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4-01
习近平柏林演讲敲打日右翼显示对日强硬姿态
强调日军侵华史不容忘
据参考消息3月31日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30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德国首都柏林发表演讲时表示,日本当年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发表演讲,阐释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演讲中两次提及日本当年的战争暴行,表明中国不会忘记。
不过,他也同时引用中国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实现自己提高13亿多人口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发展目标。
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习近平也表示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同时呼吁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不过,在回答关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问题时,习近平也强调,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将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中通社昨天引述不具名的北京学者分析,在习近平访欧之行中,此次演讲是最重要的对外阐释中国外交政策的机会。习近平的表态客观上起到了对日施压效果:一方面显示中国不重蹈历史覆辙的决心,同时也呼吁欧洲各国维护二战战后的和平成果,暗含对日本右倾政策的批评。
学者也指出,科尔伯基金会的主要负责人是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他的父亲曾因参加二战在战后被判刑,魏茨泽克在担任总统期间对战争持明确的反对态度。借由他所负责的基金会邀请习近平演讲并谈及战争,是中德双方达成的默契。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30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德国时表示,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暴行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必须有足以自卫的国防力量。
在柏林发表讲话时,习近平还重申,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构成任何威胁,并且中国承诺与邻国建立友好伙伴关系。
在此前访问法国时发表的讲话中,习近平把中国比作一头“睡醒的狮子”,但他称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在德国首都发表的讲话中,习近平也表示,中国不是墨菲斯托--德国文学作品《浮士德》中的魔鬼形象。
他说:“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
他说,这些观点凸显了对中国的深深偏见。
习近平在讲话中两次提到日本的侵略,并称中国明白和平的重要性。
显示中方对日强硬姿态
【日本《读卖新闻》3月30日报道】 正在访德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在历史问题上点名批评日本等突出对日强硬姿态。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如此大张旗鼓批评日本,使本就处于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糟糕状态的日中关系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去年3月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在公开场合回答提问、披露自身想法是极其罕见的。习近平自身的对外强硬姿态在上述一系列行动中可见一斑。
习政权去年5月也曾在公开场合批评日本。
当时,李克强访问德国波茨坦,就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网注)问题称日本必须归还所窃取的中国领土。
这次习近平批评日本,意在加强对去年底参拜靖国神社的安倍首相施压,同时拉拢韩国总统朴槿惠。朴槿惠25日参加了日美韩峰会,而且26日会见默克尔时未点名批评日本。习近平可能试图通过演讲刺激韩国舆论,营造使朴槿惠不好对日软化态度的环境。
【日本《产经新闻》3月30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演讲中执意批评日本。和今年初动员中国驻世界各地的外交官谴责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一样,此举也意在拉上第三国孤立日本。
习近平访德期间谴责与此行毫不相关的日本,这背后含有批评安倍首相历史认识的目的,提醒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战败国,德国对罪行做了深刻反省,日本却毫无诚意。
今年1月,反日活动家安重根纪念馆在哈尔滨火车站开馆。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事件(即南京大屠杀--本网注)国家公祭日。此外,中国政府还动员民间反日活动家,让战时在日被劳役的前中国劳工起诉日本企业。
习近平在德国的演讲是上述战略的一环,反日宣传战今后也将持续下去。
【德国N-TV电视台网站3月29日文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柏林的演讲使用了大量引言、警句和典故。除了一些中国的哲学家和成语外,他还提到了歌德、莱布尼茨、莱辛,以及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
习近平借此想表达的意思很清楚:我努力去理解你们,也请你们这样做!
习近平在柏林的讲话表明他的国家将日益走自己的路。中国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国内和谐,而且也需要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一再强调,不论中国的发展看来是什么样子,都一定是和平的。他用历史来证明,中国5000年的文化一直是和平的文化。他还用充满和平、经济发展和合作特点的“全球趋势”来证明,谁不顺应这一趋势,将“被历史抛弃”。
现在习近平保证,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日本当局厚颜提出抗议
【共同社东京3月30日电】关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演讲时就南京大屠杀称日本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民一事,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30日在东京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外务省29日已就此向中方提出抗议。
菅义伟就南京大屠杀表示:“不否认旧日本军在南京进行的杀伤及掠夺行为,但关于死难者人数存在各种意见,日本政府未予断定。”
他还就日本战后的表现称:“一贯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作贡献,将在首相安倍晋三的带领下努力实现和平国家的目标,绝不会动摇。”
在此前的富士电视台节目中,菅义伟就习近平的发言批评称:“在第三国提及日本的历史并作出如此发言,令人极为遗憾。”
中国今年2月以立法形式设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之后还在荷兰举行的中韩首脑会谈上确认双方将在历史问题上合作等,正在加强对日攻势。
【法新社东京3月30日电】东京今天批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德国期间发表的关于日本战争罪行的讲话,称日本政府已经提出了抗议。
日本时事通讯社和共同社报道,习近平28日在柏林一家智库发表讲话,批评日本的战争罪行,称1937年日本军队在占领南京时屠杀了30多万人。
共同社报道,习近平还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造成3500多万中国人伤亡。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对记者说:“中国领导人在第三国发表关于日本历史的这种讲话是极其没有建设性的。”他还说,日本外务省29日已经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抗议。
【德国《商报》网站3月28日报道】德国政治学家托马斯·贝格尔研究日本、德国和中国的历史反省问题。他的著作《二战后的战争、罪行和政治》被视为这方面的权威。
在谈到日本战后反省问题时,他对记者说,日本讨厌被拿来与德国作比较。因为这种比较假定日本人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认罪标准。中国人和韩国人正尝试在国际上将日本钉在耻辱柱上,让日本显得不可靠。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应对失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安倍政府确实在推行修正主义路线。
安倍也许是自其外祖父岸信介以来民族主义色彩最浓烈的日本领导人,甚至比岸信介还要右倾。安倍坚信,日本被虚弱的民族自豪感所折磨,而缺乏爱国心正在削弱国家。在社会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他想弥合人民和国家间的裂痕,因此安倍才表现得如此坚决。他的观点显然是民族主义的,并且严重损害了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很难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希望安倍顾问中的现实主义者会占上风。
[新浪网-新华网]
日方称习近平在德言论不具建设性 中方强烈抗议
中新网3月31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31日主持例行记者会,就朝鲜宣称不排除进行新型核试验、中菲南海争议等答记者问。以下是外交部网站公布的答问实录:
洪磊首先发布消息:
应中国政府邀请,泰国诗琳通公主殿下将于4月5日至11日访华。
洪磊介绍了中方近日以来在搜寻马航失联客机工作方面取得的进展。
洪磊表示,3月30日,包括海军井冈山舰、昆仑山舰、海口舰、千岛湖舰和“海巡01”船、“南海救115”船、“东海救101”船等7艘中国舰船在澳大利亚珀斯以西海域会合,开始实施对近32万平方海里南印度洋新任务区的协同搜索。新的搜寻区位于南纬26度-34度、东经91度-104度,为一块680×480海里的长方形海区,面积超出此前所有中国舰船搜索海域的总和。空军1架伊尔-76运输机在同一海域搜寻。“海巡31”轮及海军“永兴岛”舰继续在印度洋东部海域搜寻。
总之,中方仍在相关海域积极开展搜寻工作。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会积极努力。
问:朝鲜外务省30日发表声明称,朝鲜不排除进行新型核试验的可能。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对有关动向表示关注。我想强调的是,中方坚持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定的。当前半岛局势相当脆弱,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我们敦促有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不做不利于半岛和平稳定的事。
问:继3月29日菲律宾宣布对仁爱礁“坐滩”军舰进行补给后,30日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又宣布菲方已于当天向菲中南海争议国际仲裁庭提交诉状。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关于菲律宾昨日称向中菲南海争议国际仲裁庭提交诉状事,我已在第一时间重申了中方不接受、不参与该仲裁的严正立场。
至于仁爱礁问题,我想指出,菲方选择在提交仲裁诉状的前一天组织记者到仁爱礁海域活动,完全是一起蓄意策划的行动,目的是进一步炒作仁爱礁问题,为菲方推进国际仲裁造势,为菲方非法侵占中国领土仁爱礁的企图服务。这充分表明,菲方一意孤行推进国际仲裁,是为了掩盖其非法侵占中国领土和在南海挑起事端的本质,是滥用国际法律手段的政治挑衅。菲方在仁爱礁的挑衅,再次表明中菲南海争议的核心是岛礁领土争议,不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仲裁的对象。中方绝不容许菲方以任何方式侵占仁爱礁,绝不会容许菲方违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仁爱礁修建设施的企图得逞。菲方必将为其挑衅行为承担后果。
问:据报道,3月30日,美国务院副发言人哈尔夫针对菲律宾向中菲南海争端仲裁庭提交诉状事称,美方支持以不具威胁或胁迫的和平方式解决海洋争端。各国都应尊重包括菲律宾在内的海洋法公约缔约国运用公约的争端解决机制的权利。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关于菲律宾向中菲南海争端仲裁庭提交诉状问题,我昨天已全面阐明了原则立场。我愿重申,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不接受菲方提起的国际仲裁。2006年,中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出声明,已将上述争端排除出仲裁程序。
美方不是南海争端当事国,多次表示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我们敦促美方恪守自己的承诺,多做有益于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事,而不是相反。
问:31日,朝鲜在半岛西部“北方界限线”附近实施海上射击演练,韩方开炮回应。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当前,朝鲜半岛局势有所升温,中方对此表示担忧。中方反对任何损害半岛和平稳定的行为,敦促各方保持冷静克制,谨言慎行,防止形势轮番升级,共同维护半岛和平稳定。
问:据报道,针对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时在演讲中提及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称,中国领导人在第三国发表有关言论不具建设性。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对日方采取的无理态度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
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习近平主席在有关演讲中提及这段历史旨在强调要在铭记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维护人类正义和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更好地开创未来。日本国内近来不断出现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错误言行,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我们严肃敦促日方正确认识和对待侵略历史,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问:据报道,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28日称,美方不寻求网络空间军事化,希使之成为自由与繁荣的“催化剂”。美国防部对在本国政府网络之外的网络行动保持克制,并敦促其他国家采取同样做法。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注意到美方的表态。中方一贯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应有助于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福祉。维护网络空间和平、避免成为新的战场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方希望美能将有关言论切实转化为政策与行动,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构建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原标题:外交部就朝鲜核问题、中菲南海争议等答问(实录))
[中新网]
相关
评论港报:习近平访欧凸显气质鲜明的“中国style”
中新网4月1日电 习近平访欧之行即将结束。香港《文汇报》刊文称,在这次出访期间,除在荷兰出席核安全峰会外,习近平对荷兰、法国、德国及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欧盟总部,参加活动共计约90场,发表4篇署名文章,撰文和演讲广用“大白话”,在欧洲赢得“满堂彩”。有评论称,习近平是次访欧行程可谓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以气质鲜明的“中国style”,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扩大互利合作 提升中欧关系
文章援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观点指出,此次习近平访欧,一系列的双、多边活动密集展开。这种“双管齐下”的模式为中欧关系注入强劲动力,不仅将增进中国和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良好关系,也会促进中国与欧盟机构的交往。
另有评论称,此次访问五方面成果尤为突出 :一是扩大了中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和欧盟组织的互利合作,全面提升了中欧关系水平;二是提出“四个并重”的核安全观,引导了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三是在中美元首海牙会晤中主动设置议题,把握共建新型大国关系方向;四是进一步阐明中国在乌克兰、朝鲜半岛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发挥了大国建设性作用;五是展示了大国领袖务实、亲民风范,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广用“大白话” 欧洲民众倍感亲切
文章指,访欧期间,习近平分别在欧洲主流媒体上发表了4篇署名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是用大白话来开头,入情入理,让欧洲民众倍感亲切。比如在比利时《晚报》上发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故事“我曾看到两个故事:有位比利时人,从2004年起,一直在中国西南边陲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咖啡豆脱贫致富。有位中国人,1990年来到比利时,用高超的医术,让众多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上的文章开头则直接说“我很高兴在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再次来到德国”。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振岗表示,习近平主席在海外发表文章,是中国外交的一种创新方式。另有专家称,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思路的宽阔,外交手段的灵活,是一种非常好的外交做法。
[中新网]
欧洲需要“中国智慧”
新华网布鲁塞尔3月31日电 正是春光最盛的时候,3月3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造访欧盟总部,成为27年来首次踏足欧洲政治心脏的中国国家元首。
如果说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欧洲政治心脏,那么三座欧盟大楼环抱的舒曼广场,就位于心窝窝那个地方。
广场不大,周遭是一圈高大的绿树丛,树下长椅上,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从广场中心向外延伸的小径,通向一座目光温和的老人雕像。雕像下镌着:罗伯特·舒曼,1886-1963。
这位看似文弱的老人,武功不足道,文采无足奇。但正是他,把成千上万欧洲人的联合梦想变成现实,为自己赢得“欧洲之父”的赞誉;而欧盟发展至今,经历风雨危机屹立不倒,与汲取舒曼的智慧密切相关。
舒曼所拥有的,是联合的智慧。立足遍体鳞伤的战后欧洲,他坚信:驱散欧洲数百年战云,需要欧洲联合;而联合,需从经济开始。1950年5月9日发表的《舒曼宣言》,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为今日欧盟奠定基础。
而今,习近平主席来到欧洲政治心脏。他倡言结合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习主席的主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对经历六年金融危机、正在寻求新机遇的欧洲,可谓来得正是时候,深具特殊意义。
实际上,经济正在缓慢复苏的欧洲,与开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中国,不乏相似之处。从某种角度上说,中欧都处于某种瓶颈状态,都急需通过改革来突破瓶颈,进入发展新天地。
没有重大的改革,难有重大的进步。处于各自重要历史节点的中国和欧洲,都需要靠改革创新来实现突破;而未来的改革创新,都需要把胆子放大,同时又把步子放稳。
胆大,不等于莽撞冒进,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呼唤方向既定便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魄力;步稳,不等于固步自封,而是未雨绸缪,稳健扎实,最大限度地提高改革的成功率,同时把风险最小化。
中欧所处历史节点,另一个相似之处就在于,都分别趟入了各自的改革深水区,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问题。但偏偏这些棘手挠头的难点热点难达共识之点,都是未来发展进步所必须克服的拦路虎。
改革,是活力和进步之源。在全球化时代,改革所需的智慧,不仅来源于本国本地区的发展经验,更来自于文明的互学互鉴,互容互通。
欧洲需要“中国智慧”,一如中国需要欧洲经验。而中欧分享改革智慧,打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吹来清新和煦的春风。
[新华网]
默克尔送地图引猜测
正在访问欧洲的习近平收到了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礼物:“这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
这份特殊的礼物是默克尔28日晚间在总理官邸私人宴请习近平夫妇时送出的。习近平送给默克尔一套瓷器花瓶,夫人彭丽媛则赠送了一套中国民族音乐。
1735年是中国统治集团权力交接的一年。这一年,统治中国13年的雍正皇帝胤禛驾崩,这位备受争议的皇帝把最高权力传位给了他的四皇子弘历,拉开了乾隆盛世的序幕。
雍正皇帝13年间征伐不止,大清帝国疆域辽阔。雍正元年战青海,六年定西藏,七年征准噶尔,贵州与湘桂比邻的苗族居住地方,经多年致力经营也终于改土归流,绘入了清朝版图。
国家元首互送礼物本是平常的礼仪,但默克尔的“中国地图”却引发不少网友猜测。
默克尔送的是哪张地图?
默克尔的这幅地图礼物,在中国网络上炸开了锅。
依据凤凰卫视的播出画面,有网友搜罗出一张地图,图中的中国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不仅外蒙属华,连外兴安岭和巴尔喀什湖附近都是中国的领土。“你们知道在1735年,中国的版图面积有多大吗?答案竟然是超过1350万平方公里。据了解,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全胜时期,中国的领土面积,几乎超过了除了元朝以外的所有封建王朝统治时期。”
不少网友依据这幅地图展开联想,猜测默克尔是在用地图暗示:中国的土地之前幅员辽阔,之所以失去北部领土原因在俄国。中国领导人应该避免类似的教训,比如在克里米亚问题上要更加谨慎。
但默克尔送的地图却并非这张幅员广阔的“中国和日本全图”。
据大公网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称,默克尔赠送的地图,是一张18世纪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霍曼及其家族成员哈斯“接力”制作并保留的地图,原图是基于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首次出版的中国地图册。
文章称,地图家杜安维尔在1734年作出了这幅地图,而他创造的依据是1700年左右法国耶稣教会对中国地理的第一次调查。也就是说,这幅地图所描绘的中国局部地形和政区划分应该是在1700-1735年康熙——雍正时期的中国主要地区。
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管、中国地图出版社主办的《地图》官方微博@地图杂志转发了网友@Macau屿后的微博:地图由德国地图家哈斯(Hase)绘制,雍正十三年(1735)出版,但内容仍是康熙初年的汉地15省:地图只绘制了承袭明代的汉地,不含边疆满蒙藏青疆等军辖区和盟旗,因此不能称做中国地图,而只能称中国汉地十五省图。
让网友@Macau屿后言之凿凿的证据是,不少人说是18省,但实际上地图只标出了15个省……北直隶在1644年清入关后次年改为直隶,而图中还是北直隶,故地图描绘的应是1645年前后的中国。
大公网文章就此评论,“考据完成,送礼就好解释了”,默克尔应该并不含有与克里米亚做类比,甚至挑拨中俄关系的意味。
虽然文章否定了地图另有他指,但最末却传达出另一种猜测:地图展现的是中国全盛时的局部样貌,或意味着德国方面向中国人传达出了这样一种讯息——习近平是否能像先人一样领导中国,使之成为国际焦点?
□ 白菜从来不读书
资料来源:凤凰网、大公网等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