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05-31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杨维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3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会祝贺,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科技工作者要争做创新发展的时代先锋》的祝词。
刘云山在祝词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系统阐述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要求,发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有力号召,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用讲话精神指导科技创新和科协工作实践。
刘云山说,中国科协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作出突出贡献。中国科协和各级科协组织切实履行自身职能,在引领服务科技工作者、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刘云山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部署,勇于攀登科技发展高峰,秉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中建功立业。科协组织要牢牢把握科协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水平,持之以恒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有力有序推进科协组织改革创新,发挥好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关心关爱科技人才,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为推进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和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分别代表科技界和人民团体致贺词。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宣读了《关于在科技工作者中开展“创新争先行动”的倡议》。
中国科协主席、大会主席团主席韩启德主持会议,代表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过去五年科协工作,对今后五年科协工作提出建议。
刘延东、刘奇葆、李源潮、赵乐际、栗战书、杜青林、赵洪祝、陈昌智、刘晓峰和路甬祥、陈至立、王志珍、张阳出席会议。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人民团体、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同志,在京中国科协历届负责同志,中国科协九大会议代表和首都科技界代表等参加会议。
【新华网】
相关报道
述评:让创新之魂为产业发展孕育新优势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记者赵晓辉、高亢) 唯有创新发展,才能历久弥强。对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中国而言,创新更是让产业获得发展新动力、孕育发展新优势的制胜法宝。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实现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的目标,必须借力创新,融合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空间广阔
一位妈妈把童车、婴儿衣物等用不到的东西转让给社区里的另一位妈妈;大学生们在交换课本和考研资料的同时,也把自己积累的学习经验传给“学弟学妹”;喜欢某一类数码产品的,发烧友们凑在一起互通有无……根据阿里巴巴旗下闲置交易平台闲鱼公布的数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平台上已成交闲置交易物品达1.7亿件。
“互联网+”时代,像闲鱼这样的平台并不少见。“闲鱼”们火爆的背后是创新分享经济的潜力。有机构测算,参照2013 年美国闲置市场对总零售的渗透率约为0.8%,假设2016年中国的闲置渗透率与美国2013年水平相同,初步估算中国2016年闲置市场规模约为1462亿元。
一个小小的创新,催生无限发展空间。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3D打印、大规模个性化订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都对传统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产生了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并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
以创新引领发展,我国正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持续改善对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与互联网时代创新效率的提升相结合,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唯有勇立创新的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产业发展需要创新之魂
挑战与机遇并存。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当前阶段,我国产业发展正受制于创新不足的问题。如果不能迎头赶上,可能面临拉大差距的严峻考验。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游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购买的商品囊括了高档奢侈品和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这一数据说明,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我国需要一场创新驱动的“品质革命”。
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在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成为“新常态”的突出特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已是势在必行。
令人忧心的是,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创新的发展。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尚待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创新的轨道,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记者近日在辽宁、山西、重庆等地走访发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的背景下,从政策创新到设立各类产业基金,再到创新人才保障,各地都在积极想办法搭平台、引资金、促创新,但实际效果却不如预期的好。
一些地方对于国家政策的宣介依然停留于“以文件落实文件”,文件太多,云山雾罩,企业很难看明白。“要彻底提升软环境,根源还在于政府要逐步建立和提升服务意识,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一位从海外回国创业的技术专家说。
深度融合创造发展新优势
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助力,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质量升级。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以创新助力产业发展,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提前布局,找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十项关键技术的发展路径,以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
两化融合需要分步走。当前,要加快关键领域发展,选择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积极培育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以创新助力产业发展,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创新制度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强大合力。”苗圩说。
在创新融合中,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在创新融合中,实现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新华网】
述评:全球创新治理的中国策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刘石磊) 从华盛顿到布鲁塞尔,从“创新增长方式”到“新工业革命”,科技创新大潮奔涌,各国争相抢占先机。这场全球竞争,中国不会缺席。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谋定而后动。中国近日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简称《纲要》),为新时期创新工作提出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对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顺应大势谋长远
放眼国际,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是大势所趋。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期内先后3次发布国家创新战略报告,从战略上进行科研布局调整;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整合欧盟各国科研资源,同样强调以创新带动增长。
中国已经发现,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的中低端环节、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让自身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中国也已经明白,只有努力创新,才能跟上世界潮流,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说,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是国家发展的形势所迫。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霍国庆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跨越了要素驱动发展和资本驱动发展两个阶段,开始逐步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纲要》出台恰逢其时。
国际科学与政策研究专家也认为,在发展战略上,中国已经作出正确选择。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副研究员罗德·瓦伊说,中国政府鼓励创新和创业的举措是正确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中国从现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约瑟夫·福迪指出,以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和增长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角度看,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立足现实布全局
《纲要》的战略部署清晰有序,任务目标明确合理。根据《纲要》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要分别达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3个目标,而每个目标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相呼应,并为后者提供支撑。
“这些战略目标用词精准、用意深远,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霍国庆认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组织和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了较为有利的创新与创业平台体系和文化氛围。”
不过,尽管近年来中国科技亮点频现,屡屡为世界瞩目,但科研创新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纲要》提出的目标和规划,充分体现了这种从国情出发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比如其中的“六大转变”就提出,创新能力要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
此外,促进创新也并非毫无章法地一拥而上,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实际寻求重点突破。《纲要》指出,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要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在各个科研领域中,要充分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正如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今后需要支持的重要领域有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这些研究能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多重保障促转变
对于战略目标如何实现,战略部署如何落实,《纲要》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多重保障,其中许多举措直接对准当前的创新阻力和难点。
例如,《纲要》提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同步发力,专家认为这一提法“切中要害”。
霍国庆说,目前制约科技创新和社会全面创新的关键仍在于体制机制问题,“双轮驱动”就是要直面这些顽症,鼓励用智慧和艺术去破解这些难题,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上正途。
此外,《纲要》还从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推进开放创新、完善评价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战略、培育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旨在运用改革、法治、开放等多种手段,为创新驱动保驾护航。
对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景,中外许多专家都表示乐观。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研究员张孟军说,《纲要》是在不断深化对创新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部署清晰、保障有力、内容丰富,“三步走”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也直言,中国政府非常强调科研在驱动创新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正朝着全球科研领导者的方向快速迈进,未来数年内,中国有可能成为对全球科研发展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