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刘云山:增强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5-19

 

刘云山:增强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领导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

    一、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增强问题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准确把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课题,并为此进行不懈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目标、道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才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问题,才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才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使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展示出光明前景。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特点,很大程度就反映在我们所面对的复杂矛盾上,反映在我们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应当看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和十分有利的条件,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预言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就全面深化改革来说,要解决的都是牵动性强的深层次问题,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改革就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就难以打开新的空间。

    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是态度问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否则就会使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领导干部就要在发现问题上领先。发现问题,要求我们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拓宽视野看世界、看中国,看历史、看未来,从而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现在,国际国内的联系互动日益加深,国内问题中的国际因素和国际问题中的中国因素都在增加。中央反复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联系起来全面考察、整体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发展战略,也才能找到解决面临问题、推进事业发展的科学方法。要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的新情况,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向,从而发现需要抓紧破解的新矛盾新问题。要注意从世界格局变化中,看到维护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风险与挑战;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中,既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又看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当今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看到我国科技创新的差距和潜力;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中,看到壮大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总之,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沉着应对、趋利避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就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有人说,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当作更上一层楼的机遇。改革就是问题倒逼出来的,当年一些地方率先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要解决吃不饱肚子的问题。经过30多年不懈奋斗,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在更高水平上攻坚克难的新阶段。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不可能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遇到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中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如何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问题,做到既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当中的核心问题,做到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处理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关系,做到既抑制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又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预定目标的经济增长,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总之,在各种困难和复杂因素面前,只有在认识上保持清醒、在行动上积极应对,才能实现改革的顺利推进,确保发展的持续平稳。

    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我们党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吸取历史智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后作出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深刻总结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党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经历的失误与挫折,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在对照现实问题中得到新的认识,就能够在未来征程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特别是在国内外各种条件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一定要对照历史这面镜子,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又增加了哪些新因素;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又有了哪些新苗头;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实际工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努力做到不诿过、不贰过。

    三、问题纷繁复杂,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现实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有曾经经历过的,也有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相互纠结、连锁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基础。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遇到的问题,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必然差别很大,这就需要很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麻痹大意,也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夸大;既不能把可能影响全局的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问题来对待,也不能把特殊的某个方面问题作为全局性问题来处理。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政治原则问题,哪些是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许多问题并不是一眼能看穿识透的。这就需要见微知著、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枝节抓根本。在分析问题时,如果只观一隅、只察一面,就可能会一叶障目、盲人摸象,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各级领导干部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具体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令人头痛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千万不能迷失在现象的迷宫之中,不能让表象问题“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根本方法,对问题的本质作出正确判断。比如,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确实是客观现实,国际上随之出现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衰退论”,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了这样一个科学的判断,才能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人们信心。所以,分析问题要善于研机析理、察形见势,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努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才能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要坚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比如: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定理想信念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固本培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经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抗风险能力;政治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文化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四风”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等等。总之,只要抓住和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四、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应当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

    领导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好检验。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应有的自信,是有力量的表现。应当肯定,大多数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是强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淡薄。有的忽视问题,对矛盾熟视无睹,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措手不及;有的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把一些本来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成了老大难;有的不注重解决问题,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真正遇到棘手问题就捉襟见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落实。淡漠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在解决问题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思想变为行动,重要的是把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导向。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要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碰到难题敢于触及,遇到矛盾主动解决,想方设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职责范围之内,决不能敷衍了事、上交矛盾。要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坚决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应当说,许多问题解决起来确实有难度,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韧劲。事实常常是这样,面对困难和问题,只要认真对待,问题最终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甚至可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契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强化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担当,就要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作为创新的支点而不是退缩的借口。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敢啃硬骨头,勇于闯难关。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心和恒心,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堡垒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五、问题源于实践,要到实践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解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如果只是空洞地谈问题,只是坐在机关闭门造车,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民群众处在实践的第一线,很多时候对问题的感受更直接、更准确,对情况的了解也更详细、更透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还不了解的东西,群众也一概不了解,许多时候广大群众跑到我们前头去了。改革开放的很多方针政策都是来自群众的创造,我们所做的就是把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推广开来。要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中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难题。

    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必须做到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增强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到基层接地气,多到现场摸实情,加深对民心民意的感悟,加深对客观情况的了解,加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求教,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基层的实践经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从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丰厚营养。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包括掌握网情民意,这样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六、有真本领就不怕有问题,关键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说,“政善治,事善能”。我们讲发现问题的敏锐,讲直面问题的担当,讲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现在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领导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认识好、解决好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本领。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克服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不断提高驾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必须切实加强学习。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敏锐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要大兴学习之风,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多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工作之余应该干些什么,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要带着问题学习,对照遇到的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不熟悉的东西要努力去掌握,通过学习缩小差距、补齐短板,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带着问题思考,对工作和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刨根问底、举一反三,多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多想一想怎么看、怎么办,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实现从看到问题到洞悉问题转变,把学习成果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上。要带着问题调研,搞调查研究既要到那些有成绩、有经验的地方,也要到那些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对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望闻问切”“解剖麻雀”,从基层一线的实践创造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2014年5月15日在中央党校2014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新华网-学习时报]

 

 

相关报道

称呼“老板”或“同志”是个问题

  近日,广东省纪委发出关于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指出党员干部间称呼存在庸俗化的问题。一些官员称领导为“老板”、“老大”,有的称下属为“哥们儿”、“兄弟”等,破坏党内民主,损害公仆形象。该省纪委要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

  除了官员所任职务外,官员彼此之间的称呼根据级别、亲疏的差异,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官场“称呼学”反映了一地的官场文化,尤其在讲究礼节的东方国家,怎么称呼同僚的确兹事体大。早在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就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但“同志”这个称呼近年来逐渐在公众视线中隐退,官员彼此之间称呼官衔是普遍现象,当然基于现代政治管理科学,称呼官衔也无可厚非。不过官场更流行“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谁都愿意在称呼中把自己头衔前面的“副”字去掉。

  此番广东省对官员之间称呼作出规范,也是注意到了官场“称呼学”对政治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在省纪委通知中依旧提到了《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但是在如今逐步开放、活泼的政治环境下,回到一律称呼“同志”的年代并不现实。在2003年前后,各地党委曾下发通知,重申了“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称同志,不称职务”的要求,但这一通知并没真正落实。公开报道的信息显示,广东这次通知也主要是为了禁止官员之间的“庸俗称呼”,并没有一刀切地禁止“同志”以外的其他称呼。

  官场“称呼学”既要体现现代政治文明有序、合理的科层制关系,又要避免庸俗和谄媚。此次广东禁止下级官员称呼上级为“老板”,在中国,很多人会对此表示认同。但是在一些国家的政治环境里,“老板”称呼可能稀松平常。比如在一些美剧中不难发现在美国各级政府中,下属常称呼上级“Boss”(老板),“老板”们也乐于接受这种他们眼中平易近人的头衔。

  语言是反映现实环境的一种表述,与其刻意局限“称呼学”,还不如从中探究现实政治中是哪些因素决定了那样的称呼。如果党政机关一把手权力过大,一手操控下属的财权和人事权,那么下级称呼其为“老板”,实际上也是权力格局的真实反映。

  曾几何时,“同志”一词被视为有训练官员“增强平等观念、训练民主意识”的作用。如今,政治文明的生态场越来越丰富,各地涌现了不少“个性官员”,“称呼学”理所应当该有所进化。除“同志”之外,称呼官衔很寻常,直呼其名也未尝不可,应容许个性称谓的存在,当然不能“庸俗”和“江湖气”。只有权力场的生态得以优化,官场称呼学才能展示更开放、自然的一面。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党内称谓就应去掉“江湖气”

  近日,广东省纪委发出通知,规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

  消息一出,不乏叫好点赞者。此番背景是,不知从何时起,带着庸俗化和“江湖气”的“老板”“老大”等称谓已渗透到党政机关,引发公众舆论的批评。

  记者时常会去党政部门采访,有两件事感慨颇深。一次是想联系省直某部门厅长采访,该部门办公室主任回复“老板最近出差了”;另外,记者时常会就采访对象是正职还是副职、是处长还是调研员多问两句,因为现在部分党政机关都流行着“叫正不叫副、叫着好听”的所谓官场称谓学问。

  也正如广东省纪委的反思,当前党政机关部分党员干部受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江湖习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有的称领导为“老板”“老大”,有的称下属为“哥们”“兄弟”等,破坏了党内民主,损害了公仆形象,与党的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性质不相称。

  称谓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不过分,随便一点未尝不可。但对于党员同志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来说,事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对此,中央有专门的文件精神,《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党员干部应该坚决执行。

  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开展。记者认为,转变作风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况且这些庸俗化的称谓并不是小事,而是“四风”问题在称呼上的一个表现。

  党内称谓就应去掉“江湖气”,“互称姓名或同志”理所当然,必然有助于改变党和政府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坚守。

    [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

“江湖气”十足的称呼也是一面镜子

    新华网武汉5月16日电  题:“江湖气”十足的称呼也是一面镜子

    新华社记者 刘紫凌 梁建强

    禁止把领导称作“老大”“老板”,将同事称作“哥们”“兄弟”……近日,广东省纪委发出关于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明确对这些具有“江湖气”的称呼方式叫停。改称呼不难,但比改称呼更重要的,是着力解决这类称呼所映照出的现实问题。

    时下,称呼方式已然成为一门“大学问”。无论是“逢职必叫”“叫大不叫小”的称呼“潜规则”,还是以“老板”“老大”指代领导,不同的称呼俨然已经异化为一种“身份标签”乃至“等级标签”。

    人们清楚地看到,不少称呼方式,本有着极高的现实契合度。部分被称作“老大”的官员,在地方大权独揽,对待下级颐指气使,各类决策时常变成“一言堂”,颇有“老大风范”;而一些被尊称“老板”的官员,挟权力以自肥,俨然将各类公共资源变成了自家私产,近年中多一些领域官员的“前腐后继”,即是鲜明例证。

    走形的称呼方式是一面“镜子”。庸俗化乃至沾染“江湖习气”的称呼方式大行其道,折射的乃是党风、政风之中的走形与偏差。任由其蔓延,不仅损害了公仆形象,破坏党内民主,还与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极不相称。

    祛除称呼中的“江湖习气”须从问题动刀。党政机关的公职人员之间,只有分工之别,并无尊卑之分;虽有职责之异,不应等级悬殊。对称谓“正本清源”,要率先将矛头对准官僚主义作风,将称呼问题作为“反四风”的重要一环,全面部署整改;与此同时,也应开展关于科学履职、依法行政的检查,对称呼背后的各种“猫腻”甚至违法乱纪问题坚决查处,凭借党纪国法形成震慑力。

    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中曾明确指出,“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当前重要的是,让“同志”的语义回归本真,用平等的理念重塑“志同道合者”的交往方式,将解决称谓背后的问题作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的突破口,赢得民心。

     [新华网]

党报谈称呼庸俗化:上级喊下级同志时常难以启齿

  互称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倒灌,党内称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甚至异化。

  在反“四风”的当下,这个问题引起关注。日前,广东省纪委发出通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称谓为什么“无小事”?象征平等的“同志”之称,如何战胜江湖化的歪称?现编发几篇读者的热议,与大家一起关注思考。

  ——编 者

  守护传统,不能断档

  陈向阳

  传统文化中使用称谓十分讲究,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情况,都有细致入微的区分。现代礼仪虽不必泥古,但也不好推翻重来。人们爱用敬称,既反映两者的社会关系,有时候也是一种礼仪。出于这种心态,对他人的称呼就高不就低,就成了人之常情。

  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称呼庸俗化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对领导的尊重,对上级的服从,直接在称呼上体现出来,已成为一种风气。不仅下级对上级喊同志“叫不出口”,就连上级对下级也时常难以启齿。正因为不少同志对这个无所谓,彼此“心安理得”,生意场上的“老板”“老大”才被用到领导身上。

  称呼庸俗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源于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内生活民主氛围不强,归根到底是干部队伍作风不正使然。因此,整顿称呼庸俗化,关键是持续加强作风建设,让好传统不断档。不但要规定“不能叫”,还要规定“叫了又怎样”。对那些持庸俗称呼不改的人,不能无动于衷甚至默许。唯有作风建设落细落小落实,称呼庸俗化才有望得以根治。

  领导坚定,才不为难

  谭彦德

  称呼问题不是小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甚至强调为政之先“必也正名乎”。语言是潜在思想意识的外化,称呼是思想作风和党性修养的折射。称“老板”反映的是党内关系的市场化、同事关系的雇佣化,称“老大”反映的是党内关系的江湖化、上下级关系的人身依附化,称“哥们”“兄弟”则往往自觉不自觉强化宗派意识甚至帮派意识。

  党内称呼的异化,关键在于党风在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上的局部失守。如若任其发展蔓延,将会从语言侵入至思想,从思想延伸到行动,对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淳朴的党内同志关系、活泼的党内民主生活构成破坏。

  规范党内称呼、严明嘴上纪律,必须运用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如果不叫衔职只叫“老张”“老李”,或者直呼其名,领导却认为你没大没小、不尊重人,以后谁还敢说出口呢?

  只有上下级组织,没有上下级党员,党员之间不论职务高低,都是平等的同志关系。我们热切地期盼从称呼抓起,在党内外形成一种平等相待、心无芥蒂的良好空气,带动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进一步优化。

  称呼事大,干事更重

  赵 析

  犹记得离开校园到一家国企工作时,怎么称呼领导和同事着实费了一番思量。观察周围同事,互称“兄弟”的大有人在,称上级为“老板”“老大”也并不鲜见,可谓五花八门。

  我们党有八千多万党员,党风应引领社会风气,而不能总是处于被动。防止党内称呼染上江湖味,不让党的事业庸俗化,这是底线。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称呼问题,不能任由歪风邪气倒灌,带坏党风政风。

  当然,也有人认为,江湖气称呼该坚决去掉,但叫不叫“同志”、称不称呼职务,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一种称呼习惯与职场文化。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倡“同志”只是倡导的上线。最关键是,如何解决好党内平等问题,如何让称呼去掉背后的等级思想。对党员来说,要在过好高质量组织生活上下功夫,在为民办实事上多努力,这才是真正志同道合、牢记宗旨的“同志”。

  然而,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党的组织生活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组织生活日益常态化、健康化。唯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党风,涤荡和引领社会风气,进而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新华网-人民网]

领导干部不敢批评人就是不称职

  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变成了“钝器”,锈迹斑斑

  今年“五一”前夕,有群众对黄石市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管理提出批评,说“进出登记很麻烦、办事不方便”。我们立即接受并整改。大院开放后,前来办事的人来去轻松,遛弯散步的群众自得其乐,赢得了民心。

  过去,我们机关干部身处大院、大楼之中,对森严的铁门熟视无睹,甚至心安理得,却不知这扇铁门无形之中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竖起了一堵“隔心墙”。所谓“人之有过,苦不自知,唯旁人视之甚明”,正是干部群众及时给予善意的批评,帮助我们及时改正了不足,贴近了群众。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但不知何时起,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变成了“钝器”,锈迹斑斑。其实,一个领导干部不敢批评人,那就是不称职;一个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不敢讲实话,很难称得上真诚。说到底,就是因为“怕”的思想在作怪,没有把善意的批评当成“礼物”,认为批评是指责、是找茬,批评别人怕得罪人、怕别人“有想法”,被人批评怕痛、怕刺手,怕丢面子、掉底子。所以,要想把“钝器”变回“利器”,必须克服“怕”的思想,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的态度,心无杂念,抛开情面,直接淋漓,指丑揭短,多点“辣味”,真正达到出汗排毒、扶正祛邪的效果。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受人玫瑰,一样芬芳。善意的批评是玫瑰,是同志之间最好的礼物,我们在接受“礼物”的同时,也要及时送出“礼物”,让善意的批评在“礼尚往来”中蔚然成风,真正像过日子一样过好党内政治生活。通过经常性的相互善意的批评,使“四风”积弊吹糠见米、无处藏身,使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改一个,改一个少一个,始终保持肌体清清爽爽、健健康康。

  (本报记者 顾兆农整理 马国英绘图)

    [新华网-人民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