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6-18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挑战 应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
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 李金磊)16日发布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4)》认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彻底摆脱“安全=加大供应”,即“粗放供给以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的习惯思维,转变为“安全=效率”,即“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的观念。
6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举办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上述蓝皮书。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安全问题备受关注。6月1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就聚焦能源安全战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方面的“革命”。
“世界能源版图呈现出供应源和需求方同时多极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在会上指出,中国的能源安全目前和未来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中国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
黄晓勇表示,从国际方面看,第一,中国石油进口源集中于中东、非洲且多为局势动荡地区,而美国未来的外交与地缘政策或许会增加中东局势动乱的可能性,因此中国需要在这些地区投入更多精力;第二,中国石油海路运输途径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因此受到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此多方掣肘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第三,美国2014年初确定将于2017年起对日本出口天然气,虽然数量有限,但将对亚太地区的天然气市场产生很大影响;第四,中国未来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谈判中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中国单位GDP能耗过高,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比重过高,高碳式的能源消费方式直接造成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率。例如,2013年严重的雾霾污染涉及范围达160万平方公里,多个省市空气质量达到六级严重污染重的最高级。”黄晓勇说。
应摆脱“安全=加大供应”习惯思维
面对世界能源格局的新变化和严峻挑战,中国能源战略应该如何应对?蓝皮书认为,中国应该重新审视能源安全的实质,彻底摆脱“安全=加大供应”,即“粗放供给以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的习惯思维,转变为“安全=效率”,即“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的观念。
蓝皮书建议,要大力倡导节能型经济发展模式,将全面推广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作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之间矛盾的关键突破性手段。
蓝皮书进一步指出,一方面,对外应该继续积极推动周边外交,借助“一路一带”战略布局构建中国能源重点,进一步深化与环里海国家及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中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地位,同时加强能源金融监管,以减少国际油价波动。
此外,还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利益共同体,大力建设互利共赢的、新的世界能源合作机制并强化中国在其中的作用。(完)
[新浪网-中新网]
相关报道
港媒:习近平推能源革命 首提四大“革命”并行
中新网6月17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上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中国能源安全战略。香港《大公报》网站日前刊文称,此次会议为外界提供了多个维度的解读空间,此番习近平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一起提升至国家长期战略的高度,显示中央的动作和决心很大,其背后有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深切意涵。
文章指出,从宏观层面上,在纷繁复杂的中国周边外交形势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已日益彰显其重要性及迫切性;而从微观层面来看,一年多来能源反腐风暴汹涌来袭,曾经叱吒风云的“煤电老虎”前赴后继落马,对该系统形成震荡性冲击。此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对外公开的会议,就聚焦能源安全战略,并由“习组长”亲自主持进行专题研讨,对能源系职工无疑会产生提振士气、鼓舞斗志的积极效应。
文章说,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论及能源生产和消费、能源技术及体制时,习近平弃用“改革”的习惯性用法,而一律以“革命”这一更具政治意义的词语取而代之。分析可见,“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的提法首见于十八大报告,此后两年的能源工作会议均沿用这一基调部署工作。但此次将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四大“革命”并行提出,这在官方正式论述中尚属首次。
分析指,从字面涵义上,“改革”与“革命”均是将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头换面;但从程度上区分,“改革”一般指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而“革命”则指对旧的事物、制度或思想进行彻底变更,使其产生深刻质变。此番习近平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一起提升至国家长期战略的高度,显示中央的动作和决心很大,其背后有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深切意涵。
“经济后进生”迎发展机遇
文章分析称,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或许又可以从中央选择这一时机高调研讨能源战略读出更多的政策信号。今年以来,能源行业占比过高的省份普遍显露出经济下降的“颓势”。根据已公布的2014年首季度经济统计数据,黑龙江GDP增速为4.1%,不到预期增速的一半,数据几乎排在各省的末位。
作为能源工业大省,石化、装备工业占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70%,但一季度能源工业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为-2.2%。占该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0%左右的大庆油田出现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增加值负增长,一季度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25.9%。
而“一煤独大”的山西,同样遭遇了经济“滑铁卢”。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山西GDP增速仅为5.5%(年初定下的全年目标是9%),位列全国倒数第三。其中,太原市一季度GDP为527.49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1%,远远低于今年同期全国和全省GDP的增长水平。业界人士指出,近期煤炭价格不断走低,跌幅已达37.6%,这给煤炭企业经营带来不小困难,部分民营煤企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与他们“同病相怜”的是钢铁工业大省河北,其今年一季度GDP增速4.2%,与去年同期增速9.1%相比,不到后者一半,在全国已公布GDP增速的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二。
六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见八省省长进京座谈,请他们剖析存在问题并阐述下一步打算,来自经济“后进”省份的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山西省省长李小鹏、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均赫然在座。
事实上,文章表示,这些“压力山大”的省长们已想尽办法扭转经济颓势。黑龙江省长陆昊要求各地市长每月听一次情况汇报,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工业副市长深入所在市规模以上企业,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有力支持,全力维持工业经济稳定运行。
而山西省,继此前推出“煤炭20条”的救市计划后,近期又将起草出台17条煤炭救市政策,力争解决山西煤炭行业的集体困顿。但从目前来看,收效甚微。
文章表示,应该看到,中国能源分布很不均衡,地区差异巨大,85%以上的煤炭能源、66%的天然气资源和90%的水能资源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的能源消耗量大,能源自给率低。
资源分布、生产力布局和能源结构的特点决定了“西煤东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输”等格局在中国长期存在。而这些能源输出大省在为中国经济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往往要承受一定的牺牲和代价。譬如,60多年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120多亿吨,其中外调出省80多亿吨,每年外输电达600多亿千瓦时,而该省因粗放采煤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损失,每年至少300多亿元以上。
分析指,此次“中财组”会议,提出将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继续建设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这对于“能源输出”传统大省来说,无疑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可促使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亦可算是中央对这些省份实现经济“稳增长”的扶持措施。
能源大省增议价能力
另一方面,分析认为,困扰这些能源大省的还包括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行政手段多、市场手段少的问题,目前的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并不能反映能源输出大省的合理经济诉求。以水力资源丰富的云南省为例,电力产业已基本成为该省的能源支柱产业。
但据媒体报道,去年云南却因为水电上网电价过低而出现了高达100亿千瓦时的弃水,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并不鲜见。业界人士透露,因为水电电价太低,使得能源输出大省吃了大亏。有消息称,过去一年云南地方政府与南方电网就水电上网电价展开激烈博弈,力争扭转在“西电东送”上“穷帮富”的非正常现象。
此次“中财组”会议,特别强调要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这一定调无疑将增加能源输出大省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最新通知,今后新投产水电站,跨省跨区域交易价格将由供需双方参照受电地区省级电网企业平均购电价格扣减输电价格协商确定,促使电价市场化迈出第一步。
文章最后指出,可以预见,未来国家能源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偏重刚性的、行政指令性的调控,注重指导性和规划性,更多采用经济激励、市场机制的柔性政策,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来释放制度红利。随着“能源革命”大戏开始触及核心利益正题,预计后续将迎来更多利好落地。(郑曼玲)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