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各地民众默哀3分钟 车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中新网4月27日电
据央视报道,今天是四川全省哀悼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各地汽车、船舶鸣笛,防空警报鸣响,人民默哀3分钟。
四川省政府25日发布公告,为表达全省各族人民对“4·20”芦山7.0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省政府决定,4月27日为全省哀悼日。
27日当天,四川省停止公共娱乐活动,8时2分起,全省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船舶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截至4月26日,“4·20”芦山7.0级地震已经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
[中新网]
四川芦山地震哀悼日:震后反思 从敬畏生命开始
中新网4月27日电
(阚枫)今日,四川全省哀悼,悼念芦山地震中的遇难同胞,民众默哀3分钟,汽车船舶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地震发生至今已满一周,悲伤之后,无论是总结经验、还是反思问题,请从“敬畏生命”开始。
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这是截至26日的震后伤亡数字。地震后的一周,这些在惊恐和悲伤中变化的数据,也记录了一场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的举国救灾。
敬畏生命,从大地震发生后的紧急救援开始。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做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的指示,并在震后数小时抵达灾区指挥救灾。从解放军到武警,从政府部门到社会组织,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水陆空并进,不遗余力向灾区挺进,打通条条生命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中,来自中国民间的力量也第一时间汇聚。在众多祈福、救援、募捐、献血等支援行动中,有公民的个体力量,更有组织、团体的力量。
互联网上,悲伤、无助、坚毅、感恩……灾难发生后,太多复杂的“表情”被深入灾区采访的记者记录,同胞的遭遇也通过微博波动着数亿国人的心。在生命救援的过程中,有反映生命奇迹的救援事迹,也有彰显人性光辉的温情故事。
敬畏生命,不能只限于生死关头的悲伤或感动。大地震后,突发自然灾害暴露的系列“隐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反思。从5年前的汶川到今天的芦山,中国的地震预测再度因为一场大地震备受关注。“怎样跑在地震前头”,这不仅是科研领域面临的挑战,更是关乎无数生命逃离灾难的大问题。
在爱心的收集与传递中,慈善机构如何在更加透明的机制中构建社会公信力?大地震后,中国公益慈善界不得不在民众“爱心站队”的尴尬中重新思考。
在爱心汇聚中,脆弱的生命通道,承载不了直接涌来的关爱。地震发生后,由于道路塌方以及社会车辆无序进入灾区,通往震区的道路出现了“爱心大拥堵”,物资进不去,伤员出不来。面对灾难,满腔热情中,如何理性、科学救灾也是此次地震留下的一个思考。
敬畏生命,要让逝者获得安息,更要让生者获得慰藉。七级强震发生至今,在全国之力的救援中,地震灾区已大部分恢复供电、供气,商业网点和银行网点也已逐步恢复营业,部分学生开始复课。在各色的临时帐篷中,民众的生活正渐渐恢复。
但是,地震发生一周之后,在从灾区传来的新闻报道中可知,一些居民仍然扯着一块破布或塑料薄膜安身,部分乡镇受灾民众甚至仍露天而眠。
由于雅安地区雨季将至,“只遮太阳不遮雨”的临时帐篷或能解受灾民众一时之困,终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抗震救援逐渐过渡为灾后重建,在大规模安置房建成以前的数月内,大量板房的需求将逐渐凸显。
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安排芦山抗震救灾工作时要求,及时组织开展灾害损失评估,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和方案,适时启动灾后重建工作。
如今,震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逐步展开。当关切逐渐淡去,生活归于平静,面对漫长的家园重建,灾区的“震后考题”其实才刚刚开始。(完)
[中新网]
新华时评: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朱迅垚、杨绍功)26日,是芦山地震第七日。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深切悼念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中罹难的亲人、在抗震救灾中牺牲的同胞。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惨痛的时刻——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七级地震袭击了刚刚开始一天忙碌的人们,顷刻间地动山摇,让生命陨落、家庭破碎,数十万人身陷灾难之苦,至今已造成196名同胞遇难,21人失踪,11470人受伤。
这是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之后,又一次袭击中华民族的灾难。生离死别如此猝不及防,在我们的记忆中再次刻下一道难愈的伤痕。在第七日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一次集体纪念来抚慰人们的身心创伤。这一天,让我们一同感念逝者,唯愿借此给生命以尊严,给牺牲以敬意。我们深知,我们的感念正是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
不能忘却所有死难同胞曾经留给这个世界的美好。地震中死去的兄弟姐妹,曾经与我们一样积极生活,努力工作,给社会国家和各自的家庭作出贡献。任何怀念的仪式都是为了我们对他们不可忘却的纪念,唯其不可忘却,他们才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永恒。这是我们唯一对他们的告慰,也是生者对死者最大的尊重。
不能忘却这次救灾中的大爱真情。在芦山,8岁芦山男孩徒手2个小时挖出被埋妹妹;在成都,当血库无法满足用血需求时,“90后”们挽起衣袖成为献血主力;在全国各地,企业、个人积极为灾区人民捐钱捐物,食品、药品、帐篷、医疗器材等紧急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无论是灾区人们自救的坚强,还是社会各界展现的关爱,都让我们为之感动。这种大爱和坚强正是民族生生不息所在。
我们同样不能忘却灾难对我们的启迪和教训。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体系在芦山地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反应机制;救灾中,政府民间协调有序,权责分明。正是有了应对汶川地震的经验,我们才能有芦山抗震救灾的从容。芦山地震后,我们同样应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抗震救灾体系。
感念逝者,激励来者。那些不能忘却的,证明生命的美好能够战胜死亡的力量。让我们超越灾难,凝聚起更大力量,继续前行。
[新华网]
在悼念中体味生命的重量
今天是四川全省哀悼日。早上8点02分,四川民众默哀3分钟,汽车、船舶鸣笛,防空警报鸣响,以表达对“4·20”芦山7.0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
截至昨日,芦山地震累计200多万人受灾,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农村住房倒塌18.63万间,城镇住房倒塌6700多间。基础设施,包括公路、桥梁、电力、通信、水电站、水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场灾难,使刚从“5·12”汶川大地震阴影中逐渐走出来的四川人民,在旧悲之上,又添了新伤。
现在,人们已经通过媒体的采访报道得知113名遇难者的名字,从中我们还知道了他们的年龄、遇难地点及现场场景描述,知道了其中一些人生前的理想和未竟的愿望。这使得遇难者,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令人生疼的生命。
那些名字,那些故事,让我们的悼念更加明确,悲伤更加具象。
在这些名单中,有为拯救弟弟而趴在弟弟身上死去的小女孩陈宇;有下葬前被父亲把名字改为武吉的15岁少年武杰;有用80岁老父的棺木入葬的儿子杨兴军;有长大想当老师的小孩李媛媛;有被十多名兄弟抬着走了27小时终于“叶落归根”的周慧军;有很少照相、最后不得不把身份证作为遗像陈列的罗文婷;有赶往救灾现场而掉下山崖的军人杨波和李堂东;有为给灾区送药而被飞石砸中的志愿者汪策……
如果说一个生命就是一个世界的话,196条生命就是196个世界。这些和我们一样,在凡俗的生活中有着各自喜怒哀乐的世界,被定格在那个悲伤的早晨。
当人们透过泪光读到有关他们的文字描述时,看到的是慈祥的爷爷奶奶,亲切的爸爸妈妈,可爱的邻家小弟小妹,娇弱的稚子弱女。这些令人感同身受的形象,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生命从来不是孤岛,所有人的欢喜悲愁,都与我们有关。我们为那些远去的生命真诚落泪的时候,他们正以另一种方式,新生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
遗憾的是,另外83名遇难者的名字,我们还不清楚,已公布的遇难者名单,也来自于各个媒体的汇总,而非政府部门登记造册并公布。人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公布遇难者的完整名单;甚至考虑建设一座纪念碑,把他们的名字镌刻其上。
详细地收集和公布遇难者的信息,全民哀悼,这是基于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表明中国的历史记述,在保持宏大叙事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微观和细节的记录。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记取。每一个名字,都值得珍视。只有细节越具体,历史才会更鲜活和生动。而在缅怀这些和我们一样流着相同的血、有着相同悲欢的人的时候,才会更加感动和充满敬意。
愿196名遇难同胞安息!愿每个活着的人珍重!
[新京报]
相关报道
抹去泪水,献上自己的爱--灾区群众互救互助、协力抗灾剪影
新华网四川芦山4月24日电(记者何宗渝、陶冶、吴丹、叶健、任峰、周相吉、李健)“叔叔,来杯热茶吧!”在宝兴县新光村,12岁的女孩胡涯溪捧着塑料盘,把盛满热茶的纸杯递给路过的消防战士。盛情难却,“兵哥哥”接过热茶,道声“谢谢”,一饮而尽。
芦山地震发生后,各地的救援力量迅速驰援灾区。受灾群众抹去泪水,强忍悲伤,互救互助,协力抗灾,以最朴实的方式回报救援人员。
人间自有真情在——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为这句话增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注脚。
“救别人就是救自己”
4月20日晚,地震重灾区龙门乡,没有帐篷,没有棉被,却有互帮互助的群众和赶到震中通宵忙碌的救援者的身影。
龙门乡吴家坝的小伙子杨建在成都一家木门公司上班,地震发生后,他立即搭朋友的摩托车往家里赶。路上他又辗转搭乘汽车,并徒步在七八十公里的山间小路上走了10个小时,到家时发现曾经无比温暖的家已破损不堪。
但看到家人平安无事,他的心就放宽了,随后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他对记者说:“今天我去救别人,说不定哪天别人就会来救我;今天不去,当我真有难了,指望谁来救我呢?我今天走了太远的路,腿都肿了,明天要是还能走,我想翻山去宝盛那边,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能帮一点儿是一点儿”
21日,记者在芦山县城通往龙门乡的210省道金花路口,看到一块写有“芦山双力便民服务”字样的指示牌。边上一张简陋的桌子上,整齐摆放的4个接线板上插满了手机充电器。
坐在桌边的张燕告诉记者,他们的店是从事汽车维修的,这里是通往震中的必经之地,救援车辆要从这儿过,老板决定把能用的设备都拖出来,免费提供应急维修、更换备胎、手机充电等服务,能帮一点儿是一点儿。
老板胡洪良站在路边,等候需要维修的故障车辆。他说:“这时候,运送救灾物资是最大的事,耽误不得。我们没有太大的本事,尽自己所能吧!”
不要钱的摩托车
22日上午,记者一行3人正从芦山中学赶往芦山县老城区采访,一位身穿黄色上衣和牛仔裤的年轻男子骑着摩托车停到记者面前。
“同志,你们到哪儿去?我拉你们去嘛!”
“到老城区多少钱啊?”
“这个时候还谈钱?我们不发国难财,快上来吧!”
“我们有3个人,坐不下啊!”
“没事,距离不远,一个人先等着,我拉两趟嘛!”
到达目的地,记者递上20块钱并询问他的姓名,但他拒不收钱,也不肯透露姓名,迅速骑着摩托车往回走了。
火锅店的免费餐
22日中午,记者走进芦山老城区的一个临时安置点,发现这里的居民正在吃午饭,但每个人的饭菜都一样——蔬菜肉丸汤泡米饭。
一位老大爷告诉记者,这几天安置点几十个人的饭菜基本上都是一家火锅店的老板做的,不仅有肉有菜,还不收钱。
老大爷所说的火锅店老板名叫李琴,在安置点旁开店已经3年。
记者看到,安置点帐篷边简陋的露天“厨房”里堆放着不少大葱、白菜、扁豆、莴笋和鸡蛋。李琴说:“这不光是我从店里拿来的,还有其他居民冒着余震从家里的冰箱里抢出来的,够我们几十个人再吃一两天。”
校门前的“感恩饭”
22日中午,龙门乡红星村村民杨力一家推着一个手推车,把一大锅白米青豆饭送到了芦山县隆兴中心校门口。一见到学校的志愿者和救援人员,一家人便把香喷喷的米饭送到他们面前。
在学校门口,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感恩”两个大字。杨力说:“这块碑是为了感谢汶川地震后帮我们重建学校的好心人而立的。虽然我们生活也很困难,但还有一些粮食,来救援的人都很辛苦,吃饱了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茶艺师煮稀饭
“你好!要吃点稀饭不?”
“不够的话可以再来拿哟!千万别客气!”
23日中午,雅安城区的解放军第三十七医院临时救治点前,29岁的茶艺师申丽江和3位同事跟前几天一样,来到这里向往来行人分发热粥。
“地震后,我们的茶楼损毁严重,只得停业,老板就安排我们20个员工给大家煮稀饭,在市区5个人员集中的地方发放,每个点一天大概发放600碗。”申丽江说,“煮稀饭我们不太在行,比起平实的工作也更辛苦,但在这时候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再累也值。”
老交警当起“总指挥长”
在芦山县公安局家属区临时安置点,活跃着一位退休的老交警杨学友,大家亲切地称他“总指挥长”。
地震后,他组织家属区居民找到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将报废车辆简单清理后搭上防雨布、铺上棉被,就成了临时住所。随后,他又主动担负起180多人的生活保障任务,还带领大家成立了安全保卫组、政工组、后勤组,并专门安排了几个厨艺较好的居民负责做饭。
“大人们都出去抗震救灾去了,留下的都是小孩和老人,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你看这些车厢像不像延安的窑洞?”杨学友笑着说。
记者在杨学友写的生活安排表上看到,每天小孩、孕妇和病人还有牛奶供应。他说:“牛奶数量有限,是震后分批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要优先考虑他们”。
记者看到,在老杨身边不远处,一锅水饺正在锅里翻滚……
[新华网]
芦山被免职副乡长仍在一线救灾 乡长为其喊冤
《芦山一副乡长救灾不力被免职》追踪
称免职程序没有问题;清仁乡长说,被免副乡长当时的确是去救灾了
■新快报特派记者 刘子瑜/发自芦山
昨日,新快报报道了四川灾区芦山县清仁乡副乡长杨成毅被免职一事(详见昨日新快报A20报道),引起很大反响,包括人民网、凤凰网、腾讯、搜狐在内的多家门户网站将报道置顶。
新快报记者昨日跟踪采访此事,芦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毅强和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对于免职是否合适自己也不知道,而杨成毅则继续高强度工作在一线救灾。
●芦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毅强:
“他曾是我手下,工作非常踏实”
“网民说他冤枉,我们也不知道他冤不冤枉,那免职合不合适,我也说不清楚。”昨日,芦山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毅强这样告诉新快报记者。对于免去副乡长杨成毅的原因,他说,只有一句话:“工作不到位。”
至于究竟是怎样工作不到位,马毅强说:“这个我不好说,上面就是说工作不到位,”说着,他还拿出笔记本给记者看自己的记录。
而对于免职程序上是否合规定,他说:“这个肯定符合规定,县委常委开会了,没有涂卡填票,但也讨论了。”
而针对网友高度关注的杨成毅既往表现如何,马毅强说:“他以前就是我的手下,工作非常务实非常踏实,是个实干型的干部”。
●芦山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
“没在规定地点工作,这就是违规”
随后,记者在芦山县委组织部设立的临时办公地点找到了一名王姓相关负责人,对于免职原因,他说:“主要是没有按照我们的规定在相关的地点工作,这就是违规。”新快报记者问,虽然杨成毅没有在物资发放点,但他是否去了最远的村组送物资?县委组织部是否有调查、核实过这个原因?这名负责人笑了笑,没有回答。
●清仁乡乡长李强:
“副乡长走后物资点发生混乱”不实
“从来我们乡政府工作以来,他就非常好,不存在工作不好什么的,这点我做为一个乡长还是看在眼里的,我不能骗人啊。”清仁乡乡长李强这样评价刚刚被免职的副乡长杨成毅。
对于这次就地免职的看法,李强说:“我个人觉得,有点冤枉,他没有去耍酒、睡觉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而是去救灾了,免了他,太死板了嘛。”李强还向新快报记者透露:“之前网上说因为杨成毅走后物资发放点发生混乱,那是不实的。”
据李强介绍,横溪村共星组是全乡矛盾最严重的村子,“主要是他们几个大家族,一直有矛盾,不好做工作,杨成毅分到了最难做工作的村组,就算杨成毅不走,那几个家族也闹矛盾。”
对话
芦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毅强:“免职合不合适,不好回答”
新快报:现在对于杨成毅的免职,是不是一个最终决定?组织会不会去做一个详细的调查?
马毅强:这个决定是我们县委开会做出的,肯定是一个正式的决定,你说的这个调查,这个,这个,这个不好说。
新快报:那么,您刚刚也说了,杨成毅之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干部,如果事后调查了,发现确实事出有因,会不会改变决定?
马毅强:我作为县委常委,这样说,我们不会一棒子把他打死的,他现在不好,不代表他以后不是好干部,他以前是好干部,不代表以后还是。我们要看他的表现。
新快报:如果没有调查清楚原因,就免去了他的职务,是否不合适?
马毅强:你这个问题我现在不好回答,这个事情我们是开过会的。(他)这个就是工作没有做到位,群众不满意,群众不满意,我们就要做出处分决定,现在要看他的表现了。
回访
副乡长被免后仍在一线救灾
新快报讯
昨天凌晨3点,杨成毅从清仁乡同盟村赶回乡政府,“主要是去给当地发救灾物资和每人10元的补助款。”清仁乡办公室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昨天上午11点和下午4点记者赶到清仁乡,都没有看到杨成毅的影子,乡长李强介绍,杨成毅早晨8点整开完会就带着帐篷、泡面、现金到同盟村去发放了,“你算算看嘛,3点回来,4点睡觉,7点起床,一天3个小时他坚持了这么多天,容易吗?”
前天,记者采访杨成毅的时候,他一直在忙碌工作,衣服上别着“党员志愿者”的袖章,整个眼睛都肿胀不堪,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声音也极为嘶哑。
据杨成毅称,地震当天,他先从县城的自家房中逃生,然后骑着自行车赶往乡里,25分钟后才到达乡里,随后便进村,过着每天三四个小时睡眠的生活。
[新浪网-新快报]
媒体称芦山七名干部被免职消息不属实
26日,有媒体称“芦山七名干部因救灾不力被免职”。当日,大众网特派记者致电芦山县组织部部长,他表示,从未说过七名干部因救灾不力被免职的话,并将追究报道不实的媒体。
26日,有媒体报道,芦山县县委组织部高部长昨天接受采访时说:“在这个日常时期,这七名干部没有将党委安排的工作做到位,给予免职。”
26日下午五点,大众网特派记者在4.20芦山地震新闻通气会上采访了芦山县纪委监察局纪检监察室主任谢乔,他表示,未曾听说芦山七名乡镇干部被免职的消息,目前只有一位副乡长被免职。“干部任免是非常谨慎的事,下发通知前,县纪委应该会知道的。”谢乔告诉大众网记者。
随后,记者打电话向芦山县委组织部高部长确认消息是否属实,高部长表示,他从未说过芦山七名乡镇干部被免职被免职的话,目前只有一位副乡长被免职,并表示将追究相关媒体和记者的责任。(李兆辉
盛堃 尹海洋)
[中新网-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