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8-22
北京警方戳穿“秸秆气化炉”骗局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记者卢国强 李舒)北京警方19日通报,抓获8个以“加盟销售秸秆气化炉”为名进行合同诈骗的犯罪团伙,这也是北京警方首次以涉嫌诈骗罪处理此类案件。
北京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处负责人说,2009年以来,北京共接到以“加盟销售秸秆气化炉”为名实施合同诈骗类案件100余起。此类问题在全国多个省市均有发生,但未受到有效打击。
嫌疑人以加盟销售高科技、无污染的秸秆气化炉可赚取高额利润为名,骗取事主交纳技术服务费及市场保证金,然后将根本无法推广使用的秸秆气化炉交付事主,更有甚者为逃避打击直接卷款潜逃,造成众多事主经济损失。
8月4日,北京警方出动警力100余名,抓获此类犯罪团伙8个、犯罪嫌疑人69名,现场缴获用于演示的秸秆气化炉14台。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诈骗的对象主要为外地农村人员。在实施犯罪时,嫌疑人大多借用他人身份注册所谓的科技公司,假借首都、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影响力,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发布广告推销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并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加盟。
犯罪嫌疑人在演示气化炉燃烧效果时,通常在炉内的燃料中加入助燃剂,事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以为秸秆气化炉可以达到正常使用且节能环保。同时,犯罪团伙在合同条款内设置陷阱,约定加盟后只有达到一定的销售台数方可返还加盟费,并在实际履行中设置障碍,最终达到骗取加盟费的目的。
目前,42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警方刑事拘留。
秸秆气化现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项研究课题,工作原理是对农作物秸秆等原料进行加热,在低温缺氧状态下产生的一氧化碳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即可点燃。但因无法解决燃烧时产生的焦油污染环境、致癌,以及秸秆气化炉产生的热值远低于正常炉具等问题,没有推广应用价值,故未能实际投入使用。
[新华网]
相关报道
新能源成为时兴“忽悠”概念:生物柴油集资疑云
生物柴油等新能源成为时兴的“忽悠”概念。CFP/图
非法集资正在从传统的保健品、医疗设备转向时下热门的“生物柴油”等新能源为噱头的项目。哈尔滨五池金娃集团就是打着“生物柴油”投资项目的旗号,许以高额投资回报率,频频在全国诸多省份吸收投资。
非法集资新幌子
位于杭州天目山路的现代国际大厦,每天,总有很多头发花白、上了年纪的老人进出,“少的时候一天十几位,多的时候大巴车一下拉来几十号人”。
老人们一进电梯,就直奔位于9楼的一间普通的办公室,办公室的门口挂着“哈尔滨五池金娃集团”(下称五池金娃)字眼的牌子。这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满墙挂满了营业执照、宣传画、锦旗以及公司主要领导出席各种活动的照片等等。
今年76岁的张翠屏(化名)先后在半年内分两次,把自己的养老钱共计6万余元交给了这家公司。按公司的员工介绍,五池金娃正在推进一项国家级的新能源项目研发———“生物柴油”,这一项目可承诺给张翠屏的回报率至少在18%以上。
据记者了解,仅靠该公司的一个“顾问”,就发展了包括张翠屏在内的至少40位投资人,投资金额从3万到10万不等,最高的投资额达到70万。
这家名为“哈尔滨五池金娃投资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的公司”,成立于2008年11月。在记者拿到的该公司工商登记基本信息中,该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批发、零售、百货、针纺织品、电器及器材、普通机械、货物进出口……”其中并无涉及生物柴油的经营项目,更无相关的融资许可。
根据现有公开资料和记者多方了解,五池金娃打着“生物柴油”投资项目的旗号,以同样的手法吸收投资,足迹遍及沈阳、杭州、广州、昆明以及重庆等地。“面向非特定人群,并承诺一定的高额回报率”,在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朗立新律师看来,五池金娃目前从事的是典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活动。
从涉案金额近13亿的万里大造林案到如今五池金娃以“新能源”为由涉嫌非法集资,非法集资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非法集资正在从传统的保健品、医疗设备转向时下热门的“生物柴油”等新能源为噱头的项目,相较传统形式的非法集资,以“国家扶持的新能源”为噱头的非法集资迷惑性更强。
据了解,仅五池金娃总部所在地黑龙江一省,2009年就破获非法集资案69起,挽回经济损失达1.4亿。
去年7月,辽宁《华商晨报》记者卧底暗访了用同样的手段在沈阳大举向民众“借款”的五池金娃沈阳分公司,并在警方配合下,将该公司三十余名员工控制调查。经了解,截至案发时,受骗老年人已达百余人,涉案金额数百万元。
沈阳公安局经侦大队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因主犯尚未归案,此案仍在审理之中。
神奇的生物柴油项目
5个月前,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听保健讲座的张翠屏,第一次遇到了五池金娃集团杭州分公司的“顾问”陈老师,后者热情地向她推荐了五池金娃的“生物柴油”项目,“国家项目,政府投资,允许其部分地进行民间融资,投资回报率可达20%”。7月初,张翠屏和其他几十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由公司的大巴送到了杭州郊区一户“农家院”旅游就餐,这期间,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老人们展示了有关五池金娃集团生产基地的照片和视频材料,被公司返聘为“顾问”的此前的投资者现身说法:“我从去年1月开始投资,利滚利到现在,光利息就已经净赚13万。”
听到这里,张翠屏动心了,当场交100元,在公司的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好的“借款合同”上签字。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赶在7月底前交钱,还可以拿到700元的奖金。第二日,张翠屏急忙赶到现代国际大厦,交足了3万的投资额。
在老人们看来,即便“人跑了,工厂总还在吧”。频频出现在五池金娃公司宣传材料中,一个占地4万平方米、目前年产10万吨的生物柴油基地,成为了投资者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
五池金娃集团董事长王昌波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声称公司在全国的生物柴油基地共有三期,其中包括位于河北固安、将于今年9月投产的产能10万吨的生物柴油项目一期,位于哈尔滨机场路1395号,同样设计产能在10万吨的生物柴油项目二期,以及今年7月月初在重庆垫江白家镇投资1亿的麻风树生物柴油项目。
在哈尔滨道里区新农镇机场路1395号,记者找到这幢标有“五池金娃集团”的建筑。根据公司介绍,早在2009年就开始建设的这一“生物柴油基地”,如今紧闭大门,从栏杆外望去,院里杂草丛生,一幅年久失修、荒蛮破败的景象。两幢橘红色的4层小楼里,也空空如也,未见任何机器设备和工人,只有门口一位受雇的临时工在这里看守。
周围居民透露,自五池金娃公司接手这一块地,就从未见其进行过相关的生产活动,“倒是从去年春天开始,一车一车地往这拉人,拿着小旗好像来参观。”厂房对面的饭馆老板回忆道。
对比五池金娃在包括杭州、沈阳以及广州等地,播放给投资者的关于“柴油基地”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中,可以肯定,其口中所称的年产10万吨的柴油基地,就是眼前这处空空如也的废弃厂房。每年被拉来参观的老人们,看到的也是这个“幌子”基地。
对此,五池金娃集团董事长王昌波的回应是,“由于建设周期比较长和资金问题,目前该厂处于停工状态。”然而,朗立新律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只要承诺的项目建设与实际不符,就存在诈骗嫌疑。
五池金娃前世今生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五池金娃机场路的这块土地以及建筑的归属权仍然留有争议。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哈尔滨办事处相关人员透露,这块土地由于五池金娃公司在购买房产过程中,价款被沈阳公安局以五池涉嫌集资诈骗予以冻结至今,这一财产目前仍在“交付过程及执行款审定分配中”。
成立于2006年9月的五池金娃集团,注册资本5000万。根据历史工商资料显示,在最初的许可经营项目中,五池金娃公司只有一项业务———购销矿泉水。
五池金娃的创办人王昌波,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1983年7月任佳木斯政府机关党委秘书,1992年创建了黑龙江中山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将公司整合为哈尔滨五池金娃投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据了解,王昌波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也确实曾经从事过哈尔滨五大连池矿泉水的“加工贴牌”生意。只不过,“加工质量不好,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再也没见这家公司出现了。”五大连池一家矿泉水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透露说。
哈尔滨市工商局查到的工商注册资料显示,在2006年成立伊始,王昌波和五池金娃公司就租住在南岗区民益街一间不到38平米的民房里。然而,记者发现五池金娃公司的总部位于哈尔滨黄河路99号黄河大厦一个普通的居民楼里,这与其所声称的“是集科、工、贸、投资、实业于一体的跨国集团,注册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固定资产1.5亿以上,品牌价值评估11亿以上”的形象大相径庭。
尽管如此,分公司涉嫌集资诈骗的阴云以及因“资金问题停工”的柴油基地,仍然未能阻挡五池金娃继续借“生物柴油”的旗号进行进一步扩产的脚步。7月8日,五池金娃集团宣布在重庆垫江县白家镇计划投资1亿,建立生物柴油原材料及种植加工基地。20万亩麻风树生物柴油原料基地落户白家镇成为了当地轰动的消息,当地县委常委、副县长以及五池金娃集团董事长王昌波在内的一干人等参加了这一项目的奠基典礼。
据该公司董事长王昌波的介绍,预计在三年后,垫江县将建成年产5万吨的生物柴油基地。当记者问及该项目将由何公司主体承建,王昌波的回答是“新公司正在筹备中,计划10月成立”。然而,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五池金娃已经开始以该项目名义在杭州等地进行民间集资。“签投资意向书是一回事,但能不能履行又是另外一回事。”沈阳公安局经侦大队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非法集资诈骗案中,诈骗公司经常以形式上看上去真实的“投资意向书”为幌子进行融资,其模糊性在于,就算不履行该投资意向,公司仍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对于垫江县生物柴油基地的真实性,垫江县白家镇拒绝了记者的采访。8月6日,五池金娃网站上又挂出了一条“动态信息”———五池金娃集团生物柴油股权上市工作将于9月15日正式全面启动,企业内部原始股权转让工作也随即开始,企业不久将在美国纳斯达克启动上市程序。专家认为,上市的背后,很可能是借助“股权转让”之名,再度在民间以所谓的新能源项目非法集资。
王昌波对记者说,上市“这只是企业内部员工的一次股权分配”,然而,杭州的老人们已经纷纷从“顾问”那里收到这一“好消息”,新一轮的借贷高潮又将在不知情的投资者中掀起。
■资料链接
非法集资特征
非法集资公司都打着“出让债权股权”、“营销商品”或者“合作经营专卖店”等旗号;都用高于同期银行利率4倍以上高回报变相吸引投资;都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欺骗顾客,用合法的身份掩盖非法集资的活动,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套取和占有资金;经营模式最终都不可能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袁瑛发自杭州哈尔滨实习生丁婕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