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02-24
人民网北京2月24日电 (章斐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14年6月接近4万亿美元的规模顶峰降至今年1月的3.23万亿美元,令市场颇为不适应。一些观点认为,外储的持续下降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下跌预期加强,导致国内大量“资本外逃”。人民金融专访市场人士与专家解读认为,我国外储下降主要由于“藏汇于民”、企业加大外债偿还力度和企业加快对外投资,这利于我国宏观稳定和未来汇市建设,与“资本外逃”存在根本性区别。
外储去向:“藏汇于民”+归还外债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指出,“资本外流”不等同于“资本外逃”。一般认为,资本外流是指资本净流出。从我国近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都可以看到,资本项目为逆差,反映资本是流出的,即符合“资本外流”的描述。但一些媒体,尤其是外媒将“资本外流”与“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混淆,后者指的是违法违规的资金流出和永久性的资金流出,这并非我国的现实情况。
他认为,我国资本项目呈现逆差主要有两大去向。一是“藏汇于民”,即企业从原本不持有外汇头寸,都卖给银行,转为现在持有外汇,由银行在境外使用。此外,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阶段,企业倾向于做远期结汇,而现在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转为远期购汇。这些都属于一种正周期的财务管理行为。须要明确的是,这些资产的所有权依然是国内的银行或企业,并不是所谓的“永久性的外逃”。
二是由于外债的偿还。在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时,人民币价格较高,部分国内企业选择借美元债务。而当前,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后,国内的一些企业加快了债务偿还。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企业加快外债偿还、居民增持外币资产,以及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等是外储下降的主要原因。
他指出,将外储规模下降简单归因为人民币汇率下跌,并不合事实逻辑。从历史数据来看,事实上,早在2014年下半年就已有企业加快偿还外债的行为,外储规模也是从2014年7月就已开始,从接近4万亿美元的规模顶峰降至今年1月的3.23万亿美元,而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直到2015年上半年甚至更晚才较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与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缩预期和美元的快速走强有关。
归还外债有助抵御风险 “藏汇于民”有利汇市建设
谢亚轩表示,无论是企业偿还外债还是企业和居民增持对外资产,都有一定的益处。如果个人、企业乃至一国的负债端主要是外债,其对汇率的变动就更为敏感,受汇率冲击的可能性也更大。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归还外债的经营安排,对提升整个中国经济金融的稳定性,减少外部影响是有帮助的。增持外汇资产,可以允许企业和居民最大程度地管理和运用资产获得收益。
他分析认为,现阶段外储的下降与我国此前大部分外汇资产由公共部门(即央行)持有的结构有关。“过去外汇市场习惯人民币单边升值,居民和企业本身手里持有外汇就少之又少,那么一旦市场上出现对外汇多余的需求,现有的外汇持有者都不会卖出,使得这个市场很容易出现只有需求没有供给的单边市场,央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就成为天然的外汇供给者。”
“要想让外汇市场未来更平衡,更多买卖发生在个人和企业之间,显然央行在现阶段要承担外汇市场供给者的角色。因此,现在外储下降对于未来市场平衡是不可少的。特别是对居民部门来说,外储下降是市场建设、培养的过程。”
增持外币无须恐慌
管涛认为,我国是贸易大国、储备大国,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正常稳定的情况下,去挤兑外币是不正常的。只有出现经济危机、战乱、动荡等极端情况,才会出现挤兑黄金、美元。
“一些市场做空机构采用极端的事例,通过渲染外汇储备规模的下降,甚至质疑外汇储备数据的真实性,来加剧市场恐慌,加剧市场集中购汇,造成‘羊群效应’,从而导致外汇储备进一步下降,再度自我强化此前的恐慌情绪,恶性循环,为将来进一步做空的人群创造条件。这是做空机构在新兴市场常用的一种策略,不代表他们对一国外汇储备有真正的了解。”他说。
“现阶段,一些居民增加持有对外资产,有一定的恐慌成分。但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后,人们会逐渐认清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稳定,对美元则有升有贬,出于汇率恐慌去增持外汇的人自然也会减少了,会意识到对外投资亦存在风险,这对市场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谢亚轩说。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金融市场分析师李刘阳亦指出,“真正的投机势力往往转向很快,现在唱空,形势一转好,马上改作唱多。而制造业企业的贷款可能一借就是三五年,根本无法在如此短时间内转向。事实上,如果不跟风,海外的投机势力也不会去唱空。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