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赝品汉代玉凳专家估值2.2亿内幕:圈内人不拆台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7-07

 

赝品汉代玉凳专家估值2.2亿内幕:圈内人不拆台

曾经在北京拍出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

  “金缕玉衣”余温未了,又来了“汉代玉凳”,又一个天价神话被戳破,又留下一个天大的笑话。

  一个涉及千万收藏群体和万亿资金规模的大市场,匪夷所思的闹剧不断上演,可能是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的特有奇观,天价和闹剧中折射出的艺术品市场种种顽疾让人触目惊心。

  尽管收藏圈“水很深”已经成为了某种传统,但是,“水深”没问题,“水浑”则不应被一直容忍下去。

  撼世国宝?

  就在穿越剧火爆荧屏的春节期间,一部“真实”的穿越剧也同期上演了。

  2011年,在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1月9日举行的 “古玉雅集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汉代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及坐凳以2.2亿元成交,创下新的玉器拍卖世界纪录。

  而这桩“旧闻”却在一年之后的2012年春节期间被网友们翻出来,围观嘲笑,因为根据基本的历史知识,汉代根本就还没有“凳子”,这套被拍卖公司描述为“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被网友们戏称:“连造假都造得相当不专业,没文化,真可怕。”

  “难道这是哪位美女穿越后留下的?只是连这么重的梳妆台和凳子都带着穿,也太沉了点。”有网友打趣道。

  做过多年古典家具研究并撰写过有关“凳子起源”学术论文的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邵晓峰也支持网友们的观点。“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汉代人的起居方式为‘低坐’,即以席地而坐为主,以席、几、床、榻为主要的生活器具。‘高坐’的凳子与当时的礼制和贵族文化的特点不相符。这套梳妆台及玉凳更有可能是仿清代宫廷家具的样式。”他说。

  湖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黄清敏也表示,类似于现在小马扎的坐具“胡床”是在南北朝后的隋唐才开始普及,最终演变为凳子和椅子。汉代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梳妆台和凳子的。

  一位研究过裤子历史的服装设计师也在微博上表示,除士兵和劳工出于方便的需要而穿连裆裤之外,汉代人是只穿“开裆裤”的,高坐不雅,因此是不可能坐凳子的。

  各方的集体质疑把为这套拍品出具鉴定证书的周南泉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位76岁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是业内最著名的玉器鉴定专家之一,拥有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常委、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东方收藏家协会珠宝玉器鉴定组组长、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玉器类首席专家等众多头衔,更有甚者称其为“玉界泰斗”。

  周南泉坚定地表示:不能仅仅以“汉代无凳子”就做出赝品的结论,从玉质、沁色、包浆、工艺、纹饰等各方面的综合判断,该器物符合汉代玉器特征,自己的“鉴定结论无误”。而且自己的鉴定过程不存在任何经济方面的违规操作,作为拍卖公司聘请的鉴定专家,自己所收的报酬只有每月600元,而且无论鉴定次数多少。

  而就在越来越强的质疑声中,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发文称:“周老没有走眼”,汉代玉凳是“撼世国宝”,2.2亿便宜了,10个亿都不止,这篇文章又将事件推向了更高潮。

  圈内人不“捉鬼”?

  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此事确实蹊跷,因为“打假”和“追鬼”的并非是文物圈和收藏圈的人士,反而是“打酱油”的网民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如此罕见难得的珍稀古玉又拍出天价,为什么圈内几乎没有声音以至于“沉寂”了一年呢?

  “一是瑕疵太多了,假到没必要说;二是圈里都知道根本没成交,虚的,也没什么可说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白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嘉拍卖后来也对媒体证实:买家并没有付款,3万元的保证金也早已成为了违约金。“拍估价过亿的拍品,保证金才3万,本身就是个笑话,其他拍卖公司的保证金都要几百万。”白先生表示。

  “不用见实物,通过图片已经完全鉴别出这件东西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它违背了古玉的历史特征,你能拿玉做一个电视机,然后说根据玉的特点这是汉代的?”北京资深古玉藏家杜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汉代的玉基本都是王玉(帝王皇族才可以拥有),因此不管汉代到底有没有凳子,都不会把玉做成坐在屁股下面的器物。连高仿都不是,只能说是工艺品,蚌埠产的。”蚌埠是中国最大、水平最高的赝品古玉产地,据说之前被指出造假的“金缕玉衣”也出自蚌埠。

  “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的作者吴树也断定,所谓“汉代玉凳”必是赝品无疑。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国家的文物部门一向是打真不打假,如果这真是汉代的,那绝对是国家特一级文物,根据我们的文物政策,国家文物局怎么可能允许它上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像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及坐凳这么大的玉器如果真是汉代的,那基本只能是存在王墓之中,而且目前我们国家考古上还从来没有发现这么大的汉代古玉。”杜平说,“国家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态度已经可以说明问题。”

  “文物鉴定也是个江湖,圈子本来就不大,就那么几拨人,大家互不拆台也是潜规则。如果不是被网友一不留神给戳破了,即使假到离谱,也没有人愿意出来戳穿。”白先生说。

  无人追责?

  这场“汉代玉凳”的闹剧无疑让很多人想起余音未了的“金缕玉衣”。富商谢根荣用零散玉片穿出一件“金缕玉衣”,包括原故宫副院长杨伯达在内五位国内文物界“泰斗级”专家集体鉴定其为罕世珍品,并给出24亿元的估价。谢根荣以此向银行骗贷7亿元,最终银行的5.4亿元打了水漂。

  虽然万幸的是汉代玉凳并没有真正成交,只付了3万元违约金的买家并不能算作受害者。但是,假如有人真的不开眼,真的花真金白银买了这件“撼世国宝”?或者有人将其作为洗钱和骗贷的工具,再令国家损失几个亿?

  吴树认为,《文物法》和《拍卖法》滞后于市场以及国家相关机构的不作为,是造成目前文物艺术品市场上,闹剧屡屡发生又无人追责现状的重要原因。就“汉代玉凳”而言,拍卖公司不用负责,因为《拍卖法》规定了可以“不保真”;专家更不会,因为没有法律说不能“打眼”。

  “古玩的真假,没人能说了算,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承认的鉴定机构。”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建军说。

  拍卖公司该不该“保真”是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要求拍卖公司一定要卖真,就像要求医生不能治死病人一样,是超过其能力范围的。”一位拍卖公司老总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但是,吴树认为,制定法律不能因噎废食,“医院不能保证不治死病人,但是对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疏忽则不能不追责。”

  “中国没有科学权威的鉴定机构,没有完整的鉴定机制和鉴定体系,也没有完整的不同类型文物的鉴定标准,只有一大堆‘向钱看’的鉴定专家。”吴树认为,这种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整个文物艺术品行业的发展,“文物鉴定业的丑闻屡见不鲜,顶级鉴定机构的专家也频频‘失足’,国家现存的文物鉴定机构实际上已经由于其主要成员失去公信力而名存实亡了。”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冰

     [新华网-中国经济周刊]

文物鉴定潜规则:一群傻子在买 一群傻子在卖 图

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争议画作。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有人说真实的文物界就是“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

  谢根荣骗贷案让人大开眼界。这个故事的离奇之处,一是骗子的大胆——敢于自制“金缕玉衣”,还敢请顶级专家来鉴定;二是银行职员很傻很天真,一看鉴定专家又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又是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又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便信以为真。殊不知在今天的中国,文物的商业鉴定压根儿就没一个权威机构。

  狡黠的造假者、玩火的炒家、忽悠的专家和耳聋目盲的博物馆构成了文物界的种种乱象。从简陋的民间小作坊、堂皇的拍卖行到森然的博物馆,造假无处不在。假文物在专家、炒家的运作下价值连城。什么才是文物?如何鉴定文物真伪?话语权的争夺其实也是利益博弈。

  事件回顾

  谢根荣“融资”方式很另类专家收钱给假文物估价

  谢根荣现年52岁,案发前是北京燕山华尔森实业集团法定代表人。2000年9月,谢根荣利用其控制的北京华鑫森商贸集团取得“东华金座”项目的开发收益权后,以融资开发为名,指使他人通过多种方式雇人假冒购房人,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5家支行签订虚假《个人住房贷款借款合同》555份,骗取贷款总额6.6亿余元,至案发尚有贷款人民币5.4亿余元不能归还。

  谢根荣向银行提供了造假的企业财务报表等材料后,领着颜林壮等人参观了“根荣陈列馆”,指着“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说,它们市价为24亿元,华尔森集团肯定能还上银行的贷款;只是目前资金周转有困难,希望银行能再次合作。

  揭秘文物市场的鉴定乱局

  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一张连“伪作”都算不上的学生习作,竟然成了徐悲鸿的作品进入国内知名拍卖公司的殿堂,高调地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两件随便找来一些玉片串起来的所谓“金缕玉衣”,就被几个著名专家“评估”为24亿元。这不禁令人慨叹:艺术品和文物鉴定的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近来,“金缕玉衣骗贷案”、“徐悲鸿假画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此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过专家鉴定的唐代“壶王”,也被指为赝品;不久前,曾经创下近现代书画拍价新纪录、以4.225亿元成交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也被有些业内人士怀疑为赝品……

  然而,还不止这些。不久前,北京一位藏家刘先生花387万元,从故宫博物院著名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一只,还附带一份由“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然而,此碗却被五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当场指出是假货。目前,刘先生已经向法院起诉,以维护民事方面的权益;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论及近年来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大量的天价赝品,更是数不胜数。

  虚假鉴定文物,狮子大开口乱开天价,出具鉴定证书让一般藏品穿越朝代、以假乱真,这是目前鉴定队伍中出现的乱象之一,却足以对成千上万的收藏者造成伤害,也让藏家们陷入信任危机,某些“鉴定师”在世人眼里大失公信。这不禁让人担心:“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有专家“浑水摸鱼”

  著名青铜器收藏专家张颂斌先生说:“近年来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收藏投资者对藏品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各类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鉴定专家也相继兴起,这对收藏市场的发展来说本是无可厚非的好事。然而,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有个别机构和个人则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诉求的心理,打着‘鉴定师’旗号的伪专家充斥市场,导致收藏市场遭遇鉴定混乱的发展瓶颈。”

  “像中国这样,鉴定组织遍地开花,以收费为目的,在国际上少见。”曾出版多部纪实作品揭露收藏市场黑幕的文化学者吴树说,普遍的做法是,鉴定专家会对被鉴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评估价,因为这与鉴定专家的利益直接挂钩。“目前在业界,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为100元至 500元,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万元,根据鉴定专家的名头来,名头越大,收费越贵。”

  道德有瑕疵就别混了

  张颂斌说:“目前在鉴定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水平不到,另一点是有些人以牟利为目的。有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鉴定往往不准确,因为会受到一些利益驱动。”他说,目前,造假技术发展很快,可以说是鉴定跟在造假后面跑。除了大量低水平的造假,还有些造假高手堪比专家,很容易蒙混过关,有些名头很大的文博专家,可能对市场上的造假情况不了解,往往在鉴定中出现纰漏。

  针对市场上有些所谓专家“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普通的说成天价”的状况,张颂斌说,鉴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有些藏品应该由多位专家分头鉴定,写出鉴定意见,并且要进行讨论,出证书要慎重。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过,他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国外文物收藏界,国外的文物鉴定基本采信个人口碑。比如原苏富比亚洲区主席、瓷器鉴定专家朱廉·汤普森,很多大买家就听他一句话,他说对就对,他说错就错。他不可能被一大堆人裹挟着参与鉴定,也不可能为了拿几个钱就放松鉴定尺度。技术上出错可以原谅,道德出现瑕疵,终生就不可能再在文物行业混了。

  真真假假,说还是不说

  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白云哲先生认为:艺术品与其他商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往往存在“你说真,我说假”的情况,有时候真说不清楚。它的标准不好界定,古玩店的东西也好,拍卖会上的拍品也好,谁鉴定了?鉴定准吗?往往会出现争议,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上打假,往往难度很大。有些 “打眼”是鉴定专家业务水平准不准的问题,更复杂的是,有了利益驱动,亦真亦假。有人甚至知道是假的,他还去买假,因为他可以再卖出去。

  对于很多收藏者来说,文化市场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促进行业自律;一方面要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工作,让藏家提高鉴赏水平,减少“打眼”的机会。

  据一位业内人士称:在鉴定行业,有着“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规矩。也就是说,一个鉴定专家已经开出的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会拆台,而会选择私下沟通。在谢根荣“金缕玉衣”的鉴定上,几位鉴定专家就表示,当时是最权威的史树青先生给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其他专家便不好发表不同意见。在一次民间鉴定会上,记者也曾见到,对于有些专家鉴定过的藏品,其他专家即使发现有问题也不便发表意见,一位专家无奈地向记者透露:“都在一块儿混,不愿弄些得罪人的事。”据说他还因此曾被人找上门来。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难题。

  自律和监管均有欠缺

  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几乎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首先是无法律管,虽然文化部2009年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鉴定有相关规定,但这部行政规章的内容并未涉及目前广泛存在的民间文物鉴定;其次是无机构管,省文物局只对该局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再次是鉴定者无需承担鉴定责任,即使文物鉴定被确定为虚假,也难以追究鉴定者的责任,因为没有哪条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济南市博物馆馆长李晓峰说: “前几年,在世界博物馆日,他们曾经组织专家为社会服务义务做鉴定,在鉴定中发现90%的藏品是仿品或者赝品,真正够得上文物级别的非常少。现在古玩市场上动不动就是专家,哪来这么多专家啊?”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还需要法制建设。 “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有相关法规的规范,才能保障文物鉴定行业健康发展。”

    [新华网-齐鲁晚报]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乱象丛生 常识缺失成致命弱点

  常识一

  投资有风险 买卖需谨慎

  很多上当者都是利益驱动

  收藏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正如我们会收藏自己收到的第一封情书、父母的老照片、各地的明信片一样,人类也收藏着与自己的历史相关的文物。但当收藏变成了可以升值保值的投资时,一切都变了。

  “目前的全民淘宝运动是所谓的文物鉴定之乱、文物拍卖之乱的根源。据估算,全国搞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人,文物拍卖企业几百家,可是文物从哪里来?这么和你讲吧,中国散落民间的文物,尤其是明清以前的文物是极其稀少的,明清的珍贵文物流传至今的也大都是流传有序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文物从法律层面讲都归国家所有,所以除非是非法盗掘的文物,大众怎么可以随便捡到真正的文物呢?而非法盗掘是国家严厉打击的。可以说抱着捡漏的心态基本上只能被骗。”家就住在潘家园古玩城旁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很是感慨民众对于“淘宝”的痴迷。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些常识是必须的。比如,文物都是有自己的身份证的,流传有序是基本的要求,可是大多数人依然愿意相信骗子编造的各种故事。“现在骗人都形成了连环套,河南、陕西的一些文物贩子到各地古玩城的地摊买一些假文物,然后再回到当地卖给到处淘宝的人,这些人再把这些东西高价折腾到古玩城的高价商店。其实文物离开了出土的环境,孤单地放在收藏者的手里是没有意义的,它需要和其它的文物一起才能体现其价值,也才能说明那个时代的文化气质。好的文物和艺术品,是无价的,进行估价本身就很荒唐。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与拍卖收藏相关的节目,但不能庸俗到只谈钱,普及知识提高审美才是最主要的。”李健民对于各种鉴宝类栏目一直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应该“取缔”。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是任何一个股民在入市之前都会得到的提醒。而且任何一个股民在经历了中国股市的涨跌后,也都明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热衷于文物艺术品的投资者。任何一个人进行文物艺术品投资前都应该获得与自己的投资相匹配的知识储备,包括考古、艺术及法律知识。正如所有的股评家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见一样,鉴定专家的意见对投资者也只是参考意见,避免上当受骗的唯一途径是多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专家。”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处处长谭平觉得媒体应该好好宣传一下这个常识。

  常识二

  国际通行规则需要坚持

  《拍卖法》不是造假的保护伞

  2008年,一位藏家花200多万元买下“吴冠中作品”《池塘》,后经鉴定为伪作。收藏家把拍行和卖家告上法庭。由于不能证实拍行及卖家事先知晓该画作系赝品,法院根据《拍卖法》免责条款驳回了原告所有诉求。

  许多人对于拍卖风险全部由买家承担提出质疑,认为拍卖业是个商品交易的过程,买家应该承担的只是和股市中买低或买高的价格风险,而不是拍品真假的风险。难道买到赝品,只能怪自己是“冤大头”和“看走眼”,却没有任何办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买家买了假画,会不会只能把假的说成真的,再找机会脱手?

  《拍卖法》的第61条被买家认为是目前文物拍卖知假拍假的保护伞。“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法律真的有漏洞吗?

  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法律专家曾萍博士认为这条规则是有法理依据的,免责条款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规则。对拍卖行的鉴定错误无法用法律来调整,除非“鉴定人在鉴定前明知委托人制假售假并与之同谋”构成诈骗罪,实践中恰恰很难证明鉴定人的主观方面是否有这样的“故意”。

  拍卖是一种特殊的缔结契约方式和交易形式,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并无拍卖法的概念,亦无所谓拍卖法的专门立法,与拍卖相关的法律问题几乎都规定在各个部门法中。我国的《拍卖法》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当时的国内贸易部起草的,国务院法制办将《拍卖法》草案交由国家多个部委进行修改、补充,最后才报经人大法工委进行修改并形成最终的表决。除了《拍卖法》,广义的拍卖法还包括散见于其他实体法和程序法中的有关拍卖的规定。

  曾萍认为,文物及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不能完全复制的唯一性,其质量也难以找到可比的标准,其真伪、瑕疵的判定则只能靠鉴定专家来进行辨别,这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难以有一个客观的、量化的标准。如果要成立一个第三方的“权威鉴定机构”,这些专家又由谁来选择?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拍卖行只能做到尽可能提供准确的鉴定、估价,来帮助买家选择优良的拍品,但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拍卖公司的运作和发展靠的是自己的信誉,最终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必然会青睐那些信誉好、拍品货真价实的拍卖行。

  神州博古网的版主方兴认为,这一条款是有所指的,如果没有这一条款的存在,拍卖行几乎不可能生存。这里有一个概念要澄清,所有的古代书画,学术上都存在真假问题,百分之百有定论的并不多,但珍贵的艺术品在市场上会稍纵即逝,而学术研究可以后续进行。而且每个拍卖行自己是无权判定一个拍品是赝品的,除非有司法判决文书。

  以英国的苏富比为例,数百年来,每件经它拍卖的艺术品都要经过专家团队的鉴定,假如重要器物类的拍卖不慎出现赝品,也需经两位以上权威专家和科技鉴定属实,在规定的期限内苏富比才予以包退。

  谭平认为,“中国的拍卖行正处在大浪淘沙的阶段,现在的文物拍卖企业发展很迅猛,但可以征集到的文物与艺术品很有限,大多数的成交额是由一些主流的拍卖企业完成的,更多的企业一年都可能举办不了一次拍卖,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假拍与拍假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常识三

  出土文物都不能拍卖

  拍卖违规会被取消资格

  国家对于从事拍卖业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必须有工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商务部门核发的《拍卖经营批准证书》、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注册资金的验资报告以及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

  在国家文物局的官方网站,有一项服务叫《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证书查询》,在这里可以查到从2007年至今的通过资格考试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的名单。这个名单不长,只有223名。然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我国的文物拍卖企业已经达到292家,也就是说,平均每家拍卖企业摊不到一名拍卖专业人员。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人员显然非短期可以实现。

  谭平说,“目前文物行政部门不负责对文物拍卖标的出具真伪鉴别证明或价格评估证明。但国家文物局负责对拍卖的标的进行审核,凡是出土、出水文物都不能拍,非法掠夺、非法流失海外的文物也不能拍。而且国家对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珍贵文物拥有优先购买权。”

  国家文物局对文物拍卖企业实行年审制度,每两年开展一次,对擅自拍卖国家禁止经营文物的、超出《文物拍卖许可证》核定的经营范围开展文物标的征集和文物拍卖活动的公司,将会责令其限期整改或暂停其文物拍卖资质。严重的还会撤销其文物拍卖资质,一旦被撤销,三年内不得再申请文物拍卖资质。已有40家被撤销拍卖资质。

  方兴认为,专家有时也处于弱势。一般的收藏者对于藏品的真假并不是真的想搞清楚,他只是希望证明自己的收藏都是真的,最好是有一张证书来证明,虽然一张证明并不具备任何的法律效力,面对这样完全自欺欺人的人,专家一般也不能较真,大多顺其所愿。而对于拥有巨大资本的投资者,专家受到各种利益的掣肘,讲真话很难,就算你讲真话,人家总是可以找到听话的专家。

  真正的专家不敢说不愿说,才使不少伪专家有机可乘,才使良莠不齐的鉴定机构四处开花。现在的鉴定企业只要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就可以开业。有的则挂靠在某某协会、某某高校之下,还有的私人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审批,同样开展鉴定业务。你想让他写是哪个时代的就可以写是哪个时代的,钱多就可以写成秦汉的,钱少就写成明清的,反正也不负什么法律责任。

  国家文物局目前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国家文物局及各省文物行政部门都有一个文物鉴定委员会,但主要是为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和博物馆馆藏文物征集、保护等工作进行鉴定咨询服务;同时对涉及重大刑事案件的文物司法鉴定结论进行复核。但他们均不得在文物拍卖企业任职,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也不得以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身份从事文物鉴定或开具鉴定证书。”谭平说。

  国家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不能从事与公共利益无关的鉴定。至于一些专家离开了单位,出去走穴是个人的事情,责任应由个人自负。有学者建议,文物鉴定也应该像医生、教师、律师一样,建立专业的资质认证体系,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专家的现状。

  今年6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向社会公布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承诺不拍卖国家禁止流通的物品、被盗或非法出境的其他国家文物,也不从事经营性鉴定业务、不知假拍假、不以任何形式对拍卖标的进行虚假宣传、坚决杜绝“假拍”行为等等。专家认为,这是拍卖行业寻求良性发展的主动之举,虽然自律并不能包治百病。

  看来,法律可以完善,行业可以自律,但回归常识并不容易。

    [新华网-人民日报]

 

 

 

相关报道

24亿元假“金缕玉衣”揭开文物艺术品行业乱象

  近日,因5位“权威鉴定专家”为一假造文物“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天价评估,致使银行损失5.4亿元的骗贷案件曝光,将文物造假、虚假鉴定等问题推向风口浪尖,也引发公众质疑:文物、艺术品鉴定证书究竟靠不靠谱?艺术品鉴定市场为何如此混乱?本报记者采访有关业内人士,探寻文物和艺术品鉴定市场真相。

  虚假鉴定有多普遍?

  业内人士:有鉴定证书,一般是赝品

  提起假“金缕玉衣”案,接受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对虚假鉴定现象早就见怪不怪了。

  “艺术品、文物造假自古就有,因为成本很低,利润极高。”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告诉记者,随着艺术品交易的日益繁荣,艺术品民间收藏投资热情高涨,催生了大量的市场鉴定需求。而造假的泛滥,又进一步刺激了文物、艺术品鉴定市场的繁荣。

  一方面,老百姓迫切需要了解购买的是否是真品;另一方面,一些赝品只要经过所谓权威机构权威人士的鉴定“漂白”,就会披上真品的外衣,堂而皇之地流入正规交易市场。

  “该案折射出当前艺术品鉴定市场的混乱。”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说。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既然是鉴定,就应该有真品鉴定证书和赝品鉴定证书,但事实上,市面上都是真品鉴定证书。”甘学军说,于是出现只要给鉴定费就开证明的情况。

  许多拍卖公司都害怕看到这种证书。“我们过去的经验证明,凡是拥有鉴定证书送来拍卖的艺术品,一般都是赝品。”甘学军说。

  真伪鉴定有多难辨?

  大量伪专家活跃于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真伪鉴定到底难不难?

  “艺术品鉴定、文物鉴定十分复杂。”甘学军坦言,目前技术鉴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对材料的认定等,但对于艺术品来说,存在历史、文化、审美等人文因素,导致很多鉴定行为仍以主观经验为主。

  真伪鉴定难,还在于部分专家职业道德的丧失。“拿此次假‘金缕玉衣’案来说,一个普通收藏者怎么可能同时拥有如此贵重的两件文物呢,这是违背基本常识的。”甘学军说,“不排除一些专家在利益面前把持不住,出卖了自己的良知与声誉。也有可能部分专家因为年事已高,在晚年有看走眼的时候,被人合伙做局利用了。”

  陈履生介绍,鉴定难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目前很多专家都不是真正的专家,现实生活中,大量伪鉴定专家活跃在艺术品交易与鉴定市场。

  “有的专家被冠以极高的头衔,所谓世界某鉴定委员会主任。根据个人经验,一看到这类头衔,我都认为存在伪专家嫌疑。目前各大电视台出现的民间鉴宝节目,出现的所谓权威专家,连圈内人都不认识他们。”

  公众对专家的认识也存在误区。不少人以为在专业机构任职的工作人员都是专家,或者以为某领域的专家就能在另一个领域担任专家。但隔行如隔山。研究玉石的不一定懂书画。这一方面要求没有鉴别能力的专家不能不懂装懂,另一方面也要求公众敢于对专家进行质疑。

  鉴定行为有无监管?

  监管缺失、法律缺失,暗藏巨大风险

  既然鉴定专家队伍混乱,是否有法律法规对鉴定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呢?

  “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无法律管、无机构管、无人管。鉴定者无需对鉴定行为负责,也不承担风险。”一位在鉴定行业从业几十年的专业人士向记者坦陈。

  其实,艺术品收藏自古就有,过去之所以没出现这样大规模造假行为,源于传统社会对诚信道德的尊崇。上述专业人士介绍,过去,民间收藏主要通过古董商等中介维系。该古董店只有诚信经营,才能长久地维系下去,因此对声誉极为看重。老百姓也能够把自己的收藏品拿去鉴定,得到权威与中肯的估价。而今,在短期高利益的驱使下,几乎没有真正权威的民间鉴定机构了。

  在欧洲,艺术品鉴定市场有一套完善的市场机制进行约束和规范。例如,鉴定师需为鉴定行为承担风险后果,民间有专业、权威的鉴定机构对艺术品进行权威鉴定。此外,法律对商业欺诈行为有严格规定,一旦认定存在欺诈,将进行严惩,导致造假者一贫如洗。

  陈履生认为,鉴定行业只是造假市场中的一环,目前假艺术品从制造、鉴定、流通到馈赠、回收已经形成一个庞大产业链,其中暗藏着巨大的风险。

  甘学军指出,由于监管的缺位,诚信道德观的沦丧,不少人以牟取高利润为目的,出具一些不辨真伪的鉴定证书,一些不规范的拍卖公司拿“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品质”的国际拍卖惯例做挡箭牌,拍假卖假,实际上助长了造假产业的繁荣,对整个行业带来极大的危害。

  造假之风如何遏制?

  规范鉴定程序,让鉴定证书承担法律责任

  随着艺术品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真伪的鉴定变得尤为关键,这也成为阻碍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国际化、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陈履生提出,只有上升到政府层面监管,才能有效遏制大规模造假行为。除了借鉴国外法律机制外,还应通过试点方式逐步建立权威机构,重建社会公信。例如,北京画院是国内收藏、研究齐白石作品的重要机构,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齐白石研究会,树立专业形象。但该机构绝不能出现伪专家,否则就无法形成真正权威。

  有业内人士指出,应建立对鉴定者的问责机制。例如,在假“金缕玉衣”案中,几位鉴定专家的行为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应该追究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唯有加大惩处力度,才能让专业鉴定不再成为肆意敛财的工具。

  甘学军认为,规范鉴定证书操作程序,让鉴定证书承担法律责任成为当务之急。例如国家可以出台规定,要求鉴定证书必须由机构认证,一旦存在虚假认证,可追究机构的法律责任。再如,鉴定证书必须有认证细节描述,形成法律追责的根据。

  陈履生表示,虽然文物造假不像食品造假对个人带来危害,但是其长远危害甚至高于三聚氰胺。大规模造假行为如果得不到遏制,甚至让赝品公然流入博物馆等机构,这对认识中国文明、研究中国历史将造成巨大的伤害。记者 罗彦 项楚卿

    [新华网-人民日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