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巴人专题:奋勇赈灾 抚慰伤灵 建造鲁甸幸福明天 我们一起努力前行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8-10

 

巴人专题:奋勇赈灾 抚慰伤灵 建造鲁甸幸福明天 我们一起努力前行

    自2008年5月12日以来,六年时间,刻骨铭心的大地震我们已经遭遇了4次。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鲁甸县域6.5级地震发生了。刚才活泼可爱的生命瞬时消殁,房屋田舍遽然被摧毁,亲朋好友们恍惚间天地相隔...人间还有什么比这更惨绝、更令人伤痛不已的事件呢?!面对亲人们的逝去,生者抢地悲伤,生离死别,此情此景,我们真的很痛心!很痛心!虽然科学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但是,人类依然是自然规律的玩物!

    同胞们,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兴旺,社会要进步,离开了“责任担当”四字,一切都是空言。面对大灾难,虽然每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责任担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赈灾救灾,共建文明社会,力所能及,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大能力者,应有大觉悟、大道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更应有更多大能力者,担当起国家、民族、社会的大责任!

    “生活还要继续。”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地震就像暴风雨一样,也总会过去的,但是,生命不会是地震灾难赋予的苍白写真!我们控制地震爆发无能为力,希望我们在奋勇赈灾、抚慰伤灵、一起努力前行的途中,预报预防地震灾害更加有为!就让那些生命的无辜殒损救扶起中国科学减灾防灾的光辉未来吧!

    人类认识自然没有完结,中国社会改革不会终了。让我们在灾难的痛觉中,更加坚定奋斗目标,一起努力前行!

    加油,鲁甸的同胞们!

    ————巴人 2014年8月10日 

 

 

云南全省为鲁甸地震遇难者默哀3分钟

  中新社昆明8月10日电 (和晓莹 张丹)10日10时,云南省响起防空警报,全省各地同胞均在公共场所驻足,为鲁甸“8.03”地震中的逝者默哀。

  鲁甸文化广场上,“深切哀悼云南鲁甸8.03地震遇难同胞”的黑色条幅挂在正在播放救援现场画面的大屏幕下方,警察、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和市民等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广场,左胸佩戴白花,秩序井然排成队伍。10时,警报鸣响,全体默哀三分钟。

  默哀后,广场上响起悠扬的安魂曲,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等人与参与抗震救灾的各界人士和灾区民众,依次向遇难同胞献花,隐隐的哭声从人群中传来,仿佛时间在此刻凝滞。

  默哀活动在昆明也同时进行,火车站、南屏步行街、金马碧鸡坊等公共场所,车辆与行人都停止行驶、商店中的工作人员和顾客也立正肃穆,在警报声中对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此时的昆明全部静止,只有警报声和汽车鸣笛声回响在空中。(完)

    [中新网] 

云南鲁甸地震遇难人数增至617人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8日电 (记者吉哲鹏)据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消息,截至8日15时,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其中:鲁甸县526人、巧家县78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112人失踪(其中:鲁甸县109人、巧家县3人),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一般损坏。

     [新华网] 

鲁甸地震祭:10时云南全省默哀3分钟

昨日(8月9日),云南鲁甸地震头七祭,晚8点半,震中龙头山镇灾民安置点,志愿者和灾民一起为鲁甸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3分钟,并且用烛火摆成心形为遇难者祈福。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届时防空警报鸣响,汽车、火车、船舶鸣笛;牛栏江堰塞湖施工,已转移8100多群众

  云南省政府昨日发出公告,从今日10时起全省各条战线工作人员对在鲁甸地震中遇难人员进行哀悼。

  云南省政府公告说:为表达全省各族人民对“8·03”鲁甸6.5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省政府决定,2014年8月10日10时起,全省在各条战线上工作的人员及在广场、商场、公园、车站、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的人员就地驻足默哀3分钟,届时全省防空警报鸣响,汽车、火车、船舶鸣笛志哀3分钟。

  2014年8月3日下午16时30分,云南鲁甸6.5级地震,至8月8日15时已经造成617人死亡。

  ■ 救灾

  牛栏江堰塞湖总体安全可控

  记者昨日获悉,地震形成的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目前总体安全可控。通过工程应急排险处置体系和群众转移避险措施体系相结合,应急处置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已妥善转移群众8100多人,进入堰塞体的公路与水上交通正在打通,堰塞体从9日起全面展开施工。

  据通报,地震造成牛栏江红石岩两岸山体发生塌方形成大型堰塞湖,堰塞体位于红石岩水电站取水坝下游600米。堰塞湖库容2.6亿立方米,回水长度25公里,堰塞体方量约1200万立方米,直接影响上游会泽县两个乡镇1015人,堰塞体直接威胁下游沿河的鲁甸、巧家、昭阳三县(区)10个乡镇、3万余人、3.3万亩耕地,以及下游牛栏江干流上天花板、黄角树等水电站的安全。

  云南省水利厅厅长陈坚介绍,为降低溃堰风险,争取堰塞湖处置时间,目前已经妥善转移群众8172人,位于牛栏江上游的德泽大型水库下闸拦截上游洪水,下游的天花板、黄角树电站加大下泄流量腾空库容。已调集了武警水电部队等专业抢险队伍,打通了从上游右岸进入堰塞体的公路与水上交通;有6台挖掘机已运抵堰塞体昼夜不停抓紧施工作业,已达到泄流槽施工高程。目前,堰塞湖水位已由刚开始每小时上升60至80厘米减缓到几厘米。

  震区所有行政村已恢复交通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获悉,截至8月9日17时,龙头山镇经西瓜地至八宝村、翠屏村经西瓜地至龙井村、龙井村至西屏村公路已抢通。至此,震区所有行政村都已恢复道路连通。

  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针对地震灾区公路抢险保通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任务已经从公路应急抢通逐步转向有效保通和保运阶段。

  截至9日8时,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等县(区)昭巧二级公路、沙坝—龙头山—乐红、火德红—红石岩等343条公路349段1828公里受损,其中严重损毁导致中断452条次。目前,翠屏村经银屏村至西屏村公路还有6.6公里在抢通中。

  民航方面继续为灾区抢运救灾物资。截至8日20时30分,民航共保障救灾飞行566架次,运输人员5586人,其中伤员177人,运送物资244.324吨。

  灾区基本实现应急保障供水

  昨日,云南省水利厅厅长陈坚介绍,截至9日已基本解决了灾区22.99万人的应急供水,基本实现了应急保障供水的目标。

  据初步统计,截至8日15时,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等5个县区,28座水库、147处134千米堤防受损,影响37.7万人。

  陈坚介绍,地震发生后,各级防汛抗旱和水利部门紧急抢修供水工程,给集中转移安置点铺设新的供水管道,出动送水车,配送塑胶水桶,向分散安置的群众送水。目前,灾区已基本解决了22.99万人的应急供水,基本实现了应急保障供水的目标。同时,对有度汛安全隐患的19座水库,采取了降低水位运行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确保下游群众生命安全。

  ■ 预报

  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记者从云南省气象局获悉,云南省气象局、云南省国土资源厅9日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计10日至12日,鲁甸、巧家、会泽震区和堰塞湖上游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达到一级(很高)。

  气象专家表示,上述地区极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相关部门、救灾人员等应提前做好防范准备,交通部门做好道路保通工作。

  云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素雨介绍,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预计震区及堰塞湖上游地区主要降水时段为10日到12日。10日夜间开始至12日,地震灾区阴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大风、雷暴、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11日白天至12日,堰塞湖上游阴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杨素雨表示,强降水过程将导致堰塞湖水位上涨,以及可能造成堰塞湖区域附近山体滑坡、塌方等次生灾害,给堰塞湖排危抢险工作带来困难。相关部门应提前防范,做好各项准备,尽可能降低影响。

  或发生高震级余震

  记者从9日举行的云南省昭通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地震诱发了红石岩堰塞湖、甘家寨、王家坡三个特大型滑坡。截至当日16时,国土资源系统在地震灾区已排查完98个行政村,涉及31个乡镇,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322处,其中新增139处。目前已全部紧急转移安置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连举介绍,目前地震灾区余震不断,发生高震级余震的可能性较大,又正值云南雨季,大雨、暴雨天气时有出现。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余震或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尽管震区4县1区加大投入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但由于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难度大,需要与投入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电

    [新京报] 

云南鲁甸地震七日祭:走过哀恸走向新生

  8月5日,在鲁甸县龙头山镇,一名受灾群众在搬运从废墟中找到的家用物品。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摄

  大地震颤,山河破碎。无情的震魔,一时间吞噬了600多条鲜活的生命。

  金沙呜咽,乌蒙静默。震后“头七”悼念之日,对逝者的哀悼,愈加深切。

  逝者不能复生,生者仍需前行。对灾害创伤的医治,呼唤人们胼手胝足、坚强面对;对罹难同胞的最好告慰,是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暮云低垂,晓风含悲。连日来,哀思弥漫在被群山环抱的灾区上空。

  低徊的哀乐在震中龙头山镇不远处的山谷间回荡。8日,吃晚饭的时候,唐昌辉老人特意多盛了两碗饭,夜晚带到在地震中亡故的老伴和9岁孙女的坟前“上饭”。

  “按我们当地风俗,要在阴历七月十五前祭奠死去的亲人。明天又是地震后的‘头七’,我这饭也是提前给在地震中的遇难者‘上’的。”他说。

  “你学业还没完成,在那边一定要继续学习。我今天把你刚买的电脑带来了,你可要好好学习。”9日,龙泉村村民唐启萍一边在地震中遇难的女儿的坟前烧纸钱,一边喃喃地“叮嘱”。

  山区许多群众贫穷,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是女儿多年的心愿。唐启萍明白女儿的心愿,也知道女儿懂事不向她开口。女儿好学,前年考上了楚雄师范学院,暑假前终于用学校发的奖学金买了一台电脑。

  “今天是你‘头七’,我们把电脑挖出来了,今天要让你带上。”唐启萍泣不成声。

  献上一曲挽歌,给生命以尊严,愿逝者得安息。

  8日夜晚,明月当空。与往常一样的月光洒在龙头山镇的群山之间,不一样的是,缅怀逝去亲人的气氛令月光异常清冷。

  龙头山镇的一些百姓和志愿者们一起,在龙泉村口点起一根根红蜡烛,摆出一个大大的“心”字,中间的烛光构起了“8·03”的字样,下方摆放着一簇簇鲜艳的野花。

  村民肃立一旁,眼里含着泪水。从外地前来参加救援的人也纷纷赶来,向逝者默哀。而山间不时飘起的袅袅烧纸的青烟久久未散。

  给生命以尊重,给亡灵以安慰,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逝者“送行”。同时,也为灾区祈祷祝福。

  在大悲大爱面前,鲁甸灾区的人说,我们不退缩,我们会前行!

  地震突来,一直在山间过着平静生活的乡亲,遭受命运重击。震后7天来,太多的泪水似已流干,亲人已逝,生活仍要继续,在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大家依然要挺起脊梁,携手渡难关,不向震魔低头。

  哀而不伤——失去亲人、损失财产、经受了命运考验的灾区人,为这句话做出了现实的诠释。

  邓启亮,34岁,是龙头山一名个体卡车司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房子倒塌了,卡车被砸了,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也走了。从那时起,邓启亮就把自己关在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厨房里,没日没夜地为乡亲、部队官兵和志愿者做饭,“这样心里会好受一点点。”他说。

  越是困难时期,越是危急时刻,老百姓心底的那份善良就越充盈,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和谐和温情就越交织。

  目前,灾区一线正秉承着不放弃,不抛弃的理念,正开展新一轮的排查,对所有灾区不留死角。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逝者的承诺。承受巨大悲痛,化作新的力量,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会泽县纸厂乡江边村村民代开林家的房子已经被震塌,他正在收拾抢出来的旧家具。他说:“堰塞湖的水退下去以后,我还要重新盖一栋房子,要把房子盖在离牛栏江远一点的地方,建得更牢固一些。”

  和代开林一样,很多村民开始考虑灾后重建。江边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立安说:“地震震垮了我们的房子,但震不垮我们的意志,我们村委会能够带领全村老百姓自力更生,用我们的双手重建家园。”

  家园失去了,亲人和同胞遇难了,但灾区人并不孤独。一支支救援队伍,一车车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而来;一声声温情祝福、一个个伤员外运,全社会提供了无私支持。

  地震发生后,浙江平湖曙光应急救援中心大队长赵建荣就带着一批队员驱车31个小时昼夜兼程,赶到鲁甸灾区救灾。他们随队携带了两台生命探测仪,连日来,一直坚守在灾区救援被困生命、救援受伤群众。

  “‘头七’到了,除了悲伤,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地帮助活着的人,以此来慰藉亡灵。”在大山坳里的光明村,记者见到了赵建荣。他说,他们正从家乡联系送来一批盐水,希望尽快分发到缺少医药的村民手中。

  灾难不可避免,但灾区并不会就此沉沦。

  在离骡马口村民小组清真寺不远的一处山泉出水口处,10岁的何达翠正在洗衣服。虽然家里的房子倒了,现在生活仍很困难,但正在读小学的她还不忘记美丽:“衣服太脏了,家里衣服又拿不出来,再怎么说也不能穿脏衣服出去。”

  “父亲在地震中遇难,这本家谱对我意义重大。”28岁的常城从龙头山镇老街的废墟中扒出了两本厚厚“西南常氏家谱”。“头七”到了,把家谱抱在胸前,仿佛父亲还和他在一起一样。

  “头七”是一个节点,但不是一个终点。对遇难的亲人哀思仍在心间,但生活仍要继续,每天太阳依旧会升起。

  走过哀恸,灾区的人们已开始擦干眼泪准备重建自己的家园;走过哀恸,全国人民的关爱也在进一步汇聚,积蓄为灾区重建作贡献的拳拳力量。

  “对亲人最好的纪念就是要过好以后的日子,我们现在虽然遭了灾,但希望仍在前方,未来仍在我们手里。”一位失去亲人的灾区群众眼睛布满血丝,但语气坚毅地说。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新华社云南鲁甸8月9日电)

    [腾讯网-北京日报] 

鲁甸地震七日祭:鲁甸的声音传递新的希望

  中新社鲁甸8月9日电 (记者 石雨)8月9日是鲁甸地震的第七天,在这一天里记者从鲁甸县城再次进入震中龙头山镇,记录下一天之中鲁甸震区的七种声音。

  《兰花草》的歌声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每天清晨,《兰花草》的音乐便会随着城市环卫车走遍鲁甸县城的大街小巷,地震发生以后也一直没有中断,县城里除了剧增的车辆和救援人员,生活节奏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今天是周末,可是一早的县城街头就有很多行色匆匆的人踩着《兰花草》的旋律赶往灾区一线投入一天紧张的工作。

  直升飞机的马达声

  “哒、哒、哒”,这是救援直升飞机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发出的声音。每天上午,从昭通机场起飞的成都军区的陆航团直升机开始往返于各个受灾点,运送救灾物资、转运伤员、为地面排危抢险工作提供空中支援。在灾区的任何地方,随时都可以听到这紧张而急促的声音,这声音就是在为灾区救援安置加速。

  汽车、摩托的喇叭声

  鲁甸县城到震中龙头山镇的20多公里山路是这次抗震救援的“生命线”,由于震后道路受损严重,加之各方救援抢险车辆激增,这条道路繁忙异常。在这条路上的每一个人都想早一点到达一线,焦急的情绪变成了急促的喇叭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今天是灾后第七天,“生命线”的车辆依旧很多,救护车、大货车、工程机械车……依然忙碌地“奔跑”着。

  大型机械的引擎声

到达震中,刚刚通过龙井河上的临时公路钢桥就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循声一看,四台大型机械正在河岸边原来的玉米地上平整地面。一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片正在平整的土地是用来搭建帐篷和活动板房,设立一个集中的救灾安置点。地震进入第七天,救援排危的同时,安置工作也开始同步展开。

  震中响起的广播声

  “未来三天,震中将会出现连续降雨,请灾区民众和救援人员注意自身安全。”一到震中指挥中心耳边就传来了广播声,国家应急广播·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6日上午开通,全天候通过调频98.6向以震中龙头山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播出,设灾情速报、嘉宾访谈、震后服务百科、寻亲热线等多个栏目。这是国家应急广播继去年开办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后再次在地震震中开办专门为当地受灾群众、救援人员等提供信息服务的应急电台。

  清真寺里的祈祷声

  傍晚时分,龙头山镇开始下雨,骡马口清真寺阿訇李才飞带领周边穆斯林在清真寺大殿外做晡礼拜,诵经声传来。常规礼拜过后,李才飞带领穆斯林增加了两个祈福礼拜:“祈求真主保佑灾区民众和救援人员平安。”

  而在鲁甸县城的文屏清真寺,65岁的马武芬和志愿者们已经在商量,明天做点什么吃的给震中群众送过去。

  灾区孩子的笑声

  这是几天来第一次在震区听见笑声,转头一看是几个小女孩在围着一盒刚从山上扯下来的火把果边吃边闹。“你们在笑什么?”记者问道。

  “没什么,我们前两天还在担心9月份没法上学,刚刚去山上扯火把果的时候看到村口在搭板房,旁边的叔叔告诉我这是板房学校,9月份就可以在这里开学了。我回来告诉她们,大家都很高兴。”(完)

     [中新网] 

红石岩村一村民小组长因救灾过度劳累致脑出血逝世

  记者从昭通市鲁甸“8·03”地震巧家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地震重灾区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冷家坡村民小组组长周清顺,9日4时因过度劳累脑出血抢救无效逝世。

  据介绍,周清顺现年47岁,2013年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做过脑溢血手术,需坚持每天服药。地震发生后,他带领村民积极开展自救,由于没日没夜操劳,7日晚8时,在龙头坪安置点核灾时,突然头晕目眩,说话口舌不清,昏倒在地。救援人员把他送往乡卫生院抢救,并在当晚转送到县人民医院,经1天多时间全力抢救,不幸逝世。

  据了解,周清顺是一名共产党员。地震发生后,他迅速号召村民排查伤亡情况,把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并组织村里青壮年沿山崖小道转运伤员,同时还积极组织运送救灾物资,查灾核灾等工作。仅地震发生当天,他带领群众就从残垣断壁中刨出被埋人员2人,其中村民邓明秀得以生还。

  冷家坡村民小组是一个山高坡陡的村落,地处牛栏江峡谷山顶,距离红石岩村委会5公里,村落只有“羊肠般”的山道通往外界。此次地震,冷家坡村民小组23户95人全部受灾,遇难2人,失踪1人,伤9人,房屋全部倒塌被毁。(记者刘景洋)

    [新华网] 

鲁甸震区民族情:“我们都是一家人”

  9日,鲁甸地震的第七日。张斌和他的兄弟们来到鲁甸的第六天,依然在搭建帐篷、搬运救灾物资、拆除危房,修路挖水道……

  张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民族干部学院队长,地震发生后,他和30名民族干部学院学员请缨参加抗震救灾,30名学员都来自新疆,22个维吾尔族,6个哈萨克族和两个蒙族。

  “山下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老乡说,有几十人埋在下面。我们有工具用工具,没有工具用双手,全力展开救援。”张斌说完,便陷入深深的沉默。隔了几秒钟,才接上下一句:“当我们救出他们时,只看到了一家三姐弟紧紧抱成一团,停止了呼吸”。

  张斌和学员们在地震发生后经过15小时赶到鲁甸县火德红乡。

  叶斯波力是哈萨克族。8月4日上午,他跟随连队前往李家山村救灾,一路发放救灾物资时,遇见了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奶奶背着竹篓步履蹒跚向山顶转移,他二话没说背起老奶奶就向山顶爬去。“直线距离一公里,可实际比平时武装十公里走得还艰难。”

  “让我来!”这是玉素甫江看见挖出遇难者遗体时说的三个字,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上前扛起来。苏力塔江参加大比武扭伤了脚踝,得到留守的命令,他却说“队长,我宁愿用一只脚去换一条生命!”。救灾中,脚踝已经肿得连鞋都穿不上了,他用背包绳将脚捆得严严实实,扛起物资一瘸一拐地走开了……

  “他们来自新疆,刚度过一年的军旅生活,却像老兵一样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抬伤员,挖泥土,搬物资,站岗哨,处处是他们的身影。”张斌说起学员们,满是自豪。他说,是他们用行动默默地诠释军人职责,用行动让人们更加坚信:“我们都是一家人。”

  嗓子沙哑,说着“我们都是一家人”的,还有65岁的回族老人马武芬。凌晨3点,马武芬就起床了,她从家赶到鲁甸县城文屏清真寺,和志愿者们一起做饭,送到震中龙头山镇,给受灾民众和救援人员吃,这已经是他们第五天做饭送进灾区。

  芹菜炒牛肉,番茄炒豆腐,萝卜炖牛腩。龙头山镇中心小学门口,大家正在排队打饭。午餐里的豆腐是李兴梅自己做的,平时她在菜场卖豆腐。这一天,她将豆腐全部捐赠到清真寺做午餐,而后关掉了豆腐摊跟随送餐队伍来到震中龙头山给大家打饭。“自己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吧。”这一餐饭,准备了7、8个小时,成本要4000多块,大约可供1000多人吃。从8日开始,午餐里还加了水果。

  “昨天一个从攀枝花来的汉族朋友捐了300块钱,她进不来,托我们帮她买水果给大家。”马武芬说,午餐目前已接受各界捐助3万余元。“只要有人还需要吃,我们就会一直做,一直送。”

  午后的燥热逐渐散去,帐篷边,孩子们在阿里木大叔旁边唱起了歌。“昨天在光明村的那一锅饭大家都说还不错,希望今天火候也能掌握得好。”阿里木已经准备好了所有食材,开始龙头山做晚餐。尽管做大锅手抓饭对他来说并非难事,但他依然希望能够控制好烹饪的各个步骤,给震中的人们带来“一家人的味道”。(完)

    [中新网]

云南鲁甸地震七日祭:总有一些记忆不能忘却

  突发的地震灾难,已经夺去了600多个鲜活的生命,朝夕之间阴阳两隔,昨日的容颜只能成为至亲永远的追忆。

  无论天崩还是地裂,生活,总要继续。抹去眼泪,与灾害抗争、与时间竞跑,震后的废墟上,留下太多的感动和难以想象的坚强。

  —总有一些记忆难以忘却!

  哀思,献给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人,坚强和勇气,是留给明天的希望。

  哀思,是不能承受的痛

  8月8日,阴历七月十三,也是鲁甸当地的“老人节”。

  “按我们的风俗,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上饭、烧纸,祭奠逝去的亲人。”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村骡马口小组61岁的老人唐昌辉说。

  晚饭的时候,唐昌辉从安置点多盛了两碗饭回来。

  “给我老伴和小孙女上饭,活着的人一两天不吃饭没关系,他们的这一顿不能省。”

  晚上七八点钟,天刚刚黑,龙泉村许多村民和志愿者在村口点起了一根根蜡烛,随着哀乐响起,村民们忍不住泪水涟涟。在地震中失去两位亲人的余才春抱着6岁的女儿“扑通”跪到了地上,痛哭失声。

  “你老婆在天上看着你呢。”“你要振作起来,一家人还都要指望着你。”……

  没有哪一家不是地震的受害者,没有谁心里不承受着不能承受的悲伤,然而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他们对彼此的痛感同身受。

  这样的安慰,是给余才春的,也是给他们自己的。面对灾难,他们心里装着的是一家人明天的生活,这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直面大灾大难时的人生姿态。

  “好……,我一定好好的。”强压住悲痛,余才春努力地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平复。

  “地震带走了他的奶奶和怀孕六个月的老婆,他的心里一下子怎么能过得了这个坎?他只是不愿让上面的亲人看到他的悲伤和无助。”唐昌辉说,失去了亲人,今天,泪只能在心里流。

  烧一些纸,点几炷香,逝者通往天堂的路上,满满是亲人的哀思。不能忘却!2014年8月3日下午16时30分,云南鲁甸6.5级地震,至8月8日15时已经造成617人死亡。

  瞬间的感动,即成永恒的记忆

  8日上午9时50分,在抢险救灾中失踪的武警云南边防总队战士谢樵的遗体打捞上来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战地告别仪式,是对这个只有24岁的年轻生命最庄严的阐释。

  “我们就是来救人的,这点水不算什么,我年轻,身体好,懂水性,我先来!”那一刻,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网友“一味真如”在微博写下:“谢樵,你的回眸是世间大爱的永恒!也是无数人的伤痛。向所有在灾难中拼命的人致以无法言说的崇敬!致以灵魂的崇敬!”

  是的,面对地震灾害,无数个像谢樵一样的救援者是“拼命”来救命,受灾群众也在“拼命”自救。

  背着40斤食用油走了3个多小时,接着又掌勺做了几百份热食,因为体力透支、气候炎热和低血糖等原因,解放军炊事员安德华晕倒了。

  “群众都饿着肚子等着,我怎么能自己盛一碗先吃?”有人叫他先吃点时,他以这样的反问来回答。

  为了腾出一块安全的地方让救援人员搭帐篷,云南省巧家县新店镇渭姑村村民何文贵毫不犹豫地把自家地里的苞谷铲了,让十几户受灾村民有了遮风挡雨之处。

  对于这样贫困的地区,苞谷是何等金贵,但是何文贵说:“这点苞谷算什么,大家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才重要。”

  震后七天,鲁甸地震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是只有悲伤,更有无数瞬间的感动。不能忘却!那些感动留下的永恒记忆。

  震垮了房子,但震不垮意志

  9日一大早,鲁甸地震重灾区纸厂乡江边村委会的受灾群众又开始了新的一天忙碌。有的村民忙着给家里的牲畜喂食,有的回到垮塌房屋边,捡拾还可以用的农具等物品。

  “地震震垮了我们的房子,但震不垮我们坚强的意志,震不垮我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江边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立安说。

  地震发生时,李立安正在从村委会回家的途中,他飞速跑回自家院子,看到1岁多的女儿被房顶倒下的太阳能热水器铁架卡住,而妻子熊蓉会没有踪迹。当他看到已经有村民在搜救妻子和女儿,马上带着另外几个村民去救其他的人。

  妻子肋骨骨裂,女儿脸部有外伤、臀部有个很深的洞,然而几天来他不分昼夜地奔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没有去医院探望妻女,也没敢打电话给她们。

  “社会各界关心和帮助我们,我们村委会和全村老百姓也要自力更生,用我们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李立安说。

  江边村委会老房子村民小组48岁的村民代开林告诉记者,村里受灾的村民现在住在临时安置点,暂时有了睡觉的地方,有饭吃,有水喝。

  “堰塞湖的水退下去以后,我要重新盖一栋新房子,我要把房子建在离江水远一点的地方,建得更牢固更抗震一些。”代开林说。

  鲁甸地震灾区,搜救仍然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堰塞湖排险在紧张实施,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救灾阶段的任务仍然繁杂而严峻。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经以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执著开始了家园重建。不能忘却!这里的人们坚强而执著的生活态度。

     [人民网] 

鲁甸官员震后75小时未睡 家里4人遇难未回家

  中新社鲁甸8月8日电 题:震区官员的一天

  中新社记者张子扬

  整整拨了18次,李善云的电话才接通。

  他太忙了,以至于想采访到他,记者要在龙头山镇往返近10公里,才能捕捉到他的身影。清晨8时,他已经接听了45个电话。

  见到李善云时,身为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的党委书记的他正站在半山腰与一名镇上的基层官员发火,他一只裤腿挽起半截,一只裤腿踩在脚底。而他面前,布满了灾民居住的帐篷和生活垃圾,臭气熏天。

  42岁的李善云发怒原因可想而知,震区近几日高温不断,最高可达36度,而到了夜晚又会暴雨倾盆,生活垃圾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传染病,对于活下来的村民来说,如果再发生次生灾害,“天理难容”。

  “我就是让你现在想办法,怎么把垃圾尽快清理掉,”面对下级官员,李善云甩下了一句狠话,“灾民的日子过不好,你也别想过好。”

  8月3日,当地发生6.5级地震后,这位面孔黝黑的官员已连续75个小时没有睡觉,没换一件衣服。据说,他在昨天夜里才找到一张帐篷,但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还是让他眼里布满血丝。

  跟随李善云采访注定是艰难的。8时30分,他一路小跑到镇政府的临时办公点,要带几名省里的官员去5公里之外看预设的垃圾填埋场,原本不足20分钟的车程,但遇到堵车,整整开了45分钟。

  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省里的官员注意到,这个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正处于鲁桥河的上游,如果再发生余震,投入的垃圾可能会下沉,会直接导致河流污染。

  尽管李善云面露不悦,但他没时间解释,随即带着几名官员跑去15公里之外的山坳处,那里过去曾是一个露天垃圾场,但山体滑坡让这条山路拦腰截断。正在抢通道路的解放军官兵说,最迟也要明天通车,想去勘查,要从山背面的另一条小路爬上去,海拔2200米。

  爬上山头,他身上黑白相间的汗衫在泥土与汗水的作用下,早已不见了本色。此时,火辣的阳光直射到他通红的面颊上,几乎变成了紫色。

  这番长途跋涉后,省里的官员告诉他,这个位置只算初步通过,但还要等环境厅最终验收。李善云高兴得像个孩子,他笑着说,“心里这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回到临时指挥部,已是中午12时17分,他喝了今天的第一口水。

  一路上,李善云说了很多,但只字不提他的家。直到记者轻轻地问了一句,他的眼圈一下子红了,一声哽咽,泪如雨下。

  这次地震,他的四位家人离开了人世,包括哥哥、侄子、婶婶、以及弟媳。而地震发生后,他从县里临时挂职的公司跑回来,直接冲到了其他灾民那里部署救人,他扯着嗓子喊,“我是李善云,我回来了”。

  直到今天,他没回家看过一眼。

  “家人没埋怨过你?”

  这个如同刀割般的问题,让李善云脆弱的心里彻底崩塌了。他颤抖着嘴唇轻声说,“嫂子曾给我打过电话,让我去看哥哥最后一眼,但我没时间呀。”

  他说,若不是记者采访,这件事可能会一直会压在心里。“只会在夜里回忆起家人的面容,想想可爱的侄子,才觉得孤独。但我这个官当的确实不称职。对不起他们。”

  如果说李善云对家人是冷漠的,但对灾区的民众却足以无微不至,他怕乡亲背后说他是个不称职的官员,他怕人们抱怨没饭吃、没水喝,没地方住。

  “灾难的降临,谁都不愿意看到,但我只有两只手、两只脚,我想去看望每一个灾民,但我还是顾不过来,”他向记者承诺,在未来的日子,会挨家挨户看望他们。

  李善云甚至委托记者,“请您用报道告诉灾民,我一直是用心去做事,委屈他们了……”

  李善云1994年参加工作,当时,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乡政府工作。据说,他当时想到的就是捧起了铁饭碗,未来可以衣食无忧。

  但当上公务员后,他才发现做官没那么简单。尤其在农村,哪家的粮食收成不好、看病难、上不起学,都是心头大事。

  “如果做不好,上下两头都会骂你一辈子。”李善云说,“死去的父亲会在天上看着我。小时候,他对我说,无论长大后做什么事,都要干干净净做人”。

  于是,他在24年间走遍了龙头山镇每一个角落,掌握了农村第一手实情。

  在记者跟随他采访时,发现这里无论老幼都认识他,老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儿子,会摸着他的头让他别累着,晚辈叫他叔叔、大哥,“有时间,赶快睡一觉吧”。

  直到午后1时05分,他终于有时间吃上第一顿饭,碗里的大米,被他在8分钟内一扫而光。

  而在这时,电话又来了,有人催他赶紧去葫芦桥村的物资发放点看看,有的行政村目前仍没收到救助的物资。放下饭碗,李善云疯了似地往那里跑,一位名叫蔡顺富的老人在物资发放点门口呆呆地等着。

  他冲过去一把握住老人的手,安慰说,由于去山里道路被堵,只能靠灾民的摩托车自行运送,但最迟明天就会有吃的入户。“假如还没送过去,我会走路送到你家里。”

  老人听到这番话,一个字都没说出来,站在一旁默默流泪。

  下午5时29分,在向省里更高级别的官员汇报完工作后,这位“铁人”已经走不动路了,回到办公点,才发现左脚磨出三个血泡。他不想让别人看到,悄悄转过身用手捏了捏,穿上了那双已泥泞不堪的球鞋。

  “您现在好些了吗?”

  “没事,稍稍歇口气就好了。”

  “您过去就是一个玩命的人?”

  李善云摇了摇头说,“我只是做到一个官员应尽的责任和担当,如果不是地震,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会有这样的体能。”

  夜晚来临,奔跑一天的他终于同意坐下接受记者的采访,但他沙哑的嗓子,几乎说不出一句话,不停地咳嗽。

  记者问他,此时是不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候?

  李善云想了半天,点了点头,然而还未等他回过神来,手中的电话再次响起。

  他说,前线指挥部要他晚上8点半去开会,汇总一天以来百姓的需求和物资分配情况。“今夜,可能又睡不着觉了。”(完)

    (原标题:云南鲁甸地震:震区官员的一天)

      [中新网] 

 

 

相关报道

鲁甸地震特写:抗震救灾一线的父子兵

  中新网昭通8月10日电 (李杰 罗曼 欧元甫)鲁甸“8·03”地震进入第8天,公安机关在灾区的抢险救援工作已逐步转移到交通保畅、社会治安维稳、服务灾区群众等重点工作中。在每一个执勤点,在每一个警务区,有这样一群警察父子兵,他们连续七天七夜奋战在灾区1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只在咫尺却互不相见。

  王鸿:我的岗位在路上

  “各组注意,现在车队已从县城出发,很快进入沙坝。各小组坚守岗位,维持好秩序,确保进入沙坝后道路畅通。”8月8日下午2时20分,在进入龙头山震中心的昭巧线石厂村卡点,昭通市公安局副局长王鸿站在路边,通过对讲机给沿线7个保通小组120名民警部署任务。

  8月3日地震发生后,王鸿带领120名民警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负责通往灾区昭巧线上沙坝到龙头山集镇路口大桥处9.5公里的道路保通工作。连日来,在暴雨、烈日、灰尘、余震的折磨下,多数民警皮肤晒伤、脚底起泡、身上起红斑,保障了这条生命通道的畅通。

  “我们这个卡点一旦阻塞,外面的救援力量进不去,里面的伤员运不出来,那就是我们失职。”王鸿介绍了他具体负责的沙厂执勤点。为了保障生命通道的畅通,在黄金救援的72小时内,负责这段9.5公里路线上的保通民警没有一个人睡过觉,在暴雨、烈日的反复恶劣天气下全部坚守在路边。

  王江涛:未到单位先上岗

  “老乡,你不能站在这里,这幢楼是危楼,现在余震不断,随时都会有坍塌的危险,你现在必须先跟我下去,有什么需要我可以帮助你,我是人民警察,你要相信我,无论你有什么困难,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我一定会帮助你!”

  此时,有一名自称志愿者的疑似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男子忽然冲入龙泉中学的危楼,并爬到楼顶大喊大叫。王江涛不顾余震危险,迅速带领2名与自己一起到灾区的同学第一时间冲上危楼房顶对该男子进行劝说,并成功将该男子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是8月6日下午四点半,发生在鲁甸县龙头山镇震中的一幕。成功处置这起突发事件的,是王鸿的儿子,一名23岁的年轻警察—王江涛。今年6月,王江涛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刚刚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入昆明市公安局,但还未到单位报到。鲁甸“8.03”地震发生后,他就自发组织了13名同学赶赴灾区,沿途帮助搬运物资、运送伤员,冒着余震、落石的危险,徒步20余公里赶到龙头山镇,加入到当地抢险救灾及治安防控巡逻工作中。

  在灾区的6天6夜,王江涛知道父亲也在灾区抗震救灾,但不知道父亲所在的具体位置,至今还没有见上一面。

  张建伟:老当益壮跃灾区

  张建伟,鲁甸县公安局桃源派出所协警员,今年已经57岁,在派出所整整干了8年的协警工作。

  地震发生后,老张就主动请缨到灾区,和战友们冒着各种危险到达鲁甸震中龙头山“骡马口”。带队领导考虑到他年龄大,就安排他和几名同事负责灾区骡马口至葫芦桥这段道路的交通疏导。

  这段路来回走一趟有七八公里路程,老张一干就是两天两夜。8月5日,已经连续在这条线上工作了两天两夜的老张又被领导安排到第二个生命保通口(葫芦桥至龙头山中学)继续做交通疏导工作。此次老张的任务更重,白天疏导交通,晚上参与巡逻。白天疏导交通的时候没有半点休息时间,夜晚巡逻的时候分成三班,轮班进行巡逻,每组休息一个小时就要起来换第二组。

  老张家里的房子被震裂了都没有时间回去看看,还打电话叫老伴想办法也赶来灾区做点事情。在老张的建议下,他的老伴马玉叶老人也在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徙步走进灾区给灾民煮饭。

  张飞:自发救助伤员

  张飞,很阳光的一名90后男孩儿,鲁甸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一名协警员。

  8月3日,他同巡特警大队的战友们正在昭通警校训练。地震发生后,大队领导安排鲁甸的队员们赶紧回家看看家里情况。赶到鲁甸县城时,他没有回家,而是请求让他赶往灾区参与救援,但电话打了很多次,却没有打通。来不及多想,张飞就往灾区赶。当他走到沙坝村时,见有群众抬着伤员过来了,他立即帮忙抬,直到把伤员抬上救护车,他才折回头继续往灾区赶。

  一路上山上滚石不断,余震不歇,赶到灾区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过了。随后,大队上的同事也赶到灾区现场,张飞与同事会合后,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

  到灾区,大批伤员和遇难者需要往外运送,但基本都是靠人抬。张飞第一时间就投入到抬送伤员和遇难者遗体的工作中,来来回回抬了多少次他说自己都记不清了,就只顾着抬人。天空不作美,灾区当晚就下起了大雨,衣服被淋湿了又被捂干、干了又被淋湿,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第二天。随后他又参与疏导交通、巡逻、帮助灾民搭建帐篷、搬运物资等。

  像这样的父子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昭通公安就有9对,他们用不屈的脊梁托起灾区的平安,他们用无私的大爱温暖着灾区的人民!(完)

     [中新网] 

女孩地震时为救邻居小孩身亡 刚收到大学通知书

  截至昨晚8时,因路途不通,救援大部队和物资,暂时还未进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龙井村耐石山社内。

  当夜,村民聚集在一起,开始悼念一位20岁的小姑娘。小姑娘,名叫田应先。

  村民说,地震发生前,田应先和弟弟以及一位邻家的小男孩在家中看电视。地震开始后,弟弟最先跑出去,她也跑到门口。突然意识到家里面还有个小男孩,便转身冲回去。

  几秒钟后,当田应先抱着小男孩来到屋门,土屋突然倒塌,最后一刻她伸手把男孩高举起来,递到了弟弟手中。然而,田应先自己却消失在黄色烟尘中。

  半个小时后,赶来的村民把她从废墟中刨出来时,身着白色T恤和牛仔短裤的田应先已经没有呼吸——头部有一条很深的伤口,一根很粗的木梁压在她的脖子上,身体已经变形,但她的双臂,依然保持举着男孩的动作。

  受了轻伤的弟弟和获救的小男孩至今惊魂未定。没人知道,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说了些什么。

  小姑娘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地震不久前,田应先收到了昆明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即将成为多年来,社里走出来的第二个大学生。在偏远大山中,这是极为不易的事情。

  她和父亲、两个弟弟、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三个孩子上学的费用,都靠在昆明打工的父亲赚来,经济颇为拮据。奶奶种了些花椒、土豆和玉米补贴家用,假期里她一直帮着奶奶去地里做农活。

  据她的同学兼宿友樊成燕回忆,她性格开朗,总喜欢哈哈大笑,是女生的闺蜜,男生们的铁哥们,大家都说她“像个假小子”。同学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而难受时,她常豪爽地安慰。

  因为总和一帮男生打成一片,班主任觉得田应先很调皮。因为阳光漂亮,还多次参加学校里的舞蹈比赛,有不少男生追过小田。她偶尔会偷偷在上课时,用自己几百元的国产智能手机看言情、恐怖小说。她最喜欢的明星是吴尊。

  即便如此,田应先的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五名,语文成绩很好。课余时间,她比较关注国内新闻,时常打开手机浏览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

  因为就读的高中距离村里有近两小时车程,且没有宿舍楼,田应先租住在据学校十分钟路程的一座五层小楼中——大部分从偏远农村到此求学的学生都住在这里。

  除了一张桌子和一座上下铺的双层床,屋子里仅剩一个容人侧身而过的过道。因空间局促,她和樊成燕只能在床上用小窗桌学习、写作业。房租一年1400元,两人均摊700。樊成燕说,这700元对田应先的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睡前闲聊时,小田会说起父亲打工的不容易,奶奶那一美味红烧肉的手艺,读高二的弟弟一直想要个智能手机,而正读初三的小弟最想要一些复习资料。

  因为教育条件颇不容易,他们的高中能考上一线大学的孩子并不多。高考前,田应先曾和樊成燕聊过未来的打算——如果这次没考上,想再复读一年。“我想考上大学,读一个不错的专业,走出山里,以后让弟弟、爸爸和奶奶过上好日子,不再那么辛苦。”

  然而,地震让一切梦想破碎,这个如花朵般的姑娘,最后留下一双送出生命的僵硬双臂。

  出殡时,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哭了。小田八十多岁的奶奶,地震中受了伤,却一直拒绝接受医治,守在小田身边寸步不离,“她要陪着孙女”。

  如今,田应先已经下葬,入土为安。哭泣不止的樊成燕告诫自己,不能再哭了,“我们要好好活着,像她常说的那样,让悲伤什么的都见鬼去吧。”

    [腾讯网-人民网] 

母亲辗转千里为遇难女儿送行

就在这间老土房的门口,19岁的田应先为救邻家2岁男娃遇难。

回到老家,杨吉艳拿着女儿从龙头山镇取回的录取通知书落泪。

8月8日清晨,站在女儿的坟前,杨吉艳久久注视着女儿的遗像说:“你看她的脸,多善良。”

  8月7日,云南鲁甸震后第四天,杨吉艳经过龙头山龙泉中学门口时,“大学录取通知书领取提示”的广播声越来越清晰,杨吉艳又一次瘫坐在地上,泪流不止。

  地震发生的8月3日,杨吉艳还在山西运城。当天,她在菜地里收了40多袋生菜和韭菜,女儿刚考上大学,她想为女儿攒学费。

  当晚老家的一条短信,打碎了杨吉艳所有的努力:“老家地震,房子倒了”,杨吉艳刚考上大学的女儿田应先被砸身亡。

  舍命救邻家2岁娃

  杨吉艳的老家在龙头山镇龙井村耐石山,家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8月3日,大女儿田应先在地震中遇难,二儿子田应国重伤被送医,小儿子田应祥轻伤。

  田应祥回忆,3日当天,姐姐先先7点多就去龙头山镇中学领录取通知书。下午4点多,先先拿着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返回耐石山,还特意买回水果和零食分给弟弟们吃。

  不过,还没十分钟地震就来了。“姐姐第一个反应过来,喊我们一起往门外跑。”应祥回忆,“我们跑到门口时,姐姐看到床上还坐着邻居家的2岁小娃,就跑回去抱小娃,但返回门口时,地摇晃得太剧烈,房梁砸在她头上,小娃被她搂在怀里,小娃没事,姐姐走了。”

  地震时,耐石山的大人都在山上收花椒,田应先不幸成为耐石山唯一的遇难者,也是村里唯一一位考取大学的年轻人。

  吻别成诀别

  2009年,得了急性肺结核的杨吉艳离开老家,到城里治病。随后杨吉艳认识了现任丈夫乔军礼。和前夫离婚后,杨吉艳与乔军礼回到山西运城成家。

  在杨吉艳看来,离开虽是无奈之选,但对孩子的愧疚总是缠绕着她。她在运城养了40多只羊,11头牛,12头猪,还种了一大片菜地。“就想为女儿多挣钱,让她把书读出来。”杨吉艳希望,三个孩子能走出大山。

  年初,女儿先先给她写了一封信,“娘,我很想去看你和叔叔,但现在还做不了主,等考上大学,生活上独立了,我就去看你们。”杨吉艳觉得女儿长大了。

  今年过年,吉艳回老家陪孩子们三天。临别时,女儿亲吻着母亲的脸颊,嘱咐她把身体养好,他们姐弟也会好好读书。

  不想,这是母女最后的告别。

  徒步回村扫墓

  第二天,杨吉艳和丈夫从运城坐火车赶往老家。一路上,杨吉艳哭个不停,“我女儿没了,考上大学的女儿说没就没了。”

  回家的路异常艰难。从龙头山回老家耐石山的老路因为塌方还没打通,杨吉艳已经找不到回家的山路了。

  一路打听,好心的老乡用摩托搭他们一段,但大多时间她还是得徒步。

  震后第四晚,杨吉艳终于回到耐石山老家。还没进村,半山腰下的村民就已经听到她的哭声。

  那一夜,耐石山下了很大一场雨。

  第二天清晨,杨吉艳捧着女儿的遗像来到坟前,山里云雾围绕着玉米地里新堆起的坟,烧起的纸钱灰烬飘散到山下。

  杨吉艳对着女儿的遗像说,“先先,整个耐石山都以你为荣,你要是在天有灵,就想办法帮两个弟弟尽快脱离这危险的地方。”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影报道

    [新京报] 

震区七旬夫妇徒手挖出4位家人

  龙头山镇银屏村,距离镇里十几公里,属于偏远的深山沟。8月3日地震发生时,年过七旬的艾官友、曹明秀夫妇在家中没有年轻人的情况下,徒手刨出了4名被埋的家人。

  那天,艾官友、曹明秀夫妇正在家附近的地里干活,地震毫无预兆地发生了。摇晃结束后,两位老人立刻往家里赶,因为儿媳妇刘美花一个人在家中,带着不到一周岁的儿子艾明熙和另外两个孩子。

  十几分钟后,两位老人回到家中,看到房子完全垮塌,儿媳妇下半身被埋在废墟中,她声嘶力竭地高喊:“爸妈,两个大的被埋了,先救他们。”刘美花所说的“大的”,是指她和丈夫艾清林的大儿子,年仅四五岁,还有艾清林姐姐的儿子。

  两位老人顺着刘美花指的大概位置,开始用手刨土。坚硬的泥土使老人的手指很快磨出血泡,但他们已经顾不上疼痛,一边喊着孩子的名字,一边接着刨土。经过近20分钟的挖掘,艾官友在屋内的沙发附近发现了外孙,利用沙发和坍塌土方的空隙,外孙没有被砸到,只是右侧额头附近被擦破了一些皮。紧接着,两位老人又找到了大孙子,他就在外孙躲藏位置的旁边,安然无恙。

  又经过20多分钟的徒手挖掘,两位老人终于将刘美花拽出,她背着的孩子也一起被救出,但孩子额头处大面积破皮,不住地啼哭,刘美花的右臂则已经不能动弹。

  5日一早,已经赶回家的艾清林和家人用竹竿做成简易担架,抬着刘美花向外转移,遇上一支解放军救援队,随后,十几名战士轮流抬着担架向外走,行走两个多小时后,一辆面包车赶来,立刻载着刘美花驶向龙头山镇。经过救援人员的联系和协调,救灾指挥部决定由直升机将刘美花母子二人送往医院治疗。5日下午1点多,刘美花母子被抬上直升机,送往医院。

    [腾讯网-京华时报] 

80岁老人得知儿子全家被埋不吃不喝进医院

  张国芬回到了甘家寨子,她站在埋着25名亲人的废墟上哭泣不已。

  “不管多远我也要回来,我要看着亲人们被挖出来。”

  昨天(8月7日)中午12点多,气温达到了33摄氏度,骄阳似火,在外面站上一会儿就皮肤生疼。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附近的医疗救护点帐篷病房内,年已80岁的老妪汪明珍正输着液,老人的女儿张国芬在一旁照顾,母女两人相对无语,张国芬不时擦拭着泪水。

  汪明珍老人家住龙泉村甘家寨子居住点,在这场地震中,老人的大儿子张国礼全家7口被埋在废墟下,至今生死不明。更让老人和张国芬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在甘家寨子的其他18名近亲属也在地震中被埋,目前同样杳无音讯。“瞒了几天还是没瞒住,听说我大哥一家还没出来,老太太从6号上午开始就不吃不喝”,张国芬说。距地震发生已过了80多个小时,甘家寨子也已经有大量救援人员进入搜救,但张家的25人依然下落不明。

  张国芬居住在黄泥坡村,8月3日早上,张国礼的长子将汪明珍送到了张国芬家。张国芬、汪明珍不会想到,这一分开或将成为诀别。8月3日16点37分,6.5级地震袭来,甘家寨子的房屋全部倒塌,山体滑坡倾泻而下的泥土又掩埋了房屋废墟,甘家寨子几乎在地图上“消失”。

  黄泥坡村的情况也不乐观,房屋全部倒塌,好在汪明珍及时逃生,逃过了一劫。8月4日中午,张国芬和家人带着汪明珍抵达安置点,住进帐篷后,老人一直在想着张国礼全家,“老大出来了没有”是老人念叨最多的一句话。张国芬和儿子杨勇不停地拨打张国礼的手机,但电话那一端的回答永远是暂时无法接通。“里面没有信号,手机打不通,我大哥没事的”,张国芬只能这样安慰着母亲。一天后,张国芬从别人议论中隐约意识到,大哥张国礼全家7口以及几个叔叔家的18口,可能永远不会再回来。“一定不要让姥姥知道,她受不了这个打击”,张国芬反复叮嘱儿女。

  纸永远包不住火,8月6日上午,甘家寨子被山体滑坡掩埋的消息传出,汪明珍听到了周围人的议论。老人坐在帐篷里哭泣不止,“老大没了,他儿子、孙子也没了”。8月6日中午开始,汪明珍不吃不喝,除了如厕外一步不动,一语不发地坐在帐篷内。直到昨天中午,张国芬将一天滴水未进的母亲送进了医疗点。

  昨天下午,张国芬的儿子杨勇找来摩托车,载着张国芬与另外两名家人一起返回甘家寨子,“不管是死是活,不管有什么进展,一定要回去看看”。

  昨天下午3点半,张国芬回到了甘家寨子,她站在已经变成废墟的屋顶上哭泣不已。“这曾是我的娘家,亲人和邻居的面孔都历历在目”。

  “不管多远我也要回来,我要看着亲人们被挖出来。”张国芬说,晚上还要回去照顾80岁的母亲,但今天一早,她还回来。

    [腾讯网-京华时报] 

 

 

相关评论

鲁甸头七:行动才是真正的纪念

  鲁甸震灾头七之日,正是传统历法中元之日。点一盏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的路。无论是汶川,玉树,雅安,还是鲁甸,所有这些被一场灾难重新命名的地名,无不需要用一场面向未来的重建来获得补偿与进步。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鲁甸震灾头七之日,正是传统历法中元之日。点一盏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的路;以那片遭受疮痍的大地为道场,超度所有死难者的灵魂。

  头七之日,悲伤蔓延。截至8月8日15时,云南鲁甸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为表达对“8·03”鲁甸6.5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云南省政府决定,8月10日10时起,全省在各条战线上工作的人员及在广场、商场、公园、车站、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的人员就地驻足默哀3分钟,届时全省防空警报鸣响,汽车、火车、船舶鸣笛志哀3分钟。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哀悼,许多网友开始在微博上点起了蜡烛,或吁请降旗志哀。

  那些失却了疼痛与感知的亡灵,今夜何处安魂?但无论如何,死者已矣,所有的仪式永远都只能是生者的表达。死难者幸存的亲人用他们当地一向遵循的丧葬习俗,来表达他们痛失亲人、百身莫赎的悲恸,也更表达生者坚强的生命意识。而来自官方以及社会的公共仪式,则在此之上,更要表达的是一种生命至上的文明法则,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样的一种公共仪式,也正是政府以及国家力量在震灾发生之后,迅速启动并投入的抗震救灾工作的有机部分,也正是必将延续至未来的行动信条。

  如果说仪式是一种表达,那么行动才是真正的纪念。面对鲁甸,曾经有人疑惑,我们的向善之心是否因为灾难的频繁而有所减低,我们是否还拥有对于一些个体苦难的悲悯?尽管如此,我们仍不应忽视,所有行动者的努力,所有爱心的方向。士兵在突击,志愿者在向前,幸存者在自救的同时也在救人。如果说汶川大地震曾让我们见证一种公共精神的生长,那么国人以及国家力量对于鲁甸救灾的有序介入,同样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在灾难面前守望相助的共同情感。鲁甸头七之日,这无疑是最好的告慰。

  如果说死难者是以他们的死难来赐福生者,那么幸存者也将以最大的哀痛来领受祝福。617名死难者用他们的生命指给我们看,一场震级并不特别巨大的地震灾难之外,贫穷所带来的更加真实而逼仄的生存与现实。“鲁甸六成农民日生活费不足7元”,“震区多为无抗震设计的土坯房”……在媒体报道中,人口稠密、经济落后,俨然成为这个西南小城面对地震时如此脆弱的重要原因。假如逝者真的可以安息,生者真的可以坚强,那么如何不让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受困于贫穷,必将是一张不能回避的良心试卷。

  无论是汶川,玉树,雅安,还是鲁甸,所有这些被一场灾难重新命名的地名,无不需要用一场面向未来的重建来获得补偿与进步。这种重建,不仅是大地之上的家园,更包括人心之上的信念。

    [新京报] 

新华社评论员:中国力量托起震不垮的希望

  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  地动山摇,墙倒屋塌,8月3日发生在云南鲁甸的6.5级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河因之呜咽,举国为之悲恸。几天来,面对严重灾情,抢险力量紧急行动,灾区群众全力自救,爱心援助汇聚传递,中华大地涌动着守望相助、生死与共的真挚情怀,迸发出坚强不屈的巨大力量,升腾起重建家园的美好希望。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受委派急赴灾区,万余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出征驰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场不期而遇的抗震救灾遭遇战打响了。这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定意志,是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激励人们战胜灾难的强大力量。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经过去,但排查搜救的努力并未停止。“不抛弃、不放弃”,“有一线希望就继续救援”的话语表达了搜救人员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怀,彰显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与时间赛跑、和死亡竞速的关键时刻,灾区广大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肩负起救援、转移和安置群众的紧迫任务。舍自家、顾大家,把确保群众脱险摆在第一位。一句“党员不带头,谁带头”,人们看到的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勇于担当精神和先进政治本色,不愧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抗震救灾的排头兵。灾难当前,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挺身担当上下呼应,鲜红的党旗下凝聚起战胜灾害的无穷力量,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注入坚定信心。

  无论是抢救生命还是重建家园,抗震救灾拼的是速度,靠的是实力,是灾害条件下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特殊检验”。从高科技装备手段的广泛应用,到指挥平台的科学调度;从救灾物资人员的空中投送,到抢险队伍的多路机动;从大规模的伤员救治转运,到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鲁甸抗震救灾工作得以在更大范围和空间里展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立体化、信息化的手段创新,折射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显示了建立在“中国制度”之上的“中国力量”。加之有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有抗灾经验和能力的不断积累,打赢抗震救灾遭遇战就有了可靠保障。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灾难检验着救灾的物质力量,也衡量着社会的精神高度。大江南北,童叟无类,爱心捐款聚沙成塔;长城内外,民族情深,“切糕王子”千里送爱。储蓄罐里的数枚硬币,跋山涉水的小小切糕,或是点点滴滴的志愿服务,还有网络空间的点赞声援、理性思考,细中见实、实中见真、小中见大的平凡善举,无不承载着对受灾群众血浓于水的真诚牵挂,汇聚成不离不弃、同舟共济的爱心洪流,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而深厚的现实基础。人人可为、从我做起的爱心行动,践行着最能体现当今时代的共同价值追求,构筑起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温暖坚强的有力观念支撑,内化为凝聚全民族共识与力量的精神内核,推动着全社会在灾难洗礼中获得又一次进步、成长。

  亲人瞬间逝去,家园顷刻被毁,抚平地震灾害造成的创伤尚需时日。但随着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的不断进入,灾区群众初步实现了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有病得到医治,灾区秩序逐步恢复,各项抗震救灾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我们欣慰地看到,已经有孩子们在安置点的帐篷外读书写字,有的还天真地奔跑嬉闹。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为灾区人民托起新的希望。一个美丽的新鲁甸,必将在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

    [新华网] 

 

 

 

相关链接

中国举国哀悼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遇难同胞(图 评论)

巴人论评:玉树初春的巨痛,我们永远记住!

巴人论评:大爱无疆,爱心必获回报!

巴人论评:救灾四川 十万火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