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领导说搞就搞出来了蛟龙号成功下潜7000米 向海洋强国迈进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6-26

 

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坚实一步

——“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00米之际访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新华网北京6月24日电(记者余晓洁、吴晶晶)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4日成功冲击7000米下潜深度,再次创造历史。记者第一时间专访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蛟龙”号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记者:“蛟龙”冲击7000米成功,作为海洋局局长您现在心情怎样?

刘赐贵:我非常喜悦、激动和自豪。喜悦的是“蛟龙”号海试队经受住了考验,出色地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的预定下潜任务;激动的是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我国进军深海大洋的能力显著提升,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载人深潜队伍;自豪的是中国人“下五洋捉鳖”的夙愿终得实现,我国在由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记者:“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00米深度有何意义?您如何评价这次海试?

刘赐贵: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海试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海上试验环境,中国载人深潜队伍克服了种种困难,得到了磨炼和经验积累,具备了科学决策、正确应对、得力实施的深海工作能力。这支队伍将成为我国未来深海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海试团队践行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展示了当代中国海洋工作者的广阔胸怀和时代意识,体现了中国海洋科技向深海大洋领域迈进征程上的新特征,是新时期中国海洋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蛟龙”号后期应用奠定了基础。

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

记者:“蛟龙”号未来有哪些新使命?我国载人深潜事业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刘赐贵: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逐步完成海上试验,将转向业务化运行,实现其业务化共享使用等问题将逐步提上日程。

我们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

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需要,并根据蛟龙号的实际技术状态,我们计划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的调查计划。

一套开放的、共享的运行机制是提高“蛟龙”号使用效率、扩大“蛟龙”号影响力、促进深海高技术装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考虑海洋不同方面的需求,“蛟龙”号将有可能开发一系列深潜产品,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日常业务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次北极科考全面备战

记者:和载人深潜一样,我国极地科考也始终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即,这次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目前备战状况如何?

刘赐贵: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出发在即,全体队员已精神饱满地进入全面备战状态。海洋局制定了详细的科考实施方案、船只航行路线方案和每位参与科考人员的职责,以确保船舶、人员、设备等的安全和科考成果双丰收。

这是我国首次以极地专项考察为目标的北极科考航次。在完成专项年度研究目标的基础上,还会对我国北极科考传统考察海域继续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以获取长期观测资料。此外,应冰岛政府的邀请访问冰岛,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争取在北极科学研究热点和国际合作领域有所突破。

具体来说,第五次北极科考将重点对传统考察区域——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的白令海、楚科奇海和新增考察区域——北冰洋-大西洋扇区进行多学科综合环境考察,将系统掌握北极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大气化学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北极地区环境综合评价等提供基础资料。

我们据此确立的考察目标有海洋环境变化和海-冰-气系统变化过程的关键要素考察;极区海洋环境快速变化的地质记录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海冰快速融化下西北冰洋碳通量和营养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北极海域生态系统功能现状考察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新华网]

 

 

 

相关报道

你所不知道的“蛟龙”深潜秘密

新华网青岛6月25日电(记者 张旭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从现场发回的照片看,“蛟龙号”是被母船的缆绳吊着放入水中,那这次下潜需要配备7000余米的缆绳吗?母船是否可以通过视频观察潜航员的一举一动?潜航员又是否与宇航员一样会经历失重?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潜航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吉国,他详细解释了有关“蛟龙号”深潜的秘密。

“蛟龙号”是无动力自主下沉与上浮

记者:从现场照片看,“蛟龙号”是被母船的缆绳吊着放入水中,那“蛟龙号”下潜过程中一直是带着缆绳吗?

吉国:“蛟龙号”是无动力自主下沉与上浮,当它入水后,“蛙人”乘坐橡皮艇就将缆绳解开,“蛟龙号”便完全自主、独立运行。

在下潜试验前,现场工作人员都要测海底作业区的海水密度,确定“蛟龙号”需要搭载多少重量的压载铁。由于有压载铁,潜器为负浮力,进入海水中后开始下沉。当到一定深度,潜器根据作业需要抛掉部分压载铁,以使潜器的比重最大程度接近海水密度,减少螺旋桨的工作压力。

“蛟龙号”坐底后,潜航员操作潜器进行标志物布防、沉积物采样和海底微型地貌勘测等。在完成所有作业后,潜航员操作再次抛掉压载铁,潜器变为正浮力,开始上升。

压载铁放在潜器两侧的位置,每次下潜实验前才根据需要安装压载铁。

“蛟龙号”无法实时传回视频图像

记者:“神州九号”宇航员在太空工作、生活的视频图像可以实时传回陆地,那“蛟龙号”是否也可以实时向母船传回生命舱内或者外部摄像头拍摄到的视频图像?

吉国:“蛟龙号”下潜作业过程中与母船依靠水声通讯机来传输信息,但水声的特性决定了声学通讯机传输信息的速率慢、容量低,只能保证语音、文字、数据和图片的传输,达不到视频实时传输的要求。

声音在水中大约是以1500米/秒的速度传播,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传播速度会逐渐降低。随着深度的继续增加,声音的传播速度出现一个拐点之后,即深度越深,声音传播速度又逐渐提高。因此,下潜试验前,都要根据海水盐度等要素的观测数据测算这个拐点的深度,将水声通讯机放在拐点深度以下,保证通讯质量。

通过水声通讯机,母船与潜器之间可以语音通话,潜器的各种信息可以传输回母船,如深度、电池容量、舱内氧气和温度等,但由于声传输的速度较慢,会出现时间差。此外,在水中定位潜器的超短基线同样运用的是水声通讯的原理。

潜航员并不需要穿“宇航服”

记者:潜航员出舱时我们看到他们所穿的衣服与宇航员极为相似,那他们在下潜过程中是否也要穿“宇航服”?他们在舱内是否也会失重?

吉国:“蛟龙号”每下潜10米它所承受的压力就增加一个大气压,但是潜器生命舱内基本是恒温、恒压的,而且有氧气供给。因此,潜航员并不需要穿“宇航服”,他们在下潜过程中也不会经历失重。

在刚入水准备阶段,海面上温度是比较高的,舱内温度也相对较高,这时潜航员相对会比较难受。潜器在下潜过程中,环境温度会逐渐降低,舱内的温度也会开始降低,所以潜航员在下潜时需要有一些防寒措施,穿着较厚的衣服下潜。

此外,7000米级海试每次试验都长达10余个小时,但他们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而且潜器内解手不便,因此他们都很少吃东西和喝水,只吃一点苹果或巧克力而已。

    [新华网]

7020米!中国深潜新“底气”

  北京时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成功下潜至7020米深度,在这个世界最深海沟写下了目前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深纪录。

  深度——

  稳坐7020米海底,缔造同类型深潜器的“世界之最”

  北京时间6月24日4时30分,“蛟龙”号7000米海上试验队举行出征仪式,5时29分潜水器开始注水下潜,到5时40分深度已达400米,下潜速度为每分钟42米,三名潜航员叶聪、杨波和刘开周感觉良好。6时44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轻松超过3000米。到7时40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5100米。

  8时28分,潜水器第一次抛载。8时50分许,潜水器到达7005米,突破7000米。9时15分,“蛟龙”号坐底深度稳定在7020米,开展了相关作业。11时53分,潜水器完成全部预定试验内容抛载返航。15时26分,潜水器浮出水面,16时12分,潜水器顺利返回至甲板,潜航员安全出舱。全部试验过程历时672分钟。

  本次下潜试验,“蛟龙”号进行了两次坐底,取得两个非保压水样和一个保压水样。在返航途中对可调压载系统进行了复核,发现注排水功能正常。本次试验完成了预定的试验任务,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7000米海底,潜航员还向三位神九航天员发出祝福,祝福同一天进行的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手控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蛟龙”号下潜至7000米深度,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研究员介绍说,“蛟龙”从2002年立项伊始,到2009年开始1000米级海试,直至今日7000米级海试,整整用了10年时间,几代人为之努力。据专家介绍,在目前世界各国用于科学调查研究的同类型作业载人深潜器中,“蛟龙”号也是下潜得最深的一个。

  广度——

  可以取水样、拍海底,更有能力进行地质和资源调查

  “很激动也很兴奋。作为研制和试验人员,我为‘蛟龙’号的表现感到自豪和骄傲。” 完成突破7000米深度目标,回到母船甲板的首席潜航员叶聪说,此次下潜比前面几次下潜往前跨了一步,突破7000米深度。并且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坐底、拍摄海底景象、取水样和布放标志物等活动,取得了7000米海底的珍贵资料,证明了“蛟龙”在7000米级深度具备良好作业能力。

  左潜航员、声学专家杨波说,在7020米的海底,听到了来自北京的问候,感到十分亲切。作为研制人员,能够亲身体验“蛟龙”号7000米级的作业能力,验证它在7000米海底观察地形地貌的能力,感到十分幸运。“我们会一鼓作气,圆满完成7000米级海试的全部任务。”

  “深度意味着广度,广度又代表了干活的能力。7000米不仅仅只是深度,而且也显示了我们的干活的能力,深海调查研究的能力。”徐芑南介绍说,“蛟龙”号用采样篮完成布放和取样等动作,意味着同样也可以把各种物理、化学传感器放在海底并且拿回来,具备了在7000米海底进行地质和资源调查的能力。

  规划——

  海上试验后转向业务化运行,或开发一系列深潜产品

  首次突破7000米深度后,“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还没有全部完成。徐芑南说,“蛟龙”号每一次试验结束,都要进行检查维护,这次也不例外,将继续总结经验,为下一次深潜做好准备。

  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逐步完成海上试验,将转向业务化运行,实现其业务化共享使用等问题将逐步提上日程。

  据刘赐贵介绍,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

  “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需要,并根据‘蛟龙’号的实际技术状态,我们计划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的调查计划。”刘赐贵说。

  一套开放的、共享的运行机制是提高“蛟龙”号使用效率、扩大“蛟龙”号影响力、促进深海高技术装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刘赐贵说,考虑海洋不同方面的需求,“蛟龙”号将有可能开发一系列深潜产品,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日常业务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记者 余建斌)

  梦想可以挑战任何深度

  6月24日这一天,如果问一个中国人:梦想有多高,有多深?给出的答案或许会是这样:像天宫飞得那么高,像蛟龙潜得那么深。同一天内,中国人创造了上天入海的两个新纪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神九航天员刘旺创造中国航天员首次“开飞船”的纪录,冷静、精确地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叶聪等三名潜航员也驾驭“蛟龙”成功到达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处,在世界最深海沟刻下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深纪录,甚至也是世界上同类型科学调查载人深潜的纪录。

  这意味着,尽管海洋浩瀚无边,但长不到10米的“蛟龙”却已可以纵横99%以上的深海洋底。

  如果说仰头看天是对太空的无限向往,俯视看海则是对深海奥秘的未知求索。“蛟龙”承载着探索深海的梦想下潜,成功到达7000米水深,是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也意味着深海梦想到达了又一个新的深度。人类无时无刻不想解开地球和自身起源的奥秘,探索深海或许就是这把打开梦想之门的钥匙。

  与对宇宙的认知相比,人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深海懂得不见得更多,甚至可能更少。海平面千米甚至几千米以下的深海世界,漆黑、寒冷、寂寞。看似孤寂的环境,却是多姿多彩、美丽得让人惊心动魄的生命世界,也上演着和陆地上完全不同的生存故事——高温下依然有生物生存,像陆地生物呼吸氧气一般悠然呼吸着二氧化硫等剧毒气体——用之前抵达6900多米海底的“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的话形容,“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迹都比在这里要多,去过太空的更是多得多啦。我感觉自己好像乘坐太空飞船到了外星球。”

  实现梦想,必然还需要有坚持梦想的勇气。身处7000米海底的“蛟龙”承受着相当于每平方米7000吨的压力,三名潜航员也承担着同样的风险和压力,这份压力也扛在为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和深海科学事业打拼的几代人肩上。和中国航天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一样,“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也将随着“蛟龙”的横空出世为更多人所熟知。

  当“蛟龙”潜航员在7000米海底向距离地球343公里的航天员问好祝福之后,完成手控交会对接后再次进入天宫生活的航天员们也在太空中向刚刚刷新纪录的“蛟龙”致以问候。相隔几百公里之间的海天互动,成了今天中国人最为难忘的一幕。这一刻,梦想既高且深,但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记者 余建斌)

  【潜航日志】

  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潜航员唐嘉陵:

  “好像乘飞船到了外星球”

  6月19日北京时间5时,“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的序幕拉开。

  从下达“试验开始”的口令到潜水器被平稳布放入水,仅仅花了12分钟。但是即使像这样相对平稳的落水,透过观察窗看到的景象依然令我震撼:前奏无比激荡,潜水器入水的刹那激起的气泡充斥着有限的视野空间;当气泡消失,看到的是一派波涛汹涌的景象;最后归于相对平静,窗前几种蓝不断交替,海水清澈无比,没有一点杂质。但是我们却没有心情去欣赏这样的“美景”,必须时刻关注着舱外采样篮的状况,直到潜水器顺利脱缆平稳下来、确认采样篮里的作业工具没有异常后,我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也许有些人认为下潜路上的几个小时是漫长枯燥的,但我的感受却并非如此。300、1000、3000、5000、5188……这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困难的数字此刻仅仅成为旅途上的谈资和经验。

  当6960多米的海底暴露在探照灯下时,我不禁感慨:“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迹都比在这里要多,自己好像乘坐太空飞船到了外星球。”第一眼看去,这里不属于曾经设想的任何深海世界,沉积物颜色也和5000米的浅褐色、3000米的奶黄色不同,是一种中间的颜色,而且给人稠密、表面硬实的感觉,有点像一大块刚刚发酵的奶酪。而这里似乎也没有海参和鼠尾鱼,荒凉的海底有起伏却又格外平整,没有想象中的岩石和结壳。

  如果说第二次坐底是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的,那么第三次坐底就是一次“捡漏”得来的,蜻蜓点水般。潜水器悬浮在距底45米调试微地形地貌探测声学设备,一组新参数的生效需要重启几个计算机,大概需要5分钟。我们现在身处近7000米的海底,每一秒钟都弥足珍贵,我们商议后准备再完成一次坐底。第三次坐底完全有一点自由落体的意思,我暂停了推力器作用,潜水器在失去向上的支撑力后在本身负浮力作用下开始下落,“蛟龙”号重现了一次完美的自由坐底,触底后的冲力在观察窗前沉积物上形成了一圈均匀“气浪”,似乎吹去了沉积物上的一层尘埃,露出了本色,和太空飞船垂直降落在外星球上非常相似。短短三分钟后,声学设备准备就绪,潜水器开始离底,留给我们的水下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看着被烟雾吞没的世界,心中念道:“再见了,6965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潜航员付文韬:

  “深海海参看起来很萌”

  6月22日是“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第三次试验,也是我今年首次正式作业下潜。

  现场指挥部两天前就定下了我是这个潜次的主驾驶,除了常规准备外,在前一天午饭和晚饭,我还特地多吃了三大块肥瘦兼半的红烧肉。因为下潜时间比较长,还是“储备”点能量为妙。

  22日一早,海试现场总指挥宣布:48潜次开始。经过3个多钟头的潜航后,“蛟龙”号载着我们三人来到了6900多米深度的海底。

  我们的任务不少,包括布放标志物和取得各种海底样品等。打开“蛟龙”号的灯光照明系统,海底世界清晰显露在眼前。第一次坐底我并没有立即作业,因为海底激起的烟尘要很长时间来消散。随后我启动推进器驾驶“蛟龙”号离开底部,同时将艏向角调转了120度,对着西偏北的逆流方向,前进了约100米,“蛟龙”号进行了第二次坐底,我试着操作机械手开始首次作业。先取海底沉积物样,将沉积物取样器从套筒中拔出来,握紧后垂直地插入底泥中,再拔出来,然后将采样筒插入作业栏上固定的套筒座就OK了。这之后再做了一个采水作业。

  当我第二次离开海底地面,在离地两米左右高度继续航行,海底不时有虾和小海参出现在视野里。大约前进了10分钟,下方看到了一只个头较大的海参。赶紧减速、坐底,可惜,潜水器停下来后由于惯性,继续往前多跑了20多厘米,海参正好在作业栏底部。再退回去会搅起大量泥烟,耗费大量宝贵时间,得不偿失,还是走为上吧。

  欣慰的是,海底生物真不少。没多久,一只个头较大的半透明海参又出现了,我们进行了第四次坐底,这次潜水器稳稳停在了海参跟前。为了有清晰的视频记录,我得耐心等泥烟消散。而此时,前方约三米处,一只体型稍小的海参正在努力游动,动起来像海马的折叠式前进。我拿出准备好的相机,透过正前方的玻璃窗,记录下了10多张宝贵的连续动作画面。右前方也有一种从未见过的纯白色但不透明的小虾在游动,左试航员叶聪也记录了下来。大约5分钟后,泥烟全部散尽。我启动机械手,将看起来萌萌的海参轻轻握住,放入生物箱内,我也松了口气。

  我们第五次坐底时,还发现了海底有水螅。它的外形像朵花儿,又像小小撑开的伞,轻轻的摇曳在海底。

  当我们完成最后一次坐底,带着一丝疲倦,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我们开始返航,“蛟龙”号稳稳地回到母船的怀抱。

    [新华网-人民日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