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9成受访者称“公款吃喝”浪费最严重
袁隆平建议给浪费粮食行径定罪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1-25
调查:超9成受访者称“公款吃喝”浪费最严重
浪费才有面子?94.3%的人痛感浪费无处不在
专家建议建立《反浪费法》惩罚和杜绝浪费行为
在一些城市,不断攀升的物价使得居民生活成本骤升,然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依然无处不在:从不随手关灯、关水的“小浪费”到婚丧嫁娶中的大摆酒宴,再到各种商品的豪华包装……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70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3%的人感觉身边的浪费现象普遍,其中47.5%的人表示“非常普遍”。受访者中,“80后”占40.0%,“70后”占35.2%。
哪方面浪费最严重?92.6%的人首选“公款吃喝”
武汉市某餐厅老板吴敏经营的餐厅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天都会“倒掉”上千元。她给记者算了笔账:餐厅每天接待大约300人,人均消费50元左右,起码有一半人不会打包剩菜饭,而平均每人的剩菜饭会占个人消费的1/5,一天下来仅扔掉的剩饭菜就价值1500元,一个月45000元,一年就是540000元。餐厅准备了3个大桶装倒掉的剩菜饭,经常不到半天就装满了。
“前几天,一个刚来的服务员不太懂规矩。客人结账时,她看到桌上十来道菜都没怎么动过,就多嘴了一句‘是否需要打包’。做东的客人觉得特没面子,把她骂了一顿。”吴敏说,一般亲友来吃饭打包的情况比较多,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的是婚宴和商务宴请。
吴敏的餐厅接待过各种名目的纪念会、公司年会等,“每逢大会,餐厅最畅销的就是高端白酒,开了一瓶又一瓶。有些会议前每人分发的矿泉水,很多都是只喝过一两口,就扔在地上了。”
不仅仅是酒宴上的浪费情况严重。北京市某广告公司职员杨慧坦言,每当翻开时尚杂志看到当年的流行款,她都忍不住给自己添置新装。“前年流行带毛领的冬衣,我一下子买了两件。这两年又开始流行简约的呢子大衣了,我就觉得毛领衣服挺土的,那两件今年冬天碰都没碰过。”
杨慧说,她的衣柜里有上百件衣服,很多都只穿过一两次。不过她觉得,“如果这算浪费也是我个人的事情。你看每年电视里大大小小的‘海选’节目,得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社会上哪些方面的浪费比较严重?调查中,公众评出的前三名分别是:公款吃喝(92.6%)、公车滥用(83.1%)和城市道路反复修筑(76.2%)。接下来还有:商品精美包装(63.6%)、水资源(59.3%)、粮食(47.3%)、能源(46.8%)、品牌衣饰(44.5%)等。
节约网创始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李晓群,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浪费现象都十分惊人,“从普通民众的奢靡型浪费,到部分地方政府的形式主义浪费和决策型浪费,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晓群说,不少城市的建筑寿命只有30年,就是一种极大的决策型浪费。现在全国的600多个城市中,竟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又不知道有多少房屋要被拆,有多少资源要被浪费了。”
“评价一个人时,如果说他浪费多,他很可能若无其事,泰然处之。甚至有人标榜浪费可以让自己显得有气派、大方、不小家子气等,不以为耻,反引以为荣。这是我们社会必须要警惕的问题。”李晓群说。
85.3%的人反对浪费
不久前,合肥市某国企职员郑晓染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宴后,她奶奶发现,多数酒桌上的鸡汤几乎没动过,于是开始打包。没想到,表哥极力阻止奶奶打包,“他说,‘当着那么多人,不是让我们做儿孙的没面子吗?这会让大家觉得我们对你不好’。”
郑晓染说,虽然奶奶最终放弃了打包,但这件事让她一直十分纠结:“为什么现在节约反而成了一件丢脸的事?”
调查中,69.3%的人认为,如今浪费成了一种“面子消费”。对于当前浪费现象普遍的原因,79.4%的人认为源于“炫耀消费成风”,59.6%的人认为原因是“对浪费的道德批判太弱”,37.1%的人觉得“太节约会没面子”。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智效民曾表示,浪费现象普遍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个人情社会。重礼仪很容易导致形式化,重人情则意味着更注重别人的看法。这就是中国人一事当前,首先要考虑‘面子’问题的根本原因。”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则认为,通过浪费体现“面子”达到炫耀目的的现象,并非中国文化特有,“日本人的面子观念也很强,他们会通过在衣饰上的浪费等,体现自己的品位和阶级。”
“炫耀消费的产生,源于人类的竞争本能。”孙凤教授说,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了彰显自己的竞争能力和优势,往往通过财富的炫耀来实现,所以才会浪费泛滥。她认为,我们应借鉴欧美国家近年风行的新消费观念——消费是为了自己,而不是给别人看。
“现在‘面子消费’的普遍存在,与时尚媒体和商家的推波助澜也有很大关系。“孙凤指出,“时下,很多时尚媒体和商家不断向年轻人营销时尚,抬高人们的基本生活成本,引发攀比消费。这应引起政府和学者的关注。我们不能让人们的消费观完全受市场左右。”
近年来,李晓群一直呼吁国家建立《反浪费法》,惩罚和杜绝浪费行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现在政府也应该把反浪费列为重要举措。”
“目前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节约观念已根深蒂固。”李晓群说,在德国的很多餐厅,如果顾客点菜过多,那么服务员会直接拒绝客人继续点餐。而在我国,不少餐厅只顾赚钱,希望顾客多点餐。“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建立规范,杜绝社会上普遍的浪费行为。陕西省的做法值得推广。”
去年7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八项措施。其中提出,各餐饮企业要根据用餐人数,提供“半份、半价”既节粮又省钱的用餐方式,要在餐厅摆放提示牌或张贴宣传画,提醒用餐人员注意节约。
不过,孙凤教授担心《反浪费法》的可行性不强。“浪费国家的钱肯定是一种犯罪,但浪费自己的钱如何算违法?比如,现在很多人已经把奢侈品当做必备品了,你怎么告诉这些人购买奢侈品不仅浪费而且还违法呢?”
本次调查中,73.6%的人坦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浪费行为。85.3%的人对浪费现象表示“反对”;也有6.5%的人认为,这是“个人权利,无可厚非”。(记者
肖舒楠)
[中国青年报]
中国式“剩宴”引热议 吃货支招如何杜绝浪费
近日,一组反映青岛、郑州等多地酒店铺张浪费的照片在网络蹿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商报刊发的一张照片,农民刘军计的手让众多网友看后心酸不已,网友们开始反思“舌尖上的浪费”,并发起“光盘行动”,更有人教大家咋样点菜不浪费的技巧。
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我,是“光盘”
即日起,大家如果发现任何餐桌浪费的情况,请赶紧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029-88880000或在腾讯微博上@华商报举报,我们随后会派记者调查。
或者,你还可以@华商报晒“光盘”,提供避免餐桌浪费的技巧。来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光盘行动”。
反思“舌尖上的浪费”网友发起“光盘行动”
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很多人似乎已经对中国式“剩宴”司空见惯。而据保守推算,咱们国家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两亿人一年的口粮。
而华商报社摄影记者李杰拍到这张照片,从17日晚上至今,仅腾讯微博,就有83万人阅读。震惊于这位农民异常粗糙的手心的同时,网友开始反思“舌尖上的浪费”,不少人发起不剩饭菜的“光盘行动”,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里的东西,“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
@浦东雷东多:公款浪费归罪,个人浪费归德。中国人就是要面子,吃剩了还要美其名曰“年年有余”。@高山流水我的爱:其实说心里话,要是自家人出去吃饭,浪费还少些,一般都是吃多少点多少,浪费相对比较少。但要是请客的话,浪费就比较多了,一般都是多点两三个菜,这样才不寒碜啊,不然菜都吃光了,请客的人会被人家说“抠门”吧……
@粑粑桃_:我真觉得浪费可耻,每次吃饭都吃得一粒不剩的,可也看到身边的很多人都很浪费粮食,且不以为然。我支持袁隆平说的浪费粮食要罚款!
咋样点菜不浪费?资深吃货为你支招
眼看就过年了,亲朋好友聚会,下馆子是必须的,为了响应“光盘”行动,不再浪费饭菜,不少资深吃货也在网上给大伙支招,教网友点菜不浪费的技巧,大家快来学学吧!
家庭聚会:
网友“十五年后”:点菜必须合理排列组合,避免同一要素的重复。比如6人吃饭,一般可点3-4个冷碟,3-4个炒菜,加一个大菜一道汤,一两个点心就足够了,而且原料尽量不重复。
而我们YOU新闻之前给大家传授的“三分天下”点菜法里,也讲了怎样点菜不浪费的技巧,大家赶紧再温习一下。其实,一桌子该点几个菜不光要看人数,还得看在座各位的年龄、性别和饭量。比如,如果10个人,基准是点10个菜;菜盘子大的话就减少1个菜,菜盘子小则增加1个菜;有老人、幼儿和女性则减少1个菜,青壮年男人多,青春期少年多,则增加1个菜;有带馅小吃或点心则减少1个菜;素菜、凉菜多则增加1个菜。
商务宴请
网友“毛毛虫的夏天”:有美食专栏提到过商务宴请的点菜技巧。里面说,一般比较正式的场合,人均一冷一热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是成熟女性比较多的话,至少还要加两道面食点心,外加一道汤。
网友“jetty123”:商务宴请的话,一次饭局能有一到两个菜能让人满意就不错了,大家就别想着点满一桌子菜给自己挣面子,浪费粮食和钱,还不如提前在网上查查,看看饭馆的招牌菜和好评菜是哪些,点这些菜多半都不会错。
主持人:果子
延伸阅读
菜品浪费
烩菜红烧菜排第一
宴席上,哪些菜最容易被剩下?哪些菜剩得最少?据《重庆晚报》报道,不少主厨和服务员都认为,烩菜和红烧菜最易剩下,酒店主厨和一线服务员还列出了以下这些浪费从多到少的菜品:
浪费第一:烩菜和红烧菜
这类菜品味道相对厚重,在冬季不但冷得快,口感、色泽也下降得很快。热菜大多是宴席上的主菜,都会选择在宴席之初上桌,而这个时候往往又是喝酒时间。喝完酒后食欲会降低,菜也差不多冷了,就更不愿意动筷子了。
浪费第二:炖菜
炖菜大多是汤类,除了容易冷,制作方法也比较老式,所以剩得也比较多。
浪费第三:蒸菜养生菜
这类菜品糖分少,脂肪低,是健康食品。但是,这些菜品大多淹没在大菜、主菜中作为配底,所以很多人也基本不动。
说了容易被浪费菜品的排名,有哪些菜品浪费比较少,哪些菜品大家都比较喜欢?相比其他菜品,糕点和水果浪费得相对较少。因为吃完主食大餐后,很多人喜欢吃些甜点补补口味。另外水果有益身体,所以这类菜品一般都剩得很少。另外,每家餐厅都有自己的拿手特色菜,不管好不好吃,大家都要尝一尝,由于分量通常不多,自然剩下就不多。你以为这是剩饭吗?这是他一周的口粮
时间:1月20日
甘肃陇南市徽县水阳乡牟坝村村民王义忠坐在自家厨房里,旁边篮子里的面食是他一个星期的口粮。“好几年了,我从来没下过馆子,一年中有肉的饭不超过10顿。”今年64岁的王义忠说,他家只有三分菜地,包括农村养老保险、低保在内,他和老伴每月只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华商网]
水稻专家袁隆平建议政府将浪费当成犯罪行为来限制
央视1月23日《共同关注》节目播出“袁隆平建议政府将浪费当成犯罪行为来限制”,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一边还是温饱,一边却是巨大的浪费,其实最近这一段时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话题引发了非常广泛的关注。昨天(1月23日)本台记者专访了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让我们来听一听袁先生对于食物浪费的看法。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耕地又这么少,人均耕地这么少,好不容易国家投入很大,每年都增加科技投入,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产量),我们的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提高了单产之后呢,又浪费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现在我要建议政府要出台(法规政策),把浪费当成可耻的行为,当成犯罪的行为来限它,我参加过好多宴会,好多种菜十几种,二十种菜,每一样蜻蜓点水吃了一点点,其它全部倒掉,如果你限制,有好多人吃好多,浪费了之后要罚款。
[新华网-中国网]
光明日报《餐饮业一年浪费两亿多人口粮》引发热议
“最低消费”就是助长浪费
“本来人们对餐饮业存在的‘最低消费’等现象已习以为常,但光明日报的报道,展示了‘最低消费’等助推浪费的惊人后果,揭露了浪费背后的奢靡心态,警醒国人要构筑起健康社会的防线?”
1月23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餐饮业一年浪费两亿多人口粮――透过京城高档餐厅“最低消费”看奢靡之风》,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等100多家网站全文转载。东方卫视用了近两分钟时间转播文章内容,着重指出文中写到的“照这样浪费下去,崩溃的将是思想观念的大堤,将是健康社会的防线”发人深思,并突出强调文中所提到的一组餐饮浪费的数据,“将使广大读者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浪费现象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人民视频、优酷视频、土豆网等二十多家视频网站进行了转播。读者和网友纷纷发表意见,支持光明日报批评“最低消费”等现象。
青岛市市南区某酒店,一宴会结束后的餐桌。餐桌浪费不减,宴请单位成谜……连日来,深入部分省市的餐饮市场,发现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吃请之风得到遏制,但铺张浪费仍普遍存在。在全国上下倡导厉行节约之时,铺张的场面格外“刺眼”。新华社李紫恒摄
“最低消费”助长了高消费
网友“小小”在网上跟帖分享了她的“最低消费”感受:几个朋友坐到包间中,服务员说有“最低消费”,大家不得不“凑数”,不得不去点一些本来不想吃的“昂贵”的菜,感觉很不好,仿佛不是吃饭,而是在吃“钱数”。
读者袁先生看到光明日报的报道后,特意打来电话与“探讨”:北京几个著名的高档吃饭场所,人均“最低消费”少则1000元,多则5000元。普通老百姓花自己的钱,肯定舍不得这样“大手大脚”。所以,离谱的“最低消费”说明了两种情况,一是花的是公款,也就不心疼不在意了;二是花钱的可能是老板,可老板为什么要去花这个钱、为谁花这个钱,又是请谁在吃?值得深究。从这个角度来看,花大钱吃饭不是一件小事,其背后很可能是在营造“权力”交易的机会,值得警惕。
“最低消费”为什么越来越高?读者认为虚荣浮华的心态推高了“最低消费”。网民“沧海一粟”认为,“最低消费”其实就是在助长腐败!
采取措施防止舌尖上的浪费
读者认为“最低消费”就是讲排场比阔气,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体现,一定要刹住这种风气。
网民“情缘海南”说:“浪费可耻,比如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餐饮浪费、水电浪费等;公款浪费行为更让人不能容忍。”
网友“喵喵”留言:目前仍有1.22亿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的国情下,任何公款浪费都不能允许。现在党中央要“狠刹铺张浪费之风”,我们坚决拥护。
不少网友对“刹住浪费之风”提出倡议或支招:运用经济手段制止浪费;加强审计;加强对高档餐厅的监控……
更多的网友呼吁从我做起,理性消费。网民“乌梅酸酸”说:“不论我们在家还是外出,无论是自费还是公款,都该严格自律,少点一个菜、多打一个包,这不是没面子,而是高素质的一种表现。切勿让舌尖上的美味变成舌尖上的浪费。”
(光明日报
张玉玲
光明日报通讯员
梅 花)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上百个红头文件
为啥管不住公职人员一张嘴
●权力腐败始于交易,交易需要场合,加之吃喝传统,于是,手握权力的人被请上了餐桌。“吃什么无所谓,关键是和谁吃”,“喝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关键的人喝满意”。
●财务制度的缺陷是公款吃喝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是允许公款吃喝的。公款吃喝可以在所谓会议费、出国费、培训费、调研费、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下报销。
●大多公款吃喝禁令本身道德倡导性内容过多,具体责任追究等细节性规定少,缺乏可操作性。
●将公款吃喝纳入刑法范围,能让更多的公款吃喝者有所顾忌与收敛。但是,公款吃喝入罪还必须与财政透明和财政监督的改革同时进行。
编辑:不少人称,如今公款吃喝之风已经登峰造极。放眼望去,几乎就没有不公款吃喝的场合:上级有上级的吃喝,下级有下级的吃喝;发达地区有发达地区的吃喝,贫困地区有贫困地区的吃喝。无论因公因私,只要能纳入名目,全部公款买单。公款吃喝泛滥,究竟原因何在?
杨小军:吃喝之风,弥漫社会,既有自古以来的习俗,更有官场的风气,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共同发酵,散发出浓烈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比如:上级来人检查考核,要吃吃喝喝搞好接待;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要吃吃喝喝聊表敬意;到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要吃吃喝喝搞好协调;兄弟单位交流学习,要吃吃喝喝尽地主之谊;出门在外招商引资,要吃吃喝喝表现诚意。而公款吃喝又大多与职务腐败密切相关,极易演变成“灰色腐败”。
王建民:公款吃喝大行其道,其实是权力与利益交易的市场选择。权力腐败始于交易,交易需要场合。源于崇尚吃喝的传统,顺理成章,手握权力的人被请上了餐桌。“吃什么无所谓,关键是和谁吃”,“喝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关键的人喝满意”,而人的需求是不断升级的。这便是公款吃喝的档次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辑: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中国公款吃喝开支1989年为37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2年达2000亿元,2005年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令人痛心。对此百姓一片鞭挞之声,党政部门也频发禁令。然而,各种名义的公款吃喝行为却屡禁不止。
杨小军:习俗风气,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制度支持才是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公款吃喝财务制度的保障,官员们吃自己的饭,喝自己的酒,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到如此程度。财务制度缺陷是公款吃喝的重要原因。我们的财务制度是允许公款吃喝的。公款吃喝可以在所谓会议费、出国费、培训费、调研费、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下报销。
王建民:公款吃喝背后,存在巨大的利益链条,形成一种腐败“文化”,成为有些干部跑门子、拉选票、建立所谓“人脉”关系的主要方式。而公款吃喝的费用之所以能够顺利通过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的审核与监督,是发票在“漂白”这些庞大的黑色账目。财务报销制度的不完善,在纵容着公款吃喝。
杨小军:此外,监管失策负有重要责任。贪污是犯罪,这个问题在法律上早已解决;公款吃喝就是一种浪费,这种浪费也应是犯罪,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尽管我们下发过多份文件,试图遏制公款吃喝,但不仅没有什么效果,反倒是吃喝之风更甚。究其原因,是监管失策。正因为监管失策,才会有无处不在的大吃大喝。
编辑: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出台的相关禁令多达上百项。相关部门对于公款吃喝消费的规定越来越细,但“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吃喝之风却有日趋泛滥、蔓延之势。上百个红头文件为啥管不住一张嘴?
杨小军:上百个红头文件来遏制公款吃喝之风,说明我们的态度是坚决的,也是高度重视的,但同时也说明这些文件并没有真正管用。要想管住公款吃喝之风,不能再用一般性要求、反复强调等办法,而应当用制度和法律手段进行治理。
王建民:不少公职人员认为,“不贪污不受贿,吃吃喝喝有啥罪?”而相关的规章制度本身也存在漏洞:一方面,大多禁令文件本身道德倡导性内容过多,具体责任追究等细节性规定少,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财政预算存在不透明、预算执行弹性空间大等特点,各级公务接待标准也较为模糊,从而在客观上为各地公款吃喝的超标违规提供了制度便利。
杨小军:我们并不缺少遏制公款吃喝的文件,缺少的是保障这些文件规定能够严格执行的法治环境和法治文化。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根治公款吃喝的目的终会达到。
首先,改革财务制度。其一,所有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包括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其财务制度中增设专门的公款吃喝科目,把所有专门、包含、隐藏在各个其他财务科目中的吃喝内容,单独列出来,统计汇总,让吃喝之事和吃喝费用暴露出来。其二,给公款吃喝设定财务上限。包括每餐上限和总额上限,限制大吃大喝。其三,财务科目中的吃喝项目,必须附上参与吃喝的全体人员名单和吃喝的菜单,否则财务上不能报销。这样做,目的是要避免吃喝财务制度的模糊化,使吃喝之事、吃喝之人具体化、明细化。其四,公款吃喝原则上禁止用酒水,绝对禁止香烟和其他物品。
其次,阳光照射监督。吃喝费用、吃喝之人和吃喝之菜单等信息公开,接受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治理吃喝之风的最好方法。我们一直采用的机关内部监督措施和方法,实践证明并不管用。要管用,必须公开,向全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再次,实行行政问责。要遏制公款吃喝,关键是要遏制领导干部的吃喝。对于违反相关制度、参与吃喝的领导干部和负责批准的领导干部,实行行政问责,追究其违规、失职责任。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编辑:数年前,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遏制过度应酬、公款吃喝的建议》,认为“公款吃喝者侵占和浪费了社会财产,应当对此通过立法定罪”,并建议修改刑法设立“挥霍浪费罪”。2009年10月,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受贿罪判处岱山县高亭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傅平洪有期徒刑11年,傅平洪用公款供个人吃喝玩乐的44万余元,也被法院全额认定为贪污款。这起案例打破了“刑不上吃喝”的惯例。通过“严刑重典”惩治公款吃喝可行吗?
杨小军:用“严刑重典”惩戒公款吃喝,国外早已有之,我国也有司法先例。法律责任追究是治理公款吃喝的重要“杀手锏”。具体来说,可在三个方面入法入罪:一是设立公款吃喝罪。对超出公款吃喝限制且数额较大的公款吃喝,可以考虑纳入刑法范围,严厉惩治公款大吃大喝。参与吃喝之人,均可定罪入刑,或者是对其中级别最高的官员定罪入刑。二是对于超出公款吃喝上限但数额不大的,可在法律上规定由参与吃喝之人自己负担;已经报销入账的,负责退赔。三是对公款吃喝财务造假之人以贪污罪定罪量刑,予以惩治。就公款吃喝报销的情况看,不少都是以其他名义科目报销的。如果对公款吃喝治理措施更加严厉,造假之事可能会更多,必须堵塞漏洞,严厉惩治财务造假之人。
王建民:当文件和通知所提出的要求都被置若罔闻,那法治就成为必要之举。一旦有人违规违法,就要让其受到严厉惩罚,使违法成本大大高于收益。在“职务消费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社会背景下,专门设立“公款吃喝罪”,将公款吃喝纳入刑法规定范围,无疑能让更多的公款吃喝者有所顾忌与收敛。
杨小军:当然,设立“公款吃喝罪”还必须与强化财政透明和财政监督同时进行。惩治公款吃喝之风,根本问题是权力的运行方式,要把行政审批的大权彻底搬回办公桌上,而不是酒桌上。在公款吃喝入罪前,首先必须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政府官员的职务消费情况,进行细致具体的界定。所以,我们要冷静地看到,这个立法过程本身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而且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
我国关于公款吃喝的部分禁令
1989年9月18日,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严禁用公款宴请和有关工作餐的规定》,明确规定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包括上级到下级(含到企业、事业单位)检查指导工作、调查研究,同级之间、地区之间公务往来、参观学习以及干部工作调动等,严禁用公款搞任何形式的宴请。工作餐不准上价格昂贵的菜肴,不准用公款购买烟酒。
1993年5月,中办、国办发出通知,严禁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接受和赠送礼金、有价证券,请客送礼。对违反规定者,要坚决追究,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1995年1月20日,中纪委会议首次公布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两条补充规定:不准参加用公款支付的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和其他场所的高消费娱乐活动;在国内的单位和个人交往中,不准接受可能对公正执行公务有影响的宴请。
1997年3月28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发布。准则要求勤俭节约,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
2003年12月,中纪委、监察部发出通知,要求元旦、春节期间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反对铺张浪费。通知再次强调坚决制止用公款大吃大喝和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活动。
2005年2月22日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中规定,不陪餐,不吃请,不收礼。
2006年10月20日,中办、国办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工作、严肃接待纪律、减少经费支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更多的要求,强调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礼品、纪念品。
2010年2月24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发布,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评论
严格监督,刹住浪费歪风
天价烟酒、奢侈宴请、豪华会议……各类公款浪费行为,扰乱党风、败坏政风、侵蚀民风。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然而,鼓励节约,整治浪费,光有道德要求远远不够。民间流传顺口溜: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夸张的描画折射部分实情,一些人借口“工作需要”,把浪费变成潜规则,任意挥霍理直气壮;也有人被风气裹挟,无奈何整日觥筹交错迎来送往,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只有以完善的举措、有效的监督,才能打消无所谓的心理,管住铺张浪费的流风,遏制“舌尖上的腐败”。
浪费是个老问题了。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都明令禁止挥霍浪费公共财产,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现实中,仍有“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情况。看来,还需找准点、把好脉,制定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措施,整治各类浪费行为。
信息公开不够、缺少制度规范、处罚没有威慑等,都是浪费之风形成的原因。其中,监督环节是核心。一些部门地方公开“三公经费”、晒出财政预算,无疑能从花钱的源头上管住浪费的发生。纪检、审计、财政一起给力,才能在事中打消过度消费的冲动。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该曝光的充分曝光,该查处的坚决查处,有错必纠、违规必查,才能刹住浪费歪风。
同样,社会监督也不可或缺。公布举报电话、畅通监督渠道,就能借助公众力量的广泛监督,让各种浪费无可遁形。各部门各地方,需要主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搭建公众监督平台,把刹住浪费之风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多地交给群众,提高遏制奢侈浪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932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就在工农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控告箱,接受群众对浪费等现象的举报。今天,我们理应赓续这样的传统,依靠群众,完善制度,以更有力的举措、更严格的监督刹住浪费歪风,营造清正党风、带动清简政风、培育清新民风。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容奢靡之风玷污党风政风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记者赵超、周英峰)作风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党的事业成败的大是大非问题。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都具有重要影响。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号召全党,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党风政风中的奢靡现象令人深恶痛绝,却又不易清除。现如今,一些地方楼堂馆所豪华气派,迎来送往热闹非凡,不少人对高档酒、天价烟、限量品等趋之若鹜。究其根源,是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现在国力增强了,财力增加了,享受一下天经地义。
“奢糜之始,危亡之渐”。适当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加节制地追求享乐,对骄奢淫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就应当高度警觉了。像媒体报道的那样,为接待应酬上级,一天吃4次早饭、洗8次澡,哪有时间思考问题、深入基层、学习充电?
实际上,对这种风气,地方干部大都苦不堪言,只是担心自己坏了“规矩”,接待不好上级,会被“穿小鞋”。这种心理固然应当自省,但根子还在于有些上级领导乐于接受“高规格”接待,觉得这样才有面子、像领导。殊不知,不正之风影响下,一些“接待”已近腐败范畴,收受高额礼品、公费旅游等,所谓的礼尚往来中腐败已经滋生。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切合实际,符合党心民心。有人担心,这种事以前也抓过,但总是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八项规定”会不会也流于形式?
消除这种疑问,靠的是真抓实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关键是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把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奢靡行为曝光在广大干部群众面前,使其无处藏身,迫其改过自新;根本是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重塑领导干部形象,坚定人民群众的信心。
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兑现。春节将至,中央正在抓工作作风问题上出实招、动真格。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严于律己,管好自己的手和口,不该要的不要,不该吃的不吃,摒弃侥幸心理,自觉抵御诱惑,不让奢靡之风玷污党风政风。
[新华网]
“节俭政府”应成为一种行政自觉
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指出,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期以来第二次强调厉行节约。不久前,他就新华社一篇内参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厉行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奢靡浪费也是一种流弊已久的丑陋现象。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
除了“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同样不容小觑,奢靡浪费饱受诟病,尤以公款浪费为甚。政府机关作为社会的组织和管理者,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厉行节约可以引领社会风气,反之则不免成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障碍。
当前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由此意味着政府与公民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民依法缴纳税收。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节约与否不仅体现出对资源的态度,更是直接反映出对待纳税人的尊重与否。政府厉行节约的意义不仅在于节能降耗,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直观体现。在追求服务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实现公共服务最大化,这本身就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任何浪费都因人而产生,浪费者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越多,其所造成的浪费也可能越大。建设节约型政府,首先需要从约束公权力着手。在逐步完善相关监督和问责机制之后,不仅政府部门内部的浪费可以得到遏制,对于其他各行各业都有积极借鉴意义,而节约型政府内部的主管部门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实施监管。
中央转作风的“八项规定”公布之后,厉行节约日渐成为一种行政自觉,由此带给公众的启示是——一个低调务实的政府,必然首先是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也是一个厉行节约的节俭政府。赵志疆
[中国青年报]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人人有责
新华网北京1月24日电(记者魏圣曜、王珏玢)近来,各种浪费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公务浪费现象令人深恶痛绝,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舌尖上的浪费”,同样值得警醒。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的口粮。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服务员在面对一条几乎没有动过的鱼时,心疼地说出“顶得上我一周的工资”。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义重大。有农业科技的发展,我们固然不需要有“谁来养活中国”的担忧,但也绝没富裕到可以随意浪费的程度。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今人更不能浪费口粮,糟蹋社会资源。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剩菜超出规定分量时,消费者会被罚款,对浪费行为不予提醒的餐馆也会受到处罚。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每个人都当从自身做起。摒弃餐桌奢侈浪费的陋习,爱惜自己的劳动付出,量力点餐,避免浪费。如果由于“心里没底”而超量点餐,可以考虑打包。
令人欣喜的是,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正在兴起,一些普通公众、餐饮业者、公益组织参与其中。我们相信,随着更多人加入,涓涓细流必能汇成珍视资源、反对浪费的潮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新华网]
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先管好公款消费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个要求很快得到了公众的响应,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媒体近期的密集报道,中国式“剩宴”造成的资源浪费已经触目惊心,确实有必要在全社会重树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但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针对公款消费,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把私人消费的浪费行为扯过来混为一谈,反而有可能使公众误读中央政策的初衷。
习近平这次在中纪委全会上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与之相近的背景是中央政治局在去年出台的八项规定,其中就提到“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一再强调勤俭,并做出表率,显然是有针对性的。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在生活上追求骄奢淫逸,在公款消费时铺张浪费,早已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果说“舌尖上的浪费”是不文明的,用公款买单的浪费已经有违法违纪的嫌疑。
观察近期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可以看出,不少媒体和群众对公款消费还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公款消费与私人消费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消费行为。判断私人消费是否浪费,主要看是否物尽其用,如果是自己掏钱买单,即便是要了山珍海味,吃不了能打包带走,就不算浪费。而判断公款消费是否浪费,首先要看是否超了经费标准。如果超了应有的标准,就算是当场吃光喝尽仍然属于不必要的浪费,必须被严厉追责。日前,新华社记者在福建省闽侯县采访时,亲眼看到当地交通局安排的一场午宴“剩下了不少菜,包括螃蟹、白刀鱼等”。暴殄天物当然是显而易见的浪费,但同时也要看到,应该被谴责的不只是“剩了不少菜”,更应该有“最豪华的包厢”和天价菜单,因为公务接待根本不需要这么大的排场。
公款消费要勤俭节约,这个要求已经提了很多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四菜一汤”的公务接待标准,但在一些地方迟迟得不到落实,究其根源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风气,主要原因还在于公务消费缺乏明细标准。不少地方的公款消费弹性极大,基本是丰俭由己,无章可循。这种放任在事实上把一个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行政问题,变成了一个考验个人觉悟的道德问题。如果每一次会议、接待都有详细具体的经费标准,并能通过官方网站和公共媒体接受社会监督,在哪吃、吃什么、汤菜怎么搭配就不再是核心问题。
针对餐饮浪费现象,水稻专家袁隆平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建议政府出台法规政策,把浪费当成犯罪的行为予以限制。以法规政策干涉个人选择的自由,是否可行或者有多大效果都值得商榷,但以此遏制公款消费中的铺张浪费,确是必不可少的。唯有权力部门先以有效制度管好自己的嘴,才能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引领民众自觉厉行勤俭节约。沙元森
[齐鲁晚报]
制度监管公款浪费
中央发出厉行节约的号召以来,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领域请吃请喝、公款浪费的现象得到遏制,但仍有部分干部“顶风违纪”,大办大请。对此,专家学者、干部群众指出,单纯依靠群众举报、媒体曝光、各地查处,不可能真正有效扭转不良风气,“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最终还是要依靠制度建设,强化监督。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1992年,小平同志就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现在中央提出整治公款浪费,扭转不良风气,仍然要靠制度、靠法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此,要加快完善公共资金使用制度,对谁有权支配公款及公款使用流程做出细化规定。”
马怀德说:“一些地方采用公务卡的做法值得推广。用公务卡支付取代现金支付,既做到了统一支付,又便于回溯调查公款使用的时间、地点、事项。三公经费公开也应该细化到具体的人和事,才有利于更好地监督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
“这段时间,新闻媒体曝光披露了触目惊心的公款浪费现象,震慑了一些人,发挥了社会监督的作用。应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保护其热情,把身边的公款浪费晒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说,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监督不能是选择性的,或然的,一阵风似的。监督要经常抓、长期抓,只有这样,才能刹住奢侈浪费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家住四川省西昌市的退休干部唐文华说:“讲排场、比阔气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一座无形的墙,损害了干群关系,也损害了党的形象。现在党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如果有一天,领导干部因为用公款多消费了一瓶酒,或者超标使用了公车而受到谴责,甚至丢了乌纱帽,这个目标才会实现,整个社会的纯洁度才会提升,党的纯洁性才会得到保证。”
为了遏制“舌尖上的腐败”,多地出台相关规定。海南省委强调,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管理,缩减公务支出,坚决取缔小金库,规范报销程序。海南省有关部门还组成联合检查组,在全省各地暗访公款高消费等问题。海南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遏制政府部门公款浪费不能只靠自觉,必须施以更加严厉的法制,把遏制公款浪费上升到反腐败的高度加以对待,建立健全一整套严格的公务接待财务标准和审批、核准、监督制度,确保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
[人民网]
公务宴请也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何勇海
餐桌浪费不减,宴请单位成谜……连日来,记者深入部分省市的餐饮市场,发现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吃请之风得到遏制,铺张浪费仍普遍存在。有些宴请悄然转到了内部餐厅,还有一些公务宴请“隐身埋名”,宴请单位成了一些酒楼最大机密。(1月23日《新京报》转新华社电)
公款吃喝浪费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败坏社会风气,浪费纳税人钱财。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彰显了狠刹公款浪费之风的决心,顺民心、得民意。在严禁公款浪费的强大政策攻势之下,近期各地也有积极营造清廉政风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一些高端餐饮、会所和星级酒店出现了一轮团拜宴“退订潮”,“天价年夜饭”也在遇冷。不过也有网友担心,“表面上看政府退出了高档酒店的公款消费,可官员是否依然会是这些场所的‘常客’却不可不防”。
此番,媒体的报道印证了这种担心——有些宴请悄然“转战”内部餐厅,其装修之精、标准之高堪比五星级饭店,胡吃海喝依然故我;还有一些公务宴请“隐身埋名”、化整为零,依然在豪华酒楼觥筹交错、挥金如土……在规定或禁令的“威慑”下,早已习惯于公款吃喝的某些单位,变得“聪明”起来,学会了转变思路,玩起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把戏。
高压政策当前,公款吃喝为何会继续“潜伏”?一是因为有政策、无监督,即使有监督,也是内部监督,“左手监督右手”,纳税人难以监督到实际的开支账目。在以往,不准公款吃喝,严禁公款浪费,也有不少规章制度,也曾经刮起过一阵风潮,但不久又归于沉寂,挥霍之风又死灰复燃。一位专家说得好,没有对公务员群体的有力、有效监督,只要不是点名道姓严令不许办的事,在官场都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变宜行事,再严厉的规定很快也就会化为无形。
二是因为没把遏制公款浪费上升到反腐高度,只关涉作风建设,浪费与否基本靠自觉。于是不少人认为,“不贪污不受贿,吃吃喝喝有啥罪”?缺乏公款浪费的惩戒机制,造成公款浪费之后的问责力度偏软,再出台多少文件,或许也管不住公职人员“舌尖上的浪费”。早有专家提出,让公款浪费入罪,才能实打实、硬碰硬地遏制公款浪费。
三是因为没有严格控制政府财政预算,到了年末岁首预算没用完,哪怕胡吃海喝,也要突击花完。从顶层设计开始,建立一套严格的公务接待财务标准和审批、核准、监督制度,细化到每个接待人和被接待人的费用标准,并将一个个公款消费账本放在“阳光”之下,接受公众监督,每一笔消费是谁花的、干什么花的,都有踪可寻,谁还敢在内部餐厅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地搞公款浪费
[新华网]
打击公款吃喝隐秘化,应有给力对策
治理公款吃喝隐秘化趋势,要强化监督,让公款吃喝入罪,并且大力清理“小金库”,改革预算制度
餐桌浪费不减,宴请单位成谜……连日来,记者深入部分省市的餐饮市场,发现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吃请之风得到遏制,但铺张浪费仍普遍存在。有些宴请悄然转到了内部餐厅,还有一些公务宴请“隐身埋名”,宴请单位成了一些酒楼最大机密。(1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当一种浪费或腐败引起中央重视,或被舆论强烈关注,必然会从高调变低调,从公开变隐秘。年底突击花钱是这样,公款吃喝同样如此。无论是公款宴请从高档酒店转到内部餐厅,还是公务宴请“隐身埋名”,都是向隐秘化方向转变,目的都是逃避监督。对此,我们要格外警惕并对症下药。
公款吃喝向隐秘化转变,一方面说明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有一定威慑力,使得某些地方和部门不敢“顶风作案”,只好“偷偷吃喝”。另一方面也说明,遏制公款吃喝的相关措施,似乎还是没有打中“七寸”——只是公款吃喝的方式变化了,还是照吃照喝,还是照样浪费公款。
公款吃喝向隐秘化转变,不仅继续浪费公款、增加纳税人负担,而且增加了监督的成本和难度。比如,从公开宴请转移到内部餐厅,除非有内部人泄密或举报,否则公众和媒体必将难以发现,相关禁令也将停留在纸上。
让公众不能接受和原谅的是,公款吃喝不仅浪费公款、滋生腐败,而且食品浪费非常严重。据媒体保守推算,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2亿人1年的口粮。这些餐饮浪费,显然多是公款在买单。
如何遏制公款浪费,尤其是如何治理隐秘化的公款吃喝?强化体制内监督和体制外监督,只是一种“解药”。但如果多数机关单位都用公款大吃大喝,恐怕体制内监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至于体制外监督,虽有一定效果,但相比大面积公款吃喝,被发现被曝光的事例只是极少数。
当前,即使公款吃喝被发现,有关方面也是轻轻处罚,一般是警告、通报批评等,极个别影响恶劣的,才会有免职等处罚。截至目前,因公款吃喝被认定为贪污,进而获刑的官员,屈指可数,而且都是些“芝麻官”“替罪羊”——严惩“嘴上腐败”,并没有涉及主要官员。
日前,人民日报再次建议:“嘴上腐败”应该尽早入罪。类似声音,其实已经有很多。不管公款吃喝入罪有没有效果,这都是我们制度反腐的必走之路。除了监督、入罪之外,如何管好公款,也是我们必须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公款吃喝之所以从公开变隐秘,吃喝不休,不仅说明很多“小金库”等预算外资金逃避了监管监督,而且也说明财政资金预算安排过于粗放不够透明。全国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三年来,共查处了60722个、涉及金额315.86亿元的“小金库”,但从现实来看,显然还有很多“小金库”在为公款吃喝买单。
这两年,部分部门公开了“三公”消费数据,但公众看不到详细的吃喝信息,也就难以监督。因此,要想治理公款吃喝隐秘化趋势,要想遏制这股歪风蔓延,在“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之外,还要强化监督,让公款吃喝入罪,并且大力清理“小金库”,改革预算制度,审批机关、审计机关加强对预算案、决算案审批和监督。
[新华每日电讯]
对吃喝“下有对策”,必须“上有对策”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深入部分省市的餐饮市场,发现铺张浪费仍普遍存在。有些宴请悄然转到了内部餐厅,还有一些公务宴请“隐身埋名”,宴请单位成了一些酒楼最大机密。(1月23日《新京报》)
中央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八项规定”出台后,公款吃喝之风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这在当前正在召开的地方两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必须要看到,改进作风,抵制奢靡之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地抓下去。
新华社的报道称,有些单位的内部餐厅装修之精、标准之高堪比五星级饭店。公务宴请“隐身埋名”,是一种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舆论基本上都目光向下,对“下有对策”大加鞭笞。这些年来,多少好的政策,就因为“下有对策”搁浅。指责“下有对策”是对的,但还要看到,抵制奢靡之风也得“上有对策”。
“下有对策”说穿了讲,是一种“钻空子”,而空子是由“上有政策”提供的。许多政策初衷确实很好,但上级可能是过于相信了下级的道德觉悟,在出台之前,并没有仔细考虑执行障碍。用专业的法律的眼光看,一些“上有政策”浑身是洞,只要想找,空子到处都是;而有一些“上有政策”更好,竟然连实施细则都没有,只是简单的道德呼吁。当“上有对策”只是停留在嘴上和纸上,把实施的希望只是寄托于道德时,“下有对策”还会意外吗?
公务宴请“隐身埋名”,其实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不管宴请地点搬到哪里,最终都得公款买单。而且世上也没有不透风的墙,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真正完善制度,落实“四菜一汤”,严格招待对象、招待标准,想奢靡能够奢靡得了吗?真正加强透明接待,公示接待细节、接受公众监督,谁超标谁买单、谁浪费谁受罚,还有多少人敢去奢靡浪费?
可在现实中,虽然抵制奢靡之风强调得并不少,但并没有多少具体的明确的细则公布。每天都大量发生着大吃大喝,也并没有见到有多少人因此丢官去职。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上有政策”的问题。有些基层单位感慨,不敢不接待、不能不接待。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矫情,没有一个硬杠杠,“世人皆醉你独醒”,很可能就会变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同禁止酒驾一样,制度严一点,惩治硬一点,就会成为“合法理由”,可以少接待甚至不接待。张贵峰
[新华网-大众日报]
厉行勤俭节约,从餐桌上开始
中国人的餐桌消费,跟中国的美食一样举世闻名,“舌尖”之上,消费惊人,浪费也惊人。有报道称,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如此糜费,触目惊心。在全社会范围内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很有必要从餐桌做起。
应该说,中国人真正摆脱贫穷饥饿还没有多久,可是,到处能见到这样的场面:无论是亲朋好友团聚,还是公务商务接待,餐桌之上,总要七碟子八碗点上一大桌菜,酒酣人散,剩下不少食物白白倒进泔水桶,究其根源,有的是觉得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待客之盛情,有的则完全是讲排场、好虚荣、比奢华、慷公家之慨。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从现实国情看,我们国家是资源短缺的大国,虽然现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均衡,还有上亿农村扶贫对象、数千万城市低保人口;从长远影响看,铺张浪费行为极其有害,任其发展蔓延,会造成奢靡享乐的风气,毒害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要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胼手胝足艰苦奋斗,我们绝不能倒在享乐主义面前,绝不能容忍各种奢侈浪费。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首先要从整治公款吃喝开始。要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将各项节约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下大力气管好公款消费。管住公款消费,不用公款大吃大喝,既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也是所有公务人员理应恪守的职业道德。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也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尽管生活条件好了,尽管花的是自己的钱,那也不应该铺张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敬惜物力,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要把这种传统美德延续下去、传扬下去。
再过些时日,春节、元宵节就该到了,节日期间聚会欢宴乃人之常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这个春节的餐桌上做起,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兜着走,塑造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餐桌文明风尚,让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京平)
[北京日报]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近日,中央领导同志就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出重要批示。批示饱含深情、客观实在,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应以此为镜,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贯彻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毋庸讳言,当前,党风、政风总体是好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确实出现了一股奢侈浪费之风,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利用公款东拉西扯、胡吃海喝,铺张浪费、纸醉金迷,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也使党员干部自身形象受到损毁,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任其发展,恐其会造成亡党亡国决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必须要狠刹此风,下大气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中央领导在这个时候做出批示,意义重大而深远,很及时、很必要,得民心、顺民意。
厉行勤俭节约,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厉行勤俭节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着眼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长远战略决策。
厉行勤俭节约,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根据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坚决制止公款浪费。制度一旦制定,要坚决贯彻执行。
厉行勤俭节约,宣传教育先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饭一粟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衡念物力维艰”,要结合形势教育旗帜鲜明地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价值观,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文化,变成人们的实际行动。
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为其题中应有之意,落实到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落实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创建文明餐桌行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具体项目中,一抓到底,久久为功,推动形成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
(华声)
[中国文明网]
“舌尖上的浪费”亟待遏制
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更值得忧虑的是,浪费之风又何止于“舌尖”,造成影响又何止于挥霍钱财?(2013年01月22日人民日报)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美不胜收,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畸形的饮食观。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人每次外出就餐平均浪费20%左右,一年下来浪费高达上千亿,令人咂舌。餐桌浪费这个巨大漏洞正吞噬着国家的财富与资源,同时也会引发巨大的社会负面效应。
古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笔者以为,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但没有理由浪费,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馑年代,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更应该敬畏粮食,杜绝浪费。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要拿公权开刀。公款吃喝中的食物浪费,不仅糟蹋了公共财政,还会起到恶劣的带动效应,助推浪费食物现象愈演愈烈。“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果连公职人员都没有底线地糟蹋食物,又如何要求民众俭省节约?如果公职人员浪费公帑,又如何树立榜样,取信于民?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又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中的浪费?还是制度不够严厉。记得几年前看到一则报道,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中,因多点了一盘20欧元的鹅肝而被迫辞职。如果都照此严惩,还有公职人员敢浪费吗?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更需民众破除“面子”观念。长期以来,宁“剩”毋“缺”成了许多中国人请客吃饭的一大“癖好”,一顿饭下来,桌上菜肴有“三分剩”似乎才能显示出主人的“大气”,主人的面子才能“挂”得住。其实,以这种以浪费作为代价试图换取主人的“大气”和“面子”的做法,大可不必。道理很简单,浪费不等于有“面子”,我们从来没有觉得那些习惯浪费和挥霍的人有“面子”。相反,那种以浪费来炫耀自己的人,只能让我们感觉“暴发户”般的肤浅。餐桌上厉行节约不仅是对当今提倡环保、低碳社会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中华美德餐桌文明取之有度、勤俭节约的良好传承,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素质和城市文明高度。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让全社会的一起行动起来,狠刹浪费风。(海泪月殇)
[中国文明网]
|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