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8-07
《自然》网站就“偏见”报道叶诗文致歉
《自然》网站截屏
英国《自然》杂志8月6日就有关叶诗文的争议文章宣布道歉,说明那些带着偏见看待中国奥运选手的质疑是经不起科学推敲的,其他一些发表了类似言论的人士,似乎也应该有这种在相关争议中尊重事实的“自然”态度。
《自然》杂志作为全球顶级的学术杂志,要说声“道歉”是很不容易的。就在7月份,《自然》刚刚结束了一场官司,因为一名学者指控《自然》关于他学术不端的报道是诽谤,结果《自然》耗费了150万英镑和3年多时间,硬是赢下了这场诉讼。当然,《自然》获胜的原因是确实有该学者不端行为的证据在手。
此次《自然》向读者和叶诗文道歉,也是因为这篇引发争议的文章缺乏事实根据。该文在叶诗文的奥运药检记录完全清白的情况下,完全是从对中国游泳选手的偏见出发,硬要把她和兴奋剂扯到一起。结果在招致抗议后,《自然》承认文章中存在错误,并随之道歉。
在此次事件中,也应该赞扬一些中国科研人员不惧权威的精神。《自然》的主要读者群体是科研人员,在争议文章出现在《自然》网站后,大量中国科研人员发出了抗议的声音。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向《自然》总编辑发出了公开信,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的王立铭更是在网上发起签名行动,号召中国学者,如果《自然》不道歉就予以抵制,截至6日已经收集到了约1500个签名。
以《自然》在科学界的地位,敢于号召抵制是需要相当勇气的。这是大量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发表论文的刊物,在许多高校,只要能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就可以申请评教授。因此在王立铭的签名号召发起后,网上也有不少人质疑行动的有效性。但结果显示,即便是权威的顶级刊物,也会在事实的面前低头。
王立铭告诉新华社记者:“西方人对中国人常有两个负面偏见,一是我们能力差做不到,二是做到了就是靠欺骗。因此像这次关于叶诗文的争议中,我们就应该从事实出发,有理有据地指出他们的问题。”
他说:“许多中国学者都非常有担当地参与了此次签名,我们为这次能让《自然》承认相关文章中的科学错误而感到骄傲。”
《自然》在发现相关错误后随即道歉,仍然表现出了大家风范,用中国的古话说就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我们也希望有些仍在质疑叶诗文的人士,如美国游泳教练员协会主席约翰·莱昂纳多,能够在叶诗文药检结果清白的事实面前有这种“自然”的态度。
[凤凰网-科学时报]
致信《自然》主编提出抗议:饶毅等华人科学家为叶诗文打抱不平
大名鼎鼎的英国《自然》杂志这次“引火烧身”了。
8月4日,自称不爱好体育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致信《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抗议这份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上那则有关伦敦奥运会冠军、中国选手叶诗文的最新报道存在偏见和不实之处。
饶毅只是众多抗议者之一。他猜测,这位主编的邮箱很可能已经遭到“轰炸”。《自然》杂志8月1日在线发表的这则报道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反感(本报8月4日2版报道)。该文评价叶诗文在女子混合泳400米比赛中的成绩是“异常”的,依据是,叶诗文的成绩比她在7月同一项目的成绩快了7秒,而且她在最后50米的冲刺速度超过了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瑞安·罗切特。
对此,许多读者反驳,作者有选择地使用了错误的数据。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王立铭针锋相对地指出,去年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女子800米自由泳金牌得主、英国选手瑞贝卡·阿德灵顿的最后50米成绩就超过了罗切特在伦敦奥运会的成绩。
这位中国留学生发起了一项抗议活动,要求《自然》撤回该文并公开道歉,目前正在征集同道中人的签名,以联合施压。在写给《自然》主编的抗议信中,他们指出,不理解为什么广受尊敬的《自然》会刊登一篇“有着严重科学问题和种族、政治偏见的文章”。
曾在《自然》及其子刊发表过多篇论文的王立铭说,《自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期刊之一,包括他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选择在这份期刊上发表自己最好的成果。但如果《自然》不采取补救措施,自己将不再向《自然》投稿。“相信我,我不会是最后一个抗议者。”王立铭说。
王立铭发起的抗议举动包括,号召参与者不再向《自然》投稿,不再为其审稿,拒绝在《自然》杂志上投放广告,甚至不为个人和实验室订阅《自然》。对科学家来说,这是个尤其艰难的决定,因为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是许多人的梦想。王立铭表示,如果《自然》拒绝道歉,他们将在同行的监督下信守承诺。
此外,还有人提出不再引用《自然》发表的论文。对此,饶毅表示,自己支持学生提出抗议,但不支持抵制。因为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是全世界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故意不引用,就是在惩罚那些与此毫不相干的科学家。
饶毅在自己的抗议信中说,作者卡拉威的报道往好了说是“草率”,往差了说就是“种族偏见”。而且,卡拉威没有咨询意见不同的专家,导致报道不平衡,“低于公平报道的最低标准”。
饶毅建议《自然》杂志采取措施修复报道造成的伤害,希望《自然》能够发表平衡这则报道的意见。他在信中指出,中国人知道自己还有很多感到羞耻的未解决的问题,包括舞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接受合理与平衡的批评”,但是,“我们对缺依据、有偏见的批评还很敏感”。
“叶诗文不过是个16岁的年轻人,本该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成就而满心欢喜。当已知她通过了奥运会赛前、赛中多次测试的时候,还有很多媒体,特别是《自然》这样的刊物,渲染负面舆论多于正面,当然令人深感不平。”饶毅说。
给坎贝尔先生的邮件发出后,这位“体育盲”又得知美国15岁的女选手、伦敦奥运会冠军凯蒂·勒德基的成绩进步比叶诗文还快。他认为,一些西方媒体赞叹勒德基之余,不像前几天大谈叶诗文的“异常”,“要说西方媒体没有偏见,恐怕说不过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认为,在一个创造力无限的年龄,如果各种条件都具备,任何奇迹的出现都不为奇。
他指出,如果按照运动生理学或者体育界的一般标准,对于叶诗文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感到惊喜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了解人类对极限的挑战能力,了解个体的差异性,不戴有色眼镜,没有歧视的心态,就不会随意发表那些毫无根据的、“让人感到有些阴暗”的猜疑言论。《自然》这样的学术性很强的杂志都跟着“起哄”,“实在是应该让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了’”。
《自然》杂志社意识到自己“得罪了读者”。8月2日,《自然》网站在线新闻编辑布莱恩·欧文斯向读者解释说:“这篇报道的本意不是暗示叶诗文‘有罪’。正如我们在报道的第一段所说的那样,她通过了药检,因此是理所应当的奥运冠军。我们只是想通过争论来突出显示科学能否通过运动员的表现来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欧文斯说,他们之前也曾针对南非田径选手卡斯特尔·塞门亚的案例做过类似的报道。
在回应的同时,这位编辑礼貌地向叶诗文的惊人胜利表示祝贺。
8月3日,《自然》杂志网站部分修改了原文,并专门作了说明——原文称叶诗文在奥运会时的成绩比2012年7月时提高了7秒,被纠错后,网站将2012年改为“2011年”。
但与此同时,《自然》关闭了这则新闻的评论,表示“不再接受”新的评论。这家杂志社解释说,部分“评论是这则报道引发的愤怒中的一部分。我们很抱歉它得罪了这么多读者,但我们支持这篇报道。我们强烈反对将其视为偏见或种族主义驱动下产物的暗示。我们的意图是调查奥运会产生的争议背后的科学。”
这家杂志社强调,原文第一段就指出了叶诗文通过药检的事实,并强调针对她的夺冠的许多争论是带有些许种族主义和政治色彩的。这篇文章,是“对一场本不是由我们发起的争论的一次公正的看待”。
在大量读者尖锐地批评《自然》的同时,也有国内学者表示,对于别人的质疑应有度量,“接受质疑也是一种进步”。
不少人指出,我国游泳运动员确有服用禁药的先例,难怪一些外国教练持怀疑态度。但饶毅认为,美国运动员也舞弊过,而且相当严重。不能因此对我国运动员都持怀疑态度,特别是检验多次没查出问题的运动员。“如果说黑人也有过舞弊的运动员,现在只要黑人出成绩就打问号,肯定被说成种族歧视。”
“大家所反对的不是别人质疑的权利,反对的是这种带有偏见而不是基于事实的质疑方式。”饶毅的一位支持者说。
至于报道的主角叶诗文,则已告别了伦敦奥运会的泳池。这个拿到两枚金牌的16岁少女在社交网站上以轻松的口吻说,自己的比赛圆满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包括西方媒体的质疑”。
[中国青年报]
相关报道
英媒:反省“丑陋心态”质疑中国选手
为什么抨击中国对我们英国人来说是如此自然的事?本届奥运会开幕不到一周时间,我们已有了中伤16岁的泳坛超级明星叶诗文的评论。我们也做了有关中国“残忍训练工厂”的报道。我们亲眼见到,在中国顶尖羽毛球女运动员被取消参赛资格后,媒体涌现出来的幸灾乐祸。
观察人士以一种混杂着嫉妒和无知的丑陋心态看待中国人,怀疑他们获得这么多枚奖牌的能力,并对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训练和追求卓越感到厌恶。这是我们把中国人视为异类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们仍忠实捍卫着我们这些愈发走向失败主义的英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已背弃的价值观,即全心投入和决意取胜。
来看看有关中国奥运训练制度的那些着实令人震惊的讨论吧。《每日镜报》告诉我们,中国使用“几近折磨的训练方式”。中国的奥运体系是“价值5亿英镑的官僚机器”,显然是为了“大批炮制”奥运选手及“确保中国在世界体育界中的优势地位”。该报称,中国运动员一直“像机器人一样被从冷漠的人体生产线上制造出来”。
这类报道不仅反映出(西方)对远东民族所抱有的种族主义看法,同时也流露出我们自己对催促年轻人表现优异—————即向年轻人施压以便让他们出类拔萃—————的观念深感不适。我们本身不愿像过去那样要求年轻人,不愿对他们“寄予厚望”,这让我们惊恐地看待向孩子施压的中国人!中国人并没“折磨”他们伟大的未来运动之星———一切只是因为我们这些自负的英国人如今把纪律和历练视为折磨。
再来看看有关东方国家的羽毛球选手作弊的讨论。这些女选手的行为真的如此不可思议吗?对运动员来说,在奥运会最开始的几轮初赛中保存实力或利用能确保在后来的比赛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策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过,英国公学运动场上那种追求卓越和期望的精神给了他灵感。但是,如今这种精神已在英国无处可寻了。而中国存有这种精神。就此打住吧。要么就行动起来,尝试在英国国内重新发现和推广这样的精神。不过,请不要再把中国人当成作弊者、怪人和机器人来对待。(作者布伦丹·奥尼尔 /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2日文章,原题:我们英国人为什么视中国运动员为作弊者、怪人和机器人?)
[环球网-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