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7-09
本报讯 目前,由中国科学家联合美、俄等8国科学家合作开展的“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与K/T界线研究”已进入“厘米级”研究阶段,这是我国在此领域首次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它标志着在中国境内寻找到完整展现6550万年前后生物灭绝与复苏事件的地层记录已“近在咫尺”。
据项目负责人、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介绍,目前,该陆相K/T界线研究已锁定在黑龙江嘉荫县乌云镇附近的小河沿地区;其中部分研究成果曾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上正式向国内外学术界宣布。
K/T界线是指距今约6550万年的、中—新生代之交的白垩纪(K)与第三纪(T)之间的地层界线,包括根据海洋生物化石确定的海相K/T界线和根据陆地生物化石确定的陆相K/T界线。白垩纪与第三纪之交(即K/T界线时期)在地球生命演化发展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白垩纪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陆生动物和以菊石为代表的海生生物在此间曾空前发展,并在白垩纪末迅速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大发展。此时期全球性的生物大规模灭绝与第三纪之初的复苏,暗示了此间整个地球在古地理及古气候环境方面曾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全球性的生物地质事件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际性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
据专家介绍,世界上的陆相K/T界线目前仅在北美有较精确的确定。2002年,科学家首次在我国黑龙江流域发现陆相K/T界线线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和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由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吉林大学教授孙革领衔,联合美、俄、德、英、日、韩、比、巴西等国开展了该项目的研究。
4年来,科学家们开展了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古地磁学及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等综合研究工作,首次系统地建立了黑龙江嘉荫沿江地区晚白垩世生物地层序列,新建了晚白垩世2个植物大化石组合和5个孢粉化石组合,深入开展了黑龙江两岸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生物群及地层对比研究。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详细研究了黑龙江地区K/T界线附近时期的生物和地质事件,提出了有关该地区恐龙灭绝原因的新观点,为探讨全球性的K/T界线重大生物演化事件提供了新的资料。
2005年起,项目组又完成了两次钻探取样,基本查明了黑龙江流域K/T界线出露的典型位置及特征。通过野外钻孔验证和室内分析,该项目组已发现了K/T界线附近典型的、白垩纪最晚期及第三纪最早期的生物化石组合,目前已进入“厘米级”精度的研究阶段。这一重要成果为加速完成黑龙江地区陆相K/T界线的最终确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石明山)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