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王小谟院士
资料图:郑哲敏院士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消息,据中央电视台报道,1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务院批准,授予“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等41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等74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嫦娥二号工程”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22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等187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美国化学家理查德·杰尔等5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附:郑哲敏简历
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早期在水弹性力学研究中取得成就。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 业。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 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 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郑哲敏
一、 成长道路与科研经历
1924年10月2日,郑哲敏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浙江宁波鄞州。其父亲郑章斐崇尚实业,教育子女勤勉好学、修身养性。郑哲敏热爱祖国、坦荡正直、勤勉好学、兢兢业业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的影响。
1943年,郑哲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1947年毕业后,郑哲敏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1948年4月,在梅贻琦、陈福田、钱伟长、李辑祥等人的推荐,以及“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的资助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年后,郑哲敏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
1952年6月,郑哲敏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应用力学与数学博士学位,并在热弹性力学、流固耦合力学等新的学科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954年9月27日郑哲敏在美国移民局取消了对一批留学生不得离境的限制后,于从纽约乘船离美,辗转欧洲,于次年2月21日回到祖国。
1955年4月,郑哲敏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员。他随后参加钱学森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的工作。
1956年1月,郑哲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
1956年,郑哲敏作为助手参加了钱学森主持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全国力学学科规划的制订。
1958年起,郑哲敏担任力学所第四研究室副主任。除了抗地震研究之外,他直接参加了大型混流式水轮机叶型流体力学设计的研究。1959年,郑哲敏建议并领导了爆炸成形和高压挤压成形的研究。
1960年,郑哲敏担任力学所第二研究室副主任。由于郑哲敏及其团队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钱学森提出了工艺力学和爆炸力学的概念。爆炸力学正式成为第二研究室的主要学科方向。经过30余年的努力,郑哲敏领导第二研究室在流体弹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学基础理论,以及核爆效应、穿破甲机理、防护工程、爆炸加工、爆炸安全、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瓦斯突出机理等爆炸力学主要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1972年开始,郑哲敏多次参加力学规划的起草工作。1977年,他作为规划起草小组组长,参与主持制订了中国科学院的力学学科发展规划。1978年,郑哲敏作为主持人之一,组织制订了全国力学学科规划。
1978年郑哲敏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9郑哲敏担任力学所新组建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室主任。在近20年的时间内,力学所在材料力学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12项国家和中科院的科技成果奖。
1980年,郑哲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12月,郑哲敏担任力学所常务副所长。
1982年5月,郑哲敏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1984年2月,郑哲敏被任命为力学所所长。
1986年至今,郑哲敏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承担了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多项项目,为我国海洋油气采输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8月至1990年9月,郑哲敏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
1988年6月,郑哲敏领导建立了力学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LNM),并担任首任室主任。该实验室于1999年10月被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8年至1996年期间,郑哲敏担任两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大会委员会委员。
1992年,郑哲敏会同力学学科的院士和专家,阐明力学具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两重性,以及力学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科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3年,郑哲敏任国家科委成立的“力学科学小组”组长,组织编写的力学发展规划编入了《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的总体规划中。
1993年2月,郑哲敏由于在爆炸力学理论和应用上的成就,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994年,郑哲敏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郑哲敏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完成了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之一《力学》。
1999年7月,郑哲敏作为力学学科规划顾问组组长,组织顾问组对“全国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中的力学学科发展规划进行了总体指导。
20世纪90年代,郑哲敏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主任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2000年,郑哲敏、吴承康等领导创建了力学所工程科学研究部,倡导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主攻海洋、环境、能源中的关键力学问题,以引领行业的发展。现在,工程科学研究部已经发展成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离子体与燃烧中心。郑哲敏现在担任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003年至2004年,郑哲敏担任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专题咨询组组长,“国防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咨询组副组长,并参与了第14专题“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有关工作,承担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若干专题的咨询。
2004年,郑哲敏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的委托,承担了“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咨询项目。
2004年至2008年郑哲敏成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八位执委之一。
近年来,郑哲敏将研究的重心转向了水下高速航行体的流固耦合力学问题、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安全性等方面,带领相关研究团队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做出贡献,并指导有关课题组继续进行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研究。
王小谟简历:
王小谟 (1938.11.11-- ) 雷达工程专家。上海市金山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60年代创造性提出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
70年代担任JY-8雷达主持设计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自动化引导雷达。
80年代主持设计的JY-9雷达,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在国外的演习和综合评分中名列前茅,获得了国内外多部订货,是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从事雷达科研30余年,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尤其在三坐标雷达和低空雷达方面卓有建树,为国家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分别获1986年、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论文有《计算机模拟试验法-雷达发展概率的计算》、《三坐标雷达的最佳设计》等。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来源:中国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