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李克强强调创新宏观调控 保持中高速增长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6-10

 

李克强强调创新宏观调控 保持中高速增长

  央广网北京6月10日消息(记者刘乐)6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他首先向长期以来为国家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李克强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他说,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各种困难和问题交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市场预期等一些方面出现稳中向好。但也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继续坚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又不能掉以轻心,要直面问题、善谋善为,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在坚持区间调控中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做好预期微调,未雨绸缪、远近结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向惠民生要动力,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李克强指出,正确认识形势必须立足基本国情。我国仍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基础。在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尽管面临国际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突出等诸多挑战,但广大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长中的庞大内需市场、“新四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过去三十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李克强强调,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突出的是要使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融合、相互激发。要合理确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两头发力,积极作为,努力取得原创性突破,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产业跃上全球竞争新的制高点,催生和壮大新兴业态,拓展新的市场需求,用无限的创意使有限的资源转变为更加丰富的创新成果,造福亿万人民。要以体制创新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冲破形形色色体制机制障碍的羁绊,由市场决定创新资源配置。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增加研发投入,尤其要注重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把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等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机制推广到更大范围,开花结果,通过开放合作汇集更多创新资源、凝聚更多创造力量。

  李克强指出,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要进一步破除阻碍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各种障碍,弘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两院院士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培育和带动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使创新创造成为中国发展故事新乐章的强音。

  李克强最后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改革创新,锐意开拓进取,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会前,李克强会见了金怡濂、王小谟、王永志、吴孟超、吴良镛、郑哲敏等曾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代表。

  刘延东、杨晶、陈竺、韩启德、万钢和路甬祥、桑国卫、宋健、徐匡迪、王志珍,及两院院士等共1100多人参加报告会。

    [中广网]

 

 

相关报道

白春礼:未来两年中科院将重点实施“率先行动计划”

人民网北京6月10日电(赵竹青)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6月9日下午在京西宾馆举行第一次全体院士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代表学部主席团向大会作了题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学部建设”的工作报告,并表示,未来两年中科院的工作重点是“四个率先”,通过“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学部的重要作用将得到更加充分发挥。

白春礼着重从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提升咨询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续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等高水平学术活动,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推进科学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适应“三位一体”要求的学部工作新机制,顺利完成2013年院士增选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动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工作等方面总结了过去两年来的主要工作。

战略咨询和学术研究是中科院的两大重任。白春礼透露,两年来,学部新设立咨询研究课题40余项,完成并向国务院报送了36份咨询报告,许多咨询报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多方面决策中发挥了作用,同时,学部已部署各类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77项,所立项的课题已涵盖一级学科25个,参与此项工作的院士近500人,学部还与国家基金委建立了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双方共同资助的项目已达29个。

在谈到2013年院士增选工作时,白春礼说,2013年增选工作中,强调了推荐人以及推荐部门的责任,鼓励单一渠道推荐候选人,减少了地方和部门利益对增选工作的影响;取消了初步候选人公示环节,增强了公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减少了非学术因素干扰;进一步规范和严肃投诉信的处理,加强了对投诉内容的核查,保证了增选质量也维护了候选人的合法权益。在全体院士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院士增选工作顺利完成,共选举产生5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9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为54岁,60岁(含)以下的占到85%,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在谈到未来两年学部的工作重点时,白春礼说,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中科院时,明确要求其要牢记责任,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和特色,“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他指出,面对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中央提出的新要求,中科院制定了“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举措。“通过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学部的重要作用将更加充分发挥。”

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主持会议并代表学部主席团作了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修订的说明。出席本次院士大会的共有500多名院士和10余名外籍院士。

    [人民网]

工程院周济: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

科技日报北京6月9日电 (记者刘晓莹)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全体会议今天下午在京举行。

在主席团工作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今年是工程院院士建院二十周年,”建院二十年来,中国工程院先后选出936位院士、56位外籍院士,现有802位院士、42位外籍院士,形成了一支素质高、学风正、品德优的院士队伍。“从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高速铁路,从西气东输、特高压输电、超超临界发电到高性能计算机、下一代互联网,从超级杂交稻重大疾病防治等,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的每一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无不凝结着广大院士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他说。

周济还总结了过去四年来工程院院士队伍建设实践工作,包括完善制度建设,做好院士增选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强化基础建设,多方位开展服务院士工作;加强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院士作用;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今年3月,还形成了《关于改革完善院士制度的初步方案》并报送国务院。

    [人民网]

两院院长谈院士改革:使院士称号回归学术和荣誉

  记者从9日开幕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了解到,今年院士大会期间两院将分别审议通过章程修订案,对院士遴选、管理等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9日分别表示,院士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使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

  白春礼表示,三年前,中国科学院就组织对中外院士制度开展了系统调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按照中央的要求,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在认真领会中央精神和充分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坚持减少非学术因素影响的方向,提出了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建议。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和执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充分听取了各学部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意见,最大程度地凝聚了广大院士的共识,向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提交了中科院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建议方案。

  他介绍说,今后在院士遴选中要排除非学术因素干扰,要把更多中青年人才遴选到院士队伍中来,同时更加关注国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相关领域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在遴选的方式上,将把院士推荐聚焦在院士自身推荐和学术团体推荐两方面。对院士的退出机制也将有明确规定。同时还将对院士候选人和院士本身的行为规范提出要求。

  “我们希望通过改革能把院士称号上承载的与功利相关的负担排除掉,让院士更好发挥明德楷模作用,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作用。”白春礼说。

  周济表示,这次改革和完善院士制度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强化学术导向,减少行政干预,使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定位,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院士制度。更好地发挥院士重要作用,激发整个科技战线和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此工程院进一步研究拟订了《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案),已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将在院士大会期间提请全体院士审议和表决。

  “中国工程院建院二十年来,我们在院士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严把入口关、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公平的院士评审选举制度是院士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周济说,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院士队伍建设仍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周济建议,在院士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一是继续改进与完善院士制度及院士增选工作。预计2015年开始实施新的院士增选政策,并根据执行情况进行改进完善。二是继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三是继续做好服务院士工作。四是更好地发挥院士作用。(记者 吴晶晶 余晓洁)

    [人民网-新华网]

创新圆梦中国 人才引领未来

  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

  对于以民族复兴为使命的中国而言,一大批科技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正是时下之所需。而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热切盼望,作为国内最顶尖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当仁不让地承担着引进人才、发展人才、培育人才的重要职责:这里有着自然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人才,有着自由争鸣的学术环境,更有着人才活跃与迸发的沃土。

  星光璀璨,一部华章惊天下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史,是一部群贤毕至、群英荟萃的历史,更是一部凝聚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的历史。

  建国之初,来自海外的游子们,心怀报国之志,学成归国。李四光、钱学森、钱伟强、竺可桢、吴有训、钱三强、华罗庚……彼时,中国科学院敞开胸怀,接纳了四海英才,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科院科技队伍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蒋筑英、陈景润、张广厚等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楷模。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中国科学院依托各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中,诞生出40多名两院院士。21世纪前十年,中科院以不到全国10%的博士生,却创造了17%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在近年来“上天”“入海”的征程中,到处可见中科院人的身影。201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7人“载人深潜英雄”称号,其中有3人来自中科院。这3位潜航员不仅参与了不同深度的下潜作业,更是“蛟龙”号声学和控制系统的研制者之一。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近年来也作出了不少让国际科学界瞩目的成绩,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科学自信。

  2013年,中科院院士薛其坤率领的中科院物理所等实验团队,从实验室首次观测到量子霍尔反常效应。国外学术界认为,这一发现或将对信息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它结束了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年的探寻,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2014年4月2日,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获得爱明诺夫奖,成为获此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瑞典国王亲自给施一公颁奖,以表彰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如果中国的拔尖科技人才大部分不在科学院,科学院还是国家队吗?”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曾这样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强院,引进与培育并举

  人才强院,始终是历任中科院领导的第一共识。尤其自上世纪90年代始,中科院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屡开风气之先。

  “百人计划”,是中科院力主推行的中国最早的高端引才计划。1994年,“百人计划”从国内外吸纳了第一批人才,共14人。20年来,无数的顶尖人才通过这一计划回国,成就了个人的辉煌,也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进步。2008年,国家启动“千人计划”,中科院也积极参与,进一步扩宽引才渠道。

  是人才,中科院就舍得引进;是人才,中科院也愿意培养。

  2002年,曾任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的颜永红,和麾下的6名科研人员先后“跳槽”到中科院声学所,组建了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科研团队——中科信利语音实验室。当时,时任声科院所长田静给在美国任教的颜永红发电子邮件作自我介绍,邀请他来研究所工作。颜永红备受感动。当他抵京时,素未谋面的田静举着接站牌到机场迎接。

  2012年4月,全球顶尖植物生物学家朱健康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全职回国。为了方便他的科研,中科院特意成立了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心揭牌当天,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等数位院领导到场为研究中心揭牌。

  “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将实行‘人才特区政策’,在用人、财务、管理及考核方面实行灵活政策,为科学家创造一流的创新环境。”白春礼这样强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科学院已通过“千人计划” “百人计划”等各类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00多名,约占全国的15%,大大提升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影响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中科院有着宽厚的育人环境,有着求真求实的学术范围,更有无数诲人不倦的科学大家。近年来,丁奎岭、韩布兴、谢毅……一批批栋梁之才在中科院的大熔炉中百炼成钢,谱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十一五”期间,在中科院工作的两院院士有338人,约280人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担纲主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0406人次的杰出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或获得国家级奖励,900多人次在各类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

  “十一五”期间,中科院共招收研究生7.6万人,累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5万人,获得优博论文91篇,有8个一级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第一。

  代表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在中科院工作的科学家超过历年总人数的一多半。中科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人员远超其他科研机构、高校。

  圆梦中国,而今迈步从头越

  进入“十二五”,中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下起了更大的一盘棋,也让更多的将帅级人才、领军人才不断涌现。

  在“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中,中科院提出,到2020年要培养引进2000余名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3000余名科技带头人,并拥有一大批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2012年,中科院联合教育部启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面向“211工程”高校,中科院从学科及地域条件相对应的研究所中,每年选派1000人次高水平专家学者或组织授课团队,定期到相关高等学校讲授课程和作专题报告。

  中科院还选择具有区域代表性的“211工程”高校与相关研究所,校所对应结成合作团队,探索本科阶段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这种顶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受到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好评。

  2012年7月,教育部同意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首批本科生入读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的成立,是中科院探索人才培养的一条创新思路,也是科教协同思路的延续。

  “这里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在这里,你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老院长期待的目光、严济慈老院长慈祥的微笑;你们可以听到大亚湾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的故事,还有量子通讯跨越百里距离的传奇,更有‘神舟’征天、‘蛟龙’探海背后的秘密。”在2013年国科大开学典礼上,白春礼语重心长。

  截至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拥有340余位两院院士、300位“千人计划”入选者、6100名博士生导师、3900余名硕士生导师,3个国家实验室、3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8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科大强大的科研实力,将为中国的顶尖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2012年,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决定四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探索高技术研发与应用和高端应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依托中科院的科教优势,发挥“高原效应”;结合区域特色,打造“示范效应”;突出产学研结合,形成“集聚效应”;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源头创新活动中,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在与国际前沿科技接轨,与区域发展战略接轨的基础上,汇聚和造就一流人才、培育和转化一流成果、催生和布局一流产业——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光荣使命,也是中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一部力作。

  展望未来,中科院的引才、育才、造才计划不会止步,也不可能止步。目前,中科院正在加强“千人计划”引进力度,加大“百人计划”支持强度和范围,吸引和支持重点发展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对国内成长起来的科技领军人才,正在进一步加大激励和支持力度,以造就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具有影响力的战略专家。

  此外,中科院正在通过实施“西部之光”等一系列青年人才计划,进一步加大对青年人才科技创新活动的资助和支持,为有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着力培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中科院还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配合科技创新集群和三类中心建设,每年支持20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合作团队。

  “今天,世界已进入科教融合日趋紧密的大科学时代。我们相信,基于科教结合、院所融合、‘三位一体’的优势,中科院必将成为为国家培养骨干科技人才的‘大学校’。”白春礼这样表示。

  “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白春礼给出了这样的期待。

  在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道路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正在上下求索。(彭科峰)

     [人民网-中国科学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