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中国梦与中国情怀 十三亿人的心声叩响未来 “期待伟大的事件发生”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3-03

 

中国梦与中国情怀

  “中国进入政治会议季”。连日来,伴随着两会渐近的步伐,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再次被放在世界的闪光灯下。不管外媒对此次两会有怎样的推测,一个共同的认知是,它将让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走得更坚实。

  5年前的一个场景令我至今难忘: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9日举国上下为罹难同胞默哀,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大批民众在仪式结束后仍迟迟不愿离去,他们挥舞国旗,大声呼喊:“汶川,顶住!四川,挺住!中国,加油!”这种场景可能不会出现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它展现的是特殊的中国情怀。确切地说,是中国人那种“家国情怀”、“大国情怀”和“天下情怀”。

  中国人的民族复兴之梦,也寄托着这三种情怀。

  我们的语言联系着民族的文化血脉。汉语“国家”一词由“国”和“家”组成,表达了中国人对“国家”的独特感悟。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例如“舍己为家”、“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在今天的中国,这些价值观又转化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可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关注国运的昌盛,认为国家的安定富强与个人和家庭的安康幸福密不可分,这种感受也是中国人经历了无数的“国破家亡”悲剧后形成的集体历史记忆。可以说,中国梦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国好,家才好;国糟,家也糟,“国”和“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都有自己的大国情怀,但中国人的大国情怀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曾领先世界上千年,后来内忧外患使中国跌入低谷,但通过中国人民长达百余年的奋斗和牺牲,中国又快步赶了上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这么近。新加坡资深政治家李光耀不久前说:中国渴望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为什么不呢?他们再次觉醒的使命感是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他还特别提到,“中国就是中国,而不是西方的一分子”。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崛起,实现民族复兴之梦,中国不会照搬西方模式,也不会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中国将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世界的未来。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人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承;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毛泽东提出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天下情怀”。随着“中国梦”的不断推进,意味着中国将为世界文明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在政治领域,我们的“民心向背”和“选贤任能”理念,我们把“选拔”和某种形式的“选举”结合起来的创新做法,虽然还可以完善,但比那种仅仅依赖“选举”的所谓“大众民主”模式更有竞争力。在社会领域,我们“社会与国家”良性互动模式,比两者对抗模式更容易带来和谐;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进一步完善,使“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些都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它也必将鼓励越来越多的国家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信大幕开启的两会,能真实展示中国更加开放,更多、更广、更深融入世界的决心,同时更好体现中国珍视自己独一无二道路的梦想和情怀。正是中国人的这些独特之处,才构成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张维为 作者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

    [人民日报]

十三亿人的心声叩响未来

  “把我的梦融入国家梦”、“要财富不要污染”、“愿分配更公平”、“希望收入更高,能见度也更高”……两会召开之际,倾听会场内外的“好声音”,从代表委员的抒怀到普通百姓的心声,都在表达对“中国梦”的理解与向往。由此看两会,既有参政议政的热度,也有汇聚梦想的气度。

  梦想就是期待。每一项议案提案、每一次建言献策、每一个生活愿景,固然有着各自的内容和形式,但又像百川归海、万川映月,指向同一个方向。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保障、更满意的收入、更清洁的环境等期盼的背后,是对发展更科学、改革更有力、社会更公平的呼唤,是对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国家更上一层楼的期待。

  有句歌词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对13亿中国人而言,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中国梦”,寄托了最深厚的感情,蕴含着改变命运的希望。当奥运梦、世博梦、奔月梦、航母梦陆续成为现实,改革发展时代也为百姓的财富梦、住房梦、市民梦、宜居梦构建起实现平台,许多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场景正走入生活。“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感言,“中国梦”是一个由国到家的过程。个体梦与国家梦相互交融、相互成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完美绽放。

  “到会上,我要建议关注农民工住房和下一代教育的问题”,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振波这样说起自己的履职打算。凭着努力打拼,周振波圆了自己的“市民梦”,现在又挂念两亿多农民工兄弟的幸福。从这种出身农民工、代表农民工的角色意识中,可以感受到梦想的涌动与交汇。几千名代表委员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广泛的代表性承载着梦想的丰富性。他们把无数的期盼带到会上,为人民的梦想代言,为百姓的幸福谋划,成为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高的“梦想使者”。在两会的民主殿堂中,以互动求共识,以共识聚合力,就能为梦想生长提供更为深厚的社会土壤,为实现梦想激发更强大动力。

  一位哲人说过,梦想永远是现在时。当梦想之翼向13亿人展开,相比梦想的激情,我们更需要清醒的认识、实干的行动。在共商国是、共议大计的“两会时间”,通过议案提案、讨论审议,通过人事任免、政策制定,党的十八大精神化为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真知灼见变成攻坚克难的扎实举措,“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落实为各领域、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责任中。正视圆梦挑战、探索圆梦路径、破解圆梦难题,两会的各项议程,也是汇全民智、举全民力、圆中国梦的过程。有13亿人的筑梦行动,我们通往梦想的道路将更为宽广而坚实。

  春到人间万物鲜,春天总是让人满怀梦想、充满希望。身处这样美好的季节,想起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过去,想起中国人民百年来矢志不渝的求索,不禁感慨万千。今天,我们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已经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开创出一个发展的春天,意气风发向世界讲述走向复兴的“中国梦”。从两会继续出发,让我们同心协力、脚踏实地推进梦想里程,把“中国梦”写在世界东方这片土地上,写进每一个走向明天的坚实脚印。(詹 勇)

    [人民日报]

“期待伟大的事件发生”

  “在欧美仍陷于经济危机之际,全球都把目光投向中国。”两会召开前夕,德国新闻电视台发出这样的声音。

  在各国媒体眼中,今年两会非同寻常。实干兴邦,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领导人释放强烈改革信号,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首要经济任务。中国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将为未来增长奠定扎实基础。中国将如何继续前行?中国将给世界注入怎样的正能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云集北京,努力借两会把握中国政策的“风向标”。

  “两会是国际社会洞悉中国内政外交和经济走势的最佳窗口。作为一名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如果不用心学习两会出台的报告、领会两会的精神,很快就会同中国发展进程脱节。”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教授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的话颇具代表性。

  观察中国的视角有很多,但有两点无法绕过:一是推动中国持续增长的动力在哪里,二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力是否强劲。同十八大一样,两会为世界把握这两点提供重要平台和难得契机。西班牙《环球亚洲》杂志社社长伊万·马涅兹认为,“两会是中国民众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是参政议政的具体体现。两会议题和决议,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很显然,这种关注源自中国发展的外溢效应,源自不断增强的全球影响力。欧洲学者柯尼认为,放眼全球,各国媒体如此关注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讨论,并不多见。这显示出中国作为一个全球经济引擎的重要性,世界非常想知道未来中国的各项政策。当中国从国际舞台边缘走到中心,中国发展不再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世界越来越多地用更加宏大的视野来观察中国。

  “未来10年是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中国复兴的时刻一步步走近”……看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看自身、看世界。不难想象,透过纷繁复杂、挑战严峻的国际时局,将目光投向稳健前行的中国,世人会有怎样的感慨和期待。泰国《民族报》一篇文章写道:“尽管我们还无法辨识中国走怎样的新路,但可以肯定,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期待伟大的事件发生。”(钟 声)

    [人民日报]

团结就是力量 民主才有活力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坐标中,早春时节的“两会时间”具有特殊意义,过去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国计与民生从这里谋划。伴随着2000多名政协委员步入人民大会堂,今年的“两会时间”正式开启。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是在关键历史节点召开的重要会议,因此也被赋予更多期待。从国家的角度,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大业呼唤群策群力;具体到普通百姓,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平凡梦想同样需要悉心倾听。13亿人民寄望两会为“中国梦”助力,人民政协重任在肩。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五年,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人民政协认真履行职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言献策,在创新机制中实现民主监督,在广泛联系群众中汇聚力量,充分证明人民政协具有巨大政治优势。五年的成就有力地昭示,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人民政协定能在改革发展中释放更大制度红利。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站在这个新起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中国梦”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进社会团结、凝聚各方力量,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激发创造热情、焕发社会活力。这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好地促进团结、推进民主,实现中国现代化梦想,既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依据,更是人民政协事业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

  团结就是力量。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是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国家决策的智囊团、统一战线的粘合剂。在中国社会深刻变革时期,越是面对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矛盾,越需要人民政协真实反映各方利益诉求,越是面对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越需要人民政协积极引导社会各阶层同心同德。2000多名政协委员积极建言,34个界别齐心协力,一定能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

  民主才有活力。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能否发挥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水平,体现着人民民主的质量。不同党派、不同界别,思想多元、利益多样,只有最大限度包容和反映各方面意见建议,才能满足各界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愿望,以广泛的人民民主确保旺盛的社会活力。“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执政党有包容各种意见的雅量,各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也应讲真话、建诤言、献良策,做中国共产党直言不讳的诤友、肝胆相照的挚友。

  新起点、新征程,希望各位委员尽心咨政、大胆建言,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让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变为现实,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网-人民日报]

牢牢抓住改革“时间窗口”——代表委员建言加快改革攻坚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刘铮、王橙澄、张辛欣、岳德亮)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

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正面临着改革攻坚的重大课题。近日,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提出,当前我国出现了深化改革的“时间窗口”,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宝贵的机遇,全力冲出改革“深水区”。

三大因素构建改革“时间窗口”

“改革呼声和氛围从未如此强烈。未来两三年,是深化改革的最佳时机,只有紧紧抓住、用好这一改革攻坚的‘时间窗口’,才能掌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这次带来的4份提案全部围绕改革展开。

在迟福林看来,有三大因素促成了改革攻坚“时间窗口”。一是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的换届之年,新局面的开创必须靠深化改革;二是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原有的发展模式无法再延续,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和动力需靠改革激发;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多元,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利益格局调整要用改革来破题。

日前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强调,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共鸣。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晓端说,当前人们对深化改革抱以厚望。要搞好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各项改革。特别是要重点改革政府行政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新的改革红利。

“改革已到了一个不进则退、时不我待的时间点。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全国政协委员、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未来改革的着力点应继续推动市场化进程,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

三个方面激发经济活力

“不仅我个人,身边的民营企业家都期盼更有力的改革,让经济更有活力。”全国人大代表、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说。

王伟代表认为,随着人力成本的快速攀升,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利润愈加微薄,而现在民企能投资的领域并不多,能源、铁路、民航、石油、电力等领域难以进入。这些垄断行业改革多年,但实质性进展不大,并且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过多,逼得一些人脱离实业,转向炒房等泡沫领域,放大了风险。

“虽然各种文件都说鼓励民企进入垄断行业,但审批程序漫长复杂,还设了一些难以迈过的门槛,大部分民企只能在低端制造业中厮杀。”全国政协委员、帝恒投资集团董事长曾钫说。

曾钫委员以他们公司所从事的城市燃气工程为例,虽说从政策上看这个领域已经放开,但现在又规定必须有相关从业经验才可准入。“我们也是民营企业,但因为入行早,没受什么影响。但现在想进来的民营企业就苦了,根本不批,原因是没有从业经验。可是你不让进,怎能会有从业经验呢?这是行政审批的悖论。”

出口低迷、成本攀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亟待新的活力。

王伟代表呼吁,激发经济活力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改革。首先,政府应尽快转变职能,减少审批环节和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其次,在不涉及国家核心经济安全的领域,要让民企和国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最后,要为民企创造更便捷的融资渠道。

矛盾压力“倒逼”改革发力

来京参加两会前的一件事,让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难以释怀。

寒假后开学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带着6岁的孙子来到学校,希望孙子能就读。老人是附近的清洁工,孩子父母过完节便外出打工。然而,受户籍制度和学校规模限制,他们的心愿可能难以实现。

2.6亿多农民工不能享受与城里人平等待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户籍制度的背后是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土地制度等一连串制度的问题。

“在户籍上有60多种城乡不平等的福利。现在社会期盼改革,城镇化改革是涉及改革最多的领域,是改革再出发的新起点。”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建议,要改变市民、农民工二元结构,大城市应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小城市要放开户籍。

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也成为影响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国务院日前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引起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建言,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做到一是要有实招,二是要见实效。应尽快出台具体的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宁波滕头集团总裁傅企平认为,收入分配改革可以从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薪入手,实现公众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初步期望,然后一步步推进。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改革正与危机赛跑,这不是危言耸听。只有通过改革攻坚化解深层次矛盾、创造新的制度红利,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迟福林强调。

    [新华网]

 

 

相关报道

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

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习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

在全国两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的强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完备,法治国家的架构已经成型。作为构建法治国家的两大支柱,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近年来也日益完善。

法治的要义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各级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全社会都要遵纪守法。这其中,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是关键。守法,首先是不能违法乱纪、贪污腐化、弄权渎职,这个底线无可争议也无须讨论。值得重视的是,一些权力部门和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发展观、政绩观的偏差,违法决策、违法行政,名义上是为了所谓的“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甚至是为了办所谓的“实事好事”,行侵害人民群众利益之实,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在一些地方的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实际上,权力的边界越清晰,创新的空间越广阔。真正的创新,只有“不逾矩”,依法行政的创新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就是鲁莽蛮干。比如,征地拆迁,只有严守法律而不是任由权力肆意妄为,才能创新工作方法、化解矛盾,找到人民群众理解与接受的办法。更进一步,倒逼走出告别土地财政、转变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之路。比如,环境保护,只有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不为眼前、局部的利益损害长远、全局的利益,才能创新发展思路,告别竭泽而渔,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比如,对待百姓的诉求,只有依法办事,谨守权力边界,尊重、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而不是以权相压甚至动辄动用强硬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真正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

这就提醒我们,“制度的笼子”,首先是法律的“笼子”。法律为权力划定了边界,用权须于法有据,施政须依法而行。习总书记曾经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开拓,用权上则要谨慎而行,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开拓进取与谨慎用权并不矛盾,敬畏权力,实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行使权力;戒惧用权,实质是为了将权力用对头、使到位。用权谨慎、工作大胆,依法办事思路清晰、收放有度,才是组织和群众都信赖的干部。偏废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称职的干部。

王安石有句名言:“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一些干部,他们有本事想作为,但思想素质低下,往往把武断当作了果断,把一意孤行当作了敢作敢为,法制观念淡薄、群众观点薄弱。如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敏感问题上,有些干部简单粗暴,颟顸而动。当老百姓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时,他们又动辄行政干预、强行打压,导致矛盾激化。个别干部私欲膨胀、道德沦丧,堕落到了无法无天、骄奢淫逸的地步,直至自我毁灭。

《韩非子》有云:“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里描述了依法办事所带来的纲纪严明。今天,领导干部依然是确保“法之所加”的关键。要让群众守法,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守法;要让群众信任,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严格依法办事。因此,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素质提出的鲜明要求,也是对他们能否树立正确权力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具体考察。连依法办事都成问题的干部,还谈何秉公执法、公道正派?这样的干部自然也无力担负起人民赋予的责任。

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慎海雄)

    [《瞭望》新闻周刊]

走出“神秘”方能走向互信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李代祥)日渐开放透明的种种细节,日益发达的传播渠道,让很多代表委员的履历、见解、家庭状况等不断进入公众视线,甚至成为热议话题。更多了解自己的代表委员,更加了解自己身边的官员,更加了解政府的决策,走出“神秘”,走向更加公开透明,正成为越来越多公众的需要和社会民主政治前行的趋势。

  近生亲,远生疏。人民希望能了解官员、熟悉官员,是为了更好地反映自己的诉求。官员更多地亲近群众,才能为人民所熟识。深居庙堂,远离民众,甚至让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家庭信息披上“神秘”的外罩,只会让群众倍感生分,更加疏远。

  让人民多方位了解自己的领导,更透明了解政府的决策,是为政之德,也是取信于民的应有态度。创造条件让人民了解自己的官员,是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工作基层的作风要求,更是权力由谁所赋并为谁服务的必然要求。

  其实,生活中的众多猜忌、误会,往往是由“神秘”造成。如果政务和官员的很多信息都在“隐私”的挡箭牌下密不透光,难免引来诸多猜疑;一项牵涉多方利益的决策未经透明程序出台,又如何不引来公权私用的诘问?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各种饱受非议的事件和事例,很多正是由缺乏了解、缺乏互信造成的结果。

  施政、发展、建设、和谐……都离不开领导与群众的互相了解和互相信任。中共十八大后,中央领导同志工作和生活状况以媒体报道方式公开,在海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评价为“对增强中国政治透明度有重要意义”,就是一次绝好的正面注解。

  让人民更多了解自己的官员,是人民的呼声,现实的需要,发展的趋势。走出“神秘”,走向公开,站到阳光之下,才能防止霉变,让内心清廉的种子萌出茁壮的苗子。作为执政者,也自能彰显本色,收获人民不尽的信任和支持。

    [新华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