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我们从哪里来?吴官正回忆求学之路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6-01

 

吴官正:我的求学之路

  吴官正的奋斗之路

  2002—2007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97—2002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省委党校校长

  1995—1997年

  江西省委书记

  1986—1995年

  江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省长

  1983—1986年

  湖北省武汉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市长

  1982—1983年

  湖北省武汉市委常委

  1975—1982年

  湖北省武汉市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市科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市革新改造挖潜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市工程科技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1968—1975年

  湖北省武汉市葛店化工厂技术员,厂技术科副科长,车间主任,厂党委委员、厂革委会副主任

  1965年

  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1968年毕业。

  1959年

  考入清华大学,1965年大学毕业。

  1956年

  上鄱阳中学(高中),获甲等奖学金

  1953年

  考上余干中学(初中),凭助学金毕业

  1950年

  直接上四年级,1952年小学毕业,在家劳动半年

  1938年

  出生,8岁上私塾,9岁停止后在家劳动

  名字的由来

  我的家乡是江西余干县乌泥村,1938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约下午3点,我出生了。

  在我出生前,因村里一户恶霸家的人把脏水泼到我祖母身上,叔叔来水一气之下动了手。那家知道我叔是一个不要命的人,就恶人先告状,上县城打官司,告我叔打人。结果判我叔赔他家18担谷子,否则就坐牢。万般无奈,我叔就去卖壮丁,卖了18担谷子,顶人去当兵。我出生后,父母请来水叔叔给我取个名字,他想了一下不无感慨地说:“本来是我有理,到头来却输了官司,我看就叫‘官正’吧。”不久,叔叔随部队开往湖南衡阳,不到半月,不幸染上霍乱死了。

  当时爷爷奶奶、我们一家,还有大叔一家、细叔都挤在一幢很小的三间瓦房里。由于贫困拮据,三世同堂难以维持,终于分了家。这房由爷爷奶奶和细叔住,我家和大叔家搬了出去。大叔家到外村借人家的茅屋住,我家借了亲戚的一间半破屋住。后来妹妹又出生了,全家六口挤在一张旧床上。

  当时,家里生活非常苦,常常吃了上顿难保下顿,一年到头常喝稀菜饭,最可怜的是父母和姐妹。因我是男孩,母亲对我特别关爱,每到晚上都给我一个红薯吃。夏季雷雨交加时,母亲怕房子倒塌,就把我往床底下塞:“你快进去,要是房子倒了砸了你,我们家就断根了。”

  我大概5岁时,一有钱邻居家的儿子结婚,一个小孩端着饭碗,在草地上摔倒了,把饭和碗里的粉蒸肉撒在地上。母亲等人家走远后,把地上的肉捡起往我嘴里塞,那味道真好,感到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肉,接着母亲又把草上的饭也抓起来给我吃了。

  “偷”家里几升米交学费

  8岁时,父母送我去读私塾,大概用了几个月,很快就把识字的三本书学完了。先生要我背《千家诗》,后来又要背《纲鉴》,我识字背书常受先生夸奖。

  9岁那年,家里实在穷得没法,只好中止学业,直到解放。1950年秋天,我常趁着拾猪粪的时候,到村里小学教室旁晒太阳。老师在里面教,我隔窗认真地听和记。放学时,为了显示一下,我故意大声背诵老师教的内容。一个胖老师,后来知道是詹洪钦老师,听到后问我:“你叫什么名字?读过书吗?怎么不来上学啊?”我回答说:“读过一年私塾,已经忘了一大半,家里穷,没钱上学。”他说:“你家连几升米也没有?”我听后,默然离开学校回了家。

  几天后我要求去上学。父母说,真供不起,你就种田吧!我不死心。又过了一天,我“偷”了家里几升米,用一条旧裤子扎着,背着父母,一溜烟跑到学校去报到。

  到了学校,老师看我已过12岁,问上几年级,我想了一下,就说,“上四年级”。上课时,语文课本里许多字不认识,算术更没学过,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经过努力,勉强上了五年级。五年级开始要写作文,我不会,常抄同学的。算术学得还可以,历史、地理记不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年级下学期,才慢慢地补过来,能跟上学习进度了,有的课学得也不差。

  1952年年底,我小学毕业。在家劳动了半年,1953年夏,乌泥小学18人参加初中升学考试,我和村里另外两位同学考取了。为筹学费,我四处捡猪粪、拾瓜子,备钱上学,有时也到学校去看看书。

  靠助学金上初中

  1953年夏,我考取了余干中学。余干中学在县城,离我家有十多公里路。我带着一床破旧被子、一个木脸盆来到余干中学。学校看了村里的介绍信,给我评了丁等助学金,每个月3.6元。由于助学金少,不够交伙食费,读了不到两个月,一个周末,学校公布停我的伙食。

  我找到班主任张泗安老师说:“张老师,我家没钱,实在读不下去了,我想过两天休学回家。”张老师说:“你村里的介绍信说你家生活‘比较困难’,所以给你丁等助学金。有的同学开的介绍信是‘很困难’,就给甲等,‘困难’给乙等或丙等。”我介绍家里的情况后,张老师说:“啊,这么个情况!我向学校领导反映反映。”第三天,张老师找到我说:“学校决定给你丙等助学金,一个月5.4元,每月伙食6元,不够的你家想办法吧!要不,星期六你就回家去,星期天晚上再赶回来,这样也能读下去。”

  1954年发大水,家里的田地和房屋全都淹了,一无所有。这个学还能上吗?可我太想读书了,决心坚持读下去。母亲把她和姐姐、妹妹的首饰拿到县银行卖了十元四角钱,总算交上了学费。在亲戚家抵押不成这件事,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那一年学校也进了水,只好改在粮食仓库上课。水退后,又搬回学校。也许是差点儿失学的原因,我不知哪里来的那股劲,学习动力十足,学得也很轻松。不仅完成了当时的学习进度,还挤时间自学数理化,到初二下学期,初中的数理化全部学完。在老师的帮助下,这年我也评上了乙等助学金。

  到了初三,我学习更主动,成绩也更好了。1956年6月10日,我还加入了共青团。快毕业时,张泗安老师三番五次给我做工作,要我报考高中。我说:“我家实在太困难了,如果已经定了,请学校给鄱阳中学说好,每年给甲等助学金,不然我确实不能去。”他沉默了一下说:“这个,你放心。”

  这样,我就借来高中一年级的数理化和语文书,开始自学。到鄱阳中学上学时,高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我都自学完了。

  带着“伤寒”高考

  鄱阳县离我家约25公里。1956年8月底,我带着八角钱去鄱阳中学报到,注册登记的那位中年人说:“请交钱和证件。”我回答说:“我说不上高中,校长硬要保送我来。我只有八角钱,还要留下用。学校答应过,你去问问好吗?”这个中年人说:“还有这样的学生,真有意思!”他问后回来说:“你先报到吧。”

  开学以后,学得轻松愉快,助学金也如愿得了个“甲等”,没有了生计的后顾之忧。我更潜心钻研,希望这一年抓紧自学完高中二、三年级的课程,争取第二年去考大学。我很刻苦,也很认真,把借的高二、高三的课本在一年内全部自学完,所有的练习都做了。到了1957年6月,我问学校领导:“高一学生能不能报考大学?”校领导回答:“不行,没有这个规定。”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

  从高二开始,我就自学大学的数学,用了两年时间,学完了极限、导数、微分等课程。高二、高三每学期考试,各门功课都是五分。

  在高二上学期的时候,父母得了伤寒,我请假回了趟家。回校后不久,自己也染上了副伤寒,高烧不止。学校很着急,把我抬到县医院,有一周左右高烧到39.5℃-40℃不退。孙守谦校长请求县委书记批准用18颗氯霉素。我吃了两天,烧就退了。住了近一个月的院,家里没钱,据说是学校报请上级教育局同意,用几个名字领甲等助学金报销了我的医药费。

  在高考的节骨眼上,我却发起烧来,考数学时高烧39.7℃,学校请医生给我打安乃近退烧。监考老师很关心,看到我做完题正在检查,就说:“你都做对了,交卷吧,回去休息。”

  1959年8月上旬,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了。我听说后,从家里跑了四公里路到石口乡政府去领。心里高兴,一路唱一路跑到家,后来又赶到县城告诉了我的爱人,高中同班同学张锦裳。她也很高兴,不过又有些担心。为了使她放心,我说:“我们结婚吧!”她点点头,同意了。没过几天,她妹妹送她到我家,吃了一桌饭,用的是旧床、旧被,我们就这样结合了。

  (据吴官正《闲来笔潭》摘编 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新京报]

 

 

相关报道  

王云五:自学成才的出版家


此次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简体字版《王云五全集》,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原版本的体例、格式、标号和文字等方面做了必要的整理订正,并省略各册相互重复的篇目,增补了新发现的著作。

  也许你厕身蚁族,每天奔忙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间;也许你雄心万丈,却在现实的壁垒前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也许你背负家庭的重担,同时打几份工,甚至引车卖浆;也许你省吃俭用,想做一个幸福的房奴而不得……与官二代相比,你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在城市被欺负,你敏感的自尊会受到伤害,并心怀怨恨;终日的辛劳却只能换来有限的收入,你会愤愤不平;人与人之间利益上的算计,你会叹息世道人心。

  你不需要廉价的安慰,那无助于解决你的任何苦难。但是,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社会,总有一些人以自身的经历,展示出另一种无比强大的存在。他们身处逆境,历经坎坷,和你一样被欺凌和被侮辱。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自我,也没有因为放纵自己而堕落。最后,他们以其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的吴官正,曾为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董事长和台湾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的王云五,就是草根奋斗成功的两个鲜明个案。也许你不能获得和他们一样的成功,但是,他们的经历一定能给你一些启示,并为你注入正能量。

  王云五(1888~1979),生于上海,逝于台北,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出版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出身学徒,1921年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1946年起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等职务。

  王云五的奋斗史

  1979年8月14日

  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九十二岁。

  1972年6月13日

  捐资创设“财团法人台北市云五图书馆基金会”。

  1964年

  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1949年以后

  到中国台湾

  曾任“行政院”设计委员、“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

  1948年

  任行宪后翁文灏内阁之财政部长。

  1946年

  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

  1921年

  经胡适推荐,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后任总经理。出版多种词典、百科全书及丛书。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出版《万有文库》。

  1912年

  应聘北平中国大学讲授政治学、英美法学概论等课,又通德语、法语,《纽约时报》报道他为“活的百科全书”。1912年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

  1908—1911年

  先后入两所美国的函授学校主修土木工程全科、法学专科,取得美国法学士预备资格。

  1907年

  购得《大英百科全书》,以三年时间将全书35巨册阅览一遍,后来又修完土木工程及数学、物理、机械各种课程。

  1906年后

  在上海教英文、史地等。

  1905年

  进入同文馆学英语,并兼任助教,在校内图书馆广泛阅读西方著作。

  1903年

  到五金店当学徒,晚上入夜校学习英语。

  1888年

  出生于广东香山,10岁后两次入上海私塾接受传统教育。

  几次辍学,走上自学之路

  1897年,王云五年方9岁,随经商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租住在上海英租界,已经跟随启蒙老师和大哥,攻读了一年的四书。

  王云五的大哥,是一位典型的旧式读书人,大哥18岁时因应童子试,不得不回原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大哥居然一试而中,获补生员。仅仅两三个月,他便患足疾早逝。大哥之死,让迷信风水的王云五父母认为子女不适合读书上进,于是,不再让王云五与他的二哥走科举之路,转而改习商业。

  王云五的首位私塾老师注重背诵,出错便要打手心。在戒尺的压迫下,王云五背诵得一字不差,但对于读书的兴趣,并不如从前浓厚了。第二位老师主张把要读的书,分为精读和略读,王云五读书极感愉快,但在次年,父亲突然变更计划,王云五改为半工半读,白天习业当学徒,晚间读英文。

  白天坐在五金店中静候顾客的王云五,总是一卷在手,看得入神,往往疏于招待顾客,以致惹起老板的不满。

  晚上的英文夜校,在一间茶馆式的大讲堂里,一二百学生挤满课堂。从十三四岁的儿童,到四五十岁的人,学生的英文程度也不一样。上课的顺序是由浅入深,尚未轮到的学生在选定的座位上准备功课,第一排座位留给轮到授课的人。一心学习的王云五,便尽可能早到校,抢占前面二三排“前包厢”的位置,借此兼听高一级的功课。

  夜校读书七个月后,在同学的劝说下,王云五有了改入正式的日校的想法。第二年,在王云五的请求和母亲的赞助下,与二姐夫一同入虹口的守真书馆读英文。这是美国教会所办的一所英文专修学校。每月一次考试,成绩特优,可以升级。

  初入该校时,王云五插入第六级,很快接连升级,到了年终大考,升到了第二级。三位教师都对他很好,频频为他破例升级。王云五的求知欲很浓厚,无论触及哪一种学问,都有兴趣深入探寻。

  好景不长,16岁时,王云五不得不再次辍学,协助父亲管理一家洋行仓库。晚间甚至日间闲暇时,王云五总是一卷在手,努力自修。

  以老师书室,开启阅读之门

  在协助父亲半年后,王云五征求二姐夫的同意代替其做助理,并找了一家英文夜校当助教,每月有二三十元收入,足够支付他白天入上海同文馆读书的费用。

  同文馆由一位英国老教师布茂林开设,教授的课程以英文为主,但历史、地理,普通科学及经济学、伦理学无所不教。各科目按程度分为五级,初入该校的王云五为第二级,读了三个月,布先生就建议他升为一级。升入一级约四个月左右,王云五选拔充任教生,协助教三级以下学生的部分功课。

  在同文馆任职期间,王云五最大的收获,是浏览了布先生不下千册的私藏图书。这些英文名著,范围很广,各门类无所不包。在这之前,王云五上海的家里只有一部父亲购藏的二十四史,以及自己零零星星购买的各科自修参考读物。进入布先生的书室,王云五称自己“仿佛是乡下人进城,见着什么都心喜,又仿佛像过屠门的人都想大嚼一顿。”

  王云五时常盘桓在书室,把每本书都翻阅一下,每隔几日,还要借一本回家阅读。后来,他不再去听下午的自由随听课,而是腾出时间去读那些范围远为广泛与高深的书籍。当布先生下午独自上课,他便躲在书室里,闪电式地快读那些不便借回家的图书。有时在家阅读,往往夜以继日,读到十一二点方才入睡。慢慢地,他养成了上床之后不读书不能入睡的习惯。

  这段时间,王云五所读的英文名著,包括马可莱氏英国史,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柏拉图的对话、休谟的人类理解等等。在读完英文的中国史后,王云五转而对中国史感兴趣,于是把家中所藏的二十四史阅览了一遍。

  后来,他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从商务印书馆购得大英百科全书一部,接连三年的时间,每日翻读二三小时,博而不专的习惯从此养成,为他日后做出版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个人的造诣,究竟是利是弊,还不易一语判断也。”

  同文馆后,教学小有名气的王云五,先后跳槽到益智书室与中国新公学教授英文。在新公学任职期间,王云五一面教书生活,一面留意着机会出国留学。不幸的是,二哥因肺病去世,王云五不得不承担起维持家庭生活之责,早日成家立业,以慰两老之怀。

  邂逅胡适改变彼此命运

  19岁的王云五任教新公学时,辫子还未剪掉,衣服俭朴,一幅老成的土少年状态。

  任教第一星期,学生质疑问难者颇多,王云五一一解答,质问者随后减少,转而是王云五提问学生的学习状态。王云五的第一级学生,有两位日后的终生好友,一位是年长他两岁的朱经弄,曾留学日本;另外一位,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胡适,当时只比王云五小两岁。1910年,王云五推荐胡适到华童公学教授国文,胡适在日记里称:“事成始见告,其意至可感念也。”

  不久,胡适辞去了华童公学的职务,决定关门学习,预备去考清华官费留美。王云五听闻后勉励一番,特意为他补习了三个月的代数和解析几何。

  十年后,已是北大教授、以发起新文化运动而名声大震的胡适,也像当年的王云五一样,未经商量便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推荐了34岁的王云五,替代自己出任编译所所长。

  此时的王云五,正在上海一家不大的公民书局,编辑一套《公民丛书》。“如果能够有一个大规模的出版家让我发展,那是无所用其客气的。而且我平素有一种特性,对于任何新的工作或如何重的责任,只要与我的兴趣相合,往往大着胆去尝试。”

  在主持编译所,以及后来担任总经理时期,王云五既重学问,又重管理,创造了商务印书馆继张元济后的又一辉煌时期。

  撰文/新京报记者 邓玲玲

     [新京报]

 

 

 

相关链接  

吴官正忆童年住牛栏被亲戚嘲辱: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得过去

吴官正生活朴素不搞特权 公民意思是民主 干部必须敬畏舆论敬畏民众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