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4-23
菲律宾向马尼拉香港人质事件受害者及家属道歉
人民网4月23日电 据香港电台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及菲律宾政府就人质事件发表联合公告,菲律宾政府向受害者及家属致以最悲痛的歉意和至诚的慰问,并对他们蒙受的痛苦表达最诚挚的哀悼。菲律宾国家警察总长已就此致函所有受害者或其家属。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同意就2010年8月23日发生的马尼拉人质事件寻求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菲律宾政府同意以下述方式,解决和处理受害者及家属就道歉、赔偿、惩处负责官员和其他人士及採取措施保障旅客安全的四项要求。
菲律宾政府向受害者及家属致以最悲痛的歉意和至诚的慰问,并对他们蒙受的痛苦表达最诚挚的哀悼。菲律宾国家警察总长已就此致函所有受害者或其家属。
菲律宾人民为体现对港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以及弥补事件中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损失,将会向受害者或其家属致以额外的慰问金,以表达最诚挚的关怀。
菲律宾政府已向香港特区政府保证,正采取措施追究须负责的人员,并尽早完成余下的程序。菲律宾政府承诺会向香港特区政府交代尚余程序的进度。
菲律宾政府已向香港特区政府保证会致力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菲律宾政府已实施一系列措施,保障访菲旅客的福祉及安全。
[人民网]
梁振英谈菲律宾人质事件:感谢中央的关心支持
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网站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及菲律宾政府最终就马尼拉人质事件达成协议,发表联合公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感谢国家领导人及外交部的关心及支持,亦感谢受害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
梁振英表示,马尼拉市长埃斯特拉达转达市议会两个决议,包括就人质事件道歉,马尼拉市并决定指定每年8月23日及农历7月14日,为人质事件的亡灵祈祷日。
梁振英宣布,即日起取消对菲律制裁,外交及公务护照持有人恢复14日免签证,实时取消对菲律宾的黑色旅游警示,恢复事件之前的黄色级别。
他表示,为解决事件,双方作出不懈努力,期间有转折,广大市民及传媒至今对事件及受害者的关心不减当年,加强港府解决事件的决心。
梁振英还感谢国家领导人及外交部的关心及支持,亦感谢受害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希望随着事件解决,受害者可以安息,幸存者及遇难者家属可以走出伤痛阴霾,坚强生活,相信两地人民关系会揭开新的篇章。
[中新网]
香港拍照者比小女孩街尿更不文明
据凤凰卫视等媒体报道,一对内地夫妻约两岁的女孩在香港街头小便,被路过的香港男女青年阻止并拍照,双方发生冲突。从网上公布的视频看,小女孩哇哇哭,两名香港男青年均手持摄像设备还拉住婴儿车,不允许内地夫妇离开。内地女士表示,“我上卫生间了,排队排得好长,我家孩子都快尿裤子了。你说让我怎么办?”她还说,“我知道我不对”。
据网上流传的无视频印证的其他消息称,小孩的母亲“打了拍照者耳光”,但相反的说法是,该母亲只打了香港青年抓住婴儿车的手。还有说法是,小女孩没有尿到路面,而是尿到尿不湿上。
一名记者发布批评小女孩父母倾向明显的微博,引起内地网民的巨大愤慨,这件事成了过去两天内地网上最热的公共舆论事件。
由于这一冲突的细节未得到视频的完整复原,我们认为,媒体对这件事的评论不应以网上传闻为基础,从价值观出发勾勒现场未必真实的画面。
有几点是现有视频素材就可印证的。第一,内地小女孩的父母确实帮孩子当街小便,这与香港法律法规不符,属不当行为。路人对其制止,有正当性。
第二,香港男女青年制止的方式是偏激的。他们不是善意提醒和纠正,未有帮助解决困难之意,而是直接采取对小便的小女孩进行拍照的激烈手段,让那对内地夫妻难以接受。
第三,这件事当中,双方显然都有错,内地及香港公众都会为此产生复杂的不悦感,但是与此同时,内地人应当同意那对带小孩的夫妻无论有多少理由,让孩子当街小便就是错了。香港公众应当同意,虽然内地夫妇有错在先,但香港几个小青年的激烈做法严重失当,香港社会决不应鼓励一些市民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内地游客。
问题是,内地人普遍承认一些游客在香港有不文明行为,大家都认为内地人进入香港后应尽可能做到入境随俗。内地游客没有人是故意去香港撒野挑衅的,如果有些人还是有了不文明举止,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香港的规范,或者有些人就是一时还做不到。
香港社会在指出内地游客一些不文明举止的同时,也应对他们整体上给予包容。如果香港社会展现不出这样的豁达,那是他们的集体不文明表现。
那些激进的小青年极力表达自己道德上的高贵,实际上他们呈现的恰是香港社会市井气低俗的一面。看看哪个社会嫌弃外乡来客、动不动就炫耀“他们不如我们”,甚至恶语相加的人,不是那个社会里涵养最差的群体?
在香港欧美人出现不文明举止的情况亦不在少数,但从未见香港有哪个群体表现得那么激动。香港如今有些人表面上是歧视内地人,其实他们在歧视自己。他们太想宣示与其他中国人的区别,证明自己已与洋文化融为一体。
那些人无法正视内地沿海地区与香港发展水平的快速缩小,无法适应自己在内地人面前优越感的流失。他们的心态出了问题,他们面对内地人变得极其缺乏耐心,喜欢小题大做,得理不饶人。
香港毕竟已经回归祖国,两地因交流和摩擦产生一些不适感,实属正常。内地在指出香港社会心态的毛病时,我们自己也需大度些。对香港一些人小家子气的表现,我们能一笑置之则罢,如果做不到,反唇相讥几句也无妨,但不可记仇。我们不必将两地的磕磕碰碰无限上纲上线。
必须看到,香港特区政府从未纵容少数人攻击、羞辱内地游客,香港主流社会也反对他们那样做。对这种区别,内地社会必须同时看清。▲(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人民网-环球时报]
童子尿照一照真讲文明不必吵
香港便溺事件提醒我们,有必要增进双方的沟通与理解,而不是各走极端。对一些香港同胞来讲,应多些善意提醒和包容,那种站在文明制高点上的斥责,只会增加彼此恶意,却于事无补。
一对内地游客夫妇让幼女在香港街头小便,被香港年轻人拍照,由此引发的冲突不仅造成路人围观,还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许多内地网友力挺年轻夫妻,对另一方大加痛斥。
虽说言人人殊,可对事物的判断,离不开情理法三字。从现场视频可知,这对年轻夫妇最初并不想这样,只因排队上厕所的人多,女儿等不及了,才让她在街边便溺,母亲则用尿不湿接着。一些细节也增加了人们对年轻夫妇的同情,比如在争吵中,年轻妈妈还不忘把尿不湿装进垃圾袋提着。相较而言,香港年轻人的行为则显得过激,不仅对着正在便溺的幼女拍照,还拽住婴儿车不让年轻夫妇离开。
尤其让人感慨,几名香港青年看似在维护当地法纪与文明,实则距离文明本义甚远。双方冲突时,小女孩一直在哭,令人心疼。当这对夫妻不断质问对方是否有孩子时,对方依然不为所动。孩子不是违法的理由,但这不意味着就不该照顾孩子的心理和情绪。且不说这几个年轻人有没有权利对着幼女拍照,为阻止不文明行为而置幼弱儿童受惊吓于不顾,这很难称得上是文明之举,甚至可说是本末倒置。
文明既是对人性的约束,却也源于对人性的尊重。譬如不得随地大小便,之所以要约束这种个人行为,就是为了照顾多数人的利益。但同时,多数人的利益也并非绝对至上,在一些情况下,多数人的利益理应为弱势人群让路。所谓尊老爱幼,体现的就是这一原则。文明理当照见人性,否则文明就失去了根本,成为虚无空泛的道德指标,乃至走向文明的反面。
在香港便溺事件中,人们看到的只有本地青年近乎野蛮的道德指控,却没有见到他们对嚎啕大哭的孩子有丝毫的人性温情。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地方。
话说回来,部分港人对内地游客感到不满,其来有自。这对夫妇固然值得同情,毕竟也有不当的地方。比如,他们若能尽量找个偏僻场所,或向本地人士求助,后来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撇开这一事件,一些内地游客在公共场所举止不文明,也非个别现象。由此,就事论事之余,内地网友或应反思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源,以免同样犯下矫枉过正的错误。
这起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不单是随地大小便惹的祸,也可说是两地部分人群价值理念分歧所致。这提醒我们,有必要增进双方的沟通与理解,而不是各走极端。对于部分内地游客,要懂得“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道理;而对一些香港同胞来讲,应多些善意提醒和包容,那种站在文明制高点上的斥责,只会增加彼此恶意,却于事无补。(顾昀)
[人民网-京华时报]
相关报道
香港人是“白眼狼”吗?
内地供港物质成本该由谁买单?
文 郑东阳
据东莞时报4月21日官方微博消息,孩子香港街头小便,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冲突现场混乱,大人相互指责,孩子大声哭泣。夫妻抱孩子推婴儿车欲走,被港人拉住阻拦。孩子母亲说,洗手间排队,孩子着急我怎么办?
此事再次引发两地网友热议,一些香港网友再次提及双非儿童、大陆人抢购奢侈品、奶粉等困扰两地的难题。而不少大陆网友也替该母亲叫屈,他们认为妈妈用纸尿裤接着,根本没尿到地上,这么小的孩子不放过,香港部分人的素质不敢恭维。但也有不少大陆网友再次提及香港人“不懂感恩”,“如果不是我们过来消费,香港不会这么好,香港人吃什么呢?”等言论遍布微博等社交媒体。
从香港2010年的反高铁运动到反双非限购奶粉,从香港网民在报上登广告暗讽内地游客为蝗虫到2014年春节后的“灭蝗”行动,一些香港人对内地的偏见越来越深,有失香港自由之都典范。但同样,内地游客的一句“香港人吃什么呢”也反应了大多人对香港的认知同样存在偏差。
为什么会有恩主心态?
不少内地网友历数内地对香港的种种好处,斥责港人数典忘祖,背亲弃义,类似“香港人吃什么呢?”的观点基本上有两个论据:一、开放自由行后,内地游客的消费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支柱。二、香港的农副产品大部分需要从内地进口,内地为保障香港的食品、饮用水供应,可谓举全国之力,官方媒体称为“特供”。即自由行和“特供”问题。
虽然许多网友在涉及到物价、户籍、司法等问题上十分不满,但许多一些政府的批评者也认为香港和台湾在与大陆的交往中是获利方。
这种心态的形成或许与长期的宣传有关。在北京的话语体系里,港澳台居民被视为“同胞”,大陆每出台一项针对港澳台的政策,官方媒体会称这种行为是给港澳(台湾)同胞一份“大礼”。比如2014年2月20日出版的《环球时报》名为《规定内地访香港人数,好自私的动议》的社论就称,“自由行是当初香港经济长时间不振时,中央政府为帮助其实现复苏送来的大礼。”
那么,除了官方宣传外,自由行是否真的是维持香港经济的命脉?内地向香港“特供”能源与食品,香港人是否该感恩?大陆对香港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内地居民港澳自由行计划于2003年开始推行。香港政府统计处、旅游发展处2011年的数据分别显示,旅游业对香港GDP的贡献为4.5%。内地游客赴港旅游消费总额占入境旅游消费总额的55.9%,。2014年1月17日,旅游事务署发表《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指2012年,内地自由行贡献本地生产总值(GDP)达1.3%,创造超过11万位职位。自由行对香港的经济贡献不小,但并没有夸张到离开自由行,香港就“什么都不是”的地步。
对香港的食品“特供”问题,官方一直强调,保证供港食品稳定供应与安全是一项政治任务。如2011年7月,商务部与质检总局曾联合下发通知,督促地方主管部门及供港澳企业讲政治,顾大局,保证对港澳市场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人民日报》2012年1月2日的报道《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全力保障港澳市场货丰价稳》曾称,内地与港澳进一步建立完善了紧密、高效的联系工作机制,使内地对港澳生活必需品供应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并构建了一套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监管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人民日报》所描述的这个机制的确存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保障供应给香港的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另外一部分则是保障供港食品不间断的独立链条。
我曾在一次采访中参观过位于河南的一家供港注册猪场。作为供港注册猪场,这个养猪场有统一规格,猪的体重不能超110公斤,但不能低于90公斤。这个体重可以保证猪肥肉均衡。“看猪的双脊背:猪背上放一杯水,猪走水不洒的,就是上品!”猪场场长亲自为我所在的香港媒体参访团示范。
与内地食品安全由数个部门分段管理不同,供港食品形成了一个相对监管链条。首先是准入机制,所有供港蔬菜都需要有“出生证”,必须出自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香港方面认可的供港蔬菜备案基地。生产过程要经过质监局的严格检查,在严厉的监管高压线前,供港生产商一旦违规,将面临撤销供港澳资格的严重后果。
监管之余还形成独立的供应链条,“从养殖场(土地)到餐桌”,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均由官方一手指导操办。大陆官方对供港食品实行出口配额管理——每年年初,商务部会下达供港活猪、活畜、粮食制粉出口配额任务,为各个省市分配生产任务。如果一个地区配额执行情况非常好,又能服从政府部门和在香港的代理机构的供货安排,积极配合市场需求调剂余缺,完成商务部在香港市场应急时临时布置的出口任务,那么来年他们的出口配额数目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
供应链的最上端,是指导单位中央政府,具体负责人是每届分管商务部的一位副总理。供港的农副产品均由指定省份的养殖场定额生产,然后经由指定的贸易公司收购及出口,再经过“三趟列车”(供港农副产品火车专列)送抵香港。而运营的终端则是官方能够放心的在港央企(如华润集团属下的五丰行公司代理活畜产品)和部分“爱国港商”,他们负责代理,再售予批发商,然后售给零售商。
特殊时期官方还对供应方给予补贴。如2007年起,因为人民币升值、港币相对贬值,内地猪肉收购和销售价格一度超过香港市价,导致香港地区猪肉零售价格上涨。出现这种价格倒挂时,官方为了稳定猪肉价格,只能对供港猪场进行补贴,以及调度其他省市的活猪救急。如2007年与2008年香港猪肉价格暴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接见港澳知名人士座谈会时指出,当时中央给广东任务是要加大活猪供港数量,为达“中央指标”,广东要进行补贴。
近年来,内地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套机制看起来就像是“重灾区”里的特区,加上长期官方的宣传,一些内地网友难免会出现“恩主心疼”。至今,港澳台工作被视为“统一战线”工作里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公众的印象中,统战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许多人相信,在与港澳台的交往中,北京肯定是让利方。
香港人该感谢“特供”吗?
既然“特供”真实存在,那么香港人是否因此获利?“特供”的成本该不该由香港人买单。
“特供机制”本质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加上被视为“政治任务”,管理成本会无限放大,进而会导致低效率,产品的成本增加。但有多少能反映在产品的终端价格上,产品的买单者能因此获利多少很难统计。
对于香港这个买方来说,并不需要对这种特殊机制感恩戴德——买方只会考虑在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哪个供应方的产品更物美价廉、供应更稳定。
首先,如果把威权经济体制和自由经济体制视为经济史中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既成结构”。内地现行的经济制度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一个新的产物。这个背景下,当内地以国家的名义和其他制度完善、发展成熟的经济体进行对接和贸易往来时,为了能够顺利对接,在内部进行一定的调整和适配所耗费的国家资源和各种投入并不能完全由交易对象来买单。
比如供港食品安全问题。香港的规定针对的是任何进口食品,而非针对内地。不能因为香港的高标准,国家为此建立一套独立监管体系、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而认为,香港因此获利。食品监管体制“一国两制”引发不满并非对“香港太好”,而是对内地消费者“太糟糕”。
其次,虽然内地官方可以通过强制以及补贴的手段调节市场配置,保证供应源的稳定,但行为本身是基于贸易规则的,是市场配置下的互利行为。农副产品稳定供港,香港农产品销售商肯出高价钱是重要诱因。
国家投入大量的行政资源以及在特殊时期的国家补贴可以视为供港物质提供官方背书。既然国家完全垄断了供港农副产品的供给,自然应该以国家的名义对内地供港食品企业进行信誉和稳定性担保,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建立的供港食品链条的品牌和口碑。
而且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外汇来源,供港物资是获得外汇的途径之一。如在香港经营和销售供港食品的央企华润集团,在官方介绍中就称自己为出口创汇的“蓄水池”。因此,官方的出发点也非完全“让利”香港。
假设内地的监管机制足够完善,有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不需要质与量均在政府控制范围内才能获得香港市场的信赖,是否还需要这样的独立的供港食品链条和安全监管机制?何况,香港已经为这种特殊机制生产的产品付出符合市场定价的价格——香港的消费者也付出了一定的“稳定”代价。如供港农副产品由官方指定的企业负责代理,再售予批发商,然后售给零售商,形成垄断的局面,在近年物价上涨时,这些企业就会遭遇港人的责难。又如供水方面,目前,大陆供港的东江水每吨超过3港元,这意味着,未经处理的原水与深圳居民使用的自来水2.4元人民币/吨价格接近。
至于一个不断被内地网友提及的假设——如果有一天,内地非要停止对香港供应自来水、农副产品,香港还不是无法自给自足?这样的假设显然不可能发生。中国古籍《孟子·告子下》中曾记载了一个典故,春秋时期,诸侯国曾会盟葵丘,盟约中就曾有一条: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简单的说就是,诸侯国之间不得随心所欲改变河道,建筑堤坊,以邻为壑;若遇到天灾,更不能自己囤粮,阻碍粮食正常流通。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贸易早已全球化,许多市场行为,国家也没办法完全干预——在内地,一些供港食品已经实现出口转内销,虽然价格更高,但受到许多居民青睐,成为畅销货。
[新浪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