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2月11日电(记者林晖、王炳坤)很多人认识罗阳,是从他的遗照开始的。谦逊的笑容里带着一丝憨厚,温和地迎接人们关注的目光。
谁又能知道,这样一张遗照,竟是连夜从一张合影里抠图做出来的?
11月25日深夜,罗阳猝然离世的当天晚上,沈飞办公室副主任吕殿凯翻遍电脑里的罗阳照片,失声痛哭:“一个著名企业的老总,找一张标准照有这么难吗?”
真的就这么难。罗阳对抛头露脸的事从不积极。上级领导来视察,他让技术主管介绍工作,自己跟在一旁;在集团公司参加合影,作为主力厂“一把手”的他总是站到最旁边。吕殿凯多次让他补拍标准照,他总是嘴上答应,从未行动。
沈飞宣传部负责摄影的同志最愁的就是给罗阳拍照。2007年刚上任沈飞总经理时,罗阳头发还是乌黑油亮;到2010年,额前的头发已经盖不住头皮了;最近的一张侧影,后脑勺几乎秃了。
当国人为中国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欢呼的同时,也是罗阳和他的团队最为辛苦的时刻。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他哪有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呢?
罗阳的劳累,为沈飞5年间的斐然成绩写下了最好的注脚:多个型号实现首飞,产值从49亿元上升至123亿元……
在沈飞会议室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幅画:一轮红日从茫茫云海间升起,4架战斗机拖着长长的云烟飞向苍穹。画的名字叫“天骄”。
天之骄子——这是罗阳对中国航空的期冀与梦想。
天之骄子——这又何尝不是人们对罗阳的肯定与赞美?
若罗阳还在世,他一定不会接受这样的赞美。低调、谦逊,这是采访中所有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一有媒体提出采访要求,他总是摆手:“宣传我做什么?要宣传也是宣传公司。”
身为沈飞掌舵人,他依然和家人住在90年代建筑的没有电梯的房子里。除了老化漏风的窗户更换过外,家具14年来从未变过。
员工们总说,就算犯错了,罗总也不是责罚,而是教导你如何避免再犯。没有指点江山的气势,没有慷慨激昂的话语,总是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却自有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
只有罗阳的妻子王希利最了解他的心思:“他觉得所有人都在和他一起完成国家的航空事业,因此心中充满感激啊!”
这是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然而,他对工作的执着、对事业的热爱、对岗位的坚守,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尤为难得。
身处巨变的社会,我们曾经的理想、信念、价值,常常随着飞奔的生活被抹去、被遗忘,以至于忘记了出发的方向。
但罗阳的梦想从未改变。从1982年进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他在航空工业奋斗了整整30年。
也曾有过“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造飞机的不如卖烧鸡”的岁月。然而,“航空报国”的信念始终未忘,鼓舞着他在萧瑟的日子里前行,在忙碌的岁月中奋斗。
从三代机到四代机,从单座到双座,从歼击机到舰载机……每一次起飞、每一个跨越,都浸透着罗阳和他的团队以及众多航空人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奉献。唯有此,我国航空工业才能实现和国际先进水平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飞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到国家的荣光、民族的复兴,小至个人的成长、家庭的梦想,都离不开这样仰望星空、默默坚持的实干家。
这也是罗阳留给我们的最大感动。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我们哀思罗阳,我们更要记住他的梦想、他的信念、他的执着,用他的精神,点亮未来的路。
这才是对九泉之下的“罗阳们”最大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