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6-07
习近平: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
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6日下午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下午3时,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同代表们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见到大家感到特别亲切。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与会的侨胞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表示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祖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广大海外侨胞的功绩。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广大海外侨胞一定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团结一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世界繁荣发展的正能量。广大海外侨胞要运用自身优势和条件,积极为住在国同中国各领域交流合作牵线搭桥,更好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栗战书,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参加会见。
国务委员杨洁篪参加会见并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勉励海外侨胞加强团结互助,传播中华文化,建设和谐侨社,树立和睦相融、合作共赢、团结互助、充满活力的侨社良好形象。
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服务社区、和谐发展”,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侨团负责人出席大会。
[新华网]
相关报道
《瞭望》:文化自信壮行复兴路
——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论述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文/戚义明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体现着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中国精神的文化根基、中国价值的文化源泉,也承载着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主题,习近平同志对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
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站在复兴大业新起点上,只要我们充分吸吮中华文化的营养,不断增强底气定力,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前行,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顺利实现。
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那么,自信来源于哪里?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不断提出、不断思考和不断阐释的重大问题。
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来源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探索找到的,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牢牢立足于本国的国情。”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这种继承,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的理念与我国古代先贤倡导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念是一致的,更在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如果不和中国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相结合,那它就不会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就不会有任何生命力。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在于我们不断根据新的形势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新中国60多年的持续探索、近代历史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他多次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坚持中国道路不能偏,要求我们坚持中华文化不能丢。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弥足珍贵。“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增强了我们坚定走自己路的底气。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自信而硬气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面向未来,他强调,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增强政治定力,坚定“三个自信”,虚心学习外国,但不数典忘祖,不照搬别国模式,不接受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后,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坚定制度自信,外国好的东西要学,但要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坚持走中国道路,除了国内人民要有共识和体认外,向国外的传播和阐释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这种阐释集中体现在2014年3月下旬至4月初,习近平同志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几次演讲中。
习近平同志在演讲中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他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一种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从文明渊源、文化传统、文化底蕴角度,阐释中国道路特别是和平发展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充分彰显了一位大国领导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自己国家人民所选择道路的充分自信。
中国精神的文化根基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弘扬中国精神必须继承发扬民族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几千年沧桑岁月而不断流,最根本的在于,中华文化中有很多独特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这种精神理念不断得到继承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培育起共同的民族精神。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概括的那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体现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今天,爱国主义仍然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旗帜。
除了爱国主义外,中华文化还有很多独特而丰富的思想理念。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理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理念,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精神追求,演化成中国人民独特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些理念和精神,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站在复兴大业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价值的文化源泉
——中华文化蕴含独特价值体系和丰富道德资源,培育核心价值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所谓中国价值,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其中起引领和指导作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很明确,就是三个方面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是知易行难,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还是习近平同志的那句话,“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培育核心价值观,简单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要想持续长久、深入人心,就必须借助于文化的力量。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明确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提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首先对中华文化有清晰的梳理和正确的认知。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解决一个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什么的问题。对此,习近平同志也作出明确回答,最主要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理念,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高道德规范。
关于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价值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他提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关于中华文化中的崇高道德规范。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文化崇尚人心向善的道德观。中华文化中的“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习近平同志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他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中国梦的文化内涵
——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同时,中华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方面,是中国梦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继承弘扬中华文化,首先是要继承。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明确宣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014年以来,他在出访和国内讲话中多次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之中。中华民族的“根”、“魂”、“根基”、“基因”,这些凝练的概括,鲜活的字眼,鲜明体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之心、热爱之诚、继承之志。
继承的目的在于,获得启发,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人们注意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文章中,对中华历史文化典故、诗词的运用,随处可见,随手拈来。不仅如此,他还在不同场合提倡,在各项工作中,要借鉴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读史可以明志,可以观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掌握其思想精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4月19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研究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使之成为今天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5月24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借鉴中华文化积淀的丰富生态智慧和朴素睿智的自然观;2014年以来,他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继承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自觉。
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但一旦形成,就会显现出一定的跨越时代、跨越区域的普遍价值。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发挥其独特而普遍的价值,就是我们今天的任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他特别提出,要“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死文物变成活资源。
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新华网-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