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李源潮出席中国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议并讲话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1-24

 

李源潮出席中国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议并讲话

中国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议召开

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李源潮出席并讲话 韩启德主持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 中国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议23日在京举行。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指出,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组织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创新创业,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李源潮充分肯定2012年科协工作的成绩。他说,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关键靠科技创新。现代科技已进入一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科协要充分发挥优势,推动科技工作者围绕“四化”同步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李源潮指出,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科协要有“不拘一格荐人才”的热情,积极发现、举荐、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道德追求是社会文明的示范,要坚持不懈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抓下去,营造良好学术风气和科研环境。要组织科技工作者送科技下乡村、进社区、进学校,适应网络化信息发展拓展网上科普阵地。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成为有作为、受欢迎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主持会议。

    [新华网]

 

 

相关报道

中国“研寒”折射资源人才双流失危机

  新华网贵阳1月24日电(记者李放、王澄橙)“工作比3年前还难找。”即将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周梦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3年前本科毕业时,曾有机会进入国企的她选择了继续读研,而如今在经历了3个月的求职路后,她有些为当初的决定后悔。

  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了150多万,成为全世界拥有在校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仍有部分研究生面临着“求职的寒冬”,使得当前中国社会教育资源和人才面临着一定程度上浪费和流失的危机。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一直在80%左右徘徊,与本科生的就业率相差无几,在部分地区更是出现了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趋势。

  “宁可在大城市打零工,也不想去西部搞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袁凯告诉记者,地域因素是许多人就业要求的首要标准。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各层次的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低为90.09%,已持续七年不如本科和专科生。地处东北的哈尔滨2012年首次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卫工人,竟有29名硕士研究生报名参考。与此同时,研究生回家种地、街边行乞等“刺眼新闻”也被频频曝光。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暴殄天物。”山东大学教授王忠武说,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然而高层次人才的扎堆,又可能带来研究生贬值,含金量下降,挫伤社会公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

  不少专家也表示,当前中国中东部等较发达地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条件相对艰苦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人才需求十分旺盛,政府也提供了不少岗位,却难以招到足够的研究生人才。

  地处西南的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熊玉竹告诉记者,学院研究生全部都能就业,社会需求量仍然很大,来晚的单位只能空手而回。

  贵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瑞东说,中国研究生教育过去是为了培养科研和学术高层次人才,而现在有很大比例是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到生产一线去工作。这些投入没能换回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研究生的培养投入。研究生每年教育经费在1万元左右,学术型研究生学费全免,由政府拨出相关经费承担,专业型研究生也只交纳一半或四分之一学费,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和相关投入。

  在刚结束的2013年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考生人数再次刷新纪录,达到了180万人。“三年研究生读下来仅生活费就好几万元。”贵州大学研究生姚绍将说,但毕业时如果找不到工作或工资还不比过本科生,这样的教育投资很失败。

  “这反映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并没有很好的与市场接轨。”王忠武说,在市场机制下,中国高等教育没能考虑市场需求,这才会出现地域性的“教育投资过度”,即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没有研究生,而大批的研究生却又没做该做的事。

    [新华网]

一个电脑天才的悲剧

  2013年1月11日,纽约某处寓所,一名26岁的年轻人被发现自杀身亡。他是亚伦·斯沃茨,因参与创造RSS1.0而在程序设计业内声名大噪,因非法下载480万篇学术期刊面临50年监禁而备受争议。对一些人而言,他是天才,是“超级”程序员,是争取自由的斗士,是互联网时代的罗宾汉;对另一些人而言,他是黑客,是怪人,是触犯法律的窃贼。他是亚伦·斯沃茨,在得知这个26岁生命消失的时候,数以百万计来自互联网的陌生人为其悼念。

  采写 新京报记者 高美

  天才少年?

  “一切都出于兴趣”

  饿的时候吃饭,疲惫的时候睡觉,厌烦的时候休息一下,做那些有趣好玩的项目。

  ——在亚伦一篇叫做《如何提高效率》的文章中,他说提高效率的真正秘密就在于“聆听自己”。

  亚伦父亲开办了一家软件公司,所以他很小就接触到了电脑和互联网。他12岁编写了第一段程序,13岁建立了一个类似百科全书式的网页,14岁开始参与了RSS1.0规格的讨论与编写,后来发展出新闻阅读器等工具,让网民不必在网络海洋中逐个寻觅,通过“定制服务”自动抓取我们感兴趣的新闻。

  在RSS讨论之中,“他提供了很多洞见,这些也都写进了RSS标准的文档,后来就变成了现在还在使用的标准和规范。像一些新闻网站,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用这种技术,读者可以用这个技术把新闻抓取下来。这是大家怀念他的主要原因。”亚伦的朋友,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毛向辉对新京报记者介绍。

  但是亚伦却从不认为自己是神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兴趣和内心的驱动。“我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当然也不是更有天赋。同时我也不好说自己更加努力——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特别努力过。我只是不停地尝试做那些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亚伦在一次采访中说。

  乔布斯2.0?

  “信息不应被部分人垄断”

  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骑士,一个年轻的骑士,一直冲在最前面。

  ——亚伦的朋友

  和很多天才少年一样,亚伦考上了斯坦福大学。一年之后,他辍学创业,建立了资源分享网站Infogami。到此为止,他的人生轨迹看来和乔布斯很相似。后来,Infogami和Reddit合并,随后又被出版业巨头康泰纳仕出版集团收购。

  亚伦赚了一大笔钱,他本可以借机成为下一个史蒂夫·乔布斯,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他有这样的才智,但没有这样的兴趣。他没有选择成为乔布斯,他选择了成为自己。

  他追求的,是一个信息自由流动共享的世界。“信息就是力量。”他说,而这种力量不应该被部分人垄断。

  他13岁时建立的theinfo百科全书网站,就尝试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呈现在这一个网站上。后来他和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一起,创办语义网,力图改善互联网上的信息分享,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他以网络活动家的身份投身于对美国《禁止网络盗版法案》与《保护知识产权法案》的抗议之中,后来亚伦又参加了创作共用组织,促使版权使用更加简单。

  黑客?

  “自由下载”480万篇文章

  盗窃就是盗窃,不管是使用电脑命令,还是使用撬棍,不管是偷数据还是偷美元。

  ——美国联邦检察官卡门·奥尔蒂斯

  媒体习惯将亚伦称为黑客,他曾侵入美国联邦“公众访问法院电子记录”数据库,下载1990万页联邦法院文件,并将它们免费上传到一个云端服务器上。这些资料,在数据库中下载,每页收费8美分。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最后并没对他提起控告。

  但在JSTOR一案中亚伦没有如此幸运。JSTOR是一个在线学术期刊系统,要付费才能订阅访问。亚伦认为,这种方式不道德,利用公共资金资助而产生的知识,应免费向所有人开放。于是2010年9月亚伦在麻省理工网络中注册了一个用户名,通过运行一个脚本从数据库中下载论文。后来亚伦将下载了480万篇文章的笔记本放在了网络柜中,2011年他去取笔记本时被捕。

  他被指控有13项罪名,包括电信欺诈和盗取信息,最高或面临50年的监禁。很多人认为这项起诉太严苛,因为他并没利用下载的文档获利,JSTOR也要求政府撤诉,甚至主动公开部分文档供公众免费下载。但美国联邦检察官奥尔蒂斯坚持起诉,他认为“盗窃就是盗窃。”第一次出庭时,亚伦拒绝认罪,今年春天他将面临第二次审讯,这也被认为是导致他自杀的最后一根稻草。

  先驱者?

  “无法用对错定义他”

  这位前途无限的年轻人曾改变了我们大家的生活。

  ——麻省理工校长拉斐尔·赖夫

  悲痛的家人们说,“亚伦的离世并不是个简单的个人悲剧。他是充斥着恐吓、威胁,又过度保护公诉人利益的司法体系的牺牲品。”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认识到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人、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他因此陷入这种痛苦之中。”毛向辉说。

  为纪念亚伦,数千名学者、研究人员已经在推特上免费贡献出自己的学术研究论文。白宫请愿网上,已有超过35000人请愿,请求政府对检察官过度使用职权的行为加以遏制。而黑客团体“匿名者”也“黑”下麻省理工的官方网站向亚伦致敬。

  信息自由与著作权、版权保护方面的争议持续已久,至今没有答案。对于今日的互联网来说,亚伦走得太快,以至于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定义他的行为。“互联网近二十年的发展,其实已经对很多传统做了重新的定义,而这次没有任何从前的法律去界定。”毛向辉觉得,亚伦是以这种行为,表达一种抗议,一种对信息自由的追求。

  “看一个社会的包容度和开放度如何,我们可以观察它是怎样对待那些不循常规的天才的。”哥伦比亚法学院教授吴修铭痛心于亚伦的离世。

    [新京报]

感动于“一生只做一件事”

  云  禾

  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与执着!前几天,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获奖。两位院士的事迹告诉我们,虽然所学专业、所从事的领域不一样,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辈子的坚守不易。人的一生或长或短,选择用一生的坚持,完成一件事,其结果或许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名垂青史,或许默默无闻、微不足道、被人遗忘,但其透露出的人生态度、处事理念,都让人感动、让人钦佩。

  古今中外,一生专注做一件事,最终将自己的名字铭刻史册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阅读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800多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世人惊叹。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事业,克服资金上的不足、社会对女性科学家歧视、实验的大量辐射伤害等一个又一个困难,历经成千上万次实验,终于发现了放射性新元素镭,开创了放射化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倾注所有精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事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做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只不过是短暂一瞬。如何让或长或短的生命过得更有价值,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的事迹再次启示我们:无论处在哪个领域,从事何种职业,想要有所作为,选准了一个目标,就要始终如一,坚忍不拔,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不久前,某卫视《坚持》栏目讲述一位85岁的老人40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的故事。一张张发黄的纸片,一段段记录生活琐碎的文字,见证了记录者的荣辱沉浮和中国的时代变迁,让人动容。这位老人的一句话,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坚持一件事情,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结果。”朴实的话语道出深刻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的坚持都能够换来青史留名,但每个人的坚持一定会赢得应有的尊重。

  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一种执着、坚毅、果敢,更是一种睿智、理性、务实。我们相信,拥有13亿人的中国,从来都不缺少智慧和力量,如果每个人都坚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富民强国的“中国梦”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新华网]

 

 

 

相关链接

中国将力攻深空、深海、深地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GDP比重可达2%

党领导我们人才过剩?29名研究生争相报考环卫工 放言“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中共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郑哲敏王小谟获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