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6-08-10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六方面的任务部署。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科学网】
聚焦“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五大看点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题:聚焦“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五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余晓洁、杨维汉、荣启涵
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的第一个科技创新规划。
新华社记者采访全程参与规划编制的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权威解读规划5大看点。
看点1——大科技:从科技规划到科技创新规划
与以往国家科技规划不同,本规划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李萌:“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规划提出了12项指标,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这是衡量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标。
规划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六个方面,提出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
许倞:规划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点不仅仅为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过去科技规划很少提及科技金融,本次规划中不但提到科技金融还谈到双创,谈到如何支持发展各类风投、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特别注重在新常态下发展新经济,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看点2——高起点:从立足眼前到兼顾当前长远
规划作了六项总体部署。前两项要求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李萌: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思想,力争做一个高起点的规划。在深入实施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部署了15个科技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围绕现代农业等十大领域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生态环保等五大领域构建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围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
刘德培:规划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基础研究。国家对颠覆性技术要有预判、预警和预置,以此保证在未来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和拥有竞争力。
许倞:我国科技发展已经从长期跟踪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新阶段。因此,规划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领性,更加关注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影响。比如重大项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超前技术。
看点3——全链条:从“象牙塔”到创新全链条
规划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李萌:规划彰显时代特点。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规划,而是体现科技和经济结合、体现支撑国家由大到强转变的创新规划。它强调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作为重点任务。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到中游的技术创新,再到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进行全链条设计。
吕薇:创新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科研只是创新链条的一个环节。本次规划从创新全链条出发,体现了整体性协调性,突出了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
看点4——新空间:从局部示范到多层次推进
规划指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吕薇:规划亮点之一是突出区域创新。中国各个地区发展阶段、创新要素的分布和创新能力相差较大,不可能齐步走。
规划提出拓展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强调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和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分四个层次的系统部署:首先北京、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次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三是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第四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
看点5——宽格局: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世界
规划要求,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入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李萌: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说明创新自信增强了。中国很多创新型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正深刻改变全球创新版图、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
薛澜: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创新体系都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开放,才有促进创新资源的全方位流动和有效配置。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走进去和引进来,对丰富创新生态起了重要作用。未来,中国将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海外资源,探索试行技术移民;更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科技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
【新华网】
相关报道
著名专家解读《“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刘德培、吕薇、薛澜的阐释
8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部部长吕薇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作为《“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制定工作的参与者,对“规划”从不同视角给予了解读。
刘德培:《“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具有三个特征。第一,顶层设计。“规划”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三五科技规划》的部署要求,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了编制工作。第二,有序推进。从前期规划的实施评估到面向2030重大任务的论证,再到规划的框架形成、草案形成,直到最后形成规划,一步一步推进。“规划”体现了创新驱动和需求驱动的紧密结合,并特别强调了供给侧改革,进一步确立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整体思路。
第三,《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充分体现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的5大发展理念。“规划”共8篇27章,全面贯彻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的落实,这意味着将来将举全国之力落实《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上百家机构的千余名专家参与了“规划”编制工作,可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规划”得以完成,最根本的保障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做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根本保障。
吕薇:“规划”有几个亮点。
首先,以前科技部主持的规划大部分叫“科技规划”,这次的科技创新规划,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创新的结合,突出整个创新链条全过程的相互衔接,即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再到市场。正因“规划”体现了创新链条的衔接,从而突出了整体的协调性和系统性,以及国家战略布局,并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同时,在政策措施上,体现了改革的针对性。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既有整体性,又有针对性。针对创新链条各个环节和问题,进行改革,出台相关措施和政策。
其次,在政策上,“规划”体现了协调性和统筹性。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成果转化,进而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开拓。“规划”中的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经济概念。研究开发只是创新的一个环节,“规划”中的创新政策,因而不仅仅是科技政策,还包括经济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等一系列政策。实际上,“规划”是一个政策包。如果政策之间没有协调性,会导致政策之间产生矛盾或效益的互相抵消。此外,“规划”还体现了法制保障,在改革体系上很完整,强化了法制建设。
第三,突出了区域创新特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区域发展阶段不一样。创新要素和能力,必须因地制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当今社会创新全球化,哪里环境好,创新要素就流向哪里。因此,各地都在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体系。北京、上海、长三角、珠三角各自形成了特色。在这种情况下,“规划”特别强调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创新环境等等。
薛澜:制定“规划”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了解中国科技创新究竟处于何种状态?
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科技实力大大增强。中国基础研究发展与前些年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实际上,中国的发展在不同领域情况不同。有些领域处于领跑,另一些领域并行,还有些领域相对落后需要追赶。此其一。
世界科技创新出现了新的态势,带来了很多新的创新模式和现象。传统意义的科技创新,尤其制造业,遵循先做研究,然后小试、中式,再产业化规律。当今社会,在一些重大领域,国家的作用非常重要,国家的组织发挥重要作用,所谓使命驱动型。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创新点却不在科技本身的突破,很多是商业模式的变化,如阿里巴巴等。因此,现代创新形式十分丰富,也面临新的态势。
就国际环境而言,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在以往科技革命浪潮中,因各种原因中国没有赶上,当今中国,遇到新的历史机会,且这个机会不可错过,历史也不允许再次错过。此其二。
中国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不论供给侧改革,还是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对科技创新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此其三。
“规划”内容非常全面,并针对创新模式,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
从政策措施看,“规划”提出,需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在公共领域,原创性领域加大力度给与支持;另一方面,在市场不完善的方面,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向创新型产业发展。
【科学网】