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7-23
资料图片 西伯利亚(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新华网伊尔库茨克(俄罗斯)7月20日电(记者耿锐斌)西伯利亚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正在这里进行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认为,作为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伯利亚森林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重大。
西伯利亚的森林主要属于泰加林,即北方针叶林。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庄大方2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以云杉、冷杉、松树、落叶松为典型树种的西伯利亚泰加林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不断加大和全球变暖,这里的森林有可能从北方退缩或向南方延伸,这些变化会直接作用于中国的生态环境。例如,泰加林带生物量的改变会影响中国冬季寒流频率和强弱的改变等等。
生成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与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被认为是影响中国气候的两大要素。
庄大方说:“冬季,南下的寒流会导致大风降温天气,而到了初春季节,西伯利亚地区上空一旦有冷空气生成,就很有可能把蒙古高原的沙尘带到北京和华北其他地区,造成浮尘天气。”
庄大方强调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探索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是环境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在此次中俄联合西伯利亚考察过程中,中俄两国科考队员将在野外林区选取样本,以获取其木材积蓄量、森林类型构成、生物量等指标,并以此方式来验证运用遥感技术获得的数据等。(完)
相关报道
中国科学家开始全方位“接触”西伯利亚
新华网阿尔善镇(俄罗斯)7月23日电(记者耿锐斌)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考队地质组一行14人22日夜间抵达位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西部的通金斯克区阿尔善镇。与此同时,科考队的其他成员也在该国的不同地区开始了生态、湖泊环境、水生生物等的野外考察。
两国地质学家当日的出发地点为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色楞格河三角洲地区的伊斯托米诺村,沿西南岸绕过贝加尔湖后,向正西方向行进,最后到达通金斯克区,行程共计400余公里。科学家沿途观察了当地地貌,并进行了几次岩石采样工作。
科考队中方首席科学家,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表示,通金斯克区位于地球大陆上最深裂谷的附近,这里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在地质史上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当地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资源都比较丰富。截至目前,中国地质学家尚未对这一地区进行过实地考察。
此外,生态小组的科学家计划在未来几天深入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的原始森林,选取样方(即一般面积为10米乘20米的区域)以获取其木材积蓄量,森林类型构成、生物量等指标;水生生物和湖泊环境专家活动的区域为色楞格河三角洲和贝加尔湖南岸;区域经济组将赴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和赤塔州各地会见政府官员,参观工业企业和农场,为加强和扩大中俄双方地区间经济合作寻找新途径。
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考队32名队员于19日凌晨从北京飞抵伊尔库茨克市,21日乘火车沿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市。在过去的两天里,双方确定各个小组考察的最终路线,为野外工作进行了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