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12
据测算,我国农户产后及储粮损失率在8%—10%之间,每年损失粮食超过150亿公斤。
国家粮食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向记者介绍说,食品安全首先是粮食安全,也就是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安全,这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闸门。从粮食的数量安全方面讲,我国粮食单产提高面临的难度比较大,但在储粮特别是农户储粮方面还有不少潜力可挖。目前农村储粮的状况是“一多一少一差一大”,即储存鼠、虫、霉害多,防护措施少,仓储技术条件差,造成产后粮食损失大、浪费大,农户的产后及储粮损失率在8%—10%之间。根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国每年仅农户储存粮食损失即达150亿公斤—200亿公斤,造成损失180亿元—240亿元。
据介绍,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普遍采用简易的储粮装具,在三大平原农户主要使用编织袋、麻袋、木柜、陶瓷罐、围席囤等储粮装具,这些装具大多十分简陋,储粮性能差,鼠害、虫害、霉变问题严重,同时由于为农储粮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民缺乏科学储粮知识,造成我国农户储粮损失巨大。根据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同时期的调研结果,我国农村粮食产后损失一般在8%—10%,有些地区损失率甚至更高。据对江西省农户储粮情况的典型调查,每个农户平均储存粮食2吨—3吨,储存期6个月左右,储粮平均损失为4%—5%,如加上收获期间的损失3%—4%,整个产后损失为7%—9%。江西省全省农户储粮900多万吨,如按收获后损失7%计算,则全省每年损失粮食63万吨,如按每吨1200元计算,全省共造成损失7.56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3.5%。
专家指出,我国农村2.4亿多农户每年储存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左右,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蓄水池”。从产前、产中来看,由于水和耕地资源日趋紧张,农药、化肥和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增收的潜力越来越小。因此,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保持和提升粮食质量,开发“无形粮田”,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
粮食产后损失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全世界每年粮食霉变损失3%,虫害损失5%,合计8%。为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户储粮服务体系,大大小小的农户粮食收纳库、处理中心和中转站及时为农民提供从收获到储藏、运输、质量检验的一整套技术服务。同时,这些国家每年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农户储粮新技术和杀虫药剂的研发。
国家粮食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针对粮食产后损失这个世界性问题,我国粮食部门在做好国库储粮工作的基础上,曾组织开展过农村储粮服务工作,并在新的形势下,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益,结合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积极引导粮食仓储企业为农村服务,解决农户科学储粮问题。同时,不断将粮食储藏科技成果推广并服务于农村和农户,通过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增收安全保障工程”,改善农村落后的粮食储藏、流通和加工方式及技术条件,逐步建立我国农村粮食储藏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此外,粮食部门还开展了“推进新农村科学储粮减损增收行动”。
这位负责人指出,“十五”期间我国以绿色储粮技术为主导的粮食仓储技术已经获得全面提升,如果这些技术得以较好的运用,农户产后及储粮的损失将减少一半以上。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将继续开展农村科学储粮减损增收工作。一是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主产区农户粮食产后减损增收安全保障科技专项”。继续研发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性质的新装具和小型粮仓,扩大主产区农户科学储粮减损示范户的数量和规模,带动全国广大农户实现科学储粮。重点开展主产区农户科学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主产区农村收纳库粮食流通技术服务与示范,农村粮食小型保质高效干燥技术设备开发与示范,农村安全储粮害虫防治新药剂研究开发,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长效机制研究等。二是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启动农户储粮装具和农村小粮仓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开展农户储粮新装具购置补贴,将农村收纳库小粮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范畴。有关具体措施和办法,可借鉴“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办法。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