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正在上演一出疯狂的出表游戏。
当代中国有四种利率,第一种是央行的官方利率,利率管制,第二种是官方理财产品的利率,利率半市场化,第三种是民间借贷利率,利率民间化,第四种是深圳前海利率,利率国际化。
利率双轨制,甚至多轨制,这种分裂的市场造成了各种人为利差,人们为此暴利而来,疯狂的出表游戏正在此温床上演。
信托业和证券业正配合银行业将庞大的信贷资产转移出到资产负债表外,这些信贷资产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消失了,不再构成权重较高的风险资产,不再影响资本充足率,使银行的存贷比等指标奇迹般地合乎了监管规范,这将有助于银行腾出手脚继续放贷,而这些风险资产已经逃离了监管者的视野。
资产证券化的游戏正在失控,信托业和证券业作为130万亿元银行资产出表游戏的通道,在此收取千分之一甚至更低廉的通道费,但是他们的目标是帮助银行业将这130万亿的资产转移出监管者的视野。
地下的出表游戏正隐秘进行,地上的资产泡沫已堆积如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怎么过的万重山?这是困扰一些金融界老资格的问题。每当他们回想起,2002年中国金融业人民币资产20万亿元,2012年中国金融业人民币资产超过100万亿元,这两个数字会让一些有识之士夜不能寐,扪心自问,中国金融业资产泡沫有多大,和自己所在的金融机构有多大关系,金融业风险滞后性,如不能停止,则何时爆发?
中国金融业十年来资产翻至5倍,而货币超发和出表游戏在其中居功至伟。货币发行有据可查,货币创造无法计算。出表游戏更为隐秘,淡出监管视野,甚至依赖基于规避监管风险的所谓金融创新。
出表游戏从来不是一个小游戏,这游戏所滚起的雪球已然巨大。
中国的2012年GDP有50万亿元,而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存量27万亿元,这些是怎么构成的呢?据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提供的数据,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64万亿元,信托产品7.47万亿元,保险资产7.4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1.89万亿元,私募股权基金等1万亿元。上述统计口径为存量计算,而GDP为流量计算,放在一起比较则有失公允,那么如果按照发行流量口径计算,据大树理财、普益财富等民间机构估算,仅银行理财产品去年滚动发行量约有25万亿元,财富管理市场已经接近于中国GDP总量的八成。
联系到本文开头所讲的四种利率市场,仅官方的财富管理市场流量已经接近中国GDP总量的八成,那么加上民间的财富管理市场呢?很可能是超过GDP总量的。
出表游戏滚起的雪球经不起阳光照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是虚胖。真正的资产管理能力,真正的财富管理能力,是创造财富的,是有益于实体经济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左手倒右手,只在表格上增加财富数字。今年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还在迅速增长,但财富管理能力并未有相应增长,而多见泡沫式的出表游戏。
出表游戏玩的是什么?它的名字叫做通道费,是靠垄断牌照而生的,是在垄断牌照之下的蛋,是徒然提高了中国实体经济经营者的交易成本的,本来他们可以以更低廉的利率融到资金去发展产业。
已然成长为中国金融业第二大行业的信托业,谋生之路靠收取通道费用存活,所增长的资产中主要作为银行通道,即资产出表的通道;他们把自己的姓氏给了银行信贷资产,银行信贷资产不再姓银行,而是改姓信托,这样银行信贷资产不必再显示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必占用存贷比指标,不必受巴塞尔协议制约。那么,信托业为银行业提供了如此的便利,报酬是收取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不等的通道费用,所谓坐收渔利,就这样,交了千分之一的通道费用后,百亿的银行资产走上转移出表之路,出表大军浩浩荡荡。
中国央行6月7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也看到了这种现象,该报告指出,一些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作为商业银行的通道,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和产业市场。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情况, 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部分融资需求, 但也蕴藏一定风险: 部分产品走样成为信贷替代产品。
作为宏观调控的参与者之一,央行难掩忧虑,该报告指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各家银行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 余额48.65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0万亿元,增长19.68%。表外资产相当于表内总资产的36.41%,比年初提高0.54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可能向表内传递,存在内部收益转移和交叉补贴等行为,监管亟待加强。
本季度以来,出表游戏有增无减,且因为多了新的渠道而更旺盛。信托业和证券业曾几何时边缘化,一些信托业元老对笔者说,信托业的增长源泉去年到顶了,今年动力将涸,但本季度出乎意料到达暴涨汛期。
4月份信托业增长5000亿元规模的资产,根据过往经验初步分析,其中八成是作为银行通道,即单一资金信托,只有两成是具备资产管理的主动管理型。
一些银行资金运营人士、货币经纪人、信托公司人士在协助银行资产出表之后,感慨万分:“虚,实在太虚了,这就是个游戏。”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为大树理财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