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04-17
李克强: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更大活力 贯彻创新战略赢得发展未来
人民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 杨芳) 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53所在京的部属、市属、民办高校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人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代表就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发了言。李克强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根本在于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举办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担负更大责任、发挥支撑作用。
李克强说,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把蕴藏在亿万民众中的创造力发挥出来。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意识,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推动科技创新。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注重推动教育公平,继续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实行倾斜,让更多困难家庭孩子能够受到良好教育,在平等竞争中拥有上升通道、释放创造潜能。
李克强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国家确定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鼓励公办民办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当前要抓紧出台促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精准支持。通过一流学科率先突破,示范和带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壮大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李克强说,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结合高校特点,简除烦苛,给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凡高校能够依法自主管理的,相关行政审批权该下放的下放,要抓紧修改或废止不合时宜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不合理束缚。同时,有关部门要完善督导监管,积极探索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新途径、新方式。各级党委、政府要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为教育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李克强强调,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健全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学、科研人员包括兼任行政职务的专家教授,实行符合智力劳动特点和规律的政策,不能简单套用针对行政人员的规定和经费管理办法,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要求,给教学和科研人员更多经费使用权,更多创新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更好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积极提携后进,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形成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的局面,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刘延东主持座谈会,郭金龙、杨晶参加。
[人民网]
相关报道
李克强:科研“人头费”不要管得太死
就教育改革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考察清华北大;妙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就教育改革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考察。
创新要打破门户界限、形成合力
上午,李克强来到清华大学。在校史馆,李克强听取了学校开展的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研发和应用情况介绍后说,创新既要靠自己的力量,也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院校之间、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要打破门户界限,形成合力,只有协同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
在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设施实验技术中心,李克强说,你们的研究事关人类健康,希望通过更加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汇聚高端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争做全球领跑者。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李克强妙解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总理说,《易经》里自强不息前有“天行健”,指天在不停运转,君子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有“地势坤”,地势起伏能容纳万物,所以你们走向社会要致力于追求公平正义和包容发展。
研究基础数学要甘于坐“冷板凳”
下午,李克强来到北京大学。在数学科学学院,李克强说,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存在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基础研究特别是基础数学存在“短板”。希望把基础数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有一批人能够静下心来甘于坐“冷板凳”,把板凳坐热。李克强还询问了科研经费中的“人头费”比例。得知该院仅占30%后,总理说,基础科研关键靠智力,发达国家这方面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人头费”占比很高,数学研究甚至达80%至90%。科研“人头费”不要管得太死,否则很难吸引一流人才。
得知北大山鹰社正在为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做准备,李克强向他们致以美好祝愿并叮嘱要注意安全,希望广大同学们加强体育锻炼,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强健体魄,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傍晚,当李克强出现在北大农园食堂时,整个大厅气氛顷刻达到沸点,同学们争相上前与总理握手、拍照。李克强端着餐盘选好菜后坐到学生中间。从食堂菜价贵不贵到国家助学金够不够用,从宿舍住宿条件到同学们的论文选题,总理兴致勃勃与大家边吃边聊了半个多小时。 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 特写
穿越回战国:总理与教授对谈“清华简”
“甲骨文没识别的大约还有1000多字吧?”
“经过碳14测定,这批竹简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305年±30年,属于战国中期偏晚。那时候孟子还在世,庄子也在,屈原还比较年轻。”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向李克强总理介绍道,“所以这些竹简上的字,是当时他们能看到的。”
“看起来应该都属于篆字吧?”李克强问道。
“都是战国时期的古文字,从广义上说属于大篆体。”老教授回答。
“能够全部识别吗?”“还不能完全识别,我们只能提供一个研究基础。”
“这些大篆里面还有许多甲骨文的元素吧?”“跟甲骨文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再去识别甲骨文的材料。”
“甲骨文我们没识别的大约还有1000多字吧?”“其实真正识别的不过1500个左右,还有2000多字没识别。”
“你们通过这个研究能对解惑甲骨文起重要作用啊,那真是了不得!”李克强说。
“要把《乐经》发掘出来可就了不得了”
与总理对谈的83岁老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对话发生在清华大学老图书馆4楼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4月15日上午,李克强考察清华大学,到此听取“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情况介绍。
一位总理、一位教授,纵论经史文字,相谈甚契,似乎“穿越”回了竹简“出生”的战国年代。
“清华简”2008年由清华校友捐赠入藏,总数2400余枚,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批先秦书简。李学勤介绍说,大量发现典籍材料,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一次是西汉景帝末年的“孔壁藏经”,另一次是西晋武帝咸宁五年的“汲冢竹书”,第三次就应该算是这批“清华简”了。
“你把它与孔壁藏经等同起来了,了不得啊!”李克强听后说道,“这里面六经都有吗?”
“有关六经的材料都有。”李学勤回答,“当然不是说全的六经。《尚书》最多,《诗经》也不少。”
“没有发现《乐经》吧?”“有跟《乐经》有关系的内容,但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因为《乐经》早已失佚,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什么样子。”
“但你觉得可能有关是吧?这个能够发掘出来吗?”“我们一定尽我们的努力吧。”
“你们要把《乐经》给发掘出来可就了不得了!”李克强说,“诗书礼乐易春秋,十三经里面最主要是这六经。六经中除了《乐经》失传,其他的五经都在,不知竹简上的内容跟传世文献差别大不大?”
“差别特别大。”李学勤答道,“像《尚书》有很多是传世本里没有的。《诗经》也是,有的有,有的没有。”
“这样的话,今古文可以在你们这里作一些鉴别了。”李克强立即说道。随后他又问:“那《易经》呢?”李学勤答,《易经》的材料也不少。
“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这里面有吗?”“有乾卦,但没有爻辞。”
“那会不会这几个字是后来人加上的?”“西汉时已经有了,王莽新汉时……”
“倒不是说新汉,是说秦焚书以后。”“秦焚书以前今天的本子就存在,因为上海博物馆有一个战国时期的《周易》本,里面就有。”
“秦是从中原过去的,颠覆了过去的认识”
随后,李学勤向总理介绍了根据“清华简”在古史方面的颠覆性研究。比如,传统认为秦国人是从西方来的,属于戎人,但根据“清华简”中对商纣王时大臣飞廉的记载,可以判定秦人东来。李克强点头道:“哦,秦还是从中原过去的,这个的确颠覆了过去的认识。”
“清华简”中还发现有算表,这在数学史上有特殊意义。李学勤介绍说,算表上的记数非常特殊,可以表达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还可以把乘除法变成加减法。类似这样的图表,欧洲要到1500年左右才有,晚了差不多1000年。总理听后慨叹:“可惜我们没有走向世界。”
据李学勤介绍,《尚书》的重要佚篇《厚父》就是从“清华简”中发现的,此前所有版本都未见。该篇主要讲政治理念,强调民心的重要。其中有一句话,“民心惟本,厥作惟叶”。李克强问:“这句话在现存其他典籍中是否出现过?”李学勤答:“有近似意思,但没这一句。”
这场“清华简”对谈临近结束时,李学勤向总理赠送集简上文字的一幅卷轴,上书正是“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八个字。李克强欣然说:“谢谢,我会好好保存。”接着,总理用欣赏的眼光打量着卷轴说:“那时大篆已经开始向隶书方向进化了。李先生,你做了很重要的工作,也请你多保重。” 新京报特约记者 穆柏
【新京报网】
李克强与施一公有关“大脑”的深入对话
人民网记者 杨芳 潘婧瑶
桌子上摆着蛋白结构模型、高倍显微镜下放着以微米计的晶体、实验室里是离心机等设备……4月1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了一趟结构生物学的“旅行”,“向导”则是中科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
这趟别具一格的科学之旅可不是简单地走马观花,总理不仅关心人类大脑健康的科学研究,更关心世界顶尖团队“大脑”人才的发展。“你们的研究对人类大脑健康意义重大。屠呦呦已摘得诺贝尔奖,那是几十年前上一代科学家奋斗的结果,相信你们会创造不逊于前辈的业绩。”总理勉励道。
你们研究大脑的更需要依靠“大脑”
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彩色家伙是此次“旅程”的一大景点。这个放大了3000万倍、学名是γ-分泌酶的彩色分子被广泛认为是阿尔兹海默病症发病的重要调控蛋白。
去年8月18日,施一公率领的团队在《自然》在线发表文章,建立其原子分辨率三维模型,为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提供重要基础。
在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施一公告诉总理,由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不断突破,从心血管疾病到癌症现在都有一些有效的疗法,而对于俗称老年痴呆症的阿尔兹海默症,“基础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对病因知道得太少了”。
他们面前的电视屏幕上,正显示着一串数字:世界有约4700万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我国就有约500万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但由于预防治疗手段不足,缺乏特效药物,该疾病逐渐有发病年龄提前、发病人数增加的趋势,不但给病人及家属造成极大痛苦,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我的实验室在过去9年的时间里,主要研究从分子水平来解释为什么阿尔兹海默症会发病。”施一公对总理说,“这也是今后诊疗的关键。”
“你们也是在寻找靶点,跟治疗癌症一样?”当得知该团队下一步将顺藤摸瓜,弄清发病机理,并和制药公司合作时,总理很感兴趣地问,“何时开始筛查药物?”
李克强还极为关心科研经费中“人头费”比例的问题。“你们研究大脑的更需要依靠‘大脑’啊!”他指着施一公身后一众年轻教授说。
虽然平均年龄不到40岁,这些“大脑”可都是业界“大佬”。仅2015年一年,这支研究团队就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1篇,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多项世界级研究成果。
“科学家更需要自由,国外不怎么管这个比例,不像我们国家。”施一公告诉总理。据介绍发达国家一流实验室则至少在50%以上。
“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人头费’管得太死,很难吸引一流人才。”总理指出。他进一步要求,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大脑”们的积极性。
希望“大脑”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争做全球领跑者
离心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结晶工作站的机械臂正运行,穿着白大褂的学生正在做分子克隆等生物实验……当李克强步入中心实验室,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忙碌场景。
一台电脑上正在演示的剪接体的三维结构吸引了总理的注意。去年施一公率领的团队在《科学》杂志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研究长文,宣布首次捕获了真核细胞剪接体三维结构,标志着人类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又迈进关键一步。
当得知这一成果离不开清华大学拥有的世界最大冷冻电镜系统时,李克强立刻问:“应用的效率怎么样?是24小时开放吗?”
“对,24小时开放,很多学生都在排队。”施一公回答。
李克强还透过一台高倍显微镜,看了一个长200微米、宽10微米的晶体。“可以找到突变的时间节点吗?”李克强询问道。
施一公介绍说,得到原子分辨率的结构对下一步研究非常重要,而结构生物学家正是借此来了解疾病和生命过程最根本的道理。
他还告诉总理,自己的实验室正在跟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基础研究机构展开学术竞争和合作。
“你们的研究事关人类大脑健康,希望通过更加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汇聚高端‘大脑’,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争取做全球领跑者,为我国13亿人甚至全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在这趟科学之旅的最后,李克强勉励这些从事大脑研究的“大脑”们。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