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3-13
国家测绘局:将尽快适时登上钓鱼岛实地测绘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今天关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是个比较神秘的政府部门,他们的工作大多在深山密林里或茫茫大海上进行,与老百姓日常接触并不多。不过,两会期间,随着“我国将对钓鱼岛进行测绘”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一夜成名”。围绕 “实测钓鱼岛”,围绕地理测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接受了中国之声记者的专访。
和李朋德副局长的谈话,始终离不开这三个当下热点话题:钓鱼岛、天地图和非法测绘。我们的采访,就约在了他的办公室里,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正是一幅中国地图……
记者:“这个钓鱼岛是中国的小butten是直接定位在钓鱼岛?”
李朋德:“对,一点就直接过来了,你可以看到,一放大,这个区域咱们划定的属于我们领土的,包括钓鱼岛、黄尾岛、南小岛、北小岛,这一系列的群岛……”
在电脑前,李朋德指着地图,如数家珍般地给记者介绍着钓鱼岛及周边岛屿的名字、位置。这幅图,是去年我国派遣无人机航拍所得。他说,钓鱼岛的形状就像一颗腰果,但是想知道这颗“腰果”身上有没有起伏,有没有洞穴,地表情况究竟怎样,再精准的航拍也无能为力。因此,我国将尽快在适当的时候,派测量队员登上钓鱼岛,进行实地测绘。
李朋德:“现在没有实地测绘,精度还是不像标准规定的那么高,最终必须要采用更直接的方式,测得更准。要通过测量队员才能测得更准。我是希望在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测量队员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
不仅仅是钓鱼岛,李朋德指着地图上我国广袤的领土、领海告诉记者,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将启动一系列工作,把测绘范围推广到所有的领海,包括钓鱼岛在内所有属于中国的岛屿。
李朋德:“不光有卫星,还有无人机,自己的航空相机、自己的雷达测绘系统,还有测量车,国产的测绘仪器和软件。是我国的国土我们就一定要测量,这是测绘一直作为国家版图的测量者捍卫者必须尽的义务。现在后续工作正在进一步筹划,没有确切时间,因为要动用多方力量开展工作,需要大量的协调。”
“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设的、国内最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简单说,就是一幅多功能电子地图。李朋德透露,明年我国将发射“资源三号”的第二颗卫星,与现有的卫星一起提供影像数据,人们就会在“天地图”上看到一个更完整、更准确的地球。
有了精准的地图,能够做什么用呢?李朋德告诉记者,“天地图”就好比卫星给地球拍的一张大照片,它的一个好搭档就是“北斗导航系统”。
李朋德:“去年12月咱们宣布北斗已经覆盖了亚太地区,提供和GPS兼容的定位服务。同一个地点看到更多卫星,包括北斗、GPS、俄罗斯的格拉纳斯,定位时间更快、精度更高。目前在测绘工作上用上了,在国家的一些比如说公共汽车跟踪上,危险品跟踪上都在用。相信一两年内,老百姓在手 机上会用到基于北斗能够兼容GPS的定位导航系统。”
上个月底,云南测绘地理信息局宣布,查处了可口可乐公司使用手持GPS非法采集涉密信息等21起违法案件,每一件都涉及到非法测绘。什么是“非法测绘”呢?李朋德对此做出解释。
李朋德:“所谓非法测绘就是没有经过许可,没有以自己经济活动的要求,或者为其他活动提供测绘保障,而进行的非法采集信息。地理信息涉及到国家安全,其中有敏感信息,比如军事设施。目前所查到的非法测绘基本都是测了不该侧的东西,容易引起安全隐患。”
基于互联网的发展,目前网络上很多单位、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进行测绘,然后放到互联网上共享。也正因为这种无序、无监管的状态,导致网络地图错漏百出,甚至频频出现涉及国防安全的事件。李朋德说,目前我国西部边远地区的非法测绘情况比较严重,亟待严查严处。
李朋德:“有的人通过采集数据谋取利益,不排除有的给了国外一些情报部门。我举个例子,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美国炸的时候美国的理由是地图不准,就这么个理由。还有在民国时期或者再往前,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测绘。为什么,因为地图是可以用来规划的,相应的地理信息是可以进行一些敌对的活动的,所以必须限制。”(记者舒晶晶)
[中广网]
钓鱼岛争端未来可在冲绳框架下解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日关系是中国外交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外交战略由六个部分构成: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与多边国际组织的关系、软力量建构或公共外交、议题外交或部门外交,而中日关系涉及到所有的这六个方面。日本是大国,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在第三世界与中国也有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国际组织中互动频繁,软力量建构方面日本是个重要参照系,议题外交也离不开中日合作,所以中日关系非常重要。如果在大国关系中,中美关系排在第一位,那么中日、中俄关系应该是并列排在第二位的。然而,中日关系虽然重要,却又不好处理。
面临五大棘手问题
中日两国之间隐藏着很多负面因素。首先是台湾问题。台湾背后站着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日本。在对台问题上,美国是大大咧咧走在台前的,日本是藏在背后的,但也非常有力量。这个问题截至目前,随着马英九的上台,两岸关系处理得不错,“台独”问题被暂时悬置起来。其次是历史问题,这里面内容很多,有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劳工赔偿问题、南京大屠杀、靖国神社等;第三个是领土争端,包括东海划界和钓鱼岛主权归属。第四个就是地区的领导权竞争。日本一直对做亚洲的领袖很感兴趣,虽然中国现在在地区的影响力开始大于日本,但日本不服。第五个就是与美国的关系。在中美关系上,日本也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站在美国一方,与中国展开竞争。
中日关系在历史上,周恩来总理喜欢讲最初是郭沫若先讲出来的这么一段话,就是中日交往两千年来,真正的战争年份还是少数,尽管中日两国的战争记忆很残酷,但中日友好,相互学习和合作是主流。
现在中日关系处于矛盾突出的时期,具体讲就是钓鱼岛争端处在僵局中。当务之急是控制危机,避免成为一场公开的冲突,然后再逐步想办法理顺关系。
为了控制危机和理顺未来的关系,还是要把中日关系放在一个长时段来看。我个人是把日本看做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的一个亚支,尽管日本不承认这点,西方世界也不承认这点。工业化前,日本文化主要营养来自中国大陆。从人种角度看,日本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叫绳纹人。公元前三世纪,秦灭六国时,在日本北九州突然出现了会骑马,食稻米,会用金属工具和武器的弥生人,他们最终很彻底地消灭了古老的绳纹人。
弥生人应该是从中国大陆移民过去的,血缘上有联系,从哪里来的不知道,很多说法,比较重要的一说是云南人,一说是浙江人,反正还需考证。此后日本由部落社会进入到国家形态,进化很快。最初还有母系社会,有邪马台王国和卑弥呼女王。到了中国的唐朝时期,成了一个有中央权威的天皇制国家。这个时期,深受中国大陆文化影响而迅速发展。而正因为深受大陆文化影响,在近代接触西方,与西方的工业文明竞争冲突时,日本的农业文明程度是不低的。若还是部落社会,遇到西方,可能命运就比较悲惨了。
近代种族主义的形成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近代以来,日本开始系统地否定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甚至是有意地割裂它与中国文化母体的联系,并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中国观。对中国它有内在的亲近感,有崇拜成分,但也有很深的蔑视。总体而言,日本近代的中国观是有种族主义特色的。这种种族主义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日本独特的“皇民观”。就是日本人存在着一种集体意识,认为他们是“天照大神”的后代,“万世一系”。其实日本真正形成相对强大的中央王国应该是到了唐朝,645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有了像样的中央政府,日本开始学习中国搞官修史学,于是就开始编造神话。主要在两本书里,一个是《古事记》(公元712年),一本是《日本书纪》(720年)。这些编造的传说成功地变成了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形态,日本人成了“神”的后代,其他民族是凡人的后代,这个“皇民观”是独特的,是其他民族没有的,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日本民族内部非常团结,但也很排外。
第二是近代以来,日本的工业化很成功。在现代化的成就上,不仅是亚洲第一,而且是全球170多个非西方国家第一。借助工业化的成功,日本在国力上超越了庞大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观念,瞧不起亚洲其他民族,包括瞧不起中国。这是近代中日关系出现问题的来源之一。
在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化基本完成,在军事上有能力挑战西方国家;二战后,它又抓住冷战、朝鲜战争以及越战等机会,再次崛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全球第二的经济强国。现在看,日本两次崛起的路径是与当时的国际关系的结构有关。第一次崛起是西方国家关系处在“欧洲阶段”,第二次是在“美国阶段”。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的国际关系,基本上是西方创立的,以民族国家为主要单元,强调国家主权。但“欧洲阶段”和“美国阶段”不同,前者很像“霍布斯主义”阶段,强者为王,强调军事力量和殖民扩张及势力范围。所以,日本第一个阶段的崛起是军国主义的,是对周边充满了征服欲的。二战后国际关系进入了“美国阶段”后,近似于“洛克主义阶段”,它本质也是强权的,但强调规则和秩序。在美国主导之下,出现了统一的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统一的国际法体系和一个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这时一个国家崛起的外部条件就变了,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争夺世界市场份额,通过贸易,在生产效率上展开竞争,所以日本这时就没有必要与周边国家进行武力冲突。但日本的第一次崛起过程中,周边国家都受到日本的伤害,尤其是中国,国民党当时主导的现代化进程被日本生生打断,抗战中国死伤千万。这就给中国人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包括现在看到的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和地区领导权竞争等,都绕不开这段历史。
两强并立的困难期
现在中日关系进入到一个比较困难的阶段,两强并立。在两国关系上,若一方很强,另一方很弱,则较好处理,两国势均力敌时反而不好处理。现在中日恰好处在两方力量接近,近似均衡的阶段。中国经过这60多年的努力,成功进行了工业化,经济总量反超日本,但刚刚反超,力量差距并不明显。另一个是双方的心态。日本人现在对于经济总量被中国反超还不能接受,或者说打心眼里还不愿意承认。这是一个历史特殊时期导致的不安定感,现在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中国反超日本,日本不适应,很痛苦。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决定了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复杂、动荡的时期。
再看中日现在争论的焦点,就是钓鱼岛争端。钓鱼岛归属问题是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从历史、法理和地理上都属于中国,这是没有问题的。根据《波茨坦公告》的第八条,日本在战后只能保有“本土四岛”,除此以外的所有领土必须经得中、美、英、苏,当时的“四大警察”共同同意。但1951年美日签订《旧金山和约》,美国决定把冲绳主权交给日本,本身是有问题的,美国一家权力再大也不等于整个反法西斯联盟。到了1953年,美国又把它在冲绳的实际管辖权扩展到了钓鱼岛,然后到了1971年,美军正式把冲绳管辖权交还日本的时候,就一并把钓鱼岛还回去了。这实际上是一个违法操控的结果。
对于钓鱼岛的争议,中日双方老一代的优秀政治家做了一个共同决定,就是把它搁置起来。搁置起来效果是好的,绕开了这个麻烦事,中日双方发展共同性,结果这四十年中日关系不错,中日均获益,整个地区也获益。
去年这个问题被引爆,主要责任在日方。日方现在的战略目标,一个是要转移一下国内矛盾。日本有一些政客很自私。比如石原慎太郎,他有一点小心眼儿。去年,日本的两个党支持率都非常低,老百姓对他不满意,石原慎太郎通过抓第三党,希望可以成为日本政坛的一个决定性力量,然后为他的儿子石原伸晃以后做首相铺路,所以他拿钓鱼岛做文章,要国有化。其实是很自私的,把个人利益放到国家利益和中日关系利益之上了。
此外,日本还有一个追求,就是要加强实际控制。钓鱼岛问题闹起来政党能获得掌声,获得政治支持,说明整个社会有某种共识。就是日本社会觉得时间不在日本这一边,搁置搁置,搁置到后来就“搁置”到中国手上去了,所以它现在加强控制,趁中国立足未稳,跟你闹。
未来可在冲绳框架下解决
日本现在炒钓鱼岛问题,转移国内矛盾,加强控制,它的背后逻辑还因为日本现在缺乏领导力。日本一个非常优秀的国际问题专家叫船桥样一,在2003年就提出一个说法,现在国际上也接受,称日本为“driftingcountry”,“漂移中的国家”来形容日本整个社会没有方向,政治上缺乏领导力。
这时日本在外交上就没有章法了,在岛屿争端上很乱,比如说现在跟俄国,跟韩国,跟中国同时闹岛屿纠纷,不太明智。仔细想想,“北方四岛”或者叫“南千岛群岛”,是俄国实际控制。“独岛”或者叫“竹岛”,是韩国实际控制。但是钓鱼岛现在是日本控制,从正常的外交操作来讲,实际控制了这一块,就不要闹了,不能得了便宜还要卖乖。但如果是对方控制的东西,闹一闹,让其不得安宁,让全世界都知道有争端,才是正常的逻辑。日本不是,它现在是乱打,跟周边对打,缺乏章法的背后反映的就是政治上缺乏领导力。
另一个大背景是日本社会保守化。日本的战后政治实际上是平衡的,有自民党代表的保守派,同时又有社会党代表的革新力量,叫“保(守)-革(新)”结构。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社会党就泡沫化了。现在日本的政治结构由,叫“保保结构”。现在的另一个重要政党———民主党无非是原来自民党的一个分支,所以整个社会现代保守化。革新派力量弱,政党保守化,一般来讲就会导致对外政治比较强硬。
中国对外战略选择还是比较低调,以防守为主,所以具体落实到这些争端选择的策略还是“搁置”。“搁置”背后有个逻辑,就是说还是要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以解决国内问题为主。等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再上一个台阶,中国的海上力量一定是上升的,中国会从传统的陆上大国,走向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到时再谈判解决,就会好一点。
钓鱼岛问题的出路,我的个人看法是首先国内要形成共识,还是要回到1978年邓小平所设置的那个目标,就是把日本逼回去,回到“搁置”中。只要中日两国都同意搁置争议,这就可以了。
针对日本去年将钓鱼岛国有化的动作,中国在外交上也做了一些回应,包括召见大使,发表声明,还有确立领海基线这些东西。其中领海基线的确立会伴随着巡航的,巡航对日本就有非常大的压力了。
此外,中日贸易也跟着受到了一些影响,大陆、港澳台地区的一些民众也做了一些抗议的动作。
还有一个就是中美沟通,因为美国还是日本的“老板”,所以中美沟通是有必要的。美国从利益上讲,它要拉日本但同时它也不会完全得罪大陆和台港澳,因为钓鱼岛问题不是中国大陆一家的事情,还有台港澳的事。另外美国还有个顾忌,如果钓鱼岛问题上它完全站在日本一边,它会颠覆二战体制,就等于否定了《雅尔塔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美国今天的霸权有一部分合法性来源于二战后的战后体制。这个对美国不利。当然,美国最大的顾忌就是真把大陆惹火了,发生直接对抗,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钓鱼岛问题最终的解决,以后可能会放到冲绳问题的框架里面解决。根据《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冲绳地位是未定的,日本说钓鱼岛属于冲绳,但冲绳本身就有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先把它控制住,先搁置起来。要相信未来的中日两国政治家,是有智慧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领土争端的。
(南都记者陈建利 采访/整理)
[南方都市报]
中国海军应效仿美建立体警戒圈对抗日本挑衅
【环球时报记者 邱永峥 马 俊】日本《产经新闻》日前披露,安倍政权上台后指示,海上自卫队舰艇可以接近到距离中国军舰约3公里的地方进行监视。但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日本舰艇对中国海军的跟踪监视由来已久,距离甚至近到对中国舰艇的航行构成威胁。随着中国海军越来越多地挺进大洋,如何应对外国舰艇的抵近侦察成为一道新课题。多名中国军事专家都认为,美国海军设立“军用舰艇航行立体警戒圈”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
对于正常航行的船舶而言,距离3公里是什么概念?军事专家刘江平1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普通海况和气象条件下,这已能保证清晰监视舰艇的活动,但如果发生异常情况,留给双方舰艇规避的余地比较小。而对于现代军舰而言,3公里的距离也已处于双方舰载火炮和导弹的打击范围内。
实际上,日本对中国海军的跟踪监视距离远小于3公里。《环球时报》记者在东海某部采访期间了解到,一次中国海军舰艇赴远海训练时,编队刚出中国领海,日本自卫队舰艇就如影子一般跟上来,在十多天的航行和演习期间进行全程监视,距离最近时还不到1公里。中国编队通过无线电警告随行的日舰“不要靠得太近,避免发生危险”,而日舰不是装聋作哑就是以“我舰正在执行任务”为由搪塞。在中国军舰进行导弹射击演习时,日舰还变本加厉地靠拢以收集情报。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法律研究室主任邢广梅介绍说,按照国际法的避碰规则,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船只,海上航行的首要条件就是不能妨碍航行安全。而长期以来,日本舰艇对中国海军的跟踪和监视已经严重违反避碰的安全规则,日方不但利用舰艇和巡逻机近距离跟踪,甚至出现过日舰强行横穿中国舰艇编队,以及日机向中国舰艇上方俯冲等极危险和具有挑衅性的行为。邢广梅说,日舰对中国海军演习的抵近侦察已干扰我军训练的正常进行,更远超出国际惯例允许的范畴,侵犯了我们的自由航行权。此外,无论从政治还是外交上,日本这种行为也冒犯了中国,是极不礼貌的。军事专家李杰表示,日本舰机对中国海军的近距监视充满危险和挑衅行为,尤其是飞机低空从中国舰艇上空飞过,造成的影响比水面舰艇的跟踪更大。在当前中日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这类行为还有可能引起误判。
随着中国海军逐渐走向远洋,类似日本这样的近距跟踪侦察行为也越来越多。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在利比亚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就曾在地中海遭遇类似情况:一艘德国侦察船不顾警告,抵近中国舰艇试图收集电子情报。而如何应对这些“不请自来”的尾随者已是远洋海军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有目击者称,日本自卫队舰艇曾在公海上试图跟踪一艘俄海军运输舰,但俄舰悍然拉下炮衣并在公用频道里警告日舰不得靠近,“否则一切责任由你自负”,日舰被迫放弃跟踪。俄海军的做法虽然充满“霸气”,但更容易激化矛盾。相比之下,美国海军设立“军用舰艇航行立体警戒圈”的做法可能更为合适。
邢广梅介绍说,美国海军设立的立体警戒圈并非只是针对单艘舰艇,而是为整个舰队划定一个覆盖空中、水面和水下几十公里范围的保护罩。美军宣布,对于进入该范围的他国船只、飞机,将根据威胁程度进行识别、监视、驱逐甚至有权发动攻击。李杰表示,美国对外公示本国海军舰艇的警戒圈范围,等同于直接限制对手的抵近跟踪距离。他认为,中国有必要设立这样的警戒圈,后者不但客观上有利避免双方因靠得过近而擦枪走火,也能防备日本某些别有用心的行为。
邢广梅也认为,设立类似的立体警戒圈是保障我军事航行安全的必要举措,可为应对日本的抵近侦察和干扰提供法律依据。但她强调,美国设立舰艇立体警戒圈的法律基础是国内法,而国际法对此的态度是“不肯定也不反对”,美国的立体警戒圈实际是以强大军力为后盾,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美国模式。她表示,我们在制订相关警戒圈时,需要结合国际惯例,考虑能否得到别国的承认和遵守,还要根据我们的实际防卫能力来划定警戒范围。刘江平认为,美国的立体警戒圈效果“因人而异”,例如俄军机曾多次从美航母上空掠过,美海军却无可奈何。但中国设立这种警戒圈,有利于揭露日本舰机主动挑衅的行径,保留中方采取行动的权利。
[环球网-环球时报]
美媒:中国建海洋强国 海警应及早“亮剑”
美国《侨报》3月12日文章,原题:建海洋强国 海警当“亮剑” 近日,“两会”讨论的国家海洋局重组引起举世关注。方案称,整合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并以中国海警局的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由国土资源部管理,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舆论指出,组建中国海警局,意味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毫无疑问,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万多公里的岛屿海岸线、近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面积,这些都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天然优势。但多年来,除却以往的战略选择、国力因素的制约,“九龙治海”的格局多有重叠和盲点。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中国海洋执法力量,除海警、海关缉私警察外,多数船只没有武装,在争议海域执法时常处于劣势。
以海警局的名义执法、增强海警的武装力量,怀揣“海洋强国梦”的中国正在极力与国际接轨,而世界第一海洋强国美国正是一个绝好的例子。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美国海岸警卫队,其日常职责是负责沿海水域和航道的执法、水上安全、遇难船只及飞机的救助等任务。但作为美国五大军种之一,海岸警卫队是美国海军的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战时还是平时,它都与美国海军一起工作。
而更直接的例子则是日本。日本海上保安厅同样隶属于日本国土交通省,实际上它是一个战力很强的准军事部队。二战后60多年时间里,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整体实力提高很多,目前已经有成员约1.2万人,船只514艘,包含各种大、中型海面巡逻船,飞机75架,其实力被认为超过一般中型国家的海军实力,已成为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强大后备。而它正是中国海监、渔政等多年来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直接对手。
虽然中国重组国家海洋局并非为了追求海洋霸权、针对特定国家,但可以想见的是,职责范围相似的中国海警局与日本海上保安厅,未来在东海海域的面对面交锋几乎无法回避。在东海、南海等海域主权争端长期存在的情势下,海警“亮剑”已刻不容缓。
[环球网]
刘源上将:中国设立海警降低中日擦枪走火机会
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作为军队来说,作为军人肯定是为打仗而生的,你叫他说我们不打仗,这恐怕不太合适,所以军人就有两难。我们必须要说,让我上,一声令下,我一定要打,而且我一定要想办法打赢,这是我军队军人的天职。但作为军人我又特别需要和方方面面的人士特别是和老百姓说清楚,战争是什么,因为和平时间很长了,这么小的小孩不知道打仗是什么样,其实是很残酷的,代价很大的。可以用别的方式解决的情况下,没有必要用极端的暴力手段来解决。
中国网:我们也有底线的。
刘源:当然有底线了。任何国家他也有底线。我认为,可能现在说的不一定很恰当的,现在双方多在气头上,较这个劲,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面子。按邓小平同志说的,我们是他的后世之人,我们应该有这个智慧,什么是大局,什么是对中国和日本老百姓最大的利益,应该搞清楚。我们军人一个职责是保护国家的最大利益,保护老百姓的最大利益,让人民能够和平,安居乐业,这是战争,也是军人存在的最大意义。
中国网:您觉得我们现在设立海警是不是也是对应日本的海上巡逻队,把军队的敏感度降低?
刘源:是的。
中国网:这样对于我们维权或之后有什么矛盾,把擦枪走火的机会降低?
刘源:当然,是降低了。实际前一段说的雷达照射,是无稽之谈。在公海上雷达是在转的,我照你一下,你照我一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离擦枪走火还远了去了。有的人就专门拿这个东西来炒作,故意来“加温”。
我觉得作为军人,就像刚才说的,打仗是我的天职,但我要有责任和政府、国外、人民说清打仗的实质是什么,最好是告诉大家,尽量不要用战争的办法来解决我们民事上和国家中间的矛盾、问题。必要的话我作为军人当然要打,而且想打,一声令下,一定要打赢。
中国网:讲到反腐败,我们都听到您在反腐败问题上非常有自己的立场,在军队里有没有遇到过阻力?
刘源:任何国家的政府,不要说中国在发展中,尤其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队和国家都会滋生腐败的现象,只要我们随时随地看到它的存在,能够制止它,我觉得就是进步。而不是任凭它发展。当然,在反腐败的过程中,任何国家也都有政治上的考量,利益的交织,再分配,可能都会产生一些困难,否则它也不会在全世界成为一个通病,一个问题。我想现在无论是党中央还是全国人大,国务院,还是我们军队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大的进步。而且老百姓,我们人民,包括你们新闻媒体不断地在曝光、在监督,这就是比过去很大的进步。
[腾讯网-中国网]
相关报道
美媒:日对华有六大歪论 中国需揭穿其骗局
美国《世界日报》3月10日文章,原题:日本对华的六大歪论 最近日本首相访美,除了企图串通美国外,还公开演讲,意图串通国际,美化本身的侵华行动,丑化中国守护领土主权的举动,把中日纠纷搬到国际层面。日本首相如此的一言一行,其实源自既有的六大歪论。
歪论之一:靖国神社无碍历史反省。日本在二战中落败,但不承认是被中国打败,也否认这是一场侵略战争,反而歌颂靖国神社所供奉的日本战死的军人及军属。最近,日本时事通讯社公布的民调显示,有近57%的日本人赞成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反对的只有27%。这证明日本人的帝国梦未醒,政客仍拒绝承认二战中日本的罪行。观乎日本的教科书,仍有歪曲历史的陈述。
歪论之二:侵华行动与维新运动无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侵占台湾、澎湖,中国还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政府六年的收入,日本企业因而得到资金扩充,四、五年内数目倍增。两年后日本创立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钢铁厂,部分资金便来自中国赔款,而原料也取自中国。日本得到新的殖民地后,便从事经济的侵略。因此日本的侵华行动,有助于明治维新的推动,即是说,没有中国,日本就没有明治维新。
歪论之三:无人岛屿就是无主岛屿。日本首相所言:就钓鱼岛问题,根本不存在主权的问题,因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这无疑是一种诡辩,去引证自创的歪理。根据史书所载,在明清时代,钓鱼岛已是中国的领土,慈禧太后且进行过册封;第二,钓鱼岛从来不属于琉球,而琉球也从来不是日本的领土;第三,在中国以至日本沿岸,有太多的无人岛屿,无人岛屿并不等于无主岛屿,因此日本人是太没有逻辑了。
歪论之四:对华援助并非对外扩张。有一些日本人认为,今日中国的现代化是日本人的功劳。事实上,日本只想把中国当作殖民地。而多年来中国对日抗争与两国战争,令中国的现代化被迫推迟了至少20年。自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人积极对华投资,在华设厂,但这只是一种互利的行为,并非单向的援助。而日资搬到中国大陆的,往往是一些夕阳工业与高度污染产业,搬到中国大陆的目的,就是日本对外扩张的一部分。
歪论之五:和平崛起等同帝国复辟,亦即是西方国家所谓的“黄祸再起”。在古代,中国曾经多次崛起,但中国从来不建立殖民地。郑和多次下西洋以后,所到之处,只传播中国的文明。因此现在中国的崛起,只是文化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而非政治的霸权,日本却将它丑化为领土的扩张,因而要与美国联防,对中国进行围堵。
歪论之六:钓鱼岛归属日本。“主权无争议”本就是最大的谎言,《开罗宣言》已经表明钓鱼岛不属于日本,因此钓鱼岛应归还给中国。由于当时中国正在内战,美国把琉球和钓鱼岛一并交给日本管治,但从来不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那么钓鱼岛的归属,又在哪里?从日治时期开始,钓鱼岛已受台湾的宜兰管治,这是连日本都不能否认的。
日本人民受骗于如此的六大歪论,因而误以为日本拥有钓鱼岛的主权,看来中国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打破骗局,打造声势。
[环球网]
战略急躁期的日本值得世界警惕
中日围绕钓鱼岛归属问题的领土争端看起来没完没了,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钓鱼岛问题既是中日领土之争,也是中国崛起过程中急于向世界秀肌肉。但其实,在钓鱼岛争端中,着急的恰恰是处于战略急躁期的日本人。
上帝仿佛在捉弄日本,在给日本民族极大欲望的同时,却只给了它很小的领土,导致日本的领土装不下日本民族沟壑般的欲望。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美国曾制服日本,无论是军事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而日本民族性格的诡异也恰恰在于此,只敬仰把自己打倒在地的人。所以,美国才是日本的榜样,像美国那样俯视全球,要像美国管束日本那样管束美国,才是日本的目标。所以,在日本,不仅对美国的经济打压几乎没有怨言,甚至在广岛核爆纪念馆里,都看不到日本人对美国使用原子弹的仇恨,而只有对战争本身的谴责。
蜗居在狭小领土上的日本怎样才能成为像美国那样的国家呢?
首先,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只有正常国家才能合理合法地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在世界范围发挥政治影响。渲染中国威胁,成为日本修宪和建立国防军的最好借口。
其次,日本要成为东亚的主导力量。日本一直把东亚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战略通道,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打乱了日本的战略设想。如果中国再有一二十年的时间继续发展,真正成为世界强国的话,日本将失去对东亚的主导权。到那时,日本想不当“二流国家”都不行了。
所以,日本希望趁中国还不强壮,赶紧打掉中国发展的势头。同时,借美国 “重返亚太”和“战略再平衡”之机,利用与美国全球战略的同步期打压中国。日本在钓鱼岛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强硬姿态,远超美国预计和其全球战略。日本不愿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它真的很着急。
这应该引起全世界人民警惕。但美国长期以来把日本当成一颗战略棋子,工具化的日本是美国式绥靖主义在21世纪的表现。然而,珍珠港的苦痛恐怕只有美国人体会最深。中国有一句话还是很中肯的:养虎为患。▲(作者孙劲松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环球网-环球时报]
安倍不顾冲绳反对 在“冲绳屈辱日”搞庆祝仪式
【环球网报道 驻日本特约记者 庄紫】据日本新华侨报网3月12日消息,3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冲绳地区的反对,最终决定将《对日和约》生效日的4月28日定为“恢复主权日”,并开展庆祝仪式。此举被批评为彻底破坏日本中央政府同冲绳的信赖关系,与安倍晋三访问冲绳时的“重建信赖关系”的发言相违背。
据《西日本新闻》消息,3月12日上午,日本政府在阁僚会议上正式决定将1952年的《对日和约》(也称《旧金山和约》)生效日,也就是4月28日定为“恢复主权日”,并由政府主办庆祝仪式。
3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称,“年轻人当中,不知道日本曾被长期占领的越来越多。要切实的认识到日本于60年前独立了”,计划要将4月28日定为“恢复主权日”,由政府主办庆祝仪式,以此“巩固要开拓我国未来的决心”。
对此,日本冲绳地区不断提出抗议,在冲绳看来,4月28日是“屈辱日”,由于《对日和约》的生效,导致冲绳被从日本本土割离,由美国一直统治到1972年5月。
日本琉球大学名誉教授、政治思想史专家比屋根照夫称,举办庆祝仪式,是从根本上破坏中央政府和冲绳的信赖关系。
[环球网]
日政府拟纪念“主权恢复日”遭冲绳民众痛批
【环球网报道 记者 王欢】日本政府在3月12日上午的内阁会议上决定,将4月28日作为纪念《旧金山和平条约》(简称:《旧金山和约》)生效的“主权恢复日”。这引起了冲绳当地民众的不满,认为当天应当是一个“屈辱日”,日本政府的做法“令人吃惊”。
日本共同社3月12日报道称,《旧金山和约》生效的1952年4月28日对于冲绳而言无疑是一个“屈辱日”。该条约的生效迫使冲绳与日本本土分离,被置于美国施政之下。然而,日本政府在12日的内阁会议上决定,将在4月28日举行“主权恢复日”纪念活动。冲绳民众中甚至有人痛批“这是要庆祝抛弃我们的日子么!”
报道指出,冲绳在1972年回归日本本土,但至今在仅占日本国土面积0.6%的冲绳,却集中了驻日美军专用设施的74%之多。对于日本内阁会议设立“主权恢复日”的决定,家住冲绳本岛最北端某村庄的一位69岁的男性灰心丧气地表示,“令人吃惊,简直说不出话来”。
该男性指出,“美军MV-22‘鱼鹰’运输机在冲绳部署也是如此,政府的态度就是无视冲绳民众。难道不应该牢记屈辱之日,将那天定为‘思考冲绳日’么?”
熟悉美日关系的琉球大学前教授宫里政玄也严厉批评道:“如果要庆祝冲绳从本土割离出去的日子,那就是说冲绳并不是‘日本’的一部分。这简直荒唐!”
[环球网]
专家否认中国周边形势恶化:美国铁哥们并不多
国际在线消息:钓鱼岛和南海的领土主权我们到底能不能拿回来?为什么中国面临的国际纷争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真地非常严峻吗?中国在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在涉及外交纷争的议题时,目前的舆论导向存在什么问题?处理外交纷争,秉持怎样的原则才是真正于国有利的?
近日,国际在线记者就这些热点问题独家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国际问题专家张蕴岭,张委员一一作了解答。
周边问题这时冒出来 是因为有些国家担心将来更被动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出现了领土领海的争端。为什么原来可以搁置的问题现在冒出来了呢?“就是有些国家要防备一个综合实力上升的中国会用强制力来夺回它认为应该得到的东西,或者过去失去的东西。”张蕴岭如是说。
另一方面,中国也想要。“老百姓会认为,你原来没有能力,该拿到的没有拿到,让别人占着。现在你有能力,为什么不夺回来呢?”张蕴岭说,国内民族主义的诉求在增加,别国在防备过程中也会激起民族主义。这样,问题就从冷冻状态变热和发酵,原来不成问题的现在就成问题了。
在中国周边 美国的铁哥们没那么多
关于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近年来不断有人作出非常负面的判断,说形势全面恶化,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势,甚至有人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张蕴岭称,“实际上,形势并没有严峻得不得了,周边那些国家要考虑的是,与中国为敌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张蕴岭说,看看中国的周边,“不就是跟日本有钓鱼岛、在南海跟越南和菲律宾有争端吗?”其他大部分都稳定。而且,中国和日本、越南和菲律宾并没发生全面的对抗,也只是在部分领域里争端凸显。
“我们周边真正跟着美国来遏制中国的国家,很少,多数是半心半意,也主要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如越南和菲律宾,拉大旗作虎皮,希望美国来帮助他们减轻来自中国的压力。而死心塌地跟着美国的,日本暂时算是一个,澳大利亚和韩国都是半心半意,印度连半心半意都达不到。这些国家也要和中国发展关系,是脚踩多只船。”
张蕴岭指出,美国的铁哥们没有那么多,而真心和中国发展关系的倒不少,包括俄罗斯、中亚国家、印度以外的南亚国家,韩国等。“朝鲜对抗美国对我们有有利的一面,当然他动作过大对中国也不利。至少他没有站在中国的对立面。”
中国复兴进程中的最大风险
张蕴岭认为,崛起的大国有两个最大的风险,一是高估自己的实力,导致盲动;二是国家政策被极端势力和舆论绑架。
张蕴岭强调,能不能最终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也就是,不使局部的问题变成全局的问题、不使局部的争端变成全面的对抗,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能力。”
我们的舆论导向存在问题
张蕴岭委员对我们的媒体在涉及外交纷争时作所的报道和评论提出批评:“我们的媒体几乎都是说对自己有利的理由。单向舆论引导,使大家走向单向方向,容易产生误导。应该让网民有综合的评价能力。”
他说,现在的舆论导向让人感觉就只剩下“打”这一个办法了,那么,到最后,民众可能会更失望。“如果你不打,说明你更软。而简单地去打,去夺岛,可能也会达不到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尽可能维护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和和平发展环境,尽可能避免发生任何干扰这个进程的事情。”
处理外交纷争要冷静、淡定和谨慎
“我觉得中国要冷静、淡定和谨慎。”如果不谨慎处理引起了战争,就无法预料结果。可能会暂时取得领土上的胜利,但是会花费巨大的精力,投入巨大的资源,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重新塑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继续发展的环境。
“中国外交基本上是好的,不能用软硬来判断。”张蕴岭说,评价外交的好坏,第一要看能不能保卫国家的利益,第二看能否把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利益结合起来,第三,看能不能建立起有利于促进自己和外部综合关系发展的架构。
“硬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丧失国家利益。”张蕴岭特别强调。
钓鱼岛和南海的领土主权到底能不能拿回来?
对这个最容易触动国人神经的超级敏感问题,张蕴岭的回答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气馁甚至愤怒。他的回答是:“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有些还必须做些妥协”。张蕴岭举例,越南有个副外长最近做了东盟的新任秘书长,“他就说南中国海问题只能相互妥协”,他原来在越南当副外长时就不敢这么说。
为什么中国面临的国际纷争近年来越来越多?
当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各国都非常欢迎。现在当中国成长起来有力量之后,很多国家都不得不重新考虑该如何与这个迅速崛起的大国打交道。“所以中国突然发现,形势变得非常复杂了。”
张蕴岭表示,现在发生的一些争端和问题,总的背景是中国综合实力迅速提升下出现的各种新变化的反映。
“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对世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国家。这种影响对他国有有利的因素,也有挑战。”张蕴岭说,有利的方面是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因素,贡献率是最大的。没有中国这一块,世界经济的增长就更慢。中国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最大的贸易市场,而且来自中国的投资也在增加。
同时也给他们带了新的挑战,因为中国巨大的需求、迅速的扩张,这种竞争力也对别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我们遭到的反倾销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墨西哥等)而非发达国家的原因。”此外,中国还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张蕴岭说,这些情况和变化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一起冒了出来。过去,世界没有经历过一个大国取得这么快的发展、形成这么大的影响的情况。各国都在观察、思考和应对着中国。“应对的方法各种各样,包括敌对性的、限制性的、遏制性的、防备性的、竞争性的。所以说中国面临的形势变复杂了。”
[腾讯网-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