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7-02
-我市昨日(6月29日)与中科院签署备忘录,携手共建“城市环境研究所”,成为首批与中科院共建的城市
-研究所将选址集美文教区,力争在2008年底前完成各项建设工作,投入正常运行
本报讯 (记者 孙丽萍 通讯员 曾尔曼 黄海燕)厦门携手中科院共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昨天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出席了在厦门宾馆举行的签署仪式,并向中科院赠送了厦门特色工艺品。市长张昌平和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签署了共建备忘录。
出席签署仪式的有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傅伯杰、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赵勤、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赵景柱、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华仁长。签署仪式由副市长叶重耕主持。
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后,沿海省市纷纷争取中科院在本地设立直属研究所,来积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据悉,去年中科院表示首批将选择一些城市共建11所直属科研机构后,许多城市都奋力争取。厦门市通过积极的努力,凭借较强的城市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城市科研水平,从四个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共建合作伙伴。厦门与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嘉兴、苏州、青岛、烟台一起迈入首批与中科院共建的城市行列。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将选址于集美文教区,建设用地200亩,并在五缘湾湖里高科技园区建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根据共建备忘录内容,城市环境研究所共需建设经费3亿元,其中中科院出资1亿元,厦门市出资2亿元,力争在2008年底前完成各项建设工作,投入正常运行。
建成后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人员规模为760人,是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事业法人,行政上隶属中国科学院,纳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管理序列,双方设立理事会。
叶重耕表示,厦门市和中科院共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通过中科院与地方政府这种新的合作模式,建立创新合作战略联盟,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必将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李家洋院士也表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的紧密结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有选择地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建设公共研发平台。
[厦门日报]
相关报道
李家洋:从申请到敲定厦门只用了四个月
昨天下午,李家洋院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您认为厦门市是凭什么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
李家洋:我很感叹于厦门市委、市政府的神速与魄力,2月24日厦门市提出申请,仅用4个月时间就全部敲定合作事项。其实,厦门市是倒数第二个提出申请的,最后却冲到了第一,这其中,厦门市的真诚和热情是很关键的。同时,中科院设立直属研究所一定要放在经济发达、科研水平高、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市,而厦门正好符合这些要求。我们此次设立研究所的城市大多在江浙、广东、山东等沿海城市,厦门作为重要的沿海经济特区,设立中科院的直属研究机构也符合布局的合理性。
记者: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建立,将为厦门市带来什么好处呢?
李家洋:首先是城市品牌的树立,厦门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一起成为中科院的城市合作伙伴,证明了厦门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其次是科研平台的建立,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将在厦门建成一系列的研发、监测、应用平台,同时,该所落户厦门也为中科院其他院所与厦门科技产业的合作架起了桥梁。其三是人才队伍的输入。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科研人员的规模为760人,如此规模庞大的一批中科院科研人员进驻厦门,将极大地提升厦门科研人才的整体实力。
记者:建立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是为中国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找破解之道吗?
李家洋: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速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污染、城市环境、城市治理等一系列附带问题也出现了,如何破解这些与城市化相生相随的难题,就需要一个国家级的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一、城市生态、环境与健康;二、城市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三、环境治理工程与循环经济;四、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及市民的生活。
本报记者 孙丽萍
[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