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01-22
央行: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 实现与其他支付工具的无缝衔接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记者刘铮、王文迪)记者20日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将积极吸收国内外数字货币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实践经验,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20日在北京召开。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可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全面实现;还有助于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会议要求,数字货币的设计应立足经济、便民和安全原则,切实保证数字货币应用的低成本、广覆盖,实现数字货币与其他支付工具的无缝衔接,提升数字货币的适用性和生命力。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可信可控云计算、终端安全存储、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货币的发展正在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人民银行2014年成立了专门的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数字货币面临的法律问题、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发行数字货币的关系、国际上数字货币的发行经验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科网]
央行明确将发行“数字货币” 分析称不会引发货币缩水
已明确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已成立两年
新京报讯 1月20日晚间,央行官网发文称,当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进一步明确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做好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已从2014年成立研究团队
在此次研讨会上,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会议。
据了解,随着全球范围支付方式的巨变,早在2014年央行就成立专门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对于为何要推广数字货币,会议认为,发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
央行曾提示防范比特币风险
数字货币的概念比较新,目前尚无官方定义。货币网创始人兼CEO李林对新京报表示,根据此次央行所发文章,在他看来,央行所指数字货币应该是人民币的电子化,包含区块链技术。目前人们日常所用的银行转账、余额宝等第三方支付等行为均与数字货币有关。
而广义的数字货币又包括非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例如此前走火的比特币,不过,央行在去年12月发通知,防范比特币风险。
释疑1
数字货币有无先例?
货币网创始人李林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国家层面的官方货币机构发行的数字货币还没有先例。不过,作为数字货币的一种,比特币于2009年起在全球流通。“而央行此次提到的区块链技术,实际上是比特币发行与流通的支撑技术。”
和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而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
比特币在中国走红,中国一度占据全球60%的比特币交易。不过,2013年12月,央行等五部委下发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认为,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
释疑2
手中的纸币会缩水吗?
数字货币发行之后,会改变货币流通量吗?那么我们手中的货币会因货币增发而缩水吗?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数字货币主要是指货币形态,不会引发货币缩水。货币的发行规模依然由央行控制,而至于发行纸币还是数字货币只是形态的变化。
另外,黄震提到,现在发行数字货币尚处于探讨阶段,是一种货币价值符号的创新机制,很多问题还在研究中。不过,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使用电子银行、电子支付,而不愿携带纸币。在此趋势下,以后市面上流通的纸币可能会随之减少。
释疑3
有电子支付为何还要数字货币?
央行提出尽快推出数字货币之后,有评论认为,现在的电子结算已经非常便捷,为何还要花工夫去做数字货币。
对此,华融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副总经理肖波表示,在数字货币还没有带来大变革之前,目前电子支付与所谓的数字货币还比较接近,交易时所用的钱都是通过银行账户进来的,都受到央行发行货币规模的控制。
不过,黄震进一步指出,央行所推行的数字货币很有可能会改变货币的发行技术,目前的电子支付只是将纸币价值转到网上传输,而未来数字货币可能在区块链上建立账本,不会被人篡改,而电子支付只是单向记账。
【名词解释】
区块链(Blockchain)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区块链技术正是支撑比特币的技术,也被这次研讨会所提及。
释疑4
为何能减少逃漏税行为?
在此次研讨会上,研究认为发行数字货币可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在肖波看来,目前分散的金融机构都有很多内部账本,而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建立全国统一账本,让每一笔钱都可以追溯,每一次交易行为都可以追溯,逃漏税、洗钱行为会在监管范围内,甚至有可能实现在刷卡机上自动扣税。
目前刷卡消费正在成为习惯,肖波表示,未来数字货币推广后,从社会信用积累的角度,企业和消费者都会倾向于使用数字货币、刷卡消费,因为电子交易有数据痕迹,可以据此积累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这会成为获得银行等金融服务的依据。
释疑5
未来将会没有纸币?
虽然比特币作为非官方货币前景未明,但央行推进数字货币却被视为官方对货币发行、流通机制的一次破冰。那么,未来纸币会退出历史吗?
在黄震看来,未来可能没有纸币,整个金融业也将会数字化,这是大趋势。
要实现数字货币并非易事。有业内人士透露,数字货币要成为价值交换载体就要保证其安全性、便利性,还有很多技术性问题要解决。而数字货币替代纸币,在发行和流通中,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不过,中短期来看,纸币依然会存在,肖波认为,零星纸币还是会有的,即使在电子交易高度发达的美国,出租车消费等小额支付依然在用现金完成。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素宏
【新京报网】
相关报道
央行“红包雨” 单周超万亿
昨(1月21日)再次动用货币政策工具释放流动性,本周净投放达1.3万亿元
新京报讯 (记者陈杨)央行为保持节前流动性充裕,频频发出大“红包”。21日, 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巨量4000亿元人民币的逆回购操作,一举创下3年来单日逆回购操作的新高。除逆回购外,昨日央行再次开展MLF与SLF操作。本周累计向市场净投放达13075亿元。
央行开启“红包模式”
除开展逆回购以外,昨日央行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3525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其中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期均为1175亿元,利率分别为2.75%、3.0%和3.25%。自1月15日以来,这是央行第三次进行MLF操作。
同时,央行分支行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按需足额提供流动性支持,积极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
本周以来央行开启“红包模式”,不包括未公布规模的SLF,央行本周除在公开市场进行5550亿元逆回购外,周一和周三两次进行了总额2050亿元的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周二和周四进行了总额7625亿元MLF。加上800亿元国库现金定期存款,扣除2400亿逆回购到期和当周到期的SLO,本周净投放达13075亿元。
“资金缺口至少2万亿”
对于央行进行的放量中短期资金投放,市场意见较为统一,认为是由于春节前季节性资金面偏紧叠加外汇占款大幅下降等原因。
据民生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李奇霖估算,由于外汇占款持续流出,四季度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1.3万亿,1月预估下降6000亿-8000亿,累积下降近2万亿。
李奇霖表示,另一方面,1月一般会有财政存款上缴,其具体金额历年情况波动较大,上缴量大约在2000亿-6000亿左右;除以上两个原因外,春节社会公众对现金的需求的预估规模在1.5万亿左右、货币宽松力度低于预期等因素叠加,计算出的资金缺口至少2万亿。
而一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某银行由于票据业务违规导致损失,而引发了票据市场的严查,这也导致中小银行无法在票据市场进行融资,导致资金市场利率飙升资金面紧张,加上市场流动性仍然有不小缺口,降准预期落空导致的机构“捂钱”,这些很可能是央行近几日连续释放流动性的原因。
降准“大招”节前落空
央行此前曾宣布,将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分别开展MLF、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操作安排6000亿元以上资金对中短期资金需求予以支持。
1月20日,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公开表示,这次央行明确了所提供的中期流动性的规模,安排6000亿以上的资金予以支持,有替代降准作用的含义,这对稳定市场预期和利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多位市场人士解读认为,这意味着央行节前不会动用降准“大招”。
马骏还一并表示,目前之所以倾向于采用短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是因为春节期间对流动性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节之后不少资金就会回笼。“如果过度采用降准的措施,可能导致对短期利率过大的下行压力,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
■ 相关新闻
外管局:“个人还需理性购汇与持汇”
新京报讯 (记者赵毅波)面对近期以来中国资本外流形势严峻,有声音担忧,中国外汇储备可能耗尽。外管局昨日对此回应称,近期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主要体现了境内主体本外币资产负债的适应性调整,其中蕴藏着一些积极信号,未来变化需要理性看待。
外管局表示,从资产角度看,企业是藏汇于民的重要主体,并且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近年来已取得较大进展。国际投资头寸表数据显示,2015年9月末,我国市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较3月末上升了525亿美元。
外管局强调,从本外币实际利差看,目前国内人民币理财的基本收益率仍可达4%,远高于境内美元存款利率和普通外币理财收益率,外币资产并不是国内个人理想的理财渠道。因此,个人还需要理性购汇与持汇。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无论是以外汇储备的绝对金额,还是以其他各种充足性指标(例如,外汇储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外债等比重)进行衡量,我国外汇储备都是充裕的。2015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33万亿美元,较2014年末下降5127亿美元。
本周央行放水情况
●1月18日
550亿元SLO操作;投放800亿元国库现金定期存款。
●1月19日
800亿元7天期、75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对22家金融机构实施MLF操作4100亿元。
●1月20日
实施1500亿元6天期SLO操作。
●1月21日
7天期逆回购11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2900亿元;MLF操作3525亿元;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SLF操作。
【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