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6-04

 

赵乐际: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赵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3日主持召开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第四十次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狠抓工作谋划和落实,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赵乐际指出,要加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流动规律,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加快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开大门、敞开胸怀,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更大力度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千人计划”要更加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进一步优化引才结构、提升引才质量,“万人计划”要落实各项特殊支持政策。要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解决好制约我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向产业链高端攀登的瓶颈问题。要多同人才交朋友,多听取意见建议,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报效国家的事迹,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人民网]

孙学玉: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涉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揭示了人才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体现了党中央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关心重视,彰显了当下中国广纳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怀。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这些论述强调人才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资源,指出了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当今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导入期,进入了创新密集时代。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大国角逐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但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红利”逐步式微,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将迈向一条传统发展难以为继的“风险之路”,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生态环境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人民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

  无论是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发展,还是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无论是让高新技术取代落后产能,还是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设计”、“中国创造”,都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鼓励创新创造,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各行各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我们必须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一项长期方针,“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成为社会共识,让各类人才受到尊敬、体现价值,形成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社会风尚。

  二、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推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统筹抓好高技能人才、科技教育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宣传文化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些重要论述抓住了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调了“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对于解决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区域分布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开启了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新征程。截至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为1.2亿,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6950多万,研发人员总量接近325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量16.6万篇,排名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21.7万件,稳居世界第三。航天航空、深海探测、高性能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些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仍显匮乏,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很多领域尚处在世界科技创新的“跟跑”地位。在我国未来发展中,高端创新人才匮乏将成为最大“短板”,成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瓶颈。此外,我国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大量专业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相对不足;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中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人才严重匮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社会认同度低,广大青年不愿从事技能劳动,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等等。

  要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就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重大人才工程,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学科基地,加快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确保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培养大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企业家;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敢于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重视培养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进一步完善评选表彰和激励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形成政府重视、社会尊重、家庭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制定鼓励和吸引人才到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工作或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到农村和基层创业,逐步解决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矛盾,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才资源。

  三、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的中国需要更多海外人才,开放的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才”;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这就要求我们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高度重视聚集创新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积极引导和支持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2008年底,中央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计划用5—10年引进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累计引进4100多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在“千人计划”引领下,2009年以来各省区市引进海外人才两万多人,2008年至今海外留学回国人数100多万。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各国之间“人才战争”硝烟四起,形势严峻。为此,我们必须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人才环境等方面,对海外引才工作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部署,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增强政策开放度,让近者悦、远者来,全力构筑人才国际竞争新优势。要深入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重点引进在基础前沿领域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能产生重大突破的世界顶尖人才,引进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急需紧缺人才。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引才用才模式,充分尊重、放手使用海外高层次人才,全力支持他们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拓展事业空间、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帮助引进人才加快融入国内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与国内人才和团队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完善凝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些重要论述抓住了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和要害,要求我们敢于攻坚克难,向顽症痼疾开刀,扫除体制壁垒和身份障碍,最大限度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更好发挥人才作用、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我们打破人才单一管理模式,建立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专业人才市场和网上人才市场发展迅速;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出台金融支持、财税优惠、股权激励、签证居留等一大批政策措施;探索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造就一批又一批“科技富翁”和“科技明星”,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奖励制度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改革要先易后难,更要攻坚克难。时至今日,改革进入攻坚期,新旧问题交织、利益主体多元。改革越深入,越会触及深层问题、体制弊端。比如,由于体制壁垒,社会阶层流动凝固、身份固化趋势明显,不同阶层的人才群体横向和纵向流动渠道受阻;再比如,如何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和身份歧视,让人人享有公平发展机会,还缺少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改革之路崎岖漫长,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要将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范畴,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创新,加强重点政策集中攻关、试点探索、协同创新、统筹落实。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努力破解束缚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托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建设,研究制定人才工作条例,通过立法形式把实践成果固化下来。

  实践证明,人才竞争核心是制度设计,关键是环境营造。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才制度创新,营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持续不断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让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大业贡献才智、奋力前行!

    (作者: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

    [人民网-求是]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文献生产体系须加快建设

  “过去的科技出版工作者,是做‘农场’的工作,收割科研人员的成果,出版发行;现在是打包的‘超市’模式,将来则要做到定制化的‘餐厅’模式。”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指出,在现在的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国际科技文献生产传播,呈现出“数字化已经成为主要传播方式”“知识与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成本逐步下降”“科研效率提高”“文献生产数量激增”等趋势,加快我国科技文献生产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邬书林表示,目前知识和信息生产传播的能力已具有相当基础,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论文生产国,但他同时指出,与世界“科研大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诸如精品少、质量不高、国际影响力有限等,长期不改变,将出现在科技文化上话语权丧失的问题。(胡其峰 袁于飞)

 

 

 

相关报道 

千人计划 海纳英才 

  本报记者 盛若蔚

  核心阅读

  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年多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在海内外颇具声誉的引才计划,在“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等方面成效显著,逐步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引才品牌。

  人才项目从2个拓展至7个,借势“中国机遇”

  2008年“千人计划”启动之初的最初考虑,是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随着形势发展,“中国机遇”越来越为世界所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希望回国(来华)工作。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分析研判形势,及时调整引才计划,以更大力度吸引“高精尖”人才回国;同时将初期的创新人才、创业人才2个项目,逐步拓展到“顶尖千人”“短期千人”“青年千人”“外专千人”“人文千人”等共7个项目,形成了覆盖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年龄段和梯次配置的引才项目体系。

  由于计划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为协调各方力量,集成政策资源,体现国家人才工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由19个部门组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共同推进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因应引才工作需要,人才遴选工作机制不断调整完善,由最初中组部为主、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评审遴选,转变为中组部牵头抓总、协调推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人民银行、国资委、外专局等部门分头负责7个项目的人才遴选和政策落实,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5年多来,“千人计划”已经专门配套制定了“一个意见、八个办法”和《国家特聘专家服务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全方位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制度优势:

  ——提升人才政策开放水平。在《出入境管理法》中专门设立“人才签证”,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绿卡”,为人才出入境和永久居留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

  ——实行人才优待政策。对全职回国(来华)工作的人才授予“国家特聘专家”称号并颁发证书。中央财政为引进人才提供每人50万—10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并设立财政专项,根据人才到岗情况据实拨付。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险、住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

  ——建立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在部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园区建立112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北京、天津、浙江、湖北4地建设“未来科技城”,加大人才投入、使用、激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力度,为引进人才打造事业平台。

  引进人才48%分布在企业一线,助推“中国创造”

  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分10批引进了418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他们回国(来华)后,在科研、教育、产业创新等各个领域积极发挥作用,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了“中国创造”。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计划入选者主体来自美、英、德、日、加拿大等科教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科技创新者研究水平大多居于国际前沿,科技创业者大多掌握转化和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自主专利或具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的人才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发达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46名、正教授1430余名,引进的正教授远远超过1978至2008年30年间引进数量总和。

  在“千人计划”带动下,各省区市先后实施地方引才计划,如北京“海聚工程”、江苏“双创计划”、浙江“省级千人计划”等,与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部委引才计划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国潮。2008年至今,留学回国人数76.32万,年均增长30%以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主力军。”

  “千人计划”专家长期工作在国际科研前沿,回国后加快了我国与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对接。据不完全统计,“千人计划”专家回国(来华)后发表重要文章和专著4416篇(部),其中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2886项,经费总额152.9亿元。《科学》杂志评出的“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中,“千人计划”专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就有3项。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政国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海军参与ATLAS组实验,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上帝粒子”作出直接贡献,成果列“十大进展”之首。清华大学施一公在细胞凋亡机理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研究并获2012年“国际量子通信奖”。浙江大学陈骝因在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被美国物理学会授予2012年度“麦克斯韦奖”。一大批专家回国后持续跟踪本专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科研动向,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成就,对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千人计划”突出“按需引才、以用为本”导向,注重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十二五”时期战略新兴产业倾斜,引进人才中近48%分布在企业一线。他们发挥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专利、熟悉国际市场环境和运作规则的优势,有效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显著提升我国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实力。

  带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归潮”,唱响“中国声音”

  “千人计划”的深入实施,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出了“中国声音”;同时,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归国潮,加速了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千人计划”高度重视人才队伍梯次引进和建设,在大力引进知名教授、专家的同时,2010年又启动实施“青年千人计划”项目,旨在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取得博士学位、40岁以下、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3年来,“青年千人计划”已全职引进1116名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这批人选回国不久即展现良好学术潜力,被学界誉为“中国未来的院士群体”。中国科技大学32岁的陈宇翱获2013年度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清华大学的刘云浩获国际计算机协会ACM主席奖,成为第一位获此奖的华人……“青年千人计划”的实施,储备了一批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

  银监会、证监会引进专家担任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相关职务,在影子银行监管、新兴市场资产管理等重大改革中积极实现我国利益主张;中国移动引进专家大力推动TD—LTE成为4G国际主流标准,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占据有利地位;清华、北大引进的国际知名学者积极促成力学、数学等重要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我国召开,提高相关学科的国际地位……一些“千人计划”专家曾在国际组织特别是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熟悉相关领域国际规则,他们回国后努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科技界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鲶鱼效应”带来的变化是多重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领衔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科学家为主”的管理机制,几年间实现了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双丰收,成为国内科研机构改革的“试验田”。北京中关村推出“1+6”新政,浙江推动民企成为引才主体,江苏、广东等地设立“海归”创投引导基金和创业服务中心,陕西推出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措施,上海建立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千人计划”鼓励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实行新人新策、特事特办,支持他们在人才和科研机制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探索了一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的新路子,促进了国内人才和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按照党中央“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以更宽的视野和胸襟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不唯地域,开发人才不求所有,使用人才不拘一格。海外引才工作将从“以引为主”转为“引用并重”,让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04日 11 版)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