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07
早报记者 邹娟 实习生 陈赟
昨日(8月6日),3349尾中华鲟在长江入海口被放流,创下上海最大规模的中华鲟放生纪录。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透露,筹划三年的卫星监测放流中华鲟技术终于得到实现。
当天,本市350名大中小学生、渔民及市民代表纷纷登上放流船,亲手将中华鲟放归大海。放生前,读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苗佳好奇地摸着水箱里一条刚刚打好标记的一米多长、背着“黑色天线”的中华鲟,全然不顾受惊的中华鲟抽动尾巴时掀起的巨大水花。
农业部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教授介绍,背在这条中华鲟背脊上的“黑色天线”便是POP-UP的弹出部分,两头的直线部分是天线,用于传输数据,中间椭圆的部分包含着电池和芯片。这根奇怪的天线由一根透明的管状仪器固定在中华鲟身上。整套设备是从美国国家地质考察署洄游鱼类研究中心引进的,是目前国际上研究鱼类洄游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据估计,单个POP-UP的造价就接近6000美元。
仪器固定在中华鲟脊背上之后,“天线”内的芯片便会自动记录中华鲟洄游的三维空间环境,包括光照、温度、光强、所受压力等信息,可以收集500天以内的数据。不过,在中华鲟放流之前,“天线”脱落的时间已预先设定为一个月、三个月或者半年。预设时间到后,“黑色天线”便会自动弹出,将收集到的中华鲟生长环境、洄游路线通过卫星传送到接收平台。在特定环境下,如深度过深,或者保持在同一深度4天以上、以及压强过大时,“黑色天线”也将自动紧急脱落。
“中华鲟是‘水中大熊猫’,我们的国宝。但是国宝在淡咸水交际处入海以后的洄游路径以及它此后的生理习性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刘健解释道,国际上,POP-UP设备一般用于金枪鱼的放流,将卫星监测用在国家保护动物特别是中华鲟的放流在全世界尚属第一次。三年前,中华鲟保护区就欲使用此技术跟踪中华鲟洄游状态,但终因技术、资金等问题而搁浅,今年,东海水产研究所等部门特意将这一设备改装,首批放流了6尾带POP-UP标志的中华鲟。
据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透露,本次活动共放流中华鲟3349尾,其中经保护区管理处抢救的渔民误捕受伤的中华鲟共有600尾,引进的人工繁殖子一代一龄幼鲟2639尾,子一代二龄鲟100尾,子一代六龄鲟10尾。这是历年来上海市中华鲟放流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全国中华鲟集中放流规格最多的一次。
[东方早报]
相关报道
上海崇明将建中华鲟基地
早报讯 明年,到崇明游玩的市民有望一览世界现存27种鲟鳇类的“全家福”。一个占地8万余平方米,总投资8844万元的长江口中华鲟研究保护基地将于年内开工,除抢救中华鲟之外,这里还将是全国最大的中华鲟研究、科普中心。
据介绍,保护中心基地分中华鲟保护、科技教育、科普以及新郊区新农村展示四个功能。保护区设有暂养车间和养护室,用于急救被误捕的中华鲟。建成后的基地将面向市民开放,市民不但可零距离与中华鲟专家接触,还将在综合科技馆内参观世界上现存的27种鲟鳇类鱼类的标本,展馆内还将开设专门区域展示长江口区水域生态环境的变迁。
除此之外,基地还将开辟15000余平方米人工生态湿地,用于景观建设。在暂养室,所有循环水、在线监测抢救设备等都采用高科技,以保证中华鲟的即时抢救,成为上海现代农业示范园。
据悉,该基地建设设计目前已完成,预计今年底开工,明年市民就有望在崇明陈家桥镇与中华鲟亲密接触。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