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天平:环保与掠夺资源式发展抉择的背后,是“绿色和黑色”两者间长期的纠结与争锋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整个小镇。鸟儿消失了,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正玩耍的孩子也出现突然倒地死亡的现象……”
1962年,美国人路易斯·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揭示了农药“滴滴涕”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轰动全球。
卡逊的这本小书因此成为世界环保意识觉醒过程中“里程碑式”著作。但现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书面世时世界上众多农药商们甚至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曾竭力诋毁卡逊的论断,并对这个弱女子进行人身攻击。
由于观念和利益因素,历史的天平常常在发展和环保之间失衡,更加偏重前者——
作为中国环保领域的开拓者,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曾感慨:谁都赞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可许多地方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还是宁可牺牲环境保护经济!
在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左右,却消耗全国42%的煤炭、52%的汽柴油,单位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区的5倍以上。
目前,全国逾半数的重化工业还分布在长江、黄河等水系周围。在各地“十二五”规划中,依然有20多个省份把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
忽视环保、掠夺资源的发展道路已越来越走不通,也走不起。中国支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严重不足,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能源消费却占20%左右。
曲格平认为,中国目前还没做到有效避免很多发达国家曾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这位83岁的“环保老人”疾呼:我们已到了抉择转变的关键时刻!
绿色的呼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优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抉择,中国正谋求一条环保新道路
面对今天仍然巨大的环境压力,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中国正在谋求一条环保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令人瞩目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描绘了“美丽中国”的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保护优先方针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周生贤说。
一部世界环境保护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历史。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后,美国明确提出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指导思想;
20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把国家战略从经济发展优先调整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
中国的环保理念也在不断深化。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同步进行”,到接受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到确立“科学发展观”,直到如今“生态文明”成为定位发展的重要维度……中国环保工作一路探索前行。
保护优先,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东江湖,有着“湘南洞庭”美誉。东江湖所在的资兴市从2002年至今否决了200多个可能影响水环境的项目,使湖水长期保持一类水标准。
当地算了这样一笔账:东江湖保护每年投入5亿多元,而东江湖如今提供的生态价值每年超过400亿元。
确立起保护优先的理念: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正是历史和实践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保护优先,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摈弃“高耗能、高污染”黑色粗放发展模式,自觉推动绿色发展;
保护优先,就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保护优先,就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保护优先,就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彻底转变以GDP论英雄的观念。
人们注意到,实质性举措已经提出,变化正悄然发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环保“五大战役”箭在弦上;
……
绿色在呼唤,人们在期待——一个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梦想,距离我们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