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6-21
大学生来信发问:诚信,为什么成了“稀缺资源”?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贾钊、双端)近日,在新华社与新浪、搜狐、网易共同发起的“为曾经的不诚信,我道歉”征集活动中,清华大学学生张晔写来一封有关诚信与谎言的信,在微博、微信中引起反响。有人将不诚信现象多发归咎于监管不力;有人倡议,想让社会改变,先要改变自己。
张晔感叹,平时很少意识到,不诚信,实际距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她说:关于各种不诚信,不是头一次听说。饭店,有人在用地沟油;捐款,不一定能交给最需要的人;履历光鲜的年轻官员,常会让人打个问号……击穿信任底线的事件一再发生,最终铺就了我的疑窦丛生。在太多的见怪不怪中,我似乎习惯了那些掩饰和欺骗。我,还有身边很多人,都习惯了什么事一发生就自然地预设在坏的一边。诚信,本应是社会交往的基石,却慢慢成了当下社会最稀缺的资源。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距离不诚信者,也只有一步之遥。”张晔写道。
这封信提出,如果不诚信随处可见,那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份。如果我们缺乏安全感,可能我们也在用自己的行为不断增添着这个社会的不安全感。
张晔反躬自问:如果我未曾以赤诚之心视己,也不敢以赤诚之心待人,又怎能重回一个诚信的世界?
在信的结尾,这位大学生呼吁:假如每一级政府、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人都这样做,世界是否能变得更美好一些呢?
[新华网]
相关报道
坚守诚信,从我做起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吴俊)清华大学学生张晔的一封有关诚信与谎言的来信,之所以被广为转发,是因为信中说出了一个人们习以为常却“细思恐极”的道理——种种不诚信现象,正是从日常生活中点滴积累、逐步演进而来的;不诚信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不诚信的纵容者、参与者甚至制造者。
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学术剽窃抄袭时有耳闻,一些企业制假售假,有的官员简历造假,个别政府部门的“辟谣”竟变成了“造谣”……面对这些不诚信行为,人们在予以批评、责问的时候,很少去反问自己。
前不久,一项两万多人参与的网络调查表明,有九成的人表示,曾因别人不诚信吃过亏;同时又有近八成的人承认,自己也曾有过不诚信行为。
责人易,责己难。自己不诚信时,总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往往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殊不知,不诚信的传播常常呈现病毒式的连锁反应:一个失信,往往会引发更多的失信;越来越多的失信,终将对社会健康肌体产生严重侵蚀。“一个谎言要用一百个谎言去遮掩”的道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当不诚信病毒无孔不入、人们的生活都被谎言包围之时,将无人可以幸免。不诚信就这样形成了怪圈:从哪里发生,又返回哪里。就如同游戏中的那条“贪食蛇”,恶性循环,反害自身。
古人云,“人无信,无以立”。诚信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会得以存续发展的“底线”。一个社会,假如逾越“底线”的现象成为常态,将陷入人人自危的深渊。
个人诚信,是一切诚信的基础。无论学术、商业还是政务领域,要倡导诚信,首先需要那些利益相关的个人讲诚信。再好的诚信规定,交到不诚信者手里,也必然走样变形。
斩断不诚信链条,请从自己做起。
[新华网]
相关链接
高考考倒社会诚信 河南查实高考替考考生127人 教育部派出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