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历代书法评点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1-22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她与汉字一并诞生在中华文明古国。一部书法史,也就是一部文字史,书法承载了中国古老的文明,是中国的国粹。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历史长河中,要精到的评述每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是一件浩繁的大工程。本文试仿效前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义”之类的关键词,评点历代书法,以便简要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脉络,以及历代书法特征及其代表人物。同时,以个人对书法的实践及领悟,辨析历代以来存在的明显疑误。

    商人尚字。汉字诞生于殷商时期,这是当前最为可靠的结论。自甲骨文出土后,中国就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历史时期。殷商时代,文字初创,在占卜、纪事等方面,边应用,边造字,还谈不上艺术。我的理解,汉字在其初创阶段,今人所说的“书法”实际上就是写字的方法。只要把字写到能表已达义的程度便属不易,远扯不到“书法艺术”上去。至于今人认为甲骨文的艺术价值何其伟大,大概要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书法理论家们自作多情,臆度古人之意,无病呻吟,借以拔高自己。其二是,从艺术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字,吸取甲骨文的笔法营养,顺源流而下溯,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字的起源,一般都认为与结绳记事有关,更有人认为与八卦有关。但我以为,这是比较牵强附会的说法。结绳记事应该是以“结”记事,而不是以绳“段”记事。八卦是怎样画出来的,至今仍然是谜。即便是有坎卦象甲骨文的“水”字,但其他卦象则与文字不搭界。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造字法推敲,也与结绳记事和八卦没有多大的关系。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中国文字起源应是半坡时期。这一观点已被基本否定。我却认为,尽管半坡时期没有将文字作为记事工具,也就是说没有造出字来。但是,从其陶罐等器具及墓葬遗物上发现的大量抽象绘图来看,有很多具备了汉字雏形图像。汉字中,象形文字所占比例较大,因而,汉字的诞生应与远古绘画有更大的关系。

    到了甲骨文时代,这些具备汉字雏形的绘画被进一步简化和线条化,并逐渐开始运用指事、形声等方法,造出了汉字。因而,甲骨文的主要功能是“写”字,故商人尚字。

    甲骨文的书写主要是用锥、刀之类的尖利之物在龟甲、皮革和骨骼上画、刻,所以,刀锥等物是笔,龟甲等物是纸,不存在墨法。因而,在临习和创作甲骨文时,线条一般呈纺锤形,两头稍尖,笔画挺拔,清秀而有力。结构较为随意,墨法比较单调,要透出习习古意。也可借用绘画的笔法,以中锋表现其象形的结字意趣。

     周人尚繁。甲骨文之后,殷末周初,开始将文字刻在石鼓之上,或铸于青铜器上,所谓“商鼎周彝”便是指此。这个时期,逐渐将两头尖的线条调整到两头基本一直,以圆形藏锋,俗称“玉箸”。铸在金属器具上的文字,较甲骨文大有变化,为更准确的表达文字含义,笔画开始增多,使汉字进入到一个相当长的化简就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字,又称之为“金文”。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又根据自己的文化需要,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增删繁衍,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字。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字既繁且乱。但是,以书法历史传承而论,还是甲骨文—金文这条较为清晰的脉络为主流,各诸侯国的文字也就渐渐的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以秦篆为线划分篆籀书法,以上为大篆,以下为小篆。临习和创作大篆时,要讲究金石气,有刀刻铜铸的力道包涵其中。行笔裕如,结字随意,但必须讲究笔力饱满,藏头含尾,线条丰鼓,立体感、雕塑感跃然纸上。法帖大致有毛公鼎文、散氏盘、石鼓文等等。

    秦人尚简。秦始皇统一文字,这是其一大历史功绩。实际上,在文字统一前,秦人就开始化繁为简,把小篆作为官方文字推广应用。秦统一后,以李斯为代表的小篆书家在继承金文大篆的基础上,讲究线条与结字的对称,将字按偏旁、读音清理归类,规范书写,便于记忆与掌握。同时,借鉴民间的书写方法,将复杂的结构与弯曲的笔画简化“拉直”,为隶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大量秦简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文字书写兼具小篆和隶书的特点,横、捺基用采用雁尾笔法的比较多。

    临习小篆时,要笔法稳健,保持线条的均匀对称。用墨要讲究,不可湮墨,中锋行笔,一气贯足,不可中间停顿,不可使线条中出现“焊接点”,或因为用墨不匀使笔画中有“墨猪”蹲驻。结字对称,取度长形,中宫紧凑,不可散乱。主要临池法帖为李斯的《峄山碑》等。

    隶书的诞生,标志着文字书写开始走上通往现代文明道路,为真、草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隶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篆字的基础上,汉字更为简化,字的基本形状由圆变方,笔画改圆弧形为直形,笔画有了轻重变化,蚕头雁尾是其主要特征,其结架为楷书的形成提供了便利。隶书无论识读、书写更为简便,这是秦人于中华文明的又一大贡献。

    汉人尚度。从大量的汉碑可以充分了解汉代的书法特点,西汉初期,小篆依然是官方文字,大约汉武帝后,隶书开始盛行。到了东汉,隶书渐次取代小篆,成为官方、民间应用文字。而在东汉中期到末年,章草、小楷、行书开始形成。尽管书体开始繁盛起来,但与小篆和隶书有着共同遵循的法度,新的书体基本上严格按照古法取度,中规中矩的创新。同时,论及两汉书法,必定是以隶书为主。皇象、钟繇等基本上属于三国时代的书法大家,章草、小楷等属于魏晋时代所产生的书体。

    隶书临习首先在用墨上要有韵味,下笔裹墨要充分,使胸臆与墨意凝为一气,意在字先。下笔时回笔藏锋,切出蚕头,中锋行笔,贯力右送,稍加提按。出锋时,遇雁尾则下按右上送,力达尾梢时,回锋收笔。但要注意,一字之中雁不双飞,雁不飞时,笔力到后,回锋收笔。点、竖、撇、哲等笔画也讲究藏锋起笔,回锋收笔,提按自如。汉代隶书以摩崖石刻和墓志为主,主要临习碑拓有石门颂、西峡颂、鲜于璜碑、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前后史晨碑等,洋洋大观,书家临池,一生难以穷尽。

   自两汉以后,篆隶书法渐渐被人遗忘,即便是偶尔被人记起,也难以达到前人的高度,更遑论超越古人了。唐代李阳冰因为写小篆而成为有名有姓的书家,假如仅以其书法造诣,其篆书水平不过尔尔。清人另辟蹊径,唤醒沉睡的碑书,开创了另一个时代,这是后话。

    说到汉代书法,就不能不提简牍。简牍一般分竹简和木简两类,是书写在用竹或木制成的小长片上。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这类书写材料被广泛应用。将简穿将起来,就是“册”,将册卷起来,就是“卷”。简牍书法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自然是以大篆为书体。而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文字各具特色,也有了“楚简”之类简牍书法。汉简因其出土较多,也广为书家所借鉴。汉代的简牍基本上是小篆、隶书,或篆隶相融的书体,一般写得比较轻松,特点比较鲜明。

    晋人尚韵。韵,是一个不太好理解,或者属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然而,晋代对于书法的贡献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比拟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书法四体完全形成,且皆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如四座高峰,难以逾越。尤其二王父子,尤其王羲之,他的书法地位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都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当然,晋代书法不可能一朝一夕所形成,三国时代的承上启下,对于晋代书法走向巅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以为中国古代文化繁荣与人文精神的彰显,,除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而外,就是魏晋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期人文思想努力冲破士族阀门的重重压制,在乱世与强权的夹缝中抗争。因而,这个时期的风流文士更具个性,更具震撼力。他们在属于他们的时代,犹如石板底下爆发的种子,艰难的开花结果。因而,他们不具风吹雨打,尽情彰显个性,风流飘逸。书法艺术的“晋人尚韵”,大概就是这个时代背景中的一道绮丽的风景。至于王羲之等人书法的飘逸潇洒,空灵脱俗,只不过是艺术的表象,脱离了“魏晋风度”时代,其内在气质就将大打折扣。所以,不管后人将魏晋书法学到足以乱真的程度,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评价。从这个角度理解晋人尚韵,比动辄拿“韵”来附庸风雅更为确切实在。

    学书,应以魏晋书法为正宗大法。即或从唐人入手,也需适时转入晋人一路。学楷书的,可以以钟繇为范,学行草书的,当然以二王为经典,草书则以伯英张芝为法。其中,还有张华、崔瑗、皇象、王询、卫氏一门等。只不过稍感遗憾的是,晋代书法一般不刻,纸本保存不多。如张芝、二王等墨迹后人临摹的多,真本墨迹的少。比如,张芝的《冠军帖》等九种法帖,已基本确定是唐代张旭所作或临摹。尽管如此,魏晋书法的精髓仍然流传下来,习学者只要掌握精髓,就能大有收益。

   北朝尚俗。俗,并不是俗气的俗,而是将其归类于民间书法。民间书法一词,原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沃兴华先生所创,我比较赞同。何以?当年西晋南渡,王导衣带渡江,宫廷文献基本上随之南徙。古代学书,与现在碑帖泛滥大不相同,基本上是以大文人大官僚的墨迹作为范本。而这些范本基本上难以流传,非上等人家不可能接触到。这就是古代书法家都是些达官贵人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占领北方后,大崇佛教,迷信人死之后可以升入天堂或转世投胎。于是,官方民间大肆造像,希望佛界能够记住该人的生平事迹和身体状貌,以便关照下世投个好胎,不受诸般苦难。而因为资源匮乏,书法技法仅存片段,且由少数人所掌握。是以,大量的造像刻石并不用书法底稿,而是在石碑上现写现刻。也由于北方民族的彪悍与粗放,几乎所有碑刻都体现了笔法粗犷,结字奇险,不守成规的特点。书者不留其名,不宗成法,将中华文字以另一种奇特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了这个时代有别于其他书法的奇特风格。尽管仍然有《张玄墓志》、《张猛龙碑》等逐渐归宗,但绝大多数的北碑都属于非书法家的作品。北碑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南帖北碑”一说,使北朝碑刻与魏晋帖书联袂雄视书法万代历史,是两座历史丰碑,后人当于其前匍匐前行。自北碑以后,直至清代,给以后的书法家提出了一个碑帖兼容的难题,于北碑与南帖之间辗转反复,神伤不已。

   习学魏碑,当首先体会刻刀之于石上的感觉,并要有别于甲骨、汉碑的画、錾技巧。要想象一北方大汉,运足气力,不管三七二十一,在石碑上抡锤。时而火花四溅,时而碎石飞扬。笔锋稍挑,露锋劲切,笔锋到处,劲展外拓,然后手腕暗运,回锋向左,用力右推,直达收处。收笔之时,提笔切方,成斩钉截铁之势。北碑除龙门二十品之外,犹有刁遵、猛龙、张玄等墓志,是临池的上品范本。而南朝二爨,也具备北碑的气质。小爨无论外在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方面,更与北碑接近。而大爨则融合了隶书笔法与气质,隶书向楷书过度的转型痕迹十分明显。二爨独立南疆,与诸多北碑相映争辉。

    隋人尚融。隋朝虽只38年历史,但南北民族大融合则是因为隋朝的建立而形成的。其书法也是一样,融合了南帖北碑,开启了楷书的一个新的时代。

    书法界历来不太重视隋代书法,虽有《龙藏寺》、《董美人墓志》碑刻影印出版,但也没有为习书者所认识。因而,很多讲书法史者忽略了隋代书法。在学习唐人楷书时,往往会产生“断代”的感觉。实际上,尤其是初唐楷书受隋代书法影响较深。

    近年来,陆续出土出版了隋代碑刻系列,基本上展示了隋代书法的风貌。其主要特征实以吸纳北碑为主,兼容南帖的笔法和架构,并有部分碑刻试图兼容隶书和篆书的笔法和结构。隋代碑刻较北碑稍显精致,法度趋于严谨,结构趋于稳健平和,大刀阔斧的张扬个性大为收敛,楷书的基本特征在这个时期形成。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使唐人在笔法结构上更为精益求精。

    临习隋代书法,要在理解北碑的基础上,用晋人笔法去写。起笔收笔较北碑细腻,中锋行笔,提按有度,基本上是两头稍重,中有提笔。捺画不上挑,收笔前有按笔,然后捻转笔管,提笔以中锋渐渐送出,笔将离纸时,有回笔之意。隋代碑刻较北碑版式要小,字也要小一点。因而,隋书写中楷最合适。主要碑刻范本有《龙藏寺》、《董美人墓志》、《宁赞墓志》、《张寿墓志》、《邓昞墓志》,以及诸宫人墓志等。除前两个墓志外,其他墓志稍逊,但也各具特色,可选择临习。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以楷书、草书最为出色,而所谓的“尚法”一般指楷书而言。唐人楷书是一座历史高峰,后人很难超越。其主要特征是笔法十分讲究,点画十分精到,书写时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结架十分严谨,上下笔承接要求准确到位,否则散架。评价唐人楷书时,“法度森严”便能概括。

    唐人楷书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初唐时期,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这个时期,由于李世民大力倡导晋人书法,楷书宗法晋人,兼而吸收隋代书法营养,也有欧阳询以隶法写竖弯钩的汉隶遗风。初唐时期,还有李邕的楷书,也是别具一格,想是其见过《瘗鹤铭》(而《瘗鹤铭》有传为颜真卿所书)。北海之书笔力刚健,结构扁形,很有张力。且其融入了王献之行书笔法与结构特征,写得很有活力。二是中唐时期,以颜真卿、徐浩、钟绍京为代表,其中,以颜鲁公、钟舍人的楷书最有成就。颜真卿的楷书大气磅礴,结构外拓,一改前人中宫紧受,笔法内敛的成法,写来气势恢宏。颜氏楷书笔法架构取法汉简,并从隋碑中取舍,得其笔力,不似汉简的柔弱。与之几乎同时代的徐浩,书风大致与颜氏早期相类,尤其与《多宝塔》接近。而钟绍京的小楷为历代首屈一指,其传世之《灵飞经》笔法神授,架构精湛,空灵飘逸,后人无法超越。三是晚唐时期,主要代表是柳公权。柳氏书法极具个性,在碑版书法的基础上,综合了初唐、中唐时期的笔法特点,其欲外拓而紧收中宫的架构,有别于其他楷书大家。柳字点画写得骨力洞达,若可敲,则必有铜声。

    除楷书之外,唐代草书也值得大书一笔。以张旭、怀素、贺知章、杜牧、孙过庭等人的草书最为有名,且以癫张醉素为典型代表的狂草,也是一座书法丰碑。但是,我以为,唐书之“尚法”不应将狂草包含在内。张旭的狂草,与怀素的醉草虽然得到了当代很高的评价,但在历史上被很多大书法家所批评,被列入“野书”、“恶俗之书”一类。此二人的草书只可一临,而不可再学,取其气韵即可,万不可学其笔法。至于书谱,文好字好,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但从草书的角度考究,似也未达到应有的境界。

    唐人的行书造诣也是很高的,颜真卿的《祭侄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柳公权的《蒙诏帖》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习学唐人之书,应取法其楷书。此处以横画为例(上文及下文所述笔法皆仿此),略谈楷书笔法要旨。唐楷起笔可藏锋,也可露锋,露锋则空中取势,按照字帖横画的形态,找准入笔角度。入笔之后,笔锋稍提起,手腕暗运力内转,同时捻转笔管,将斜上指的笔锋调整为左向指,成中锋行笔。然后,手腕、臂配合向右用力,中间提按。至收笔处,按笔,稍向右上方提笔,再向右下方按笔,又稍提笔,向左下方切笔,最后向左上方收笔。此外,还要纠正一个概念,即“按笔”,一般都教学生“顿笔”。顿笔不准确,有爆发之势,按笔则是手腕运力,精准的把握力度与方向,使笔画细腻而不毛躁。

    很多教材,或者教书匠极力推崇九宫格或者米子格临书,我不赞成这个搞法。在临写唐楷时,只要将纸折成方格即可。找准首笔在方格中的位置,以“上笔之收,便是下笔之起”的方式,于第一笔找第二笔的位置,如此更能潜移默化的理解楷书的间架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在转入行书、草书时,很容易理解“空中取势”、“承接使转”的概念,自然而然的把握了行草书的结字章法。

    五代十国,战乱纷纷,没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写字,所以,没有形成气候。杨凝式的《韭花帖》固被今人吹嘘得厉害,实际上并没有那样牛皮,可以略去不论。

    宋人尚意。书法界才子越来越少,只得跟在儒生们“夫子微言大义”之后,也嚷嚷宋人书法“尚义”。我认为,“宋人尚意”。宋三家临池功夫颇深,而其个性风格非常突出,乃至于一般习书者不知其宗法何家。三家均取法魏晋,这是毋庸质疑的,而苏轼得法于李邕,黄庭坚用神于瘗鹤铭,米芾则化出二王精神。即便如此,三家皆与古人处心领神会,得其精髓,化出意境,并没有死搬硬套的追求所谓微言大义。苏字方扁,取李北海雄强之势,笔画劲展,实力厚重。黄山谷刀劈斧削,行书有长枪大戟的气派,势运舒展。草书极其讲究笔法,抑扬顿挫,不像唐人狂草树梢挂死蛇,点画无变化。米字格调高雅,“字正腔圆”,写到深处,潇洒大方,风樯阵马,好不淋漓。

    据传,流传至今的二王书法有一些是米芾临摹的。米癫酷好古帖,巧取豪夺,有时借观之后,临摹一副送还他人,竟然不识其赝,可见其临帖功夫之神。即便如此,米芾书法决然有别于二王,这也是宋人尚意的有力旁证。

    宋三家之后,极少有当得起历史大家的书家,二蔡虽然书法造诣较高,但实难与三家比肩。而南宋一朝,基本上是翻版三家,其中,尤以米友仁为最。是故,有宋一代,习学苏黄米足够。

   学宋人之字,也当学其“尚意”的精神,得其形固然为入门之道,更要化其神,学而不像,似而不泥,这是精要。苏轼之《黄州寒食诗》、《新年展庆》、《人来得帖》、《前赤壁赋》等,都是上好法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李太白忆旧游》、《廉颇蔺相如列传》、《松风阁帖》,以及其他行书帖都是精品。米芾之《蜀素帖》、《苕溪诗帖》,以及很多手札都是极品。上述法帖足够临习,仔细品味,坚持用功,自然得其精神。沈从文先生曾经批评宋四家书法太文人气,都是小作品,此论可以参考,在临帖时加以揣摩。

    元人尚义。有元一代,能够在书法历史长河中占有显著地位者,仅赵孟頫一人而已。虽然鲜于枢勉强能够得到后人一番议论,但其书法层次不过中等。即便如此,有此一人,足可撑得起元代书法旗帜,不逊于其他时代。

    赵松雪是赵宋皇族,宋亡之后,做了元人的官。所以,影响了其书法地位。赵孟頫一生以晋人为本,把二王的字写到了传神的地步,并且发扬光大,至少在笔法、章法方面还有所超越。尤其楷书写得轻松裕如,与唐楷的法度森严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并列四大楷书家实至名归。

    我以为,赵孟頫于临池之间,深刻体会晋人的笔法意境,于细微处领会,真正的将晋人之微言大义凝聚笔端,是历代以来最得二王精髓之人。至于今人吹嘘的沈尹默、白蕉等,哪及松雪百分之一。别提赵孟頫,沈、白二人学二王及晋人,还不如很多默默无闻的书法爱好者。

    临习赵书,即以晋人笔法与章法便得捷径。同时,还可掺以唐人楷书或北碑笔法。赵字是写得很漂亮的,参入其他笔法后,一定不要影响其美观。在唯美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化出自己的风格,才能达到临习赵书的目的。

     明人尚矩。明代书家较多,前有董其昌,后有王铎、黄道周等人。至于被戏说演义隆重推出的唐寅等人,也只有文徵明的小楷书还值得一提,可略去不论。徐渭一代狂人,书法也乱来,所谓狂草,根本就不入格,也略去不论。

     董其昌是明代书法的扛鼎之人,更经康熙推崇后,名声大噪,几乎达到了与二王比肩的地步。实际上,董氏一生追慕二王,决心超越晋人,因而,早期非常小看在晋书中大有作为的赵孟頫。至死才感叹,穷此一生,终究不及松雪一半。我想,董其昌之所以有此感慨,是因为其临帖吊儿郎当之故。董氏是极聪明之人,字写得很巧、很灵动,飘然有仙气。尽管如此,董其昌还是属于宗法古人之类,没有变出更新的东西。

    到了明晚期,以王铎、张瑞图、黄道周等为代表的书家,已经不满足在晋人手底下讨食的现状,试图突破藩篱,革故鼎新。但是,由于历史的沉淀太过深厚,王铎等人还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中规中矩的按照社会的需求进行书法实践。即便他们已经找到了从篆籀、汉隶和北碑中吸取笔法营养的新途径,但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敢全面突破传统,只是小心翼翼在传统的边缘摘取一两朵“野花”,悄悄的打扮自己。王铎“强抱篆籀做狂草”,就是极好的印证。所谓清人才是篆籀书法,以及北碑书法的探索者,傅山高于王铎等腐儒论调,于此不攻自破。

    晚明以王铎书法成就最高,他一日临帖,一日为他人作书,这是继承与创新最好的方式。王铎临书最勤,上至汉魏晋,下至唐宋元,只要他认为于己有益者,都要下一番功夫。王铎临书有一半是意临,既有古人风貌,又有个人体会。所以,学王铎可以上下通达,追根溯源,学习到“化帖”的功夫。王铎之书辗转侧倚,章法多变,一时独步,蔚然成一代宗师。尽管我们以道德的绳索将其捆在一旁,但近邻日本和韩国对其推崇备至,甚至有大王(羲之)不如小王(献之),小王不如三王(铎)的评价,虽然不是十分客观,也大体能够印证王铎的书法成就。

    明晚期,开始认识到北碑的重大作用,在张瑞图、黄道周的书法作品中能够明显感到北碑对明晚期书法的影响。这些人的书法一扫元以来的柔弱之风,笔法开始刚健起来,转折使转多现棱角。由于大明速亡,在这些试图创新的书家们最佳创作阶段,被朝代的更替所瓦解。张瑞图、王铎成了“贰臣”,黄道周做了清人的刀下鬼。历史就是以这样的遗憾,为后人带来无穷的感叹。

     学习明朝的书法,当然是以董其昌等上面提到的诸书家为典范。到了晚明时期,还要将汉隶、北碑融合进来,以帖学为主,将字写得硬朗点。晚明一路,还极其讲究墨法,浓淡枯湿,消涨有度。所以,建议以张迁碑、鲜于璜碑,以及颜真卿楷书等体会墨法,做到蘸墨饱满,又不湮浸成墨猪,不至于肉肥臃肿,媚俗入骨。

    清人尚气。气者,气力、气韵也。清代书法家与前人相比,有着幸福的宽松环境,很多有才华但与仕途无缘的文人,可以不受馆阁体束缚,进行大胆的创新。而那些放荡不羁的书画家,即使做官,也不安份,不断地搞怪。如郑燮等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书法是要讲传承的,前朝书家一定也是本朝书家参考的范本。由于晚明的探索,给了清人很大的启示,他们从篆籀、汉隶、北碑入手,找到了书法创新的门径,开辟了书法崭新的领域。我的评价是,清代书法足以抗衡晋代书法,其历史地位绝不亚于将书法推向历史高峰的魏晋时代。

     何绍基崇尚张迁碑、张黑女志,为使字能达到北碑刚健有力的境界,采取回腕法书写,将传统书法写成了另外一幅摸样。郑板桥八分书法,放胆探索,不惜古怪,笔法杂乱,章法奇特,乱石铺街,广为大众所喜。随着金石篆刻的悄然兴起,邓石如、杨沂逊、赵之谦、吴昌硕等人在篆籀书法中融入刀法,也写得刚劲非凡。金农等人大胆实践碑版书法,取法龙门二十品及汉代隶刻,漆书是其看家本领。而尹秉绶等人于隶书上创新,专取雄强一路,强强结合,其隶属大气磅礴,满纸烟云,煞是爱人。

    不过,到了清晚期,康有为等人极其贬低魏晋书法,把北碑写死了,其弟子梁启超则又将魏碑写俗了。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清代书法还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以刘熙载、包世臣、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书法理论家,纵论历代书法,为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书法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创新。当代书法的创新,大概要走碑帖结合的路子。有清一代,已经将篆籀、碑书推向了一个高度,留给后人的则是怎样进行融合。这方面,实在很难。写碑多了,字易死板,求活则需习帖。帖临久了,则易浮滑,又去写碑,如此反复,进步容易,创新则难。

    民国尚乱。碑帖都被古人写完了,而到了清末,被也被写死了写俗了。于是,民国时又兴起复古帖学之风。但是,在帖学中又不能满足,更又喜爱碑书的力道与雄劲。所以,如军阀混战般,书界也一时不知所宗了。于右任的小草书得益于二王,但他并不满足,又于碑学中努力,结果并不太令人满意,两头皆失。于右任老书法,恕我不敢恭维。其他如沈尹默等,复古二王,但终不得要领。故此,民国书法就此打住,不再啰嗦。

   今人尚形。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书法也渐次沦为艺术而失去其应用价值。是故,作为视角艺术的书法,自然而然的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追求形式上的艺术享受。讲究展厅效果,刻意设计作品,以及从大章法等方面寻求变化和创新,都不能予以诟病。相反,每一种探索都值得鼓励,都值得因循所长,进行有益的探索。汉字可以千变万化,因学识、因人品、因地位、因阅历、因所宗而各存所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我们的前人已经为这门古老的艺术开辟了无数的道路,只要苦心探索,沿着任何一条道路坚定向前,都能够有所收获。在本节中,我不想评价当今任何一位书家,也不想赞许或批评任何一类观点,只是想表达一种想法,那就是,当今书法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或者明天,只要有志于书法的人们,坚守这一块阵地,为后世留下一点遗产并启承后世来者,将中华国粹时代传承下去,不要因为世界文化的大同,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而遗忘曾经为我们的文明创造无数辉煌的书法艺术。

    我时常想,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屡经挫折而默默无闻,书艺与日俱进但名气每况愈下。而那些名人、官僚,以及占据书法界主导地位的所谓的艺术代言人,论水平绝对不如苦苦打拼的纯正的书法志士,但他们就是能够成大名赚大钱。忿忿不平之余,又想到假使我一朝成名,势必同流合污,靠名气吃饭,颐指气使,胡乱做大家。更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书法有名有姓者不过两千余人,当今嚎啕者,不定谁人昙花一现,谁人名传千古。是以,心坦然,气舒畅。

    今人尚形之于书法本身,就是追求酱油效应、展厅效应、冲击效应、古怪效应、拙劣效应、名人效应、官僚效应、有钱人效应。之于社会现象,就是徒弟捧师傅、师傅推徒弟、下级捧长官、穷鬼养富豪。这些现象见怪不怪,不必多所计较。更多的人还是在追求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民间人士以之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最多换点笔墨钱,在茶余饭后吹一通牛皮而已。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在成名以前的爱好者、追求者,还是正儿八经的苦苦临池,这个时期的书法创作估计才是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艺术珍品。

     今人尚形,于此不想多议,各位方家自省最好。

    ……,大浪淘沙,今人若自省,将自己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便可照出真形。

     中国书法历史大抵如斯,文字简略,挂一漏万,不足为道,诚冀方家教正。然由此脉络,便可不上别有用心者所撰写大部头书法历史而被骗钱财了。了解大致历史,加以书法实践,还要谁人指点?!特作本文,以为书法爱好者共勉。

     [凯迪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