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01-17
中科院遴选出25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这五年中,中科院深入实施“创新2020”和“率先行动”计划,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布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月15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向媒体介绍了中科院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这些成果包括:拓扑绝缘体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机制,量子通信,以粲物理、中微子物理为代表的粒子物理研究,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同余数问题与Langlands纲领问题研究,深紫外晶体器件、激光光源及应用,纳米绿色打印制版技术,突破钍基核能系统关键技术等25项。
这25项成果是怎样选出的?公认度有多高?
“2012年,我院率先建立了重大产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摒弃数量评价和单纯的论文导向,引导研究所和广大科技人员,注重重大产出,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和实际贡献。”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局长潘教峰说,这一评价体系的核心是,将重大产出的价值导向具体化为可衡量、可测度、可考核的6类重大产出标准,即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成果转移转化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提出有重大影响的咨询建议。
据此,中科院要求所属研究所依据这6类重大产出标准,凝练目标,明确3个重大突破领域和5个重点培育方向。全院共确定了819项“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在全院层面确定了62项重大突破。
25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研究所自评、专项验收和领域评估三个层面逐层遴选,主要突出重大产出、突出创新质量、突出目标完成情况。
具体遴选过程为,第一步是研究所自评,主要是判断目标完成情况和在国际国内的地位。第二步是中科院院机关组织专项验收。结合研究所自评结果,院机关组织高水平小同行专家,分类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819项“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进行专项验收,推荐了212项优秀的“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第三步由中科院组织领域评估。在研究所自评和专项验收的基础上,中科院邀请100多位院内外高水平同行、用户等专家,按能源资源、先进材料与制造、信息网络、现代农业和生物、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空间海洋、基础交叉前沿等9个领域,对候选的优秀“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进行了评议。院学术委员会通过通讯评议和集中评议,充分讨论和投票遴选,确定了候选的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第四步,院长办公会逐项听取候选项目汇报,集中讨论、投票,最终确定25项作为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潘教峰说,这25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是经过全方位、系统性、多角度科学评估遴选出来的,公认程度高,具有典型性和标杆示范性,总体上代表了中科院“十二五”的研究质量和水平。
(科技日报北京1月15日电)
[科学网]
相关报道
社科院学者谈科研项目报账:把科学家逼成会计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李黔渝、王贤) “要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李克强总理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这一要求,契合科研项目管理的新形势,顺应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期待。要加快落实这一要求,为科研人员减负,营造释放创新活力的机制。
长期以来,如何管理好科研项目,相关部门花了很多心思,但项目管理过细过死、条条框框过多,也让科研人员颇有烦言。拿报账这个环节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学者最近在微信中感叹:“年底科研项目报账很费时间和精力,财务人员的过细盘问,对学者的人格近于侮辱。很多科研项目的管理,都在把科学家逼成会计。”
历史地看,科研项目管理所形成的条条框框,在当时有其现实针对性。不过,与很多年前相比,如今的科研项目涉及的领域更广,门类更多样。为此,科研项目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快改革让管理更加科学,方便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中去,而不是想方设法、削足适履地去应付管理,才能顺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要求。
加快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砍掉繁文缛节,当坚持实事求是,实施分类指导。要在既有的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不同领域、不同门类的实际,合理调整规则,该严管的仍要坚持,该放松的要坚决放松,以形成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加快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砍掉繁文缛节,需更多听专家和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这些年来,不少一线科研人员呼吁,应该弱化程序考核、强化成果考核,在经费管理中设立科研人员人力经费项目等。诸如此类来自一线的声音,值得吸纳。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管理也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加快自身改革创新,促进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主业上。
【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