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6-13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会议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6月1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国家能源局关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汇报,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尽管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
习近平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5点要求。第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第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第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第四,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第五,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习近平强调,要抓紧制定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十三五”能源规划。抓紧修订一批能效标准,只要是落后的都要加快修订,定期更新并真正执行。继续建设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提高煤电机组准入标准,对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现役机组限期实施改造升级,继续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加大中亚、中东、美洲、非洲等油气的合作力度。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强油气管线、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完善能源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能源统计制度。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启动能源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完)
[新浪网]
相关报道
外媒关注习近平科技观:更强调自主创新
中新网6月13日电 美国多维新闻网12日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陷入转型升级“阵痛期”,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念近来再次得到中共决策层的重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习近平的足迹已经遍及中国科学院、湖北“光谷”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地。再加上近期他对科学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等的系列指示,在多个方面展示了他的“科技观”。而习近平的“科技观”更为强调自主创新,着眼于科技对中国经济转型成败的近乎决定性地位。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经济陷入转型升级“阵痛期”, 邓小平大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念近来再次得到中共决策层的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自上任以来便对此有过颇多指向,并且在科技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任用奖惩机制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科技观”。
有评论表示,十八大后新领导层对科技的重视和规划,似是30年前邓小平主政时期的再现,当时还提出了至今为人熟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如果说邓小平以及之后的江泽民、胡锦涛时期推崇科学技术是以引进为主、奋起直追西方发达国家,而习近平此时的“科技观”则更为强调自主创新,意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与美欧等传统科技大国一争高下,甚或还有成为世界科技引领者的愿景。当然,更重要则是着眼于科技对中国经济转型成败的近乎决定性地位。
北京时间6月9日,习近平领衔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谈及明末清初开始中国科技渐渐落伍的原因时,习近平援引学者研究指出,“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观察人士表示,自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已在多个场合中表现了自己的民族历史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在对外阐述中国文化形态和外交政策时经常展现这种历史认识。习近平并在就任首月内提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从高层对科学技术的着力,可见其对以科技推动和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用的重视。
如果说邓小平以及之后的江泽民、胡锦涛时期中国基本处于弥补差距的追赶阶段,而在习近平十年任期中或许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决策层自然乐于见到并会成为积极的推动者。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曾将第9次集体学习场所搬到了北京“中关村”,并曾集体与神舟十号工作人员会见。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习近平的足迹已经遍及中国科学院、湖北“光谷”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南大学和北京大学研发实验室等地。另外再加上近期习近平对科学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人事奖惩作用机制的系列指示,诸多迹象表明决策层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和着力。
其实,在30年前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其中一项重要部署就是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此后中国教育渐趋正常,并向社会迅速普及科学,从外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为中国经济崛起和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
有评论称,追本溯源,科学技术其实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科学”的延伸和拓展。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热衷体现了一位较为现代化的实干家的视野,奠定了中共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奋起直追西方发达国家的执政主调。江泽民、胡锦涛二十余年时间里基本延续了这一发展思路。
经历30余年后,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拐点”,与邓小平时期以引进为主的策略不同,习近平时期将更为强调独立自主和创新。中国不仅意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与美欧等科技大国一争高下,甚或还有成为世界科技引领者的愿景。当然,更重要的在于科技对中国经济转型成败的近乎决定性地位。
(原标题:外媒关注习近平“科技观”:更为强调自主创新)
[新浪网-中新网]
发展改革委:正考虑让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事关未来发展的领域
新华网北京6月12日电(记者江国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黄民12日说,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当前我国的投资增速处于预期范围内。发展改革委在考虑如何让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更大作用、更大影响的领域。
黄民在发展改革委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但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投资增长幅度在预期范围之内,很多领域的投资持续增长。“我们在考虑如何让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更大作用、更大影响的领域。这些领域必须是未来确实需要的,并对当前稳增长会产生积极和关键性作用”。
在新华社记者问及我国在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的80个示范项目的进展时,他说,这些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包括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性产业。按我们的想法,应该是社会资本主导这80个项目,部分项目还应该是民营资本主导。绝大部分项目投资业主已经有了初步的意向。
黄民说,这80个示范项目是“十二五”规划确定需要加快推进的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从项目性质来看,虽然是基础设施,但它可以按照市场的规则来运作。当前确实有社会资本在跟踪这些项目,做前期的投资准备。这些项目中的民营资本已确定的比例有20%左右,有些项目已经“名花有主”,落实了投资主体。随着项目的逐步落实,“我相信社会资本总量比例只会多不会少,民营资本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多”。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