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03-12
关于立法,习近平这样说
习近平2016两会时间⑩
3月11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慈善法草案。制定慈善法,是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立法工作。今天,和新华视点(XHSXHSD)一起看看,关于立法,习近平都有哪些重要论述。
党和立法工作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014年10月20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2014年10月20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立法与改革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2014年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的讲话
我们要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的讲话
要着力搞好配套保障,坚持立法同改革相衔接,抓紧做好法规制度立改废释工作,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保证各级按照新体制正常有序运转。
——2015年11月,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立法机构对外交往
立法机关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立法机关成员直接交往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国会的演讲
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目标就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在这方面,中英两国立法机关可以加强交流互鉴。
——2015年10月20日,在英国议会的讲话
文字整理:杨依军、潘洁
摄影记者:兰红光、黄敬文、鞠鹏、薛玉斌(新华视点微信)
[新华网]
相关报道
新华社评论员:以良法推动善治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题:以良法推动善治
新华社评论员
“立法以典民则祥”,作为去年立法法修改以来第一部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法律草案,11日,慈善法草案接受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和代表小组会议的审议。让“善法”更善,这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将在法治轨道上实现新发展,也表明全国人大在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上又迈出坚实脚步。
慈善法是我国慈善事业的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法律。在全社会每年慈善捐赠总额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的背景下,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但也在善款筹集与管理使用、信息公开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人们对什么是慈善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是慈善活动等问题还存在疑惑。顺应时代发展,回应社会关切,就要求制定好慈善法,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让慈善组织依法运行,从而更好调动全社会力量扶危济困,推动慈善事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立法的核心在于提高立法质量。全国人大在慈善法草案起草过程中,多次召开研讨会、征求意见会,广泛征集各界意见,政府相关部门、学界、慈善组织等多方参与,民间参与立法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后又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并接受全国人大代表的审议和听取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反复酝酿、集思广益,严格的立法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法治精神,为出台一部符合国情、契合民意、顺应潮流的慈善法奠定了扎实基础。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慈善法的制定过程,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驶入“快车道”。从源头上夯实立法基础,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是迫切而重要的法治建设课题。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5部法律,修改37部法律,通过8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有力推动了各项改革。坚持立法先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就能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注入强大动力。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良法推动善治,才能为长治久安厚植基础。目前,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律制度在数量上、结构上已经基本完备。也应看到,人民群众对立法的企盼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到解决好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都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大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就能充分发挥立法机关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提高立法质量,关键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科学立法,就是要遵循和把握立法规律,更好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发扬科学精神,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使制定出来的法律反映客观规律、符合客观实际;坚持民主立法,就是要集中和吸纳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最广泛地代表了人民意志,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法律草案,既符合宪法精神,也能夯实法律的民意基础,为法律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决胜全面小康,运用好法治力量,才能为落实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实现新跨越提供保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我们就能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筑牢法治基石。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