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11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钓岛执法由被动应对转主动出手 中国国家海洋局上月30日宣布,中国海监编队当天上午10时许在钓鱼岛领海内对非法活动的日方船只进行监视取证,并对日船实施了“驱离措施”。这是中方第一次公开宣布在钓鱼岛中国领海内“驱离”日本船只。这将成为中国收复钓鱼岛过程中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理所当然的,事件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要瞭解此次中方“驱离”日本执法船的意义,还要对中国在钓鱼岛海域的执法历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执法活动主要是从2010年9月开始的。在那以前只有零星的执法活动,并没有常态化。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基于中日关系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考虑,在钓鱼岛问题上一直保持克制、低调姿态,尽量避免因此引发冲突。但中国的善意并没有遇到日本的同等回应。相反,日方却视中国的善意为软弱可欺。
但以这次中国执法船“驱离”日本船只为标志,中国对钓鱼岛海域的执法已经发生明显改变。首先从范围上看,这次国家海洋局证实,中方进入了钓鱼岛的“领海”之内——也就是12海里以内执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10月3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所说,钓鱼岛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结合这个表态,可以预计12海里以内执法将成为中方执法的常规方式。这不仅仅是比过去更靠近钓鱼岛而已,而是有着特殊的含义。因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国领土海岸线的12海里以内属于该国的领海,在此区域内该国享有排他性的主权。
其次,从执法方式上看,这次中国渔政执法船在钓鱼岛“领海”内对非法活动的日方船只进行监视取证,并对日船实施了“驱离措施”。它表明中国对钓鱼岛及附近海域的执法方式,已经由原先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手”。虽然这其实是把钓鱼岛当作中国固有领土的必然做法,但与过去相比,仍然具有飞跃性的意义。它透露出的信息是,中方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的底气也比以往更足,也预示着中国将采取更加积极、自信的姿态。
钓鱼岛形势显然已经势易时移,今非昔比。对于日本来说,最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尽快开启通过谈判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大门。
我们也注意到,由于中方的强硬举措不断出台,日本朝野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也开始出现松动的势头。不过,就主流意见而言,日本政府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此问题上继续负隅顽抗。
问题是,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就等于堵死了谈判解决争端的大门。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日本继续以这样的态度对待钓鱼岛纷争,结果只能是引来更大的事端。近来中国渔政执法船在执法方式的转变,对日本来说就具有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