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地震应急响应
汶川地震后时隔5年,芦山7.0级地震又一次降临四川。从震级速报到无人侦察机起飞,从国家第一时间启动预案到军队地方联动救援,芦山震后显示出政府反应快速。遭遇停水断电,通信中断,宝兴成为“孤岛”;大量专业救援力量与民间救援力量涌入雅安,道路拥堵不堪。对于这种状况,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李明称,灾后的反思很重要。
【通信】宝兴为何成为孤岛?
现状:地震后,三大公共通信公司的网络断网,宝兴县成为“孤岛”。次日,国务院和省级指挥部主要负责人,也在等待孤岛的消息。应急通信无力,给救援指挥部的决策和救援力量调配造成极大困难。
李明:信息在重大灾害应急处置中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各国的灾难救援中,通信都是第一位要保障的重点,而公共网络的基站容易在灾害中损毁。其次,灾难后大量公众用户使用会造成网络超载。从各国灾难应急经验看,他们在应急指挥时多使用应急专网。类似公安指挥中心那种网络,可调配警力。应急指挥通常由一个领导向若干人下达指令,应急专网可实现一对多信息传递。救援中多类型的指挥部之间通信波段不同,无法有效传递信息,影响救援指令准确快速传递。
钟开斌:这次救灾面临着一些难点。首先,整个应急通信和交通不完全畅通,所以导致第一时间对灾情的了解、分析和判断受到影响。其次,芦山地震出现的网络瘫痪等问题,反映出地方缺乏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综合信息体系,导致信息出不来、进不去,对灾情的判断、力量的部署上会有些偏差。
【交通】交通拥堵因何再次出现?
现状:20日下午6时,陈万芳夫妇的车子开到芦山县,一路上延绵不断的“归乡”队伍和救灾车辆已使S210拥堵不堪。这对夫妇只能步行回家。第二天,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前往宝兴时也路遇堵车,只能下车徒步。S210是连通宝兴县和芦山县的“生命线”,直到22日上午,宝兴县所有乡镇道路均抢通,芦山县所有乡镇均有公路可通达。
李明:汶川也出现过车流量大,道路拥堵,但芦山地震这种现象更为明显。首先专业救援力量要保证首先通过,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可在远端进行分流、控流措施。专业队伍尽量配备快速路桥装置,比如桥垮了可以快速架设装配式桥梁,遇到大石堵路也可部署快速设施跨过。这从解放军舟桥部队使用情况看很有效。此次重庆警备区预备役就与华舟重工一道应用其快速桥梁前往雅安灾区救援。
程晓陶:汶川地震时,就出现紧急救援的黄金期道路进不去出不来的情况。同样是山区,道路不通应该能预料到。合理的救援挺进顺序应该是打通道路的队伍和重型设备先行,但当各种救援力量急于涌入灾区,遇到滑坡巨石受阻时,抢险开路的工程设备反而因道路堵塞调不上去,耽搁了宝贵时间。山区道路不像平原,能让得开,很可惜,汶川时出现的道路拥堵问题这次还是出现了。因此应更精细化地完善应急响应预案,争取下次地震发生时,救援能更理性、有序。
钟开斌:根据当地地理地质地形等情况来决定交通、通信等是否抢修、如何抢修,避免因盲目抢修道路或赶任务而造成资源浪费。做好灾区秩序管理减少因大量人员、物资涌入导致对救灾不必要的干扰。这次地震的交通管理和安全管理有待加强,为保证救援队员安全,高速公路在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免费放行,保证道路畅通。
【自救】如何调动第一响应人?
现状:强震过后,正准备家宴的太平镇村民卢先华忙招呼左邻右舍出门躲避。在村委会来不及反应时,村民开始统计自家及邻里的伤亡情况。但在松散的村民组中,获得准确伤亡数据并不容易。
李明:在应急救援教训培训和各地试点中我们比较注重第一响应人,灾害来临时“左邻右舍”(邻居、基层街乡、派出所等)是最先响应和实施救援的。这块力量几乎是零距离,国际救援比例最高的也是第一响应人,作为补充,外界的救援针对的是急难险重。但目前我们对基层的灾害自救能力培养不够,基础储备不足,有些地方的百姓不知道该怎么自救,基层村、镇政府不知道如何施救。这需将防灾能力纳入教育体系,形成常态化。
程晓陶:发生地震时,最重要的是自救,自救的效果最好。下一步中央政府的作为应更好地体现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汶川抗震救灾最紧张的阶段,许多高层领导都去灾区,效果并不好,这次应尽力避免。
我们国家历朝历代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以工代赈”,国家拿钱给灾民,对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你来参加救灾,就领一份报酬。这种制度很好,可把当地大量闲散劳动力发动起来自救。
【空中救援】空中救援为何滞后?
现状:芦山地震72小时后,由于道路拥堵,很多受灾区域没有足够的水和粮食供给。网友们提出,在陆路无法挺进时,为何不空投食物和水以解燃眉之急?网友指出,应反思救灾效率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与五年之前的汶川地震相比,五年之前几乎没有民营通航公司参与救灾,这次通航民企表现尤为积极,反应速度非常快。
这次通航民企们的“待命”,也是中国紧急救援体系尚未健全的反映。去在中国救援体系中未考虑过民间力量,是因政府尚不掌握整个民间拥有的可供参与救援的飞机数量及位置分布。未纳入应急体制,也导致不能最快速掌控与调度这样的力量。
政府将具备条件的通用航空公司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以备采用。同时,对列入目录的通航公司在专业救援设备的配备以及培训演练上,提出要求和提供相应支持。这样可以平战结合,以实现应急救援最大的经济性。据《21世纪经济报道》
【专业救援】救援力量如何提高专业性?
现状:志愿者在前往灾区的路上不慎发生车祸;交警未来得及制止,两名志愿者把车停在路边下车拍摄伤者照片。汶川地震后,非专业救援是否适合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成为热点,有网友提出“不要用你的无知给灾民带来二次伤害”。实践证明,不当的方式会对专业救援形成掣肘。截至目前,雅安救援力量达24066人。
李宗浩:救灾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武警、消防、现场急救等一定要做评估,把伤员救出来,要安全救灾,每个细节都会影响到伤病员的一生。非专业救援很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我体会,至少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因现场处置不当、抢救不当、转运不当造成截瘫。
程晓陶:汶川地震时,大规模人员涌入灾区,有必要性,因为那是8级地震,毁灭、伤亡的程度非常大,必须依靠很多外面的力量来救援。但这次只是七级地震,当地的伤亡和房屋倒塌率和汶川不能比,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本来只有几万人,一下子涌入好几万人,他们的吃、喝、休息等后勤保障就很困难。救援必须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全球而言,七级地震较频繁,我们所有地震都打着举国救灾的旗帜,这需要反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优良传统,但得看支援到什么程度。
丁元竹:汶川地震后,全国近300万志愿者驰援,确实为灾后救援、重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分批前往的各路志愿者的介入方式,前后不一,甚至完全相反,让受灾群众无所适从,受到二次伤害。这次芦山7.0级强烈地震,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激起公众抗震救灾的极高热情,可以理解。但鉴于汶川地震中动员志愿者的经验教训,前往地震灾区的志愿者,应有专业的技能和组织,避免因一时冲动而擅自进入灾区。
【社会救援】民间救援无序谁之责?
现状:地震后,公益组织、志愿者、记者涌向雅安,导致专业救援力量无法进入,伤员无法运出。21日10时,网友在微博上呼吁,“跪求社会志愿者们,不要再去芦山和宝兴了!”“给救援部队让条路吧”。
李明:造成这种无序不仅是政府原因也有民间团体的原因,虽然政府要求不要贸然进入灾区,但还有很多救援组织仍然源源不断地去,包括我认识的民间公益组织也去。反过来说,政府也有责任,给社会组织提供的救援渠道不好,平时的宣传也不够。
在美国有专门的灾害救助联盟,所有的灾害救助队伍都是这个联盟的成员,日常,这些成员各自从事工作,但也可以与联盟共享各类信息,一旦发生灾害,联盟将启动,由他们根据情况分配各救援队的任务。救助联盟自身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在应急启动时,会形成实体的指挥部,也有网络虚拟的指挥中心。
张小明:现在物资进入灾区比较多,设一个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中心或者平台,志愿者去了以后不要自己去送,到了基地以后,应由当地政府统一协调。
A16-A1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郭超 杜丁
金煜 魏铭言 邢世伟
[新京报]
遇难女志愿者追思会举行
家属将现场获捐的2.5万元捐灾区
汪策家人准备将现场获捐的2万5千元捐给灾区人民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陈雪 实习记者
颜雪)今日下午,成都大学为不幸遇难的女志愿者汪策举行追思会,汪策生前的同事、好友及成都大学部分师生共计300多人参加。汪策曾是该校1997级的学生,生前是贵州某药业公司在四川办的攀西片区经理,芦山地震发生后,她主动请缨运送药品支援灾区,途中被滑坡坠石砸中,不治身亡。28日是她33岁的生日,如今,生命的年轮停止转动,永远停在32岁,停在了路上。汪策家人准备将现场获捐的2万5千元捐给灾区人民,其母将把女儿骨灰带回贵州遵义的家乡,让汪策魂归故里。
汪策表妹刘恬恬
现场:汪策家人准备将获捐的钱款捐给灾区
下午6点,成都大学的师生在追思会现场点起白色蜡烛,摆成一个心型,还有四天就是汪策33岁生日,汪策的遗像前还专门摆放了一个生日蛋糕。
22日那天,汪策的父母在遵义的家里听到噩耗后,其母当场晕倒,62岁的父亲直接瘫坐在地上,都不敢相信女儿遇难的事实,后来,汪策的母亲连夜赶往成都东郊殡仪馆。
今日下午,汪策的表妹刘恬恬代表家属参加了成都大学举行的追思会。刘恬恬说:“表姐16岁就来成都读书,在这边打拼,没想到就这样走了,我们感到既悲痛又骄傲。”
追思会现场,成都大学一负责人称将学校的见义勇为奖命名为“汪策见义勇为奖”,并向汪策的家人捐赠了一万元。成都市民凌蓉代表成都、郑州和北京的热心网友将义务拍卖而来的一万五千元捐赠给汪策的家人。获捐后,刘恬恬说:“谢谢你们的好心,我们准备将钱捐给灾区人民,他们更需要这笔钱。”
追忆:汪策生前是个热心肠
参加追悼会的还有汪策的十多位同班同学,1997年,她们一起进入成都市卫生学校(现为成都大学的二级学院)就读中西结合专业。张红英是汪策的同学兼好友,买房子都买在一个小区里,在她眼中,汪策是一个求上进、责任心强的人,也是个热心肠,5年前的汶川地震,当了志愿者到灾区参加救援。一直单身的汪策跟好友透露过想结婚成家的想法,“汪策多喜欢小孩子的,我们之前也一直在帮她物色男朋友。”
“在办公室里,我们大家都喊她‘策姐’或‘策妈妈’,她是家里的老大,很会照顾别人,非常热心,我们将永远记住她。”话没说完,同事唐甜已经泣不成声了。
“昨天我去殡仪馆看了汪策,她是那么地年轻,没结婚,没当妈妈,人生的路就走到尽头了。”汪策读卫校时的班主任崔维说,汪策是个很听话的学生,个子长得高,性格大大咧咧的,但很会关心人,毕业后也保持联系,每到教师节都要给老师发短信。
25日上午9点半,汪策的追悼会将在东郊殡仪馆举行,之后,汪策的家人将带着她的骨灰回乡,让她魂归故里。得知消息后,汪策家乡的公路也正在加紧施工,为汪策铺平回家的路……
[四川在线]
山中遇坠石 志愿者不幸遇难
志愿者遇难
□天府早报记者陈雪实习记者颜雪摄影方炜
昨日(4月23日)下午2点过,从成都出发运送医药棉被等救灾物资到宝兴县的4辆车在芦山县至宝兴县路段遭遇余震滑坡,坠石砸中车队中的第三辆货车,该车上3名志愿者严重受伤。
伤者被赶往灾区的民兵发现后,送往邛崃市人民医院。坐在副驾驶室的女志愿者汪策因受伤过重,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伤势:两名受伤志愿者无生命危险
昨晚9点过,天府早报记者赶往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当时坐在副驾上的另一志愿者、50岁的仓库送货员陈世华头上绑着绷带躺在病床上,惊吓加上疲惫,他渐渐睡着了。另外一名伤势相对较轻的46岁司机张其顺则被送进手术室,医生正在为他清理伤口。
陈世华、张其顺是下午6点23分转入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两人一进医院,等候在急诊室的医生马上对两人进行伤势诊断。“当时陈世华神志不大清醒。”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护士长兼外科支部书记汪丽进说。
经医生初步诊断,陈世华第五颈椎骨折、颅底骨折、前额皮肤软组织挫裂。“当时马上对他进行补液、抗炎、吸氧、监护。”外伤包扎完毕后,需要等待6到8小时复查CT。晚上10点10分完成复查后,陈世华表示“感觉良好”,在一旁守候了5个小时的妻子才终于舒开眉头。
伤势相对较轻的张其顺则马上接受了清创手术。他被初步诊断为左足底、足跟皮肤软组织撕脱伤,“为了防止软组织感染,必须马上做清创手术。”
讲述:滑坡坠石险将货车逼下悬崖
结束手术后,张其顺讲述了昨日下午遭遇的惊魂一幕:
张其顺和陈世华是成都某家居用品公司员工,汪策是位贵州姑娘,现在是某药业公司员工。汪策所在的公司派出3辆车,打算运送一批药品和大米等粮食支援灾区,在成都这家家居用品公司又采购了一批棉被后,因为3辆车装不下,该家居公司也派出一辆车一起前往。
4辆车从成都出发前往宝兴。下午2点过,行至芦山县到宝兴县的路上,突然就听到一阵“咣当”声,不断有坠石砸向车子。前面的两辆车加速冲了过去。张其顺见状,也准备冲,谁知突然又来一波坠石,直接把货车车厢砸凹进去,还推得车滑向左边悬崖,幸亏悬崖边有一块1吨多重的大石头挡住,货车才没翻下悬崖。
陈世华靠着张其顺坐在前排中间位置,汪策坐在最右边,就挨着山体,被砸得最严重。“当时汪策和陈世华不断流血,大石头挡在驾驶室外面,我好不容易打开车门挤了出去,想把他们两个拖出来,刚一下车,又滚过来一些石头,我的左脚就被卡在石头中间动不了了。”张其顺说,过了10多分钟,前往灾区救援的民兵发现了他们,想办法将3人送到了邛崃市人民医院。但汪策因受伤过重,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编者有话>>>
别让爱心碎在路上
汪策就这样走了,她为灾区人民送药送棉被的脚步,永远停在了路上。在悲痛之余,我们也不禁思索,志愿者怎样保障自身安全,怎样才能不让帮助灾区的一腔热血,就这样洒在路上。
连续多日,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都在呼吁,私家车、缺乏经验的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不要轻易前往灾区。一是灾区生命通道负载有限,社会车辆运力不足反而造堵;二是,灾区余震仍在继续、次生灾害不断,如果没有相关经验,反而容易陷入困境。
我们不禁想,如果汪策他们当时把这些救援物资交至专业运输队伍运送,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汪策,走好。也请所有志愿者,保重。
专业志愿者建议>>>
无经验者不要轻易前往灾区当志愿者
昨日,北川羌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北川中国心志愿者团队总领队高思发提醒打算前往灾区当志愿者的人们:
第一:没有经验的人不要前往灾区当志愿者。且不能单独成行。
第二:志愿者要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要呆几天,自身装备物资是否足够,不要把自己变成受灾群众坐等救援。
第三: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做好政府的帮手。不要动辄参加救援,救援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思发所在的北川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已于20日晚7时抵达芦山县太平镇。这支团队参加过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玉树地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灾。
(吴楚瞳)
[四川在线]
相关报道
汶川地震宝宝芦山地震去世
“她汶川地震的时候出生,芦山地震就没了......”芦山县黎明村王洪武拿着女儿的照片,又一次掉下泪来。他的女儿王延霞在“4.20芦山地震”当天被断墙砸中,不幸去世了。
父亲王洪武说,2008年5月12日,本是妻子的预产期。夫妻俩已经在芦山县医院预约了那天进行剖腹产。但由于“512汶川大地震”时,芦山震感强烈,5月12日当天余震不断,妻子的剖腹产就延后了一天,女儿于5月13日出生。“本以为她避开了地震,一生再无灾难,谁知她的一生还是没有逃脱地震。”妈妈说,女儿最臭美,喜欢画画和跳舞,最喜欢吃苹果,爱穿花裙子。
女儿离开后,妻子整天以泪洗面,王洪武不得不把照片藏起来,免得妻子看到难受。
王洪武还有一个10岁的儿子。他说,他原本住在老家黎明村王窝组,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儿子能上个条件好的小学,一家人就搬到了县城,在县城里租了一个套二的房子。
4月20日清晨,芦山地动山摇,王洪武一家人都往外跑。在奔跑中,小延霞被断墙砸中头部,当天不幸离世。
看着妈妈哭红的双眼,王洪武十岁的儿子抱着妈妈,沉默没有言语。他跟记者说,以后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去网吧打游戏了”
[网易网]
相关评论
新华网评:向抗震救灾中的那些平凡英雄致敬
王石川
据四川省民政厅4月23日6时统计,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
地震已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踪、12211人受伤,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在这场地震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序有效,看到了灾区人民的守望相助,也看到了每一个支援灾区人民的手足之情。在这场抗震救灾中,涌现了一批平凡英雄、“最美人物”,他们平凡而有坚守,英勇而不懈怠,他们有救援者,有志愿者,有的还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据报道,22日下午2点过,由成都前往
雅安经邛崃高何镇至龙门山路段发生坠石,向灾区运送药品的贵州籍女志愿者汪策不幸遇难。由于被一块大石头卡住,车没有被飞石推下悬崖,同车两名志愿者幸运地躲过一劫。汪策原本可以悠闲地待在家里,但面对雅安地震,她主动请缨前去灾区运送药品,她32岁的生命戛然而止,让人扼腕叹息,我们把敬意献给她,献给她的家人。
在志愿者队伍里,还有一个人特别值得一提。据成都商报报道,绵竹汉旺人廖智是一位舞蹈老师,“5·12”地震让她失去了双腿。芦山地震发生后,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赶赴灾区当起了志愿者。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廖智戴着假肢送粮、送衣、送发电机、搭帐篷。人美心更美,这是一颗坚强的心,更是一颗感恩的心,更让人看到了志愿者精神的绵延。
抗震救灾绝非风花雪月,有志愿者遇难,也有救援者受伤。21日中午12时许,武警交通1总队3支队6中队少校、37岁的宋永科工程师,带领百余名官兵战士在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抢修道路时,被飞石击中头部,生命垂危。庆幸的是,经过手术宋永科已脱离生命危险。
有谁获悉亲人正经历灾难的消息却还能踏上挽救他人的征途,有谁还能在明知家人近乎咫尺却因执行任务过家门而不入,在此次抗震抢险救灾中,就有这样这样一名雅安籍战士,那就是什邡市消防大队金河路中队战士何伟。家园被毁,对亲人,年轻的何伟不可能不牵肠挂肚,对乡邻,也不可能不忧心如焚,只是他为了更多的人,暂时把内心的担忧搁置起来。何伟说,“我知道家中父母、亲人安全就可以了,我在这里参加救援也是一样的,家那边肯定有其他战友在帮助他们。”这是一种境界。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也发生在武警四川总队一支队一中队长杨昌军身上。杨昌军的老家就在雅安芦山县思延乡,这次地震,他家未能幸免,房子倒塌了,家里值钱物被砸坏。得知儿子随部队来到自己家门口救灾,其父母想让儿子派几个士兵去帮忙收拾一下,比如把埋在废墟中的存折找出来,杨昌军拒绝了。拒绝不是冷漠,而是自律,这是对纪律的尊重,公私分明,这样的救援队员才让人放心。
“磨刀老人”吴锦泉的事迹值得一提。得知四川芦山地震消息后,吴锦泉来到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捐款,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一元硬币1714枚,五角硬币503枚,一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全部捐给灾区。吴锦泉并不富有,两千元钱对灾区也许并不起太大作用,一定程度上说吴锦泉本身就是需要救助的对象,捐与不捐,人们并不会责怪他。他捐了,这是一位朴实而善良的老人。
还有一件暖人的事。芦山老城区七旬多的余克全老太太在地震时受了伤,由于家毁了,儿子在外地不能回家,她和老伴带着8岁的孙子住进了帐篷,每天到医院换药需要侄子陪同。而实际上,他的儿媳妇就是这家医院的护士长,婆婆受伤两天了,儿媳却全然不知。余老太称,“没敢告诉她,这几天她也在忙着救别人,都没空回家,不想给她添乱。”这是一名深明大义的老人,没有过高要求,本分,诚恳。
可以说,在抗震救灾中,像吴锦泉一样热心捐赠的人一定还有不少;尽心尽力的救援队员,一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志愿者队伍中,也有着太多的人在默默献力,不求索取。从救援者到受灾者,从志愿者到捐赠者,这些平凡的人,带给人们坚韧的力量,向他们致敬,把敬意化为实际行动。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