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7-05
中新四川网7月5日电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昨天下午2时,33℃的高温让成都市民心烦意乱。研究热岛效应的专家说,成都春季下午市区温度比乡村高6-8℃,热岛效应已经在成都愈演愈烈,而今夏真正的高温还没到来,热岛效应会让酷暑更加难耐。
近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成都市热岛效应变化趋势研究》取得最新进展。利用卫星遥感的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热岛已形成环状分布,这在全国也属罕见。
热岛项目主要由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学生张伟、韩力、黄骅、刘玉磊和王晓骏研究。指导老师省气象局农气中心高级工程师但尚铭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对2000年以来春季下午卫星遥感的数据分析对比发现:春季下午市区与城西乡村的温差一般为6-8℃,也就是说,成都的热岛温度为6-8℃,局部地方极值甚至高达9℃以上。“这说明成都的热岛效应已经非常突出。”但尚铭说。
在成都市区热岛亮温平面图上,记者看到,2000年,高温地区主要集中在城东,而从2003年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温区开始向四周扩散,形成一个环状。“这个环是成都热岛效应最重要的特点,目前在国内其他城市,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环状。”但尚铭分析说,热岛的形成与城市建设及改造活动密切相关,环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东郊近百户工业企业迁出了城区,这使得城东的热岛趋势得以缓解;而同时,西部高新区和西南部迅速发展,因此,热岛的高温区由以前的少中心变化为多中心分布,逐渐形成一个环形。
值得庆幸的是,与2000年相比,市区二环路以内的热岛强度降低明显。从图上可以看到,在周围一片红色的高温区中,有一处蓝色小区域特别显眼。项目组负责人张伟告诉记者,蓝色的区域是杜甫草堂及其周围的清水河、浣花溪一带,这里绿地较多、建筑物密度较小,这是三环路以内热岛最弱的区域。对此,张伟解释说,随着中心城区密集建筑的拆迁,绿化率的明显增强,二环路内中心城区热岛强度减弱,可见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区西南方向,即红牌楼及金花镇附近出现了新的高温极值区,而且面积和强度增长较快,已成为新的热岛中心。此外,成都市热岛向外扩张的趋势明显加强。成都向东北(新都、青白江)、东南(龙泉驿)、西南(双流)及西北(郫县)方向放射扩张现象明显,尤其是东南方向的龙泉,已经与市区热岛连为一体,形成大面积高温区域。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城区温度明显高于周围地区温度的一种气象现象。由于越来越密集的城市建筑物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热能,随后向周围辐射,再加上城区人口集中,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消耗能源也会散发大量废热,这使得城区空气温度升高,形成了“热岛”。
[中新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