了风沙、雨水、虫害等自然因素外,造成莫高窟壁画、彩塑褪色、起甲、空鼓的主要原因。
用虚拟漫游“再造”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开始实施干预。先是2000年,对游客实行了窟内分流,将开放的50个洞窟划分为8条参观路线。紧接着又启动了游客参观预约制,并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展了“洞窟游客承载量”综合研究。专家们认为,这些措施和研究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缓解了保护压力,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
“作为研究敦煌的人,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但这与保护文物又有极大的矛盾。”樊锦诗面对这个问题,心急如焚。“建游客中心,模拟洞窟实景,让游人在大致浏览过洞窟后,再细细观赏和品味那些精美的壁画。”
于是,一个新鲜而大胆的计划应运而生———利用数字技术和虚拟漫游“再造”莫高窟。在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下,通过数年努力,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42个洞窟的计算机虚拟漫游试验。
问题三:七成文物流失海外
据悉,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约为五万余件。这些数量巨大的手写文献真迹,多半又是孤本和绝本。有我国第一部正式药典《新修本草》、最古老的报纸《进奏院状》;最古老的数学著作《立成算经》等。
而这些珍贵文物约有三万五千件流失在海外。目前除中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主要的敦煌文献收藏国家外,印度、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的收藏机构都保存有数量不等的敦煌文献。从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至今,全球范围内敦煌遗书的整理和刊布工作还没有完成,甚至没有一个学者目睹过全部的敦煌文献。与此同时,由于各国收藏和保护机构条件的差异,再加上敦煌文物本身的脆弱性,许多敦煌文献已经出现了劣化迹象。
用数字技术“整合”遗产
苏伯民告诉记者,通过数字技术将敦煌遗书加工成电子文献,既可以实现这一遗产的永久无损保存,又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实现对敦煌遗产整合的梦想,同时,这一技术还可以让敦煌资料效益最大化,发挥纸质载体难以达到的效果,让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更加充分地进行敦煌学研究。
目前,除敦煌研究院之外,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10多个敦煌文物、文献收藏单位以及热衷敦煌文化保护的组织团体都已经参与这一宏伟的“数字敦煌”建设,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国际敦煌项目》和《梅隆国际敦煌档案》两个国际项目。
央视的直播结束了,喧闹的莫高窟又将恢复平静,但这些流传了千年的文化瑰宝,真的能在数字时代变得“不朽”吗?所有的人都期待着。
■新闻缘起
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三座从未向公众开放、只供专家研究的莫高窟特窟,通过中央电视台《敦煌再发现》节目的直播镜头,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从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每天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央视大型现场直播节目《敦煌再发现》引领人们步入神奇瑰丽的敦煌佛国:三座从未向公众开放的特窟、七种保护修复技术现场演示、十多年莫高窟北区考古的惊人发现、数十座佛像彩塑、上百幅古代的壁画,交织出一座千年文化宝库的辉煌。据新华网十月二十五日消息
■相关链接
用虚拟漫游深入欣赏莫高窟
正在打造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石窟外景采用了系列照片,支持外景环视和贯穿式漫游,弥补了传统跳跃式漫游的不足;洞窟漫游模型采用混合三维和二维建模技术,图像更逼真,自由度、真实感大大提高;石窟建筑结构采用三维建模方法,并将壁画进行纹理贴图,立体感更强。
与传统的洞窟实地观览不同的是,在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将来游人既可以欣赏到莫高窟的石窟外景、洞窟建筑结构,又能跟随电子向导进入洞窟内部,身临其境地欣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同时,通过演示厅的多媒体节目展播,还可以更多、更为详细地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由莫高窟发起两个国际项目
《国际敦煌项目》启动于1994年,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虚拟的敦煌藏经洞,让全世界的研究人员能够从电脑上免费得到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资料。目前,该项目已输入敦煌影像资料10万多拍、目录信息2万余条。其专门设计的四维数据库是用最精密的数码扫描设备制成的高清晰图像,它展示了写卷的全部内容———正面、背面,甚至没有文字的地方,当文献通过电脑放大之后,过去在放大镜下不易观察的细微内容,如字的细部、墨的层次、纸张的纤维等,都可能借助新的技术而迎刃而解。
《梅隆国际敦煌档案》正在建设中,将来学者们可以寻找和检索到各类资料,并得到一幅图像的具体信息,如年代、定名、修复程度、现状和制作材料等,另外,在电脑屏幕上,学者们可以同时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图像进行比较研究,特别对同一个主题的图像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比较,这是其它方法很难做到的。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常说:从某种角度上说,文化遗产同所有事物一样,都会衰老、退化,都不可能“不朽”,但面对如此精美的古代艺术瑰宝,我们的责任就是想办法让她延缓衰退,尽量长久地保存。
但现在是21世纪了,我们应该有了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延续敦煌莫高窟的惊世之美。于是,樊锦诗想到了现在无孔不入的数字技术———
[科技日报]
|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