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嬗变,国家科技城绵阳豪迈走来。如今,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绵阳,屹立在祖国西部,吸引着世界目光。
新机制体制破冰起航
行政审批项目减74%
5月14日,阳光耀眼。信步走进绵阳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启动运行屈指可数8个月,已汇集浪潮集团、无锡感知集团、深圳融创天下、成都傲龙电子、中金公司等30家知名科技型企业。科技光芒四射,恍若进入一个科技“集市”。
“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科创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先凯十分兴奋。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科技城受到重创。涅槃重生,首先瞄准体制创新。
——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国务院成立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四川省成立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绵阳市成立相应组织机构,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实地督察指导,形成部省市三级联动推进工作机制。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简政放权,下放19项经济管理权限。在四川省率先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一网式审批服务等;对行政审批项目由1243项减少到323项,砍减了74%;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了68%。
——创新投融资体制。搭建以绵投控股、科发集团、教育投资公司为载体的政府投融资平台,设立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建立科技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初步形成比较健全的投融资体系。
与此同时,一系列相关配套创新体制应运而生:健全军地、院地联席会议制度,吸纳部分在绵重点院所、高校、企业领导进入科技城管委会领导班子,推动人才双向流动;积极推进国防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和市属科研单位改制,鼓励国防军工企业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成立绵阳市投资促进局上海、深圳、青岛、福州分局,将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到沿海发达地区……
科学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破冰起航,迎来扑面新风,高效的干事风气前所未有。据朱先凯介绍:以新加坡芯联芯微电子公司为龙头的中国科技城光电产业园签约,到该项目建成投产,仅用1个半月;四川浪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从前期洽谈、正式签约到进驻创新中心,仅3个月……
不少入驻企业的老总都惊叹:这样的速度,过去还没有先例!
自主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2012年申请专利3601件
“要着力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提供内生动力!”绵阳市委书记罗强的话语掷地有声。
通过运用轩辕平台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长虹把“看电视”变成“玩电视”。这一创新技术,每年赚回上亿钞票。傲龙电子公司微晶宽屏显示系统,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26项国内外专利、全球唯一的中国造“音视机”。
5年来,科技城生机无限,靠的是一个日趋完善的、让企业活力喷发的创新平台和政策体系。
在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孵化楼,记者眼见为实。孵化平台现有场地8000平方米,重点孵化以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军转民技术为主的产业群。现阶段,平台除正式入驻的30家企业外,正在紧锣密鼓洽谈等待入驻的孵化企业20余家。计划在2015年孵化企业保持在300家,年毕业企业约60家。
5年来,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频频出招,招招不凡。
2009年,绵阳做出对“首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认定技术中心”、“首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等给予重奖的决定。这些政府的红头文件,政策新,措施实,企业欢迎。
去年,绵阳全市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达4.1亿元。企业技改投入260.5亿元,还设立了1000万元年度成果转化资金和总额3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担保资金,资助专利申请、授权、实施等,资金投入创历年之最。
产学研携手,搭建绵阳科技城产学研协同创新暨成果转化对接平台,邀请全国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共商产学研对接,以推进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发展。此外,全市搭建的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8家企业技术中心,也为企业自主创新搭建了良好平台。
春风化甘露,创新添活力,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360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117件。近两年,绵阳专利新增产值178.98亿。
建设“五地”效益最大化
高新企业产值半壁江山
绵阳提出让创新驱动效益最大化,构想把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2011年6月,绵阳全面梳理汇总支撑“五地”建设的重大项目及重要事项共计269项。目前,“五地”大部分项目已启动实施。
科技创新策源地好戏连台。全市设立了年度1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奖。全市2012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1.03%,去年R&D(研究开发投入)占GDP达到5.47%,高于全国和四川省。
军民融合地向深度进军。加快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新城”建设。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环保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核应用技术、物联网”六类军民融合产业。军民融合企业达到200家,较2007年增长了近102家,年产值达1030亿元。
创新人才汇聚地招贤纳才力度大。“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发展一个产业”。去年绵阳市开出了百万年薪的薪酬,面向海内外招聘工业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绵阳制定了系列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实施“千英百团”聚才计划,并设立了年度预算为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面向全国招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人才。近年来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5500余人。
高新技术产业地形成集聚态势。如今电子信息产业迈向千亿。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19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实现998.3 亿元,高新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达48%……
绵阳市市长林书成说:“我们还要自加压力,紧紧抓住机遇,努力在科技城创新驱动发展中当好领跑者。”
记者手记
悲伤仿佛就在昨天,豪迈却就在眼前:5月,记者再次走进国家科技城绵阳,处处是撼人心魄的新篇章:去年底才落成的创新中心,一下汇集30家知名的科技型企业;依托一项技术,撑起一个企业,发展一片产业,5年来,科技城依靠全新的创新平台和政策体系,让企业活力迸发。依靠创新驱动,绵阳国家科技城在重建中获得新生。
回望绵阳,回味踏访,绵阳科技城5年灾后重建动人之处,是与机遇同行,与未来握手。
机遇就是契机、时机或机会。机遇,不相信眼泪,与懦弱、懈怠无缘。中国有句俗语,水磨不可能用已流逝的水来磨面。当创新驱动成为时代的强音,绵阳就抢抓机遇,挑战未来。他们创建全新的体制机制,搭建激发自主创新活力的平台,建设西部乃至全国的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5年重建,绵阳人在灾难中挺立,在重建中跨越,在奋进中升华梦想。中华振兴的雄浑交响,由此增添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乐章……(05月23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