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四川芦山灾区缺水 游泳池成最重要水源 宝兴灾民露天住宿最缺帐篷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4-23

 

四川芦山灾区缺水!8万村民瓶装水度日

  76个供水站点散布在芦山9个乡镇,缺人缺物资,恢复艰难

  道路抢通了,救援物资也进来了。现在,对震中的居民来说,最大的困难便是饮水问题。自来水管网基本破坏殆尽,井里河里虽然有水,因为担心水质问题也尽量避免饮用。他们能喝的水,只有数量极为有限的瓶装水。

  用最快的时间修复供水管网,是当前面临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但是,材料不足人手不足,对于分布于广大乡镇的供水站点来说,困难可想而知。

  新城架管道通上自来水

  地震后一天,竹元福就在新城区迎宾大道西边的老百姓居住区通上了水。

  竹元福是芦山县自来水厂总经理,地震发生后,他接到了上级政府的死命令,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居民用水。这让他很紧张。

  昨日,在迎宾大道上,竹元福左手拿着一袋饼干,右手拿着手机打电话。他说,为了尽快让抗震救灾指挥部所在的新城区尽快通水,他的电话是接连不断。

  通水了,但老百姓却不敢住进去。他们都选择住在空地上搭建的帐篷里。

  无奈之下,竹元福只好改变计划,准备在路上架设临时管道。

  “肚子饿得咕咕叫”,竹元福说,趁电话的空隙时候,他吃上一口面包或饼干,用来充饥。经过一宿的努力,他看到迎宾大道边上的水龙头,冒出哗哗白水。

  他觉得是“久违的喜悦”。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目前县城内已有4条街道已通水。

  老城管网遭毁灭性破坏

  新城区管网建得晚,用的管道也不一样,这次只遭到局部破坏,恢复供水相对容易。“只需维修人员花时间修补,不需要全部重新铺设。”

  但老城区就没这么顺利了。芦山县的自来水管网大约铺设于10年前。2008年汶川地震对老城区的影响较小,基本能正常工作。

  但这次地震,后果完全不一样。芦山县水务局局长曹健说,“老城区绝大部分地下管网,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要恢复很难。”

  老城区需要重新铺设管网,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曹健说,第一批管子才刚运到县城。“重新开挖在短时间内不可能。”

  芦山县自来水厂总经理竹元福也认为,现在花时间去抢修这些管网是不科学的。除了技术原因外,他们必须考虑到抗震救灾的形势:如果进行开挖道路铺设管道,这会给其他方面的救援活动带来影响,比如物资运输;即使真的开挖道路,也只会选择在深夜。总之,速度肯定是非常之慢。

  他们只得计划在老城区内设立几处集中供水地,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除了管网遭遇毁灭性破坏,5年内的两次地震,亦让芦山县的水厂“伤痕累累”。

  芦山县水务局局长曹健说,芦山县的水厂现在基本都是带病工作。

  第一个水厂在汶川地震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后开始重建,原计划一期在今年5年开始投入使用。但突如其来的地震,再次破坏了它。

  第二个水厂日供应5000方,但在这次地震中也受到很大影响。第三个水厂水源来自山上的泉水,流量少,日供应3000方。

  目前,这两个水厂都在运行中,但供应量大大减少,二厂只能供应原来的一半,三厂只有六分之一。曹健说,他们准备对正在建设中的一厂进行评估,如果可以修复的话,日供应有1万方,到时候可以代替二、三厂,“完全可以应付整个县城的用水。”

  乡镇供水恢复难度更大

  在芦山县受灾更严重的乡镇,供水问题同样紧迫。

  芦山县水务局分管农村供水的负责人李红强说,地震前乡镇有76处供水站点,可以满足8万人的用水需求。但是地震造成这些供水站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取水口的毁坏,第二是厂区遭到破坏,第三是地下管道被破坏。目前供水量只有以前的40%。而地震给农村供水系统直接造成的损失更是达8000万元之巨。

  乡镇管网分散,修复面临的难度更大。首先是库存材料不足,比如管道;其次是人力不足,技术力量不足。

  李红强说,芦山县76个供水站点散布在9个乡镇。一个供水站大约有4人,小的供水点工作人员只有1人。

  除了8个供水站由当地水务局直管,其余68个都是由村或者组来管理,工作由当地农民兼任,不支付工资,业务由水务局负责进行指导。

  地震后,政府每次开会都强调饮用水安全,李红强说,“我们最担心的还是这68个。”这次灾害发生后,他也曾听说有乡镇的村民喝水后出现肠胃不适,但最后没有具体结论。他们每次下乡都会宣传让村民们喝水要把水烧开之后再饮用。

  技术人才的短缺,也是面临的最大问题。供水系统的修复,当地水务局的技术人才不够,急需协助,“专业的技术人才,使用专业的机器设备,才能提高效率,缩短修复时间。”

  新京报特派震区记者 李超 王瑞锋 朱柳笛 邢世伟张寒 报道

  ■ 芦山水困境

  【城区水厂】

  一水厂正在建设中。

  二水厂设备损毁严重,供水量减至50%。

  三水厂供水减少80%。

  【城区管网】

  主管网130公里受损,支管受损70公里,城区3万人饮水困难。

  【乡镇供水】

  76个供水站点不同程度受损,供水量减少60%。损失约8000万元。

  农村8万人饮水困难,目前以瓶装水供给为主。

  ■ 声音

  专家建议水质检测应成常态

  地震会影响当地水源,当地官员证实暂未发生严重水污染

  芦山县水务局工作人员、曾多年担任水站负责人的张芝孝说,实施全面供水前,需要对水站的水质进行检测,“防止地震导致有毒矿物质进入水体,水质检测合格后,根据汶川地震的经验,不到一周就可以恢复供水。”

  对于群众担心的水质问题,昨日,四川省卫生厅芦山地震前线指挥部相关负责人邹礡证实,一般来说,地震灾害后会造成灾区水源的污染,水源的杂质增多,如果防护措施不当很可能会造成水源的细菌量增加。对于当地灾民来讲,他们平时喝的水一般都是当地的河水或者井水,这些水如果饮用不当容易引起腹泻等症状。

  四川省卫生厅已经要求所有赴灾区救援的医疗人员做好培训,告知居民从当地取用的水,一定要煮开才能饮用,同时建议大家尽量使用瓶装水。

  环保专家汪永晨认为,对于灾区急需饮用水的问题,村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饮用井水、河水,“救援队或者援助机构,应当携带检测水质设备和清洁水质设备,将检测灾区水质作为一种常态。”

  邹礡同时还证实,目前在芦山地震灾区还没有发现水发生严重污染的情况,也没有发生任何疫情。

  现场1 芦阳镇金花社区

  一瓶水淘米洗菜洗碗洗手

  李涛拧开一瓶矿泉水,嘴咂摸下瓶口,倒进米盆。淘完米后,淘米水又倒进一只塑料盆,“还可以洗菜,洗完菜后,还能洗碗洗手。”

  4月22日早晨8点,芦阳镇金花社区村民李涛正用瓶装矿泉水熬稀饭。如今,他只剩6瓶矿泉水,用来维持一家六口的饮食。

  地震导致自来水管道破裂,供水中断。和所有村民一样,李涛收到了镇政府的赈灾救济,每人每天两瓶矿泉水,“做饭、喝水都很难满足,更别说刷牙洗脸。”

  尽管村子里有一口井,但村民间流传着“地震后井水不能喝”的说法。有村民将井水打出,发现水质浑浊,没人敢用。李涛说,这是5·12地震学来的经验,担心有毒。

  21日下午6点,30多名村民集资,让一名村民开车去清衣溪对岸的自来水厂买水,“水厂的水免费,好多人都去抢,我们抢了最后两吨,水厂就关门了。两吨水大家分了,每户还不到一桶。”

  为了维持用水,当天晚上,李涛和五六名村民步行五六公里来到市区,“有志愿者免费发水,可惜那是救灾的水,一人只能给一瓶。”

  一些无法维持的村民求水不得,开始取河水洗菜做饭。64岁的乐怡香听说,地震后的河水不能喝,“但我们喝的水,从后面的印太山淌下来,是山泉水。”

  事实上,救援队曾试图解决周边村民的饮水问题。村民李建军看到,一辆迷彩的大型净水车,在21日早晨开进芦阳镇吕村坝,将净水据点设立在已经浑浊的清衣溪上。村民们提着大大小小的水桶,到净水车前取水,“可能是取水的人太多,车子下午就坏掉了。”

  现场2 清仁乡大阪组

  每户不论人数一天3瓶水

  芦山县清仁乡大阪组的村民胥开群和70多名乡亲,地震后共同安置在当地一家面粉场内。唯一的饮用水补给,是乡政府每天给每户发放的3瓶矿泉水,不论人数。

  “一个人都不够喝,尽量节省给娃娃。”胥开群说。

  当地乡政府称,目前只能保障饮用水,生活用水还需要村民通过自救解决。

  胥开群所在的大阪组,自来水已经完全中断。好在当地有在楼顶修建蓄水池储存雨水的习惯,她和邻居们靠着这些水,支撑了两天。

  4月22日,蓄水池见了底,胥开群想起,10里地外有一条河流,她一早便催促丈夫,骑着电动自行车去那里打水。

  这也是离大阪组最近的一处水源,是岩崖上落下的山泉水汇集成河,这里的水看起来较为清澈,没有杂质。

  但雨水或山泉水的水质究竟如何,胥开群心里没底。

  另一个清仁乡的安置点,横溪村村委会,背后就是一条河流,有人提出直接从河中取水使用,遭到另一村民的反对:“上游会漂过来死猪死鸡,还有粪便,可能会有疫情,这水不能用。”

  山后的双石镇双河村的村民,家中仍有打井的风俗,但村民不敢使用井水:“地震发生后,水里的矿物质太多,不敢喝。”

  现场3 芦山县城

  千年涌泉出水口快被舀光

  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位于县城内玉溪河边上的千年涌泉,可能不会再引起当地老百姓的关注。

  昨日,在这个涌泉边上,围了二三十位当地老百姓,舀水的、洗头的、洗衣服的、洗菜的。

  家住老城区的程女士已经一周没有洗头了,因家里没水,她觉得自己全身酸得发臭,实在忍不住,就拿着脸盆来到这里。

  地震之后,她再也没有回过自家的房子。她家在四楼,她怕上楼有危险。

  没有饮用水,她就管一个开超市的朋友拿了几箱。

  不知道停水的日子会延续到何时,所以她决定,一天只喝一瓶水。家里的老人不敢多喝水,喝了要上厕所,上厕所需要冲水,“总不能拿矿泉水去冲厕所吧?”

  今年75岁的老王所在的东城社区芦山幼儿园安置点,离涌泉大约有两里地。

  安置点的年轻人,每天都背着水桶灌满后,送回社区。

  老王说,涌泉分成三个阶梯,出水口在第一个阶梯。以前的泉涌冒出的水,都淹没了三个阶梯。但现在出水口的泉水已经快被舀光了。

    [新京报]

芦山灾区水源紧缺 游泳池成最重要水源

  新快报讯 强震发生后,芦山县城、各乡镇的通水管中断,水源问题首当其冲困扰灾区。昨日,记者在芦山县城的多个安置点看到,灾民可以按照次序在矿泉水派发点领取到矿泉水,灾区矿泉水的供应也从未中断。为保障水源持续,当地卫生部门选取位于县城一家在震前刚蓄满水准备开放的游泳池,将池中水作为当地最重要的水源予以保护。

  泳池成了救命稻草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救灾官兵4月21日就抵达了地震受灾较严重的龙门乡,选取龙门乡河流,用野战多功能净水车为灾民取水。昨日上午,得知位于芦山县城体育馆旁的大型游泳池内储有大量水源,城内又缺少固定水源,官兵们立即驱车抵达。

  下午1点,记者看到,游泳池共有3座,每个池内都储存着大量水源。在正门处,临时手写的“应急水源保护地严禁进入,该游泳池水请勿直接饮用,为了您及家人的健康请将水烧开后使用,用于日常洗漱用水也应烧开后使用。”

  严守的看门人称,新建的游泳池在震前刚刚装修好,蓄满水正等待开门营业。“水还剩下原本的4/5,现在用来救急。”

  灾民做饭都不够水

  芦山县卫生部门发现游泳池内的“宝藏”后,立即将泳池封锁,并向池内投入了消毒剂。不久后,野战多功能净水车开来,水管连在车内,开动车内马达,车上的出水管将纯净水导入军用蓄水带。

  军用蓄水带在12点蓄满水,附近的灾民陆续来到游泳池边取水。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志强说,游泳池内的水现在是芦山县城最大的水源,初步估算以野战多功能净水车的出水速度,可连续供应10天。“我们现在的任务一方面是供水,一方面是在城区周边区域寻找水源。”

  重灾区最缺的就是水源,昨日傍晚,记者在龙门乡采访时,灾民向记者反映最缺乏的物资就是水源。古城村月光山组组长郭洛兵称,现在灾民只能靠赈灾机构派送的矿泉水为计。“中午的时候每个人领了1瓶,但如果拿来做饭,远远不够。”

    [网易网-新快报]

宝兴震区灾民露天住宿最缺帐篷

  因塌方不断,昨天(4月22日)下午,救援物资才陆续运抵宝兴县城。目前,绝大多数灾民被集中在县城3个安置点内,基本的食物和饮用水能够维持,但帐篷的缺口达到1500顶以上,许多人仍然要在冰冷的体育场看台上过夜。此外,因通讯未完全恢复,硗碛藏族乡、蜂捅寨乡等多个乡镇的灾情仍在进一步统计当中。

  数千灾民露天住宿

  宝兴县城沿着青衣江狭长分布,四周均为高山环绕。县城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房屋倒塌现象,但不少房屋均出现开裂,群众不敢回家睡觉。县城约2万人口,设置了宝兴中学、两河口、武装部和红军广场等4个集中安置点。

  昨天下午3点,宝兴中学操场上,大大小小分布了近百顶帐篷。“根本就不够用。”居民张国生说,地震后当天下午,驻扎在宝兴县的武装部就送过来不少帐篷,多数都安置在中学的操场上。第二天,县民政局又送来几十顶,但县城里的灾民无法全部解决,不少人用塑料布、帆布和竹竿搭建起简易帐篷,供临时居住。

  在一顶军用帐篷内,约30平米的空间,有5家人共22口人居住。毯子直接铺在地上,左右两边各躺11人,除了中间不足20厘米的过道,没有多余的空间。

  县城东口的街旁也搭建了一排十几顶帐篷,居民介绍,这些帐篷都是自己家的。地震发生后,楼房不敢居住,大家就凑了一些帐篷,四五家人挤在一起。

  但还有一些人无处安睡。在宝兴中学操场东侧,是一块数千平米的看台。看台上的所有空间都被没有帐篷的灾民挤占了,他们找来席子横铺在座椅上、过道上,勉强当做床,露天而睡。简易的床铺周围,堆放着锅碗瓢盆和食物,这高高的看台,成了众灾民临时的家。

  杨朝宗老人75岁了,他和老伴睡在看台最高处,仅指着两床薄被。他说,自己是县城的租户,由于年老体衰,等他们赶到安置点时,帐篷里面已经住满了。

  昨天晚上,气温较低,暂住在看台上的数千居民只能找来更多的衣物,盖在身上防寒。“没有办法,只希望救灾物资尽快进来。”一位灾民躺在座椅上说。

  食物仅够基本保障

  “现在剩的食物还能维持。”张大爷说,自地震以来,物资一直很紧缺。一些灾民的家没有完全坍塌,他们就在白天跑回去,将米、面、蔬菜从狼藉的屋内找出来,带到安置点。昨天下午6点,到了吃饭的时间,经常看到几个帐篷的灾民聚在一起,将各自剩余的粮食分享,一同做饭吃。“每天就是稀饭,将菜拌到粥里,煮着吃。”张大爷说,操场上不让生火做饭,但是没有办法,大锅饭不够吃,只能自己想办法。昨天一整天,他们的帐篷里只发了一袋20只装的小面包。

  操场的大门口,有一个50平米的大棚子,是简易的公共厨房。棚子里面有3个大铁锅和6个铝锅,10张课桌拼成的案板上有几十斤肉,地上有一筐筐的土豆和蔬菜。棚子外,堆积了近3米高的木柴。“气罐用来炒菜,木柴用来烧饭。”做饭的师傅说,县里的居民自发跑来帮忙,有的负责洗菜,有的负责切肉,有的负责炒菜,还有的负责烧火。蔬菜和肉都是从附近的7个乡镇聚集来的,这些饭优先供孤寡老人、残疾人和救援人员食用。虽然每个大锅的直径都有一米长,里面炖着满满一锅的土豆和肉,但供应整个安置点的所有人,是完全不够的。

  据了解,全县的4个安置点内,都有这样的公共厨房,食材全部由政府提供。

  县城最缺的是帐篷

  昨天,救援物资陆续运入宝兴县城。临近傍晚,一些救灾帐篷抵达,部分露天住宿的居民得以搬入帐篷。

  宝兴县民政局局长竹培生介绍,从目前的情况看,灾民的食物和饮水都能得到基本保障,县城最缺的是帐篷,缺口约在1500顶左右。他说,县政府此前有100多顶帐篷的储备,已经全部发放完毕,截至昨天下午6点,只收到26顶支援帐篷。

  此外,由于信号不畅,硗碛藏族乡、蜂捅寨乡等多个乡镇的灾情县政府仍未完全掌握。竹培生称,各乡镇正在逐步对受灾群众的食宿做出安排。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天下午,宝兴县已经恢复供水。第二天,电信信号和移动信号恢复,道路开通。昨天下午6点,联通信号恢复。根据宝兴县的通报,硗碛藏族乡、蜂捅寨乡通讯已经基本恢复,供水厂能够基本运行,陇东镇已恢复供电。

    [京华时报]

 

 

相关报道

中国救援队寻找宝兴最后十几位失踪者

本报记者直击宝兴县现状;中国救援队寻找最后十几位失踪者

宝兴,这座在地震刚发生的30多个小时中曾是孤岛的小城,目前是什么样子呢?昨天中午1时许,记者进入了宝兴县城。空旷处到处是身着各色服饰的居民。这里聚集着彝族、藏族、羌族、苗族、蒙古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当地居民微笑着向记者点头打招呼。

靠山房屋被挤出原地

若没有这次地震,宝兴县城真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整个小城建在青衣江源头两岸,崭新的仿古建筑,规划得非常漂亮。城区主要道路上的建筑大多没有倒塌,但有开裂等“内伤”。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在山腰附近的一些房屋,有的全部坍塌,有的被塌方的沙石挤歪。靠山脚下的一处房屋,被挤得挪出了半米,随时会整体倒塌。

在山腰上,许多挖掘机正在打通通往各个乡村的道路。据介绍,宝兴县一些乡村目前还是“孤岛”,暂时没有得到救助。

人们围着救援车流泪鼓掌

“前两天确实很着急,和外界断了联系,电话也打不通,也没有电和网络信号,晚上一片漆黑。也不知道外面什么情况,救援人员什么时候能来。”一些居民告诉记者,地震当天晚上他们确实非常害怕,许多居民就直接带着被褥住在了江边。

从4月21日下午5点开始,陆续有救援车辆进入宝兴县城。“当第一辆救援车开进来的时候,我都哭了,感觉终于盼来了,我们都有希望了!”一些居民告诉记者,当时许多人围住了救援车辆,流着眼泪拍着巴掌。

帐篷和蔬菜仍然匮乏

“这几天我们两家人都住在车上,但是车子太小了。”在县城的一辆面包车上,住着陈芳和她的哥哥两家共7个人。

目前,宝兴县体育场是县城大多数居民居住的地方,但由于帐篷还不多,很多居民只能带着被子睡在看台的座位上。

在宝兴县体育场安置点负责食品后勤的龙永年说,目前整个宝兴县最缺的是帐篷和蔬菜。体育场安置点大概有近五千人,只有不到一百顶帐篷,看台上大概挤了五百人住宿。

救援队进入塌方处搜救

昨天中午,和记者一起进入宝兴县城的还有中国救援队,这支数十人的专业队伍带来了12只经过严格训练的搜救犬。有些搜救犬还在玉树地震中立下奇功。

据宝兴县抗震指挥部昨天下午介绍,目前宝兴县仍有十多人失踪,救援队伍将携带雷达、生命探测仪挨家挨户进行搜救。昨天下午,中国救援队带搜救犬进入塌方处进行搜救。

另外记者了解到,昨天晚上,宝兴县城的供电线路和移动通讯全部恢复畅通。

“国宝”一切都好

据介绍,宝兴县打造的“熊猫之乡”大门楼是去年建设的,“宝兴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也是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是名副其实的‘熊猫之乡’。”宝兴县马县长昨天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宝兴县的熊猫主要集中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而目前,宝兴县境内的大熊猫未出现受伤情况。

    [网易网-新安晚报]

宝兴县:抢通生命线最后一公里 碎石滚个不停

  下雨和余震致碎石不断落下阻路;县城房屋百分之百受损

  路通

  截至昨日(4月22日)18时30分,除芦山县境内两条乡道正在全力抢通外,地震重灾区宝兴县、芦山县境内的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已全部抢通,并通行正常。

  电通

  昨晚,宝兴县城区电力供应将总体恢复七成,医院、居民安置点等重点场地电力完全有保障。宝兴电力与国家主网的连接线路预计将于今天抢通,结束电力“孤岛”状态。

  昨天,作为宝兴生命线的省道210灵关到宝兴段打通,记者驾车从灵关镇进入宝兴。路上虽有多处塌方,但由于清障车及时清理,18公里的路程4个小时走完,得以进入宝兴县城。

  不时有碎石阻路

  一出灵关镇,记者的车辆就被公路管理人员阻挡在路边。一块峭壁下堆积了掉落的石头,铲车不断地把碎石运送到一边。这段路面前晚本来已经贯通,但是下雨和余震之后,落下的碎石又堆满路面,只能重新清理,并拓宽道路。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等待之后,车辆通过碎石路段。在路面随处可见被塌方砸烂的竹子和树木,露出青翠的折痕。之前被砸烂的车辆被清理出路面。

  从灵关到宝兴,现场监督施工的徐其斌说,有30多个崩塌点,可能阻碍道路通行的有10多个。救援车越来越多的进入,也让道路变得更加拥堵。

  最严峻的考验出现在最后一公里新光村路段。由于该地点山体崩塌比较严重,又处于风口,碎石伴着尘土一直不断滚落。最初车辆排队等待,后来有车慌忙掉头。最终,只能一辆车在碎石段不远处张望,看准机会加速行驶。单个行人不允许进入,很多回家探亲的人只好拦车以通过这段不足50米的距离。

  11时30分许,新京报另一路记者从芦山驱车前往宝兴,在318国道距灵关镇3公里处,武警水电部队正在抢通在道路上山体滑坡的碎石和淤泥,现场土方量大约几百平方米。

  现场负责指挥的该部队熊姓中队长告诉记者,昨日凌晨,芦山发生4.8级余震,造成该路段和前方150米处的路段发生山体滑坡,武警部队早上6时便赶到现场抢通。12时许,两段山体滑坡路段全部抢通,车辆通行正常。

  在灵关镇至宝兴县城段,有一处大规模塌方,高10余米。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处塌方很可能里面有人和车,救援队伍正在想办法进行救援。

  “隐形伤痕”

  有“熊猫古城”之称的宝兴县城被群山环绕,一条河从城中心流过。经过4·20地震,县城多处山体滑坡。

  宝兴县城的房屋有很多仿古建筑,从外面看,受损并不严重,没有太大裂痕。

  但在县城居民王绍英看来,这一次地震远比5·12对他们的影响严重。她说这次地震的感觉像从地下拱起来,室内所有东西全部摔到地上,房子内部受损严重。“裂缝手掌都能伸进去”。

  官方表示,宝兴县城房屋百分之百受损。

  之前,宝兴在5·12地震中被国务院列为38个重灾县之一。也有房屋进行重建,但多为社会公益房屋,比如医院和学校。个人房屋大多是由成都有资质的公司来加固,并未重建。对曾经加固过房子的陈宣鹏来说,这种加固在此次地震中并未起到作用,“用网卯起来的裂缝又裂开了。”

  此外,负责协调宝兴救灾工作的市工会主席表示,宝兴的岩层松散,容易引起地质灾害。

  安置点的希望

  昨天,宝兴县最大的灾民安置点,宝兴中学的操场上,还以彩条布拉的自制帐篷为主。有的灾民就睡在学校体育馆的看台上。

  高三学生周梅抱下宿舍的被子,她和两个同学晚上挤在一床被子里睡觉,“虽然有点冷,但是可以忍受。”她家房子垮了,但家人没事。她和大多数同学选择留下来当志愿者,帮助打扫安置点的卫生,协调分发物品。

  虽然现在还没有什么物品可以发放,但是,“相信会越来越多”。

  在安置点里吃饭的问题现在还需要自己解决。几家人凑到一起用砖头垒一个灶,煮从家中拿出来的东西。

  周梅这几天主要吃方便面,宝兴县城的一些小超市还开着,她可以买一点。她更担心的是学校的复课问题。

  宝兴县县长马军对新京报记者说,现在复课需要市里统一安排,暂时还没有计划。

  对于灾民最关注的帐篷问题,马军表示,昨天凌晨已经有300顶帐篷到达宝兴。随着交通的好转,“会越来越快”。

  昨天在安置点有一家农村信用社重新开业,已经有50笔业务。信用社的职员称,这么快开业是为了让灾民感觉到恢复了正常生活。

  在宝兴县城,有不少小吃店依旧开业,他们把摊子挪到屋子外面,在裂缝之外维持原本的生活。

  ■ 对话

  宝兴县委书记:灾区最缺帐篷

  昨日,宝兴抗震救援指挥部,刚查看灾情回来的宝兴县委书记韩冰利用休息间隙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谈及目前的交通及救援物资情况,韩冰称,目前宝兴的乡到村的道路仍然不通畅,灾区最缺的物资是帐篷。

  乡到村的路依然没通

  新京报:宝兴受灾的情况如何?

  韩冰:宝兴全县受灾人口有5.8万人,受伤2500人,死亡26人,失踪20人,直接经济损失48.4亿元。

  新京报:进入震后第三天,救援的重点有哪些?

  韩冰:让老百姓有一个安全的临时救治场所,解决食物、饮用水和卫生医疗问题。接下来,我们会帮助他们进行生产自救。

  新京报:有报道说,县里一些偏远乡镇的通讯现在仍无法联络。

  韩冰:不仅是偏远乡镇,现在只有县城和灵关镇恢复了,其他都还没有恢复。

  新京报:道路情况怎么样?

  韩冰:现在主要是县到乡的道路抢通了,但是乡到村的道路依然没通。所以说,道路的整体恢复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防止次生灾害最具难度

  新京报:那些乡镇的灾情严重吗?

  韩冰:这两天,部队和救援人员全部徒步进入了这些乡镇,挨家挨户敲门,排查救治。现在摸排已经完成,伤亡数量并不大。

  新京报:未来救援工作最大的难点在哪?

  韩冰:宝兴的地质结构以山地为主,易发次生灾害。最难的就是震后如何防止下雨引起的山体垮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新京报:难度有多大?

  韩冰:宝兴的山地面积是99%,你可以想像得到,防止次生灾害是非常难的。

  新京报:天气预报说这几天宝兴可能会下雨,可能引发泥石流。

  韩冰:降雨特别容易发生泥石流,不仅对公路的影响非常大,对周边老百姓居住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我们的灾民安置点尽可能地选择了离山体远的地方,但宝兴县能用的平地非常少。

  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特派震区记者 张寒 邢世伟

    [新京报]

 

 

相关评论

抗击地震,舆论“反应过度”了吗

  芦山地震的救援仍在争分夺秒进行。截至昨日18时,已有192人遇难、23人失踪、11470人受伤、重伤968人。救援人员还逐村逐户排查救助被困人员,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

  自地震发生以来,从中央领导到前线救援人员,都在把挽救生命放在第一的位置。现在看来,这次地震导致的后果,虽远远不如汶川地震那么严重,却仍受到全国人民乃至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几天来,从央视的不间断新闻直播,报纸不惜版面的详细报道,再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的会聚,都有一个主题:抗震救灾!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这有些“反应过度”了。

  果真如此?5年前的汶川地震之后,以人为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从后来历次大大小小的灾难中,救人成为首要事情,可谓佐证。而且,人们越来越形成共识,生命的价值不以人数多少来衡量,虽然这次芦山地震的伤亡和损失不如汶川地震,但舆论还是给予了极高的关注。这种关注,正是对个体生命重视的反应——所谓“今天,我们都是芦山人”。对人的生命越重视,舆论的反应可能越“强烈”,而这恰恰是国家的进步,可喜可贺,不必要大惊小怪。

  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度越高,社会对灾难的敏感度就会越高。5年前汶川地震的隐痛未消,所以当芦山地震刚一发生,人们无法判断灾情大小,众多媒体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体现的正是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正是媒体的及时详细报道,让灾情透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不能因为事后看起来灾情不如汶川地震那么严重,就认为舆论反应过度了。

  看起来舆论“反应过度”,还有个重要原因,和现在微博等自媒体的勃兴相关。微博等平台成了救灾的重要信息源,大量志愿者、当地民众发布震后图片,开列灾区紧缺物资清单等,这些信息的出现,扩展了灾区的实情,传递了救助的温暖,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个体的生命价值因而也更被看重。灾区每个具体生命的悲欢,更加触动人们的心灵,唤醒了社会更多的爱心和行动。

  总之,这些其实都是值得珍视的进步。舆论的关注也是一种抗震救灾。各种信息越丰富,参与救援的力量越多,对灾区的帮助也就越大。众多记者深入灾区,及时发出的震区信息,有助缓解社会因未知而导致的焦虑和恐慌,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寻人、求助,也对救援产生助力。当然,信息时代,难免也出现了一些有害信息,这需要依法加强管理,但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进入“微时代”,个体生命的价值必然会越来越受重视。每一个生命遭遇的不幸,都有可能激起舆论的强烈反弹,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在一些重大灾难之后,舆论的“过度反应”也可能将会是常态,我们需要适应这个趋势,而不是因进步洪流中信息量大或者夹杂了少数杂质,而过于苛责,那才是真的“反应过度”。

    [新京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