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机构改革既要“瘦身”,更要“健身” 城镇化决不是少数人的“盛宴”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3-12

 

既要“瘦身”,更要“健身”

每一次改革都应该是下一次改革的铺路石。上层建筑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哪些该做减法,哪些又要做加法?何处该“隐身”,何处又要“现身”?啥时可放手,啥时又要插手?看似对立的选项,却要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机构改革之难,也正说明,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这一改革至关重要。

政府机构改革,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持续了多年。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情况在变化,认识在深化。看看过去的改革,每次都是针对当时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矛盾。比如,1982年国务院机构达到100个,改臃肿机构是重点;1998年,政企不分阻碍市场经济脚步,电力工业部等专业经济部门成为历史。可见,情况在变,问题也跟着变,改革的节奏也必然要适当调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是基本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机构改革是为了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大或者越来越少。

从改变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到减少各种审批、许可、收费,此次改革,职能怎么转,决定了机构怎么调。许多问题通过职能转变来解决,比单纯的机构调整更有意义。但要看到,职能转变不是按个钮就能换频道,而是涉及职能转移、下放、整合和加强的系统工程。这也决定了,机构改革不是画个圈写个“拆”字那么简单,不转变职能,减下去的机构还会再生。十八大报告要求,政府职能要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政府机构改革也应该以此为目标,既要“瘦身”,更要“健身”。

对于当前行政管理中的种种问题,民间多有揶揄,如“十几顶大盖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如“上面政策是太阳,照到下边碰到墙”,如“服务就是喝醉,管理就是收费”,等等。虽属夸张描画,但所揭示的矛盾也启示改革者,机构改革同样是调和鼎鼐的功夫,需要处理好大和小、收和放、政府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要做到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该管的要抓到位,该放的要让到位。

铁路要经营和监管分开,能源要加强资源整合,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才能明确权责,避免“有事踢皮球”,也防止因权力集中滋生腐败。从宏观调控、节能减排曾遇到的阻力到地方抱怨“权力上收、责任下放”,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才能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地方积极主动。北京一个胡同停车自治,原来的83个车位“消化”200多辆车,这说明,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就不会“管不过来”,社会也不会“管不下去”。修路建公园很重要,但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高企房价的抑制等等也是政府职责,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才能全面发挥政府职能。

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政府机构改革,形成了顺德模式、随州模式、深圳模式、成都模式等。但无论选择什么路径,都是为了凝聚改革发展的合力。正因此,更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简单的裁撤或重组,反而可能欲速则不达。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完,依靠一个部门、一个机构就能推进改革的时代已经过去。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各个部门都有改革任务。机构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把多数部门当做改革对象,而要激发出各个部门的改革动力。这是判断改革是否有决心有勇气、举措是否有实效有长效的根本依据。

每一次改革都应该是下一次改革的铺路石。上层建筑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改革没有完成时,还需奋力,还需探索,还需时间,还需进一步积累共识和经验,条件成熟时再作推进。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抓主要矛盾、看主要方面,这不仅适用于政府机构改革,更大范围内的改革,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关注两会,其实就是关注家国未来

  两会热点新闻吸引着公众的目光。公众点击、热评这些新闻,其实寄托着一种对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殷殷期待。

  诸如“首次”、新气象、新议题之类的报道,点击率总是很高。“社保基金首次纳入中央预算口径,接受人大监督”,见证着我国预算制度在完整性方面的进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实现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具体落实,体现了民生保障未来的发展战略。还有“人代会首位女发言人亮相答问”,“跟习总书记交流不念稿”等会场新气象,也让公众耳目一新。而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则是“首次在‘政府-市场-社会’这样一个宏观国家公共治理层面来考虑政府的职能转变”,“首次对行政体制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提出明确任务”,自然吸引着国内外舆论的屏息关注。年年开两会,今年有不同。多年以后,此类标志性事件注定会被记起,而一并被记起的,还有中国的发展,以及由此类节点性变革而一步步向前的感慨。

  代表委员的实话真话、代言建言,屡屡激起舆论热议。“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这是朱征夫委员对行政审批异化的形象比喻;“生得好要求人;病了,治得好要求人;死了,烧得好、埋得好要求人;上好学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调工作要求人……”周新生委员归纳的“中国式求人”切中时弊;还有“人大代表20页纸痛陈补课乱象”;“政协委员痛批艺术教育大跃进”等。

  代表委员的直言,甚至唇枪舌剑的讨论,直面的都是民生大事、改革难点,将这些放在两会上讨论、争论,是代表委员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的体现。传递民意,而不是“沉默是金”;直面问题,而不是回避矛盾;既反映问题,更探求出路,这是代表委员履行职责、不负众托的分内之事。从“我是来学习的”,到“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代表委员对自身职责的认识一路走向成熟。

  如此场景,展现着畅所欲言的两会民主氛围。在两会这个巨大的舆论场,观点在碰撞,思想在交流,共识在凝聚。在交流中寻求共识,在争议中求同存异,在讨论中探寻出路。比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副理事长于革胜代表建议划拨央企利润充实养老金账户;郑功成代表就收入分配改革提出,初次分配是重点,宜采取中医疗法,再分配应当优先,可以采取西医疗法即“动外科手术”。扎实的研究、专业的见解,不停留于找病症,更专注于开药方。这样的锦囊妙计汇聚起来,改革的推进无疑更为顺利。

  此外,“重量级人物”屡遭记者围追堵截,他们就改革发展难点、政策制度走向、经济社会大势预测,以及敏感事件的后续回应,往往成为两会“要闻”。如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委员表示“房产税全面开征没有时间表”,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代表回应“反浪费不影响扩大消费”,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代表表示“将陆续出台控制三公经费具体管理办法”,厉以宁委员忠告“中国最大的风险是金融”、“城镇化不要全国一窝蜂大量花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代表表示“高考不能取消,但要改革,取消高考会让有钱人占便宜”等,都在澄清着公众认识,解答着社会疑惑。公众对这类新闻的关注,其实是在关注改革的重点,关注民生的难点。从这些代表委员的言论中,公众在捕捉与自己命运相关的以及与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相关的信息。

  宏大的中国梦,包含着13亿人的百姓梦。家与国的命运从来紧紧相连。透过两会诸多热点新闻,很多人在一笔笔描绘着小家的未来图景,从中,他们获得信心、展开希望。

  两会热点新闻,就是这样成为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一面最真实而生动的镜子。刘文宁

    [新华网-工人日报]

城镇化决不是少数人的“盛宴”

  今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重要话题之一,就是城镇化。在今天看来,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有人说,城镇化是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有人说,城镇化是继人口的数量红利以后最大的发展红利,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是实现平等的新理念,是改革再出发的新起点。

  其实,用什么话来形容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都不为过。但是,在看到城镇化希望的时候,在创造城镇化未来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审慎地思考,城镇化出路在哪里?

  首先,城镇化,决不是新一轮“大跃进”。回首城镇化进程,我们的速度快得惊人,但问题也在不断出现。比如,在很多地方,城镇化从农民手中拿到了十分廉价的土地,然后向开发商高价出让土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回报,形成了新的社会不公平;再如,根据同济大学的调查,我国有100多个地方城市提出建设各种特色的“国际大都市”。显然,若城镇化演变成一场新一轮的“大跃进”运动,那将会不顾城镇化质量,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形成巨大挑战!

  其次,城镇化,决不是新一轮“贵族化”。城镇化进程,实际上是利益再分配的进程,在这种再分配的过程中,一些开发商分配到了巨量财富,形成了依附于城镇化的城市新贵族。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各种豪华住宅甚至别墅,与之配套,形成了许多高尔夫球场、高档游泳场和豪华的购物中心。而那些给城镇化送去土地的农民和城市贫民,不得不远离这些高贵的住宅和设施。如果城镇化演变成一场新一轮的“贵族化”运动,将会进一步固化社会阶层,对社会流动构成巨大的挑战!

  再次,城镇化,决不是新一轮的“拆迁化”。城镇化,先决条件是要地。在我国粮食生产呈现紧平衡状态的同时,我国耕地面积正不断减少。城镇化,正在一次又一次地向18亿亩耕地红线发起需求。尽管城镇化的确需要一定的土地供给,但我们还是非常不情愿地看到一些强行拆迁现象屡屡上演。国务院颁布了新的拆迁条例,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公平和文化历史传承。但快刀斩乱麻的拆迁,仍在许多地方轮番上演。若城镇化演变成一场新一轮的“拆迁化”运动,将会诱发矛盾,对社会和谐构成巨大挑战!

  “大跃进”也好,“贵族化”也好,“拆迁化”也好,都是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都是在片面追求速度或效率中出现的问题。城镇化要做熟饭,而不是“夹生饭”。只有兼顾公平和效率,兼顾速度和质量,才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少数人的“盛宴”,而是广大人民的福祉!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这,的确是我们应该坚守的根本方向!特约评论员 高云才

    [中国经济周刊]

“公转”“自转”如何一起转

  从媒体上关注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常常能看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协调推进”之类的说法。这其中,包含了对整体和局部、集体和个体等关系的思考。

  不禁想起这样一幅漫画:同样的建设工地,同样是挥汗如雨,有的马达轰鸣、机器飞旋,有的却乱作一团、机器纹丝不动。乍看不禁纳闷,细看方知缘由:工人们虽都在用力,但有一组指挥有序、气顺劲足,另一组却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其结果自然相去甚远。漫画中所表现的尴尬,或许有艺术的虚构,但现实生活中,“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现象,却并不少见。

  这里好有一比:围着中心转,服务大局干,有如“公转”;自我为中心,眼睛向内看,如同“自转”。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存在将“公转”与“自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现象。有的认为全局、大局只是“上面的事”,只顾盘算自己的“小九九”;有的觉得与其围着别人转,不如自己“捞着干”更实惠;还有的把“公转”看成“为他人作嫁衣裳”,“自转”才能取得高回报高收益。凡此种种,于大局不利,对事业有害。

  其实,“自转”与“公转”并不矛盾,高效的“公转”往往建立在良好的“自转”之上,正是因为一个个精彩的“自转”,成就了有如大合唱一般的雄浑“公转”。比如,有的地方和部门将中央的方针政策同自身实际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干出了一番上上下下都满意的成绩。可见,做好工作、推进事业,既需要识大体、顾大局的“公转”,又需要有针对、合实际的“自转”。

  “如果集体的成员把集体的前景看作个人的前景,集体愈大,个人也就愈美,愈高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言,今天依然很有道理。试想:一个地方、单位或是部门,如果总是站在部门利益的角度,整天只想着小团体的利益,片面强调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特殊性”,甚至希望全局利益服从自己的局部利益,只会给我们的发展造成损害,最终局部利益也难保。如果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习惯于画地为牢,跳不出那一片小天地、小圈圈,又怎样去把握全局,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中,全局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全局高于局部。全局理顺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局部。这正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所言:“事物整体的力量比任何单独的个人的力量更强大,正如我们的共同因素比我们自己的志趣更强大一样。”

  道理并不难懂,关键在于付诸实践。如何真正做到胸怀大局,摆正位置,在“谋一域”时更多更好地“谋全局”?如何在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长远与眼前发生矛盾乃至碰撞时,统筹协调好“公转”与“自转”,从而让“共同因素”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上下同欲者胜”,发展过程中,既要照顾局部、保障个体,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大局,“公转”“自转”相互配合、同舟共济,才能“转”得顺、“转”得好。简言之,围着中心转,就能转出巨大向心力;聚在一块干,必将聚合强大正能量。(邹贤启)

    [人民网-人民日报]

掂掂农民工代表建议的分量

把农民工群体对国家治理的理解和期待带进人大会议,让“全面小康”与2.6亿人的生存发展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从聚焦农民工群体的薪资收入、养老医疗、子女教育、职业病防护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到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合理有序流转农村土地等更广、更深领域,两会开幕以来,已有17位农民工代表提出了41条建议,成为大会的一个亮点。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有2987人,其中农民工31人,总数不多,占1.04%,但比上一届3位农民工人大代表的人数大大增加了。在中国最高的政治殿堂中,他们积极为农民工群体鼓与呼,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视角、把对国家治理的理解和期待带进了两会,将“全面小康”与一个新群体的生存发展更加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时至今日,农民工这个有着2.6亿人口的庞大群体,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能以年均9.8%的速度向前飞奔,离不开这个群体的巨大贡献。但这贡献的背后,同样有难以言说的艰辛。一方面,对于这个新生阶层,保障其权益的制度建设难以一蹴而就,融入城市的道路艰难而漫长;另一方面,很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从两眼一睁开始干活,到晚上两眼一闭睡觉,哪有个轻松时候?再加上囿于自身知识水平、表达能力,他们有时满肚子话说不出。正因如此,两个农民工在宿舍高唱《春天里》的场景,感动了整个中国。改善他们的境遇,需要更多人为其利益代言。

两会上,农民工代表们的表现令人欣喜。无论是“保安代表”朱良玉,还是“最美洗脚妹”刘丽,他们把生活中积累的所见所思,转化为一条条有理有力的建议,质朴的话语传递出农民工群体响亮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学习,提升着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不亚于经历了一次高质量的培训。更加清楚自身的定位、明白自己的权利,给他们更好地为社会发展献策、为农民工群体代言奠定了扎实基础。

农民工代表能力的提高,也源自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多年的闯荡,丰富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日益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增长了他们的职业技能,提升着他们的文化水平。城市文明的洗礼,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培训,强化了他们的文明意识和法治观念,增添着他们面对新生活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发现,他们的工资增加了,权益增多了,和外界打交道的勇气更足了。也正是在这样的历练中,表达自身诉求、谋求自身进步成为不断升华的群体意识,从潜流、支流,汇聚到主流。

改革发展是个谋求共识、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过程,要让不同社会群体在决策过程中都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参与公平的博弈。我们为农民工代表数量的增长而欣喜,他们的亮相,是国家民主政治生活日臻完善的一个缩影。我们为农民工代表的精彩表现鼓掌,他们的参与,让治国理政的决策更科学全面,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更稳健坚实。(熊 建)

    [人民网-人民日报]

多替“百姓焦虑”把脉

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西服整烫工吕华荣讲述了自己的苦辣酸甜:子女在外上学很困难,老人在家照顾不方便,打工挣钱很辛苦,白天焦虑晚上着急。

在人大会议上说出自己的焦虑,没有人觉得不妥,反而赢得了与会代表的共鸣。因为这里本来就是反映群众意愿、倾听百姓心声的场所,百姓工作生活的焦虑,是题中之义。代表的亲身经历和现身说法,本身就是最直接、最现实的表达。

今年政协会上,崔永元委员反映奶制品的质量安全,葛剑雄委员追问考研试题泄露事件,欧阳钟灿委员继续建言PM2.5的治理……大家纷纷把民生议题摆在案头,把百姓关切带进会场,让人们感受到了务实求实的好风气。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准社情民意的脉,真抓实干才有着力点。从这个意义上,直面百姓的焦虑,是代表委员的履职要求,也是解决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起点。(张 洋)

    [人民网-人民日报]

碎片化议政如何被吸纳

两会热闹的信息海洋里,每天都会看到无数种声音,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时候一个声音还没被倾听被关注,迅速被另一个声音淹没了;一个提案还没被充分讨论,很快就被另一个议案所遮掩。这种喧嚣嘈杂的舆论场中,每人几分钟发言的小组讨论中,一些话题被碎片化,部分议政被琐碎的陈述和浅层的批评所淹没。

这种碎片化,是两会舆论场所几乎不可避免的现象。民众平日“上达天听”的表达机会不多,媒体热衷于“终于逮着官员”的两会效应,一些代表委员还没有养成日常议政的习惯,便使只有10多天的全国两会,发生了严重的民意拥堵。大家都想赶着在这几天将自己想法说出来,争相借助两会效应放大自己的声音,抢话筒和争“眼球”是必然的。

每年两会小组讨论中都会出现严重的抢话筒现象,比如今年3月9日,安徽代表团审议人大常委会报告,刘丽连续举了两次手,没轮到发言,干脆直接站了起来:“我代表那些打工的兄弟姐妹们,发个言!”还有,贵州省代表团8日的分组讨论会上,农民代表梁文同和同为代表的副省长蒙启良同时申请当场会议的最后一个发言机会,他说:蒙省长,别和我抢了,让我发几句言吧!我从2月21日被选为代表开始,就一直琢磨要在两会上替农民说点什么。之所以会抢着说,可能是这些代表平常面对重要人物说话的机会太少了。

让人有些担忧的是,在这种众声喧哗的民意中,有些议题被碎片化了,成为七零八乱的话题罗列,你方唱罢我登场,如何能起到应有的议政效果?如何能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解决碎片化议政,首先要让民意能有更多日常表达的机会,创造条件让民众的批评和监督传达到政府耳中。民众平常有理有处说,有话有处讲,有维权渠道,民声民意在日常得到疏导,自然就不会堵在两会了。

政协委员葛剑雄说:形形色色的各类问题被带到全国两会,让两会承载了许多不应由其背负的内容。有些议案、提案,所议之事、所建之言,是法律早已明确的政府职责,对人大来说,该是问责;对政协来说,则是监督。还有一些问题,太地方化、部门化了,实不该占用全国两会这个宝贵平台和时间——日常渠道的闭塞,让两会拥挤不堪,既让话题碎片化了,也影响了议政的效率。

解决议政碎片化的问题,也需要代表委员们提高自身的议政素养,提高议政质量,让议政从“发几句牢骚”变成“建设性的议政”。议政的碎片化,对应的是议政的“牢骚化”,一些代表委员可能并没有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仅仅停留于发牢骚的网帖层面。一些代表委员经常抱怨自己的建议被相关部委用官话套话敷衍,有部委的不负责任,也有代表委员的不负责任,面对一些满嘴“跑火车”、不着边际的提案,确实让人无法回复。代表委员议政要超越发牢骚,要有严谨的调查,提出真问题,拿出可操作的方案。而且要持续关注一个问题,而不是看到什么热就追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议政碎片化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低质化的结果。

最后相关部委要认真做好回复,代表委员提出问题,被监督的部门要好好回答问题,给出时间表,让问题一个个地得到解决,不能让那些提出的问题在两会后就烂尾。一步一个脚印,让碎片化的议政被制度化地吸纳。(曹林)

    [中国青年报]

 

 

相关报道

新加坡“规划之父”指城市规划通病 城市建筑不能做高大洋怪杂货店

  “新加坡在土地稀缺的情况下,合理规划,保留了25个老城区,这些老建筑承载着新加坡的记忆”。日前,有“当代全球城市规划泰斗”和“新加坡规划之父”之称的刘太格为天河区干部作题目为《中国城市规划的重要挑战》的讲座,并分别对天河路黄金商业带、奥体功能区、天河智慧城等地的规划一一进行指导。

  他讲述了新加坡的城市发展、规划历程。他认为,作为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新加坡在土地稀缺的情况下,合理规划,保留了历史,保留了自己城市的特色。其中包括保留独特的自然特色,例如自然山水的面貌;还保留了老建筑,保留了25个老城区,这些老建筑承载着新加坡的记忆。

  刘太格认为,当今中国城市在规划中面临几大通病。一是在基础硬件方面浪费严重,拆了建,建了拆。规划做好了,就能避免浪费。二是中国的城市又大又密,污染严重,消费主义严重。三是城市建筑不和谐,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高、大、洋、怪的杂货店。(记者刘显仁 通讯员田禾、方凌)

    [新华网-广州日报]

没有群众质疑 政府怎么进步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我觉得,政务诚信首先要有政务公开。”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说,“群众不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怎么监督你?”

这位健谈的市长曾遇到市民的公开叫板。去年1月的广州市两会上,列席会议的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称,市政府“39号文”不公开就不刮胡子。为此,这位爱较真儿的政协委员已留了一年多的胡子,引发舆论关注。

3月7日,在今年两会上,当着全国媒体的面,陈建华再次承诺:“3月底,我们依法公开‘39号文’,他就会刮了胡子嘛。”

“39号文”是指,广州市政府2008年10月出台的《印发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即是广州市2009年组建七个大型国有投融资集团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广州老百姓敢“骂”政府,孟浩的胡子这么长,市长会不会“压力山大”?“没有压力。”陈建华表现得很淡定,“孟浩留胡子是对政府的监督,是帮助政府改善工作。”他接着反问记者,“没有质疑,政府怎么会有进步?”

在这座百姓敢戗政府的城市,政务公开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2年,广州市就颁发了政府信息公开法规,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法律规范政务公开的城市。

“我们定了一个原则,‘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陈建华自信地说,“具体做法上,我们有一些‘很广州’的举措。”

比如,每周一下午,市政府开完常务会议后,随即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告知市民“开会都研究了哪些问题”。另外,每个月,广州都会召开一场市长媒体见面会,市长或副市长轮流出席,回应民众关切的问题。

公车管理方面,广州用北斗卫星系统定位监控公车使用,“公车到哪,24小时在线,市民可以公开查哪部公车是不是开去钓鱼了”。

在“三公经费”公开方面,广州曾有一些单位“遮遮掩掩”,公布的时间表也不规范,媒体一直在“喊话”。后来,广州细化统一了“三公”经费公布的时间、格式和标准,便于市民查阅,此举在全国也属超前。

“哪些属于例外的不公开的情况?”记者穷追不舍。陈建华解释说:“比如说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公共利益,要保护一些信息,或者阶段性地不公开。除此以外,都要公开。”

今年1月,在广州与市长会面时,“胡子哥”孟浩曾不客气地发问:“‘39号文’为什么要等到3月底才能公开?”

陈建华回应说,文件原先规定要在改革完成后才能公开,这涉及到相关企业的商业秘密。同时,政府性的债务审计还没有完成,预计到3月中旬结束。所以,“39号文”要到3月底前公开。

借助全国两会的平台,这位57岁的市长如此阐述自己的执政观:“政府既然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有什么错误不能去纠正?你有什么意见就提嘛,只要你提得对,我们就照你的办。提得不对的,那就给他讲清楚。”

“不要去批评,一批评大家都不敢讲了。” 陈建华强调说。

有这样的环境,敢于“死磕”政府的孟浩并不担心“秋后算账”。“或许有人讨厌我,但是广东一直在包容我。在这里,有我存在的土壤。”这位至今未能剃掉胡子的政协委员告诉记者。

陈建华主政广州一年多来,经常跑广州时政新闻的新快报记者罗琼感觉与政府的距离没那么远了。“以前,比如说‘三公’经费,记者就算紧追不舍,政府可能也会拒绝。现在,我们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了。碰到市民误读时,媒体反而会澄清一些事实。”

陈建华的种种开明之举让罗琼印象深刻。她讲述了一个故事:陈建华履新广州不久,开始主抓垃圾分类工作,有人叫他“垃圾市长”。听到这个封号,他很大度地说,如果能把垃圾分类搞好,我愿意当这个“垃圾市长”。

谈及网络问政,这位有些“微博控”的官员认为,“你愿意也好,你不愿意也好,网络已经是个潮流,无处不在。对网络比较刺耳的声音,党政干部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广州市如何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陈建华笑呵呵地看着记者,用一口广东腔说:“笔就在你手中,你天天都可以写啊。”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丁先明 崔丽)

    [中国青年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