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8-27
丹书铁券真实存在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中新网北京8月25日电(上官云)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是历史的延续。作为艺术收藏的重要门类,古籍善本融合了天然的墨纸,考究的装帧,开启一片静谧沉凝的精神世界。那么,“丹书铁券”是不是真实存在?最早的图书保护概念起源于何时?纸质书的装帧分为哪几种?著名的“敦煌遗书”如何装帧修复?24日,由西泠印社发起的“古籍装帧形式与修复”公益讲堂在首都图书馆开讲,国图古籍馆研究馆员杜伟生为到场听众解读了上述疑问。
“丹书铁券”真实存在
在纸质书没有出现之前,古籍的装帧形式主要是指非正规书籍,也叫初级书籍,主要包括甲骨和几种简,以及石刻和帛书。除了简牍和帛书,其他几种都是以拓片的形式存世。而在做拓片时候,也有装帧的问题。
“甲骨文”的“甲骨”实际是两个部分。甲是指的龟的腹甲,文字就刻在上面,一般是卜辞。甲骨文可分为五期,每一期都有比较强烈的时代特征,现在能够能真正识读的甲骨文共计1500字。“甲骨”的骨指兽骨,比如牛和鹿的肩胛骨。在甲骨的背面按照一定的规律刻上内容,占卜的时候用烧着的树枝来烫,因为甲骨薄厚不同,就会出现裂纹,然后据此来占卜吉凶。
后来,为了便于流传后世,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器比较结实,不容易坏,也可看作最早的图书保护概念。一般青铜器铭文刻在器物里面或者把手上,所以现在见到青铜器铭文的内容的一般都是拓片的形式。在讲座中提到,电视剧里常常提到的“丹书铁券”是存在的,并且传世数量不少,但完整的不多,文字内容很相似。一般来说,“丹书铁券”上面会写封的什么官,也会写免去持有者的一次死罪,但并非电视剧里演的那么神圣,拿着“丹书铁券”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受到干涉。
古籍装帧的“杀青”非现代电视剧“杀青”
竹简(编简)也是古籍装帧的一种形式,材质为竹子或木头,根据不同的文献取不同的长度,这类古籍长沙马王堆出图最多。杜伟生介绍说,在编写竹简之前,竹子的处理有一个程序,叫做“杀青”,即在选好合适的材料之后,把选定的竹子最外面的青皮,即最粗糙的皮刮掉,然后烤干,待竹片完全晾干后,使用一定的工具在上面写字,完成后进行装订。竹简的装帧有两种形式,或先编后写,或先写后编。而现在电视剧或者电影也讲“杀青”,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指的是拍摄已经完成。
到了后来,又有了用金属做的简,如武则天时期的金简,全国只有一件。
古籍装帧发展到了帛书,形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流传下来的书都是卷装的,而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书页是一张一张的,第一页在上面,最后一页在最下面,每一页大小相同,排列好后摆放在一起。“这应该是中国古籍册页制的前身,虽然还没有装订完整,但已经完全打破了卷的形式,和竹简是完全不同的”,杜伟生说。
“唐僧取经”取回的经文使用的是“梵夹装”
杜伟生介绍,纸质书装帧分卷装、龙鳞装、梵夹装等。卷装是模仿竹简而来,最开始的装帧很朴素,隋朝以后则比较讲究,开始使用金银或者琉璃的轴头。“敦煌遗书”的装裱是把纸张接在一起,就很可能会出现书页不直的现象。有些装帧材料会用动物的骨头,但如果古籍为佛经,由于佛教讲究不能杀生,所以,相关的装帧或存放材料会改用玉或者竹子。
“梵夹装”并不是中国的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但却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杜伟生介绍说,唐僧取经,从印度拿回的经文装帧形式多使用的这一类。“梵夹装”的材料源自一种树的叶子,形似香蕉叶,经过煮和刮,每片树叶上可以出两条书页,经过工艺晾干后就可以使用工具往上面刻字,之后用某种工具沾上颜色,在叶面上来回擦,刻伤的地方就会显出字的痕迹。“梵夹装”传到中国后,经过一定程度的改造,变为了适合中国书籍的装帧手法。蒙文、满文、藏文留下的“梵夹装”比较多,书页前后都画有精美佛像,或者书页两边绘有花纹,既美观又起到了排序的作用,如果发现花纹的顺序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说明,书页也乱了。至唐五代时期,正规书的装订形式已经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走向了规范。
古籍破损类型不同修复手段也不同
在谈到古籍破损类型的时候,杜伟生讲到,根据08年的古籍破损定级标准,古籍破损一般分为酸化,老化、霉蚀,虫蛀鼠啮等11种,根据损毁类型的不同,古籍的修复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对于霉变的书籍,经过洗霉处理后原本重约一斤的古籍可能就只剩下8两,就是因为霉菌吸收了纸里面的纤维素。而比较令人头痛的是虫蛀,杜伟生说,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古籍遭受虫蛀的话,一般第一页最上面和最下面的部分最容易被吃,业内称为“打坑道”,有的是一个虫眼从第一页直通最后一页,被称作“钻井队”,这两种损毁修复起来都比较棘手。
之后,杜伟生谈到了古籍修复的一般步骤,首先要将粘连的古籍分页,一般使用的手法主要有“干揭”、“湿揭”等几种,有时候不得已,还会使用“蒸揭”的做法,使用冷蒸汽给古籍粘连的部分增加一些水分,便于工作人员揭开粘连页。古籍分页之后,就开始进行定位修补,并使用盖板压平的方法,再将古籍书页中的水分除去,按古籍处理前的样子将书页折起,最后再经过一系列专业手法处理,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将古籍尽可能地恢复原状。
最后,杜伟生还提醒大家,家庭如果存有古籍,可用生宣纸包裹后放入木盒存放,而旧书的保养则比较简单:每隔一段时间将书籍拿出来掸土、透风,注意保持卫生即可。
[新浪网-中新网]
金庸笔下的《武穆遗书》曝光:实为“武功秘籍”
文、图/特派记者张勇军 高道飞 通讯员吴句兵 发自黄梅
“五郎关”葬岳飞两子
“得《武穆遗书》者得天下”。金庸在多部武侠小说中,杜撰了这部兵法奇书。
前不久,电视剧《精忠岳飞》在全国热播,岳飞热再度兴起。有媒体称,岳飞为秦桧所害后,直系后裔藏身黄梅县800年,其31代孙还向国家捐献了《武穆遗书》手抄本。
传说中的《武穆遗书》,真的存于世间,似乎言之凿凿。
8月23日,本报记者前往黄冈黄梅县,探寻岳飞遗迹,寻找“武林人士争得你死我活”的岳飞遗稿《武穆遗书》。
黄梅县,鄂、皖、赣三省交界处。背靠大别山余脉,南依长江天险,是连接中原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在黄梅苦竹乡养马村聂家湾杨梅岭,官道、养马岭、喂马池,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地名和遗迹,似乎证实这里的不寻常。
一座宋墓“岳坟”矗立在山腰。墓碑上刻着“大宋剌封,朝奉大夫岳震、陈氏,朝散大夫岳霆、盛氏之墓。”
乾隆五十四年黄梅县志卷八中明确记载:忠武王(岳飞谥号)子岳震、岳霆之墓在杨梅岭老树坡。
岳坟的北边约一公里处,即为大别山余脉。千里大别山,在此有一豁口,取名为五郎关,又名养马岭。
作家、“黄梅通” 周濯街说,绵延鄂豫皖的大别山,成为南宋王朝长江以北抵抗金兵的最后防线。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岳飞率军在黄梅一带大败“汉奸”李成、张用部,便发现了五郎关这个极具军事意义的要塞。
民国22年修订的《岳氏宗谱》记载,岳飞第一次到黄梅县便留下了第四子岳震镇守五郎关。“四震侯(岳震)先年随父王征讨李成、张用等,娄师驻兵黄梅县,诏进屯洪州(今南昌)后,人心惧,留震弹压黄梅。”
黄梅县志记载:飞死震匿姓大河间,弟霆(岳霆)以父死闻震在黄梅潜依。
岳飞四过黄梅赠四子遗稿?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家军挺进中原,一路捷报频传,即将攻破开封城。金兵欲渡河北遁之际,南宋王朝却用“十二道金牌令”要求岳飞班师鄂州,岳飞不禁仰天悲叹,扼腕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周濯街说,根据《宋史》和《岳氏家谱》记载,岳飞先后四次到过黄梅县。此次班师,作为主战派的岳飞,只身前往临安朝见,路经黄梅县。
这是他第三次到黄梅。此行,岳飞自感凶多吉少。心细的岳飞,将戎马一生总结出来的拳术、枪法等十八般武艺进行了梳理,并将这些手稿交给了第四子岳震。
次年,金兵再度攻打淮西,宋高宗命岳飞驰援,这是他最后的抗金战斗。《宋史·岳飞传》中记载,岳飞在向宋高宗的一道奏请中写道:“欲乞亲至蕲、黄,以议攻却。”这是岳飞第四次到黄梅县,他奉召回京时专程来黄梅“托孤”。
岳飞找到了聂家湾的朋友聂大同(亦名聂福俊),将四子岳震、五子岳霆托付给他。然而,岳飞是否真的在黄梅县写出了“岳家拳术”,并交给了四子岳震,尚无相关记载。不过,岳飞第31代孙岳进称,岳家世代口传:岳飞生前,“拳术整理”仅完成了一半。蒙难后,其家人将岳飞的手稿带到了黄梅,交给了岳震、岳霆兄弟。
《武穆遗书》并非兵法奇书
岳和军,今年65岁,岳飞第32代孙,岳飞思想研究会黄梅分会秘书长。
他说,《岳氏家谱》记载,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蒙难,岳震、岳霆藏匿于黄梅龙虎山,并辗转大别山一带,改鄂姓21年。在此期间,岳震、岳霆等人对父亲岳飞的遗稿进行了整理。这就是后人尊称的《武穆遗书》。
实际上,岳飞遗稿被后人整理成了文武两部著作。很多人只见岳飞的《满江红》等慷慨激昂的诗词歌赋和散文,却不见那威猛无比的岳家拳谱,即《岳武穆王武艺要论》。
当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出现《武穆遗书》之后,周濯街通过考证得出结论:《武穆遗书》在黄梅。
黄梅发现《武穆遗书》一说,源于1984年的一次民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当时,省体育局听说黄梅县练武成风,且习武者均会打岳家拳,并前往黄梅县进行调查走访。
这一年,岳家拳继承人、岳飞第31代孙岳进,将古抄本《岳武穆王武艺要论》捐献给了国家体委。
周濯街说,《岳武穆王武艺要论》是一本集岳家拳、岳家枪、刀、棍等18般武艺的“武功秘籍”,并非武侠小说里所说的兵法奇书。
黄梅当地人根据这本《岳武穆王武艺要论》练习拳法、枪法等武艺,800年习武成风。
岳家武艺重实战招招致命
在黄梅县小池镇,岳进颇有名气。
他是闻名鄂赣皖的岳家拳传人,也是少数精通岳家武艺的岳飞后人。1986年,他参加了全国民间武术表演大会,他的岳家拳技压群雄,荣获金奖。
如今,56岁的岳进在小池镇开一所幼儿园。他的家里,有一间练武房。屋内,枪、棍、刀、叉、锏、铁锤等兵器样样俱全。
岳进拿出了祖传宝贝《岳武穆王武艺要论》,此书分为上下册。至于何时传下来的,他并不清楚。岳进说,古抄本原件已交给了国家体委,但留下了复印件。两年前,复印件有些腐烂,他用了一个月时间,用钢笔抄下了原文,即是传说中《武穆遗书》。
岳进说,他13岁随父习武。《岳武穆王武艺要论》是一本汇聚冷兵器武术及岳家拳法的武学书。岳家拳共有15套,现存的只有10套,如梅花拳、五虎拳、黑虎拳、猛虎下西川拳、吞吐拳等。
岳家拳讲究桩法,底盘要稳。岳进耍了一套鸳鸯拳,并和记者进行演练,一拨一击中,连续完成致命攻击。“鸳鸯硬如铁,专打气和血。切莫打当胸,一命更难绝。”他说,岳家拳有五法、五合、七星、八法,讲究古朴无华、短小精悍、桩沉不稳。此拳为岳飞先祖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拳术,强调攻击性,招招杀敌,一击致命。
岳进16岁的儿子岳子博,擅长岳家枪。耍起10斤重的红缨枪,虎虎生风。今年高中的他,准备报考军校。“我也要学透《岳武穆王武艺要论》,传承岳家武艺。”
[新华网-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