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好社会需要“管理好人心”“经济发展不能以民众健康为代价”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6-29

 

好社会需要“管理好人心”

  近日,厦门公交纵火案备受关注。纵火嫌犯陈水总,一方面让人痛恨其祸及无辜,另一方面,其生活遭遇也让人唏嘘不止,这种“弱者报复社会”的“反社会人格”,被称为“个人恐怖主义”。更值得关注的是,制造恐怖的背后渐变的人心。

  厦门公交车爆炸案后,新浪上有条微博传播甚广,引发强烈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那辆被炸毁的公交车,很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的人都不安全……”。

  痛定思痛,如何看待人心问题,无疑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那么,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心管理”?

  ■ 访谈嘉宾

  李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 “人心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

  在一个社会中,良好的人心不是国家通过外在强制手段强加而来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道德教化逐渐习得养成的。

  新京报:一段时间以来,从上到下一直都在提“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你提出的“人心管理”,主要指什么?

  李强:的确,现在中国从上到下都在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所谓的“社会管理”,指的是对社会进行全面组织、协调、监管和服务的过程。但是,不管如何管理,如何创新,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离开了人,社会管理便无从谈起。所以,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而对人的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一是对人心的管理。我认为,行为管理和人心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社会管理的两种基本方式。

  新京报:一般而言,提到社会管理更多是指“行为管理”吧?

  李强: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看法。因为“行为管理”主要是指对人们的各种外在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过程。行为是一个人受某种价值或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由于人的价值和思想观念各不相同,人的行为也因此而千差万别。面对不同类型的社会行为,社会管理方式往往也会有所不同。然而,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方式,外在行为的管理通常都离不开一定的制度设计。

  新京报:“制度的力量”,也是“行为管理”的显著特征。

  李强:一方面,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可以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改变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降低社会不确定性和社会风险,从而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种他律、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

  但另一方面,制度作为人为理性设计的一种产物,不可能完美无缺。这是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制度自然也是有限的,即使再完美的制度也无法把行为的所有细节都加以规定,使人的行为没有任何“漏洞”可钻。所以,仅仅依靠制度来进行社会管理,保证社会秩序,往往是靠不住的。

  新京报:所以,需要“人心管理”来弥补?

  李强:这个时候就需要依赖于另外一种社会管理方式:人心管理。

  新京报: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心”,该怎么理解?

  李强:所谓“人心”,一般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众人的情感、愿望等;二是指个人的心地、欲望等。无论是情感、愿望或心地、欲望,其实都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新京报:这个问题似乎有些虚,人心隔肚皮,该如何管理?

  李强:人心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而对人心的管理很难通过刚性的法律制度进行强制管理,而只能更多地依靠柔性的伦理道德进行教化和引导。道德教化可以提升人的德性修养,使其更加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要求,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良好的人心不是国家通过外在强制手段强加而来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道德教化逐渐习得养成的。

  新京报:这样说,似乎人心管理算是较高层面的管理,行为管理算是一种底线管理?

  李强:人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人的自律,是一种内在道德修养。如果人的道德修养高了,那么,人心相应地也就好了,行为也就相对符合社会规范。同时,如果人心管理好了,凝聚力强了,那么,整个社会秩序自然也就容易形成良性运行。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集体意识可以有效地凝聚人心,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凝聚了的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心管理才应该是整个社会管理的基础。如果人心“坏”了,人心“散”了,有序有效的社会管理则几乎是不可能的,更无从谈起。

  2 “人的需求”是“人心管理”的重点

  人的需求是整个社会管理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然而,它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在法家思想中都没得到充分重视。相反,它们关注更多的则是如何限制人的欲望和需求。

  新京报:你刚才说到行为管理和人心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两种基本方式,那么二者之间算是什么关系?

  李强:首先需要澄清一点,我所说的人心管理重要,并不是说行为管理就不重要。其实,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并非一种简单的对立关系。因为无论是人心管理还是行为管理在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维系社会秩序。

  新京报:二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李强:我认为唯一的区别是管理方式的不同。人心管理主要是“由内而外”对社会成员进行管理,即通过道德教化引导和塑造人们的内在价值和思想观念,从而指导和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行为管理则是“由外而内”对社会成员进行管理,即依靠法律制度的强制力量,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改变行为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内在价值和意愿。

  新京报:就是说社会管理需要二者并重?

  李强:对,我认为最好的社会管理应该是人心管理与行为管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人心管理是行为管理的内在基础,行为管理则是人心管理的外在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个社会仅靠人心管理或行为管理就能管理好的。只有人心管理与行为管理相结合,社会管理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

  新京报:但你说过“人心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似乎说明人心管理更为重要?

  李强:综观中国历史,除了个别朝代之外,历代王朝的社会管理基本上都以人心管理为主,以行为管理为辅;以道德教化为主,以法律约束为辅。“德主刑辅”或“礼主法辅”,已经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历代王朝的社会管理虽然也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强制力量,但更多的还是依靠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力图通过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目的。所以,人心管理是中国历代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新京报:就是说“人心管理”是社会稳定的“定心丸”?

  李强:基于道德礼俗形成的社会秩序,因其能够深入人心,凝聚人心,能够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主动服膺,所以,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这也是中国大一统封建传统社会秩序能够存在并维系两千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期间,虽然改朝换代不断,但是换来换去还是那样一种社会秩序模式。

  新京报:似乎有些矛盾,既然基于道德礼俗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那么,为何每到一个王朝的末年又会出现社会乱世呢?

  李强:这是因为,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治乱兴衰”的历史。治乱循环、兴衰更替,可谓中国社会运行的一种历史常态。每经历一次“治世”之后接着又会经历一次“乱世”,这几乎是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铁律”。

  究其原因,其实还在于人心。因为人心的凝聚和向背,除了需要道德教化之外,还与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有关。道德教化虽然可以塑造人心,凝聚人心,但人心并非完全受制于道德礼俗,同时还要受制于人的各种欲望及需求。

  可以说,人的需求是整个社会管理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然而,它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在法家思想中都没得到充分重视。相反,它们关注更多的则是如何限制人的欲望和需求,而非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

  3 单纯“道德说教”无法服膺“人心”

  尽管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对人心的管理,但却忽视了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社会利益和需求。

  新京报:问题是从古到今,谈到“人心”,大多谈“义”不谈“利”,只谈道德境界,并不谈利益需求。

  李强:这就是历史的教训。在中国历史上,人心管理一直更加重视人心之中社会道德性的一面,而对人的心理性一面则关注不够。虽然中国人也讲心理,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心理,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而很少关注人的内在心理需求。

  一方面,虽然道德教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欲望及需求,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价值要求,而不至于私欲过度膨胀,但道德教化绝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欲望及需求。这是因为,在另一方面,人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人的欲望需求联系在一起的。人之需求是人心的基础,如果人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所谓人心凝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新京报:这似乎又回到“制度设计”的问题上了。比如1948年11月4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殷海光执笔的社论《赶快收拾人心》说,“老百姓在这样痛苦的时分,安慰在哪里呢?希望又在哪里呢?享有特权的人享有特权如故,人民莫可奈。”也凸现“人心”问题的重要。

  李强:事实上,所有的人都是现实中的人,都身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每一个人既有自己的欲望及需求,又要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即没有纯粹的“欲望人”或纯粹的“道德人”。正是在个人需求与社会环境之间,在欲望与道德之间,人心才得以形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心在本质上应当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自觉体认,而制度就是要保障人心的这种体认。

  新京报:但印象中的“人心管理”主要是道德说教,而这似乎作用很有限,现在的很多事件,都让人感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原因何在?

  李强:如果自身的利益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心态则会趋好;反之,心态则会趋坏。个人心理状况的好坏,与外在的物质世界,尤其是自身的利益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亦是如此。社会心态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社会利益和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因为在利益和需求面前,尤其是当事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即便有道德约束,道德的力量也会显得十分苍白。

  新京报:你说到“人心的凝聚和向背,与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有关”,具体有什么关联?

  李强:人心管理除了需要进行道德教化之外,还必须重视协调好各方面的社会利益,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每到王朝末年总会出现社会乱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对人心的管理,但却忽视了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社会利益和需求。一些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极端私欲,不断搜刮和压榨民众,致使民众生活状况不断恶化,无以为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心态难免扭曲,人心逐渐涣散,统治基础开始动摇,由此而出现社会乱世便在所难免。

  所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正义。

  4 “人心管理”需要促进社会公正

  无论是人心管理还是行为管理,都是以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前提。政治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是整个社会管理的核心。

  新京报:之前也出现过一些极端的现象,一些底层弱者抱怨社会不公,乃至报复社会。

  李强:现实生活中,这些并非个案。社会不平等,不仅会使底层民众的社会资源被剥夺,导致基本需求也得不到满足,而且还会给底层社会民众的心理带来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在社会学上,前者称之为“绝对剥夺”,后者称之为“相对剥夺”。然而,无论是绝对剥夺还是相对剥夺都会引发社会民众的不满与公愤,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

  新京报:在很多社会问题上,比如官员的“火箭提拔”现象,经常备受质疑,你理解的社会公正指什么?

  李强:关于社会公正的含义,写《正义论》的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认为,它涉及两个大领域:公民的政治权利领域和社会经济利益领域,其实领域也可以有不同的区分方法。我以为,不管是在政治资源领域,还是在经济资源领域或社会资源领域,社会公正就是要做到让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幸福的生活,实现生命历程的发展机会。只有这样,社会管理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新京报:如何保证“社会公正”?

  李强:社会公正从性质上一般分为三种:机会公正、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机会公正是指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以同样的竞争机会,也称作“起跑线的公正”或“出发点的公正”。机会公正是合理竞争当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所有成员能否有机会参与竞争。如果在竞争之前就把一部分人排斥在外,这是最大的不公正。反之,如果某些社会群体被放在特权地位上,在别人还没有起跑就已经到达终点,这也是极大的不公正。

  程序公正是指竞争规则的公平,即参加社会活动或社会竞争的群体、成员能在同一规则下被平等对待,也称作“竞争过程中的公正”。

  结果公正是指社会活动结果的公正,即不管个体活动的差异有多大,所有成员在最终结果上均获得了相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相等的报酬或社会资源。

  新京报:这种状态是否理想化了一些?

  李强: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应当是一种更加全面的公正观念和公正制度,它表现为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三者的有机统一。片面地强调或牺牲哪个方面,都是不适当、不完全的,都是有缺陷的。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创造更加公正的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才能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祉和实惠。

  新京报:那你认为,人心到底该如何管理?

  李强:首先要加强现代社会道德体系及价值体系建设,强化人心管理。至少应当考虑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不能丢,这是中国人的根;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基础不能忘,这是中国社会的现实;三是现代化、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应当顺应世界文明发展之潮流,合乎人群发展之需要。

  其次,建立健全现代法律制度,加强行为管理。近些年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比如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全面加强现代法律制度建设。

  最为关键的,还是要不断优化政治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正。政治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是整个社会管理的核心,无论是人心管理还是行为管理,都是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前提。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最为基本的一点,就是如何管理好民众,尤其是普通民众的基本需求。

  新京报时事访谈员 高明勇

     [新京报]

“经济发展不能以民众健康为代价”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介绍,曾调查淮河流域数十万人群,数据比对证实水污染与癌症关系

  ■ 对话人物

  杨功焕

  《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第一作者,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

  淮河流域的过去和现在,都值得社会思考。

  促进经济发展,要不要考虑环境?要不要考虑人们的健康?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团队经过八年的研究,首次直接证明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关系。此前,6月25日,《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数字版出版,其中有水质数据与肿瘤死亡数据比对,沿河区域与远离河流区域的数据比对等。

  一项长达八年的研究,起因于何?如何开展,又遇到过哪些问题?又为何历经八年,才首次向媒体公布?研究成果给社会发展怎么样的经验教训?记者日前专访了当年牵头进行该项目研究的专家杨功焕。

  【起始】

  国务院批示 受命前往

  新京报:对淮河流域的癌症高发问题的研究,是在什么背景下启动的,为什么选择在2005年开始?

  杨功焕:2004年,媒体曝光很严重,就是集中讲淮河流域的肿瘤村、癌症村。还有两个新华社记者,写了一本很厚的报告文学《暗访淮河》,描述淮河流域的污染和癌症发病情况,触目惊心。

  后来,国务院多次批示,要求卫生部、环保部开展调查研究。所以,2005年中国疾控中心受命组成来自死因、危险因素分析、水环境调查等多个领域70多人的研究团队,由我带队,开始了“淮河流域重点地区人群恶性肿瘤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新京报:当年的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

  杨功焕:就以你们走访过的河南沈丘县为例。淮河一级支流沙颍河流经沈丘境内,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是污染的中心。2004年到2006年,当地的儿童(恶性)肿瘤死亡率是十万分之188.81,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是十万分之120左右。

  新京报:怎么确定当地癌症高发与河流污染有关呢?也许这个地方以前就是癌症高发区?

  杨功焕:曾经,沈丘是癌症低发区。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1973年至1975年进行的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显示,沈丘的肿瘤死亡率仅十万分之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时淮河流域几乎没有工业,也没有污染。就像民谣唱的,“稻花香两岸”的农村好风光。

  到上世纪90年代,沈丘和周边县市一样,为推动经济发展,小工业泛滥,沿沙颍河两岸,小皮革厂、小造纸厂的污染,顺河道直排。千百年来人们赖以饮用的河流,污染达到高峰。10年以后,健康问题来了。

  【调查】

  寻访“死因”搜集数据

  新京报:当时政府的监测,有发现上述严重的情况吗?

  杨功焕:淮河流域这一大片,除了上世纪70年代一个全国性的死因调查覆盖过之外,绝大多数地方长期没有任何死因报告。

  新京报:为什么?

  杨功焕:改革开放这30多年,虽然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但公共卫生领域,进展迟滞。直到本世纪初,我国至少百分之五六十的地区,没有死因登记。

  比如说2005年的沈丘,不要说死因登记,连死亡的漏报也非常严重。很多小孩或老人死后,家里人是不会去派出所报告和销户口的。人死前的生病医院诊断材料,也不保留。

  记得当年,在沈丘时任县长协助下,我们到当地公安部门查死亡登记,粗粗一算,死亡率只有千分之三到四,甚至低于全国千分之六的平均率。凭这个数,当地怎么可能是癌症高发区呢?

  新京报:这样恶劣的基础,怎样搜集证据的?

  杨功焕:当时在方法学上,我们确实克服了很多困难,基本上是挨家挨户走访,做死因回顾调查。在最早开展研究的河南沈丘、安徽埇桥、江苏盱眙三地,我们每地都在10万人群中进行了死因回顾调查。

  新京报:当地政府对你们如此大规模的死因回顾调查,有抵触吗?你们有没有遇到阻力?

  杨功焕: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会考虑到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及其他很多事,例如担心老百姓会索赔。他们都是有顾虑的。我们也跟他们讲得很清楚,我们是代表国家,代表卫生部去摸底,做科学研究,不是要去追责。

  当时的污染已经太严重,政府官员也想解决问题,所以还是比较配合的。在此前媒体报道最严重的沈丘、埇桥等地,我们也看到当地已经关闭了一大批排污的小工厂。但也看到一些小企业,尤其是皮革厂,还是在运转,偷排污水。

  【比对】

  污染致病“浮出水面”

  新京报:最后怎样直接证明,水污染就是当地居民癌症高发的主因?

  杨功焕:我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比对方案。在每一个沿河流域的调查点,我们除了搜集当地居民的饮食、饮水、抽烟、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等数据,还会找到周边远离河道,农田灌溉及饮用水不是来源于淮河水的地方,作为对照,等量的人群,跟踪监测同样的指标。

  比如在河南沈丘县,我们的研究区是沙颍河及灌溉网污染的8个乡镇,25个行政村,对照区为没有灌溉渠流经的9个乡镇的44个村。两地区人口分别为4.76万人和4.65万人。三年的数据比较下来,在饮食、烟酒等习惯相当的两组人群中,研究区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患病率,相当于对照区的接近五倍。

  这种比对,让水污染的致病因素明显浮出。

  另外,这次发布的图集中也可以看出,那些水污染严重的区域,和恶性肿瘤死亡率高的区域,非常高的匹配起来。

  新京报:据新京报记者调查,这些年,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治污措施。现在,当地的癌症高发情况,有没有扭转?

  杨功焕:2010年,沈丘的肿瘤死亡率是十万分之151,比全国平均水平仍要高一些。回复到常态,还需要一个过程,预计当地癌症高发的情况,还会持续大约10年。

  新京报:现在淮河流域沿岸村民饮用的深井水,可以避免污染和其他健康问题吗?

  杨功焕:虽然当地政府帮助沿河居民村庄打了深井,但深井水质的安全监测和维护,并没有完全跟上。比如,淮河流域的深井水,普遍含有高氟问题,仍在威胁当地居民的健康。

  【教训】

  “治污不可放松”

  新京报:《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里的死亡数据,主要集中在什么时间段?

  杨功焕:集中在2004年至2006年,重点是比对当年淮河流域水污染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新京报:为什么那些七八年的数据,现在才以图集的形式对外发布?

  杨功焕:我们那个时候去地方做调研,是受命前往,不想追究谁的责任。也不想通过媒体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应。

  我们2005年对三个地区的研究获得结果,之后全面开展淮河污染和疾病监测以及肿瘤防治工作。从2006年起,我们在淮河流域14个主要支流各选择一个县,相继建起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监测网点。这些监测点工作仍在继续,产生的数据,提醒着当地政府的治污不能放松。

  新京报:为何又决定对外公布?

  杨功焕:最近两三年,河流污染又日益严峻。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希望淮河流域20年前工业污染和近10年来的癌症高发,成为一个案例被社会了解并记住。

  我们经过讨论和考量,决定通过图集的方式,让我们这个客观的研究,给地方政府在经济决策时敲一敲警钟。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再以民众健康倒置作为代价。

  新京报:“癌症村”是十年来的网络热词,公众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也似乎到了忍耐极限。淮河流域的“死亡图集”公开后,您预期会出现怎样的社会效果?

  杨功焕:我希望媒体去做深入调查和回访。淮河流域的过去和现在,都值得社会思考。当年的经济发展,换来的是健康倒置的损害。

  促进经济发展,要不要考虑环境?要不要考虑人们的健康?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新京报]

 

 

相关报道

资金短缺引发恐慌 盲目救市难以治本 中国不会大开闸门救“钱荒”

  本报记者  周小苑

  继6月26日央行发布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公告后,央行行长周小川28日针对当前金融市场的“钱荒”问题再次表示,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地进行预调微调,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合理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也将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适时调整市场的流动性,保持市场的总体稳定。对此,专家认为,“钱荒”所表现出来的流动性紧缺是资金在金融体系自身循环的表象,因此央行不会大开闸门放水式地简单救市,而应该逐步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

  “钱荒”不是钱少而是没有用好

  6月以来,“钱荒”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最热门的关键词。尤其是在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再次全线暴涨,创下惊人的13.44%的历史新高,这使得原本最不缺钱的银行居然出现了借不到钱的情况,一时间“钱荒”开始在金融市场蔓延。

  为什么金融市场会闹“钱荒”?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看来,把此次“钱荒”定义为“金融恐慌”更为恰当,其根本原因是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走入了极端的困境,实体经济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罕见格局。一方面,民营经济体找不到投资方向,投资无门,转而把大量的现金投资于金融体系和理财产品,导致了金融体系信用盲目扩张;而另一方面,十八大前后新上任的地方官员却干劲冲天,对项目融资表现出火一般的热情,他们所依赖的融资渠道主要是正规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债券市场等。

  “于是,在当前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下,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额迅速上涨。”李稻葵表示,但是这种正规渠道的融资并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主体,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是GDP增长的最大拉动力量,所以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社会融资总额不断创下增长幅度和总量纪录,而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却持续下滑。这对矛盾的最后结果就是银行打光了子弹,资金开始告急。因为宏观经济在减速,大量企业利润在下降,这又反过来使得相关企业难以偿还以前的贷款。这种情况下,银行等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必须要用新贷款覆盖已经到期、不能偿还的旧贷款,掩盖几年前不良贷款的漏洞。而这就是当前金融恐慌的深层次原因。

  开闸放水无异于饮鸩止渴

  面对“钱荒”,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直期待央行会像以往一样要钱给钱,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但这一次,央行袖手旁观的态度让他们大跌眼镜。

  “央行之所以不愿意这么做,是不希望给商业银行以央行会兜底所有问题的预期。”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认为,央行有能力解决个别机构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是简单的给钱。如果央行开始宽松,所有的银行都会去效仿,这样就会把风险越做越大,到最后钱被商业银行赚了,问题却留给央行来兜底。因此,央行不能支持金融机构大搞表外业务,也不能容忍资金空转不去支持实体经济。

  “开闸放水救市只能是饮鸩止渴。” 李稻葵表示,如果央行放水救市,给银行注入流动性,这种策略当然是立竿见影,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能短期内缓解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的压力和金融市场的恐慌,经济增长仍无法保障。而金融机构拿了新钱也只能继续填补不良贷款的漏洞。由于不治本,新的一轮金融恐慌迟早会到来,而且会以更大的力度爆发。

  货币政策不会大放大收

  从过去市场一缺钱就放水,到现在收紧钱袋不松口,金融市场对央行态度的转变显然还没有完全适应。然而在专家看来,“钱荒”事件并不意味央行货币政策从大放转向大收,央行也一再表态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巴曙松表示,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波动,并不意味着宏观政策基调的趋势性转向。从目前趋势看,宏观金融政策操作,开始从应对短期经济金融频繁波动的脉冲式政策操作中逐步淡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并没有变化,只是不再因为短期的经济回落,而盲目匆忙扩张货币,也不会因短期市场波动而大幅收缩。

  “降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未来流动性变化的情况下,央行会增加他的灵活性、针对性,适时适度预调和微调。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李克强:医改事关民生福祉,民心所向

搞国际金融中心是必然 央行定点放水只当“润喉” 流动性管理只能加强

消化泡沫货币“四万亿” 发展实体经济保民生

钱到哪里去了?央行铁血手段治银行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银行遵国际规范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银行企业只赚不赔成过去

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即将出台 中国信贷急刹车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