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05-11
180项新举措,覆盖企业、人才等多个方面,深圳——科技创新 跟跑到领跑
本报记者 吕绍刚 刘泰山
日前,深圳出台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人才优先发展的三大文件,180条具体举措,“真金白银”,确保深圳未来数十年在创新驱动方面继续领跑全国。包括对著名科学家在深圳建设实验室提供1亿元支持,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的深圳企业提供3000万元奖励,在未来5年培养3—4名两院院士等。
“三个文件出台,是着眼长远,推进特区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把深圳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表示。
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
——著名科学家在深圳建实验室可获最高1亿元支持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四个方面、62条措施,意在加速深圳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
根据该文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将对资助资金拥有更大自主权:人员绩效支出比例最高可以达到资助金额的50%;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可自行相互调剂使用等。
在成果转化方面,对符合条件的财政支持项目,政府将下放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项目承担单位。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收益比例可提高至70%以上。
“这些都是突破性的举措。”深圳市科创委主任陆健说,无论是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还是下放科技成果,目的都在于保持原有科研院所积极性的同时,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特别是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潜力。
创新载体一直是深圳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文件提出,深圳将进一步加强对创新载体建设的支持。其中,以著名科学家命名并牵头组建科学实验室,或者社会力量捐赠、民间资本建设科学实验室,可获得最高1亿元支持。
“深圳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密不可分。”陆健说,根据文件,深圳将对企业首件发明专利授权的国内申请费和代理费予以一定比例的事后支持。
构建有竞争力企业梯队
——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的可获3000万元奖励
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这“4个90%”,是深圳创新的活力所在。
《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将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对首次入选“中国500强”企业给予1000万元奖励,以鼓励深圳企业做大做强。
根据文件,2020年深圳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将达到8—10家。“大型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能够引领和带动一批配套产业和配套企业,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企业进行高额奖励外,文件还提出,要加大对中央企业、知名跨国公司、中国企业500强等大型企业的引进力度,并设立1500亿元的混合型并购基金,推动市属国有企业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同时,深圳将设立规模为100亿元的市级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符合深圳产业导向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营造“孔雀”南飞良好环境
——未来5年深圳将培养3—4名两院院士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对深圳来说,人才是特区发展最大的财富。
深圳在《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举措》中提出,未来5年,将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成长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潜力的人才,并争取入选3至4名,重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杰出人才15名左右。
为培育与引进人才,文件提出,对深圳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和新引进杰出人才,将给予每人100万元工作经费和600万元奖励补贴。
与此同时,深圳市级财政每年还将投入不少于10亿元,用于“孔雀计划”的深化和拓展。经评审认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可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
“我们对人才优待政策基本上是国内最高水平。”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秀玉介绍,比如针对高房价带来的人才安居问题,将给予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本科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这么大范围这么大力度的资助,国内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据深圳市委组织部介绍,该文件实施后,深圳每年仅市财政用于人才工作的预算将达44亿元。
除了财政支持,文件在给各类人才“松绑”以及人才服务方面,也有较大突破。
深圳市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经单位同意,可离岗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深圳还将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鹏城优才卡”,“鹏城优才”可享受关系接转、本人及家属落户、配偶就业等“一卡通”服务。
“只要你是人才,都可以在政策点中‘对号入座’。”郑秀玉说,该文件除了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人才问题外,也非常注重着眼长远,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综合环境。“我们对人才的扶持是全方位的。”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11日 06 版)
[人民网]
相关报道
学习有方:习近平强调认识“新常态”要克服三种倾向
申亚欣 盖琳
“新常态”一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首次提出后,其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在5月10日《人民日报》披露的习近平在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文中,特别强调“认识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切中要害地指明当前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新常态”的概念不断发展完善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习近平总书记曾从多个角度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指出“新常态”3个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015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此次研讨班上,习近平则针对现实的认识误区,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
如何克服认识新常态的三个“倾向”
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
习近平指出,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向人民网记者表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不能当做一个简单的事件看待。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中国过去三十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现在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客观的必然的趋势性现象。
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习近平指出,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解读说,新常态最早提出时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发展问题,但是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新常态的解读被引申化、扩大化的现象,不仅用来谈论经济也经常被用到政治、社会管理、党建等方面。“本来新常态的提出是特色鲜明地描述经济发展的概念,这样一来其本义和特色就被淡化了。因此,对于新常态的认识要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随意引申。”
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
习近平指出,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这个道理,我讲过多次了。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向人民网记者表示,新常态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状态也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到战略机遇期,潜力和前景俱在。把新常态当作避风港,是一种把自身的懈怠、不努力归因于新常态的错误认识。当前,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去闯关、搞供给侧改革,只有实干付出才能绕开中等收入陷阱、口号陷阱,享受深化改革带来的成果。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