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8-07
钱伟长同志遗体在沪火化 贾庆林等到上海龙华殡仪馆送别
新华网上海8月7日电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遗体,7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火化。
[新华网]
告别钱伟长
本报记者 龙婧 实习生 方乐 发自上海
2010年7月30日,98岁的钱伟长在上海逝世。
钱伟长的声誉建立在他的专业知识和风骨上。
他是我国力学奠基人之一,因科学成就被周恩来称为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的“三钱”之一;在他最后的20多年里,他让自己变成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弃文从理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无锡郊区鸿声里镇的七房桥。
四叔钱穆,这位还是教书先生的国学大师,在反复斟酌后,为侄儿取名“伟长”。这个名来自于“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徐干字伟长,擅长歌赋,写五言诗妙绝当时。
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是一个贫穷的教书先生。从小,钱伟长就过着穿家人改小的旧衣、下河摸鱼抓虾补贴家用的生活,差点因家庭贫困被母亲和祖母送去做工人,只因父亲和四叔钱穆极力反对,才得以继续。
18岁那年,钱报考清华。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5分,英文因从没有学过,得0分。但他的中文和历史,因受钱穆熏陶的原因,拿到了两个满分。这两个满分,让他最终通过了清华的测试,进入清华历史系。
在选择历史系的第二天,“九一八”事件爆发。国破家亡的巨大悲怆,让少年热血的钱伟长,有了“弃文从理”的想法。
这并不是一个得到所有人支持的选择。一方面,他在文化和历史上的出色成绩让陈寅恪和朱自清已经明确表示出要收他为弟子的信号;另一方面,由于“九一八”,当年清华物理系变成了最大热门,要求转系“造飞机大炮”的学生络绎不绝,对于一个物理成绩只有5分的钱伟长,系主任吴有训自是不肯。
少年开始了软磨硬泡。每天早上6点,钱伟长就等在吴有训的办公室门口,吴有训8点上班,他就不停在系主任耳边乞求,半个月后,吴有训答应了钱伟长的要求,但跟他约定,如果一年后,他的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成绩达不到70分,那么他将会被退回原来的文学院。
一年后,钱伟长顺利通过了吴有训的考核,还成为了清华物理系重点培养的尖子生,师从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
1943年元旦,经辛格教授的推荐,钱伟长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入“现代世界航空航天之父的冯·卡门”的研究团队。并跟冯·卡门合写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
中国抗战胜利,钱伟长动了回国的念头,虽然,他在美国已经有8万美元的年薪。
反对文理分校
1957年反右斗争,让钱伟长陷入了事业的低潮。
1952年夏天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文理法学院被分离出去,成为一所纯工科的大学。这一年1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的蒋南翔出任新的清华大学校长,他说未来的清华大学要成为工程师的摇篮,此时钱伟长却很快站在了校长蒋南翔的对立面。
两个领导之间的分歧,让清华在1956年曾经掀起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百日辩论。但辩论结束不到一个月,追随钱先生的人几乎全成右派。而钱伟长戴上右派帽子,撤销一切行政职务,降为三级教授。
钱伟长陷入长达23年的低谷。
而他的儿子和两个女儿,也受他牵连,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1980年,钱伟长终于得到了平反的通知书。3年后,已经70岁的钱伟长接到了由邓小平签发的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的调令,下面还加了一句话:“不受年龄限制。”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找他谈话时则说:“不能辞职。”
从此以后,钱伟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当中。
在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期间,钱伟长将自己深爱的加州理工西方教学模式,植入中国的大学,他提出“三制”—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都在当时的中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和反响。但时至今日,“三制”已经成为了很多主流高校的模式。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他的教育家的形象,逐渐鲜明。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组建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在上海工业大学的一套模式,被他继续在上海大学实践。
“他在前半辈子为了这个理想,栽了那么大一个跟头。”钱伟长的儿子钱元凯说,上海大学无疑是给了父亲实现理想的一个舞台,父亲是非常高兴的。
对于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曾任校办主任的曾文彪回忆:有一次,其他学校来新校区参观,一位担任讲解的老师指着走廊说:“这个走廊多漂亮,多壮观。”听到这句话后,钱老事后批评曾:“谁让你们这么说的!这个走廊连接着文理不同学科,我是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根本就不是什么漂亮壮观,以后你们也要这么讲!”
95岁后,他在外的时间开始逐渐减少,2个月前,他住进自己最不喜欢的医院。
7月30日早晨6点20分,老人心脏停止了跳动,又一个国宝离开了人世。
[时代周报]
钱伟长同志生平
新华网上海8月7日电 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同志,因病于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同志1912年10月出生于江苏无锡,早年就读于苏州中学。1931年至1937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系研究所学习,后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并于194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194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并任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北京市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力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1983年后历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务。
钱伟长同志是第一、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钱伟长同志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应用数学家。早在193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时,他所作的硒的单游离光谱分析开创了我国稀土元素研究的先河,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视。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他同导师一起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该理论给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方程后来被科学界称为“钱伟长方程”。1942年,他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担任研究工程师,与钱学森等一起,在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理论的论文。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的《变扭率的扭转》一文,被冯·卡门称为自己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1951年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后来又与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他研究提出的有关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参数摄动解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称之为钱氏摄动法。1980年他创办了《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他不仅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广泛涉猎中文信息处理、高能电池、三角级数求和公式等领域。1982年他因广义变分原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4年他创办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同年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1956年他被波兰科学院选为院士,还多次出席国际力学会议,并担任《国际工程科学月刊》等著名学术刊物的编委。
钱伟长同志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力学专业。他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力学工作者。1957年,他发表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文,提出理工合校、重视基础学科等重要意见。他多次呼吁增加教育经费,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调任他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他首先提出了破“四堵墙”的口号,即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各院系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大力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1994年后,他一直担任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校长,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辛勤耕耘,倾尽了心血。
钱伟长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立志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决心弃文从理,毅然由清华大学历史系转学物理。他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是清华大学民族解放先锋队发起人之一,曾与同学一道骑自行车到南京为抗日请愿。1946年5月,正当他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毅然谢绝冯·卡门的挽留,以探亲为名只身返回祖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47年,他拒绝了美国有关方面对他全家赴美工作生活的邀请。他多次在清华大学发起抗议蒋介石政府腐败和独裁统治的签名活动,并热情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之中。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使他坚定了跟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无论是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还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他都始终没有动摇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贞信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多次表示,中国共产党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办事的精神,真正使得党外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言有纳、议政有途、大有可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他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是中国共产党值得信赖的挚友和诤友。
钱伟长同志是中国民主同盟卓越的领导人。他1952年加入民盟,历任民盟中央委员、常委、副主席、名誉主席。多年来,他带领广大民盟成员紧紧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足迹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不断为保护历史文物、名胜古迹而呼吁,到重庆、杭州、绍兴、南京、苏州、扬州、曲阜等地深入调查。他对福建马尾港口提出的“束水攻沙”治理方法等,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采纳。1989年,77岁高龄的他出任“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专家顾问组”组长,一干就是14年,为试验区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勇于探索、积极开拓的精神,深入实际、认真实践的作风,以及不凡的学识与智慧、气度与魄力,都深深感染和激励着广大民盟成员。他轻个人进退、重事业兴衰,于1996年主动辞去民盟中央副主席职务,推动了民盟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体现了老一代民主党派领导人的优良品德和高尚风范。他始终牢记参政党的历史使命,深入实践,勇于探索,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开创民盟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伟长同志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担任全国政协领导职务期间,坚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他十分关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把领导工作与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围绕国家中心任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他广交海内外朋友,多次参加或率领全国政协代表团出国访问。他先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兼文教宗教小组组长、区旗区徽评审委员会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平稳过渡作出了积极贡献。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期间,他多次接待与接触了前来大陆参观访问、投资洽谈的台湾及海外朋友,在传播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发展与华侨华人多领域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坚决反对“台独”、反对分裂,希望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晚年身卧病榻仍关注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促进祖国完全统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钱伟长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顾全大局,坚持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清正廉洁。他对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不懈奋斗,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钱伟长同志永垂不朽!
[新华网]
相关报道
钱伟长创新精神的内涵
钱伟长的去世让国人震动,一位科学大师留下了无限的人生传奇,更留下了宝贵的创新精神。为什么在近百年动荡的世事变迁中总有创新激情?为什么以文科生出身却取得无数自然科学成就?探寻钱先生的创新精神,给我们许多启示。
以好奇心和责任感发现新问题。创新源于什么?在钱伟长看来,源于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科学自身的空白,也可以是社会发展的需求。1931年在清华大学他以大学物理入学考试5分的成绩申请转学物理系,因为国家处于危难需要更多的飞机大炮,这一选择成为了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1939年他开始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因为当时国际学术界弹性板壳理论的研究十分混乱,这一研究获得了爱因斯坦的高度评价,奠定了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从58岁学电池知识,因为我国坦克缺乏高能电池;64岁以后学习计算机,提出宏观字形编码方案“钱码”,还有一系列重要发现发明。这些研究的启动首先源于他抓住了创新的问题。他认为中国要培养“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重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如此不能突破常规路线,不能发现空白领域,不能实现原始创新。
以掌握经典和融汇贯通汲取新知识。后人常常惊叹于钱伟长对新学科的掌握速度,他自己也说:“我可以临时开一个题目,保证三个月内就可以开展。我会查资料,看书也快,今天干完这个,明天就可转到另外一个题目去。”这种能力源于他非常注意学习方法。对于有人说自己是“万能科学家”,钱伟长回答说:“其实不是万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从钱伟长的经历来看,多读经典著作,多读最新文献,多做一手调研,这样才能迅速进入新领域。在科学研究领域日益交叉纷杂的今天,创新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单一领域的封闭行为,打通专业壁垒、推进领域融合显得更加迫切。
以谦逊态度和勤奋学习保持新动力。尽管成就卓著,但钱伟长始终很谦虚,他认为“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对于有人对他的“天才”赞誉,钱伟长说:“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要,我就学。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是在于刻苦和努力。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钱伟长的家里,70岁以前没有电视机,因为怕看得多浪费时间,而且50多年了一直保持“开夜车”的习惯。到老了他还自信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懒过,我的知识没有老化。”事实上,88岁时他还写了一篇50多页的长篇论文《中国魔方的构造特性及其不惟一性问题的研究》,让许多人称赞不已。这种谦虚和勤奋是一个人保持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保持精神青春的重要法宝。
钱伟长的去世留给我们太多思索,他的高才、高德和高寿让后人有太多敬仰。认真学习伟人的创新精神,于国于己,其利深远。(胡钰)
[科技日报]
科学伟人精神长在
巨星陨落,举国同悲。7月30日,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三钱”的一代大师,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的钱伟长溘然长逝。丰富而传奇的人生、深厚而伟大的科学造诣、爱国敬业的品德、创新求实的理念、崇高而朴素的情操……他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他的离去,是我国科学界巨大的损失,更是我国科教事业的巨大损失。
我们缅怀他永远以祖国为重的精神。钱先生一生曲折,儿时生活动荡,求学于战乱之年,有低潮的落漠,也有被重用的辉煌。但是他一生中的所有重大选择都以祖国为重:为了祖国,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史特长,在物理课只考了5分的情况下,“死磨硬泡”地上了物理系;为了祖国,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如日中天的学术事业,回到祖国教书育人;为了祖国,他以祖国的需要当作自己的专业;为了祖国,他一直执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国家需要我工作到什么时候,我就工作到什么时候”。
我们缅怀他追求创新的精神。钱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教书育人是他一生的理想,不断创新是他一生的追求。早在清华大学任职时,他就发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提出异议,与当时的时潮格格不入,以至于遭到被批判之灾。自执掌上海工业大学(后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上海大学)开始,他的教育创新实践真正开始。他提出破“四道墙”的口号: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开放大学;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拆除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改变隔行如隔山;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资深教授走上了基础课堂。此外,他还在全国高校首推短学期制、学分制和导师制,并且精简教学大纲。
我们缅怀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年轻时,他不为名利,选择归国奉献祖国;年老时,他老骥伏枥,为科技和教育事业续写人生辉煌。他有很多称谓:科学家、政协副主席、大学校长、教授……但他最喜欢是“钱校长”,因为“校长不是什么官。最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他在上海大学不拿工资,在上海甚至没有自己的住房,他“对自己从来不考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我们永远纪念和缅怀他的精神,并加以学习和弘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