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5-12
云南省委书记接访四记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要通过这个窗口见微知著,更好地体察群众疾苦,更好地服务群众
4月30日,五一劳动节的前一天,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前往省信访局接待上访群众,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或现场答复,或交办调查,或协调解决,一天共接待15批次30多名上访群众,“在信访局上了一天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了当天接访处理的四个案例。
小事也要解决好
上午9时30分许,秦光荣来到省信访局接待大厅随机接访。面对上访群众,秦光荣说:“你们不要把我当作省委书记,就把我当朋友,有什么事尽管说。”
第一位上访人田智顺,是昆明市塑料五厂的待岗工人。田智顺反映,他们一批待岗工人给厂里交了养老保险,但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厂里再没给职工交过养老保险。
详细问询后,秦光荣对田智顺说,你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给厂里交了钱,但厂里没有给你收据,第二个问题是厂里该替你缴纳养老保险费,但厂里没有履行义务,第三个问题是企业所在地和社保接纳地不一致,给缴费带来了困难。
田智顺频频点头。
秦光荣当场要求,由省社保局负责,15天内要完成对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协调,让上访人的养老保险有个着落。“这样满意吗?”秦光荣问。“满意!”田智顺说。
起身与田智顺握别,秦光荣对省信访局相关负责人说:“每个上访群众都有难处,群众大部分诉求都是合理的。”“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对老百姓却是关系生存和希望的天大的事。”
千万不能“踢皮球”
在秦光荣当天接待的上访人中,来自曲靖市会泽县金钟镇盈仓社区的一行五人准备很充分,反映情况时,不时展示相关的证据材料。
在问答间,秦光荣了解到:集体土地被征用了,但补偿费被村干部侵占了;集体农贸市场的一些商铺被村干部私下卖了,收入被村干部中饱私囊。
秦光荣:这些问题你们向县上、市上反映过没有?
上访人:反映10多年了。
秦光荣:市县组织过调查没有?
上访人:组织过调查,结论是有的。
秦光荣:结论是怎样?
上访人:认为我们反映的事实是存在的,但最后都不了了之。找过好多部门,他们都不理,说太复杂了。
根据上访人反映的情况,秦光荣现场作布置:由曲靖市组织一个调查组,查清问题,理清曲直,还村民一个明白。
秦光荣说,从初步了解的情况看,这起上访已持续多年,这反映了我们有的部门和领导干部存在不负责任、不敢担当,遇到矛盾纠纷就躲、就绕,就“踢皮球”,这样会造成信访问题越来越多。
“法治底线”
“提起司法诉讼没有?”“法院是如何判决的?”“依法是原则,法治是底线”,面对上访人反映出来的多种情状和诉求,秦光荣在当天接访中说。
来自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的村民董金林反映的是一起不大的邻里纠纷:趁董金林外出打工之际,邻居将他家的烤烟房改造成了一个洗澡房,虽有村委会和乡司法所、国土资源所制止,但邻居置若罔闻。
秦光荣:这可以考虑通过调解来解决。
上访人:调解了,对方不理睬。
秦光荣:你希望如何解决?
上访人:请领导主持公道,让对方拆除洗澡房,还我的烤烟房。
秦光荣:如果对方不同意调解,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主持最后的公道。
对这起上访,秦光荣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督促落实,选择行政调解或者司法判决的方式“主持公道”,确保“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秦光荣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既要依法按政策解决合理合法诉求,又要坚守法律底线,引导群众正确行使信访权利,自觉履行法律义务。
“见微知著”——送上门的群众工作
在当天的上访人中,昆明市寻甸县华隆商贸小区的水库移民刘用昌一行反映的问题最多。作为滇池治理中实施牛栏江引水工程中的“移民人”,甫一坐定,刘用昌就急切地说:原动员村民搬迁时答应送村民的商铺,现在县政府不送了。
秦光荣听清楚“来龙去脉”后问:还有问题吗?
上访人:有,原来答应给每个搬迁村民买的养老保险也没有着落。
秦光荣又问:还有问题吗?请说。
上访人:有,原来承诺给我们的搬迁费也没有给。
秦光荣连续发问,上访代表共提出包括水利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学校等十余个问题。
秦光荣这才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一是,对移民承诺过的政策要确保落实到位;二是,有必要搞一次系统调查、全面梳理,看还有哪些政策没有落实;三是,当地县政府要注意在公共服务建设中向移民倾斜,绝不能让移民社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要通过这个窗口见微知著,更好地体察群众疾苦,更好地服务群众”,秦光荣说。(记者李自良)
[新华网-瞭望]
专家:上访者无理取闹从来都是少数 仅占一成多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出台《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问题的意见》,我国开始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那么,非涉法涉诉的普通信访如何处理?能否通过加快立法,完善信访制度,更好地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渠道?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曾经的信访体制之困
4月23日,国家信访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下称《办法》)。该《办法》提出,自5月1日起,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并引导来访人以书面或走访形式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机关提出,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下级有关机关。
“五一”小长假后,国家信访局已经不再受理越级上访材料,如果信访人没有省级信访部门的登记备案,直接到国家信访局递交上访材料,则会被劝回。
在北京南站附近国家信访局来访接待司的旁边,3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各地上访群众聚集的“上访村”,要问上访村在哪里,大家都会指向南站旁边的东庄。“驻扎”在东庄的上访者,每日付着不高的房租,周而复始地跑各种机关单位反映问题,有些经济条件差的上访者会在周边随便找个桥洞安身。
在东庄周边,一条信访产业链已经形成,很多当地人会空出房子出租给上访者居住;有人兜售各级机关单位的通讯录、通信地址;还有人代上访者写“诉状”;一些小摊贩卖着与上访有关的汗衫。
随着“越级上访”的终结,那些老上访户们或许逐渐失去了在东庄继续住下去的意义,“上访村”或许也即将走向终点。
来自东北的老上访户老崔告诉记者:“我在这里住了两三年,新政策也听说了。这一下子很多地儿不接待我了,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很多人劝我回去,可回去谁会管我的事情?就是因为当地一直不给解决,我才来北京的。”
信访不排名了,越级上访也不受理了,老百姓所反映的问题能否在当地得到解决?地方政府对待信访是否比以前重视?这些都是各地上访者所关心的。
信访之困正在逐渐改善
就在去年下半年,实行了8年的信访全国排名制度被取消。
“有关部门当时设立信访排名的目的是通过排名给地方政府施以压力,促使地方政府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保障信访者的合法权益,使信访者反映的问题能在基层得到合理解决。然而,这一制度推出之后被异化得很严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翟校义对记者说。
信访排名曾经在很多地方都与领导升迁评优挂钩,导致地方官员在以前都谈“访”色变,视信访为洪水猛兽,“截访”、“拦访”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而引发的恶性事件也多有耳闻。
“出现问题并不是说这个制度错了,而是这个制度并没有适应当下行政体系的土壤。”翟校义说。
信访排名取消后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国家信访局又出台办法,对越级上访不再受理。“前些年,一到全国两会或重大节假日,很多老上访户就会跑来北京。绝大多数是为了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另外一些是为了博得更多的关注,而其中也有想借机向地方政府提‘要求’的。信访是老百姓最基本的权利,但确实有一些人因为没有得到满意结果而作出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类信访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近些年国家信访局已经进行了分析研究。”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广淼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红教授长期从事社会稳定与信访研究,他说:“在上访者中,无理取闹的从来都是少数。去年年底,国家信访局组织的信访事项督导中,信访有道理或者有部分道理的占总数八成以上,而无理的仅占一成多,这说明信访制度的完善是很多百姓民声表达渠道的一个很好途径,通过制度建设完全可以防止有人通过信访来牟取不当利益。”
“有些人说,新信访政策是在解脱上层的信访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郑广淼告诉记者,“取消信访排名和取消越级上访只是信访改革的第一步,今后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规范信访秩序。”
郑广淼称:“下一步,国家信访局将推动和坚持落实信访首办责任制,对群众的第一次来信、第一次来访,要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办理,并要努力提高办结率,解决近些年重访严重的问题。中央要求各级信访机构建立全面高效的信访申诉渠道,国家信访局已把通报排名改为‘点对点’通报,也就是说,对于各省的信访工作,国家信访局直接与各个省份单独对接,对各省份工作一对一通报。这样,各个省份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本省信访问题上,而不用再担心排名。”
信访改革从制度建设入手
我国现代信访制度已经建立了50多年,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还是有些滞后。转变信访制度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完善信访制度、拓宽信访渠道将成为信访改革的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邸瑛琪教授认为:“我国信访制度现在存在一些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比如信访体系缺乏整体性,除了信访局外,各种信访机构纷杂,造成信访局的角色定位相对模糊,容易出现机关单位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下一步,国家应该把除了涉法涉诉信访外的其他信访工作统一纳入信访局的框架下,同时强化各级人大对信访局的监督。”
“在信访应该强化还是弱化这个问题上,各方面看法不一致。有些人说,信访人治色彩浓,不符合依法治国的理念。但是应当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信访诉求都归司法管。比如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问题上,有些案件是法院不予受理的,而行政诉讼起不到应有作用时,老百姓就会通过信访渠道来解决问题。”翟校义说。据国家信访局统计,目前信访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劳动社保、涉法涉诉等,这些问题占到了信访总量的70%以上。有专家指出,在我国社会法治精神的成长阶段,信访制度有存在的必要,不能因为信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
从国家信访局受理的来信来访事项看,重信重访占比达60%。邸瑛琪说,他最近接触了一个信访者,这个信访者找了所在省里的各种信访机构,但所有的转件都转到了他所在市的中级法院,而中级法院对这个案子早有定论。最终,他选择了进京上访。“这说明信访终结机制和监督机制非常重要。对各级信访机构加强监督,才可以防止责无权属,而终结机制的建立,则可以减少重访现象发生。”
“问题解决到什么样的程度算是解决了?问题应该由信访局转交给哪个具体部门解决?有些涉及部门多且繁杂的问题信访局有没有权去主导解决?这都是制度建设中需要考量的问题。”翟校义说,“这些问题有一个明确指向,那就是信访应逐渐公开透明,只有信访过程和结果都不再神秘,才会真正纠正信访不信法的观念,也才能更好地约束公权力”。
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一次信访工作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开始关注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宽信访渠道。郑广淼向记者介绍说,网上信访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和信访工作精细化的一个载体,信访者可以通过信访局建立的信访信息平台提出诉求,随时查看办理进度和结果,这样既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也能加快信访解决的速度。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网站、市长信箱就是信访信息化的一个很好尝试。
推进信访立法是根本
信访立法的呼声已经持续很长时间,张红曾经在多家媒体表示,应该适时制定信访法。他认为,只有由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信访法来框定信访的性质、范围及有关机构的职权,才能调和“取消信访论”和“强化信访论”之间的分歧。要让全社会都要认清,信访是不可废除的一项辅助政治制度,但必须通过法制手段规范其运作。
我国现行信访法规是《国务院信访条例》,该条例于1995年制定,2005年修订。当时为了缓解信访矛盾向中央集中的压力,将信访工作中实行多年的“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改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更加强调基层在解决信访纠纷中的责任。这为日后地方在“接访”中层层加压留下了隐患。随着信访排名的取消和越级上访不再受理,地方的信访压力将会大大减轻,如何通过立法来规定地方的信访权责将变得更有必要。
邸瑛琪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尽快实现信访法治化,依法规范信访。”他建议立法规定设立“第一接访人制度”,明确处理上访案件的时间、程序、层级,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监督信访工作有序进行。
“由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比较突出,缠访、闹访现象还无法有效解决,这就需要从立法上明确什么行为属于缠访闹访,缠访闹访的信访人应该负有什么样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缠访闹访的发生。”郑广淼认为。
谈到信访立法,专家们普遍认为有必要且很急迫。对此,翟校义持这样的观点:现有的很多信访形式比如各级领导大接访、信访联席会议、人大对信访的督办检查,都是很有益的工作机制,应该立法予以确认。推进信访立法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改变信访的制度框架,在立法的同时,完善各种配套机制,使群众信访、机关接访都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改变信访的运作模式,从法律上确立“信访公开透明”原则,同时设立纠错机制,督促政府依法行政。
尽管在国家层面信访立法还没有启动,但有的地方已经开展了有益探索,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今年正式启动了《广东省信访条例(草案)》制定工作,并委托三家高校起草。
张红建议加快立法进程,明确信访的制度功能,把信访制度现在的救济功能改造为现有司法救济的过滤机制、补充机制和疑难案件协调处置机制。他认为,对信访的定位应该是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至于司法领域的信访工作,则要确保诉访分离,确立判决终极权威。张红告诉记者,信访立法不仅可以有效畅通民意渠道,更重要的是确立法制权威,为建设法治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许一航
相关链接
信访人的10项权利
根据修订后的《信访条例》,信访人享有以下主要权利:
1.依法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权利;
2.依法信访不受打击报复的权利;
3.就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提出信访事项的权利;
4.查询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权利;
5.就信访事项受理、办理情况得到书面答复的权利;
6.要求对办理信访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工作人员回避的权利;
7.检举、揭发材料及有关材料不被透露或者转给被检举、揭发的人员或者单位的权利;
8.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或者对改进国家机关工作以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有贡献的,得到奖励的权利;
9.事实清楚、法律依据充分的投诉请求得到支持的权利;
10.对信访事项处理不服,要求复查、复核的权利。
(据国家信访局官方网站)
[中新网-检察日报]
相关报道
焦裕禄:穿越时空的正能量
新华网郑州5月1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雅鸣、张兴军)5月14日是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即将到来之际,位于河南兰考县的焦裕禄墓园日渐汇聚着四面八方前来祭拜的人们。
作为共和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一年零三个多月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生命有限,很多英雄模范人物崇高精神的形成过程也是有限的,但形成了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就是一个永恒的定格。
沿着时间的河流回溯,重温焦裕禄事迹,那些散落百姓口碑里的记忆依然感动而温暖。无论是做人为官,还是干事创业,其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亲民爱民、求实奋斗、廉洁奉公的正能量依然穿越时空,引发人们强烈的内心共鸣。
初夏时节,穿行在1116平方公里的兰考大地,绿树成荫,麦浪翻滚。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以前,当焦裕禄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眼前呈现的景象。
那是1962年冬天,大雪纷飞。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的兰考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小小的县城火车站里,挤满了外出逃荒的灾民……
“我知道兰考是个灾区,人民群众正过着艰苦的生活,地委派我来,我愿意承担这个工作,但是要完成治理灾害的任务不是我一个人,得靠大家,靠全体干部振作起来,带领全县36万人,争取在尽快短的时间内把面貌改变了……”
81岁的樊哲民,时任兰考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至今仍记得焦裕禄在县委会上的这段发言。“他的讲话很短,但很有分量。特别是他提出救灾是暂时的,以治灾代替救灾,要釜底抽薪,不要扬汤止沸。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治理思路。”
50年后,人们追忆“老焦在兰考的475天到哪儿去了?”
答案是:在飞沙中,在暴雨间,在寒风里,在骄阳下,在救灾抗灾的现场,在最困难的乡亲们身边……一年零三个多月,475天,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焦裕禄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行程5000余里。
很多当年的同事回忆,焦裕禄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三害”的规律,实施了有效治理“三害”的办法,原因正在于他能扎根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了一身土、两腿泥,接地气、长底气。
下乡时,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深夜里,和老农的牛棚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在盐碱区,他经常抓起一把碱土放在手心里,看看,闻闻,揉揉,搓搓,抓一点放在嘴里品尝,并得出了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马尿碱的结论,让和盐碱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都吃惊得目瞪口呆。
当年兰考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的笔记本上,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裕禄语录”:“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
在焦裕禄陵园,离墓地不远处的纪念馆里,人们排起长队参观焦裕禄事迹展,他们中有拄着拐杖的老者、怀抱孩子的妇女、稚气未脱的少儿。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到带着窟窿的布鞋,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睹物思人,观者无言,却禁不住唏嘘不已。
来自安徽怀远县的一家公司经理陈明告诉记者,打小的时候,就看过多遍电影《焦裕禄》,除了对那把被顶出破洞的椅子深感震撼外,焦裕禄的衣服、袜子上面缝满的补丁也令人印象深刻。
他说,时至今日,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仍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共鸣,一方面说明当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更反映了大家对廉洁奉公的焦裕禄式干部的呼唤和期待。
生活简朴的焦裕禄,平日里对子女和家人的要求也是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化。
在儿女们眼里,焦裕禄既是一个“穷爸爸”,也是一个“富爸爸”。二女儿焦守云告诉记者,“他去世的时候,唯一的遗产是留给大姐的一块手表。对家人的最后要求是,不要向组织伸手,不搞特殊化。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一笔精神不动产。”
在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那棵泡桐旁,矗立着新落成的焦裕禄干部学院。从全国各地来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训的学员们,一出门就可以看见这棵参天大树。睹树思人,都别有一番感慨。
采访时,记者曾向不同年龄段的人问过同一个问题:焦裕禄最打动你们的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几乎不约而同,那就是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一种骨子里的爱民情怀。
79岁的兰考葡萄架村原村支书孙世忠,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焦裕禄的情景:那是1963年农历九月的一天,正是种麦时节。孙世忠在村口迎面碰见了7个陌生人,打头的是个黑瘦黑瘦的高个儿,外面一件看不清颜色的大衣,没有系扣,头戴“四块瓦”棉帽,半边帽檐耷拉着。
“我上去问是哪来的,后面有人说这是县委焦书记。听说是县里来的,我赶紧去掂水,焦书记一边拦着不让掂,一边打听灾情咋样……”
看完灾情后,焦裕禄回城取了铺盖卷儿,在葡萄架一住就是三个月。孙世忠说:“在焦书记眼里,群众的灾情等不得,群众的冷暖之事拖不得。为了关心群众,他恨不得把一分钟的时间掰成两半使。”
然而就在焦裕禄奔走兰考大地的时候,长期的拖延和劳累,让他的肝病变得越来越严重了。1964年3月23日,焦裕禄被送往医院。5月14日,焦裕禄病逝郑州。生命的时钟在42岁这一年停摆。
著名作家二月河告诉记者,学生时代,在课堂上第一次听了老师朗诵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时班里很多人都是边听边流泪。
他说:“回顾焦裕禄的短暂一生,他给人留下的是一种伟大、悲壮、豪气冲云霄般的感觉。他把自己的每一滴血液、每一份精力都投入到了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在经济形势、改革大潮发生变化的今天,焦裕禄精神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愈发显示出其珍贵的价值。”
1966年2月26日,遵照遗愿,焦裕禄的灵柩由郑州迁往兰考。那一天,十里八村赶来的成千上万乡亲们,黑压压聚在县城北郊的一处沙丘下,大家胸戴白花,眼含热泪,呼唤着焦裕禄的名字,在冬日的寒风中站立……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还活着。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