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8-01
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伦敦奥运
伦敦奥运会拉开大幕,拥有“中国制造”名声的中国在盛会背后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力供应商。2012年奥运会所有授权商品中,65%的商品由中国制造。无论是各国运动员的服装,还是场馆建设中的各种零部件,“中国制造”成为伦敦奥运顺利举办的重要保障。是的,它们可能利润率很低,也没有品牌效应。但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在中国实业遭遇空前危机的时候,我们非常有必要为“中国制造”的坚持鼓掌致敬。
背景
在7月初,美国代表团奥运开幕式上所穿着的礼服因其“中国制造”的“出身”,在美国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甚至扬言应将其全部焚烧。
浙江义乌揽下了伦敦奥运会毛巾、床单被罩、装饰品、钥匙圈、衣服等多个种类特许产品生产。甚至手摇旗、手推喇叭、直角喇叭、帽子、艺术眼镜也将成为伦敦奥运会的“座上宾”。
“中国制造”占领伦敦奥运会
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当晚绚丽的烟花表演,到各国入场的运动员,再到游客们购买的各种纪念品,大都背后隐隐地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只有中国制造的烟花才能达到开幕式设计者的要求,只有中国的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赶制出定制的入场礼服。
美国制造VS中国制造风波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曾这样报道,“无论中美在奥运赛场上最终获得多少枚金牌,至少在开幕式当晚,中国就已经从美国手中夺得金牌——通过制造美国队将在开幕式期间穿的制服。”
在7月初,这批服装因其“中国制造”的“出身”,在美国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甚至扬言应将其全部焚烧。
很显然,里德等人的言论不过是“装腔作势”,而将奥运服装“政治化”相当可笑,我们甚至可以预想到当美国人民通过“中国制造”的电视机来观看开幕式的时候,里德们会作何感想。
"中国制造"闪耀伦敦奥运会
总之,无论美国的政治家们是否喜欢中国制造,伦敦奥组委以及各参赛代表队是对中国制造青睐有加。
本次为美国队提供服装的是大连大杨集团。2008年奥运会该企业就已经为美国队生产队服,该企业80%的产品是为国外著名西装品牌贴牌加工,年出口西装500万套。而东道主英国队的入场服以及伦敦奥组委的官员、裁判员服装,总计1.1万套西装礼服,由山东烟台的一家服装生产商生产。
在以小商品闻名世界的浙江义乌则揽下了伦敦奥运会毛巾、床单被罩、装饰品、钥匙圈、衣服等多个种类特许产品生产。甚至手摇旗、手推喇叭、直角喇叭、帽子、艺术眼镜也将成为伦敦奥运会的“座上宾”。
往往像奥运会这样的重大赛事,都存在下单时间短、制造工艺要求高等问题,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设计和生产标准的,只有中国制造企业能够实现。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制造”的非价格竞争优势正在日益凸显,并将维护外贸稳定。
目前,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
中国制造难以替代
是的,中国制造往往和山寨、蝇头小利、缺乏品牌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而且随着国内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让中国制造的成本不再便宜,甚至阿迪达斯等代工企业已经把工厂都迁出中国。
不要苛责中国制造只赚蝇头小利
那么多的“中国制造”能够现身奥运会的商品市场,本是中国制造业的荣耀,但由于“中国制造”科技含量不够、产品档次低,不免又遭遇某种尴尬。
低廉价格—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提升产品结构受限,这是“中国制造”绕不过去的怪圈。很多中国企业还是依靠来样、来料加工,而产品设计、生产原料和加工设备大多依靠进口,这样就导致了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制造”占到65%以上,而中国企业仅能分享蝇头小利,不禁让人感叹。
中国有着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却有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品牌决定了中国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要扭转这个被动局面,不是靠一小部分名牌产品、短时间的质量保证来实现的,而是需要众多的企业持之以恒地维护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需要国家真正从根本上进行扶持,而不是仅仅在各地大屏幕上做做广告的样子。
PMI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向好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东南亚、印度或者中欧甚至进行“再工业化”的美国能够取代中国制造。
成本上升所导致的产业转移显示形式确实严峻,但对于制造业的决策者们而言,生产业务从中国转移出去的进程将十分缓慢,短期内有采购者大量离开中国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不大。这从中国最近几个月的PMI数据可以看出来,尤其是反映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汇丰PMI,7月预览值升至49.5,有了明显改善。
最重要的原因是任何一个有可能的替代者在规模化生产方面的条件都不如中国。比如,中国制造在全球玩具市场上有着高达95%的占有率,这种庞大的产能意味着,任何一个竞争者若希望达到对中国制造构成挑战的水平,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成本。而对他们来说,考虑到制造业的利润并不丰厚,投入这些成本的回报可能不会太高。
而且任何产品的生产都不是单一工厂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全产业链的分工合作。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制造在产业链的完备程度上要远高于其他竞争者。
此外,中国拥有大批技巧娴熟的熟练工,企业的管理者也比较适应如何组织大规模生产。但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人力资源方面的瓶颈也并非短期内可以弥补,需要中长期的积累与沉淀。
经济寒冬 "中国制造"独擎实业大旗
目前受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影响,全球经济正饱受衰退煎熬,中国也难以避免。无论是低迷的投资还是冷清的外贸亦或是惨淡的用电量,都显示出中国经济放缓迹象。
贡献税收 力挺就业
从去年开始,政府开始税收体制的深度改革,从年初开始推出房产税,到年末为小微企业减负,表面上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负担。而实际上呢,实体企业除了17%增值税、25%企业所得税,还需缴纳城建税、教育税附加、地方教育发展费、价格调节基金、堤防费、房产税、土地税、印花税、房屋租赁税、工会经费、残疾人基金,再加上各种收费和罚没,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30%。
就在这个炎热夏季所经受的经济寒冬的时候,我们却意外发现,根据人社部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7%。而与之对应的是,早在2010年,企业平均成本就已上升50%到60%。他们的产品竞争激烈,成本上升却难以提价,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这个功劳不能算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他们的人员基本维持不变或增长非常有限,而私营个体企业则在经济环境不佳时,采取柔性处理方案。订单不足便减少工时和加班,和员工协商降低工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裁员,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
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当一些在金融危机期间过度扩张的行业,尤其是像华锐风电、江西赛维等风电、光伏等行业的公司,在享受了大量政府补贴和大量金融资本投入之后,仍出现了裁员潮。而像三一重工这样受益于“4万亿”刺激计划大规模上马项目的企业,在经济放缓背景下,也传出了变相裁员的消息。就是那些“蝇头小利”,让这些企业保住就业,保住了稳定。
楼市的诱惑与“衬衫换飞机”的嘲讽
而就是这些加工、制造业企业,他们在承受着各种变相到正常化的苛捐杂税,他们要忍受来自民间金融的诱惑,要抵挡投资楼市的诱惑,对他们来说最难的抉择在于一年的利润率可能还不如在上海买两套房子来得多。
他们要低三下四地向银行祈求施舍贷款,要承受来自经济学家们的嘲讽和媒体的诘难,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所谓“8亿件衬衫换来一架波音飞机”的对比。国家的整体落后,不该由某个行业来负担这份沉重。
他们更要接受境外媒体和组织机构的“血汗工厂”的调查,而一旦调查就要停工停产,而他们还要把工人们的生计扛在肩上,他们盼望的民间资本投资细则迟迟没有下文,他们盼望的减免税费是镜花水月……
结 语
“中国制造”不仅撑起伦敦奥运的顺利举办,也将中国经济的前行扛在肩上。这些中低端制造企业饱受煎熬,他们战战兢兢地踏上转型之旅,多数成为资本炮灰,或者卷钱跑路,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实业资本家。但是,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更离不开“中国制造”。
[腾讯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